133.洋柿与棉籽 (1/2)
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重生六零甜丫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戏台上的走马灯很亮, 平坝的边边角角, 它都能照到一些,来看戏的人陆陆续续来了, 摊贩越来越多。
不远处,还有专门卖炒瓜子炒花生熟榛子类的,铁锅里热乎乎的,香味儿四溢。两分钱一点堆儿,用树叶包得好好的。
很多家长经不住小孩子撒娇打滚,生意算是今晚最好的。
夜风凛凛, 新鲜蘑菇,要是被风吹干瘪, 不好看分量轻,叶爸爸想一下, 干脆取一小丛菇类与山柿子当在麻布上,作为样品, 其余重新用麻布封进背篓里。
角落里的新鲜蘑菇与山柿,引起少数人的注意,他们都在摊贩前晃一眼, 脚步迟疑一下,吞咽两下口水,重新走入人群。
“爸爸,咱家烟熏熏山鼠与野麻雀, 在背篓最底下是不?”甜妹儿见自家生意惨淡, 跟爸爸悄悄咬耳朵。
叶爸爸捏一下她脸蛋儿, 不经意瞅一眼平坝里的野味摊,都是麻雀居多,还有活泼乱碰的几只,看得人多,买的人少。
俩父女搬个石头安安静静坐着,边瞅周围摊贩,边等客人上门。
“这桐子多少钱?”
一位身穿灰色棉衣的老大爷,半蹲下来挑挑捡捡,问问价。
“四分一个,公道价。”叶爸爸憨厚一笑,“桐籽出油多,算下来,桐油可比棉油煤油便宜,它不仅照明。把油涂抹在木盆木桶上,三年不腐朽!还能做油纸伞哩!”
没有铁秤木秤,很多东西只能按照大致的数量来算价。它们的卖价基本是镇上供销社收购价的三到四倍。
一斤桐油需要约三斤桐子。
在平日里,供销社有句顺口溜‘一个桐籽一分钱,十个桐籽一袋盐’。一斤可以七、八毛钱,桐子绝对是精贵物。
老大爷被说得心动,把桐子捏在手里,嘴里反驳道,“桐子剥籽麻烦,一把籽能出多少油,年轻人,实诚点儿,两分一个。”
没见过这么会讲价的。
“老大爷您这不是坑人嘛!我们大老远背来卖,走十几里路也不便宜。”叶爸爸摇摇头,“桐子一年山上就长一次,错过今天,您就得等明年。冬天晚上又暗又冷,家家户户的油票都不够哩!”
今年煤炭都用来炼钢,工人们的煤油票福利,也大大缩水,都用其他票贴补上,桐油确实十分紧俏。供销社的货物,可不是光有钱能买到的。
听到叶家人的货物,易队长路上就有透一口气儿,给一些实诚的建议。叶爸爸心里记着,只盼到弟弟儿子不要太傻。
一旁甜妹儿瞪圆眼睛道:
“桐油照得可亮啦!招待所的一顿红薯,都能卖两毛钱呢!”
“得,我是看着丫头活泼可爱,才买你们的桐子!”
老大爷一咬牙,从衣裳兜里掏出八毛钱,买下二十个桐子,一番牵扯,叶爸爸肉疼送出去一个桐子作为添头。
“慢走啊您!”
瞅都不瞅蘑菇与前山柿子,老大爷头也不回走掉,那些野果野菜,精贵精贵的,还吃不饱肚,很少节省的老人家愿意买。
等老大爷走掉,陆陆续续又有不少人上来询问,十个八个桐子接二连三卖出去,最‘大款’的一位中年人,竟买三块钱的。
一分、两分、一毛、五毛……
叶家父女俩零零碎碎的收入越来愈多,喜得两人合不拢嘴,甜妹儿更是恨不得把空间里的桐子全都从树上打下来。
直到戏台上,咿咿呀呀开唱,生意才渐渐冷清下来。而他们背篓里的桐子,还剩下三分之二。
“爸爸,原来没人买猴头菇与山柿子,买桐子的人这么多!”甜妹儿眼睛亮晶晶的,恨不得天天在县城里摆摊。
叶爸爸扯扯她辫子,“那是因为油票变稀罕啦!”回头把剩下的桐子都给岳父家打包,看来他们不仅缺菜刀。
“他们都不喜欢吃蘑菇与柿子吗?”
“噗哈哈!”一位挑着箩筐的中年大婶,听闻乐呵,把箩筐在他们隔壁放下,把地上占地的石头搬来,边整理货物边笑道,“大兄弟,过得不错啊!野果野菜桐子样样都有,还都是好货!”
她将几卷蓝灰色褪色旧布,一团一团蓝灰白的棉线,带补丁的棉布,还有几团棉花,一撮棉籽,将这些排个顺序,麻利摆在箩筐里。
看来出自专门钟棉花地儿,因为货好,同样选择来角落里摆摊。
甜妹儿偷偷瞄一眼棉花团旁边的棉籽,心痒痒,好想把它们埋在地里,年年都有棉衣棉裤穿,她小手悄悄扯爸爸的裤脚。
“大婶你摊上才是好货哩,秋冬这么冷,肯定有不少人买。”
叶爸爸搂着小闺女,脸上露出几分羡慕。棉籽可以榨棉油,也可以点灯,对方肯定不需要桐子。
“哈哈哈,咱村里种棉花的,都是出来混日子。大兄弟,你们是打哪来的?”
叶爸爸留个心眼,回道:“碧山镇的。”
镇上一百个左右村庄,谁知道是哪里的。
那大婶眼睛瞪大道:
“兄弟是转门搞长途换卖的吧?碧山镇离县城可远哩!”
“可不是,要两天呢!还得路上找地儿休息一晚。路途都是山路,颠簸一天半,又吹冷风,都不知道卖的出去不?这日子过得苦哟!”叶爸爸深得媳妇儿真传,流利背出一套说法,“可是没办法,暴雨过后,大婶子你们也明白——”
甜妹儿精巧五官挤在一团,露出一副自以为忧愁的模样。
“确实不容易,我村离这里七、八里路,也就农闲有时间出来卖点存货。”中年大婶一脸感叹。
“大兄弟,我看你这货都出自深山里头,看你老实巴交的,我跟你说啊!有工作的人平时晚上很少出来,明后天人才多,摊贩也比今天多一倍,到时候你这蘑菇与山柿,恐怕就有人买啦!”
挣钱的人花钱更有底气一些。
今晚确实老人妇人孩子居多,男人也有,却都被戏台子吸引,暂时还没逛开。
“多谢大婶子提醒!”
叶爸爸真心实意感激。
“客气啥,都是一个县里的。大兄弟,你这蘑菇看起来很新鲜的样子,多少钱一斤,价格合适给我来点儿。”大婶舔舔下嘴唇,她一开始搭话目的就是这个,想换... -->>
戏台上的走马灯很亮, 平坝的边边角角, 它都能照到一些,来看戏的人陆陆续续来了, 摊贩越来越多。
不远处,还有专门卖炒瓜子炒花生熟榛子类的,铁锅里热乎乎的,香味儿四溢。两分钱一点堆儿,用树叶包得好好的。
很多家长经不住小孩子撒娇打滚,生意算是今晚最好的。
夜风凛凛, 新鲜蘑菇,要是被风吹干瘪, 不好看分量轻,叶爸爸想一下, 干脆取一小丛菇类与山柿子当在麻布上,作为样品, 其余重新用麻布封进背篓里。
角落里的新鲜蘑菇与山柿,引起少数人的注意,他们都在摊贩前晃一眼, 脚步迟疑一下,吞咽两下口水,重新走入人群。
“爸爸,咱家烟熏熏山鼠与野麻雀, 在背篓最底下是不?”甜妹儿见自家生意惨淡, 跟爸爸悄悄咬耳朵。
叶爸爸捏一下她脸蛋儿, 不经意瞅一眼平坝里的野味摊,都是麻雀居多,还有活泼乱碰的几只,看得人多,买的人少。
俩父女搬个石头安安静静坐着,边瞅周围摊贩,边等客人上门。
“这桐子多少钱?”
一位身穿灰色棉衣的老大爷,半蹲下来挑挑捡捡,问问价。
“四分一个,公道价。”叶爸爸憨厚一笑,“桐籽出油多,算下来,桐油可比棉油煤油便宜,它不仅照明。把油涂抹在木盆木桶上,三年不腐朽!还能做油纸伞哩!”
没有铁秤木秤,很多东西只能按照大致的数量来算价。它们的卖价基本是镇上供销社收购价的三到四倍。
一斤桐油需要约三斤桐子。
在平日里,供销社有句顺口溜‘一个桐籽一分钱,十个桐籽一袋盐’。一斤可以七、八毛钱,桐子绝对是精贵物。
老大爷被说得心动,把桐子捏在手里,嘴里反驳道,“桐子剥籽麻烦,一把籽能出多少油,年轻人,实诚点儿,两分一个。”
没见过这么会讲价的。
“老大爷您这不是坑人嘛!我们大老远背来卖,走十几里路也不便宜。”叶爸爸摇摇头,“桐子一年山上就长一次,错过今天,您就得等明年。冬天晚上又暗又冷,家家户户的油票都不够哩!”
今年煤炭都用来炼钢,工人们的煤油票福利,也大大缩水,都用其他票贴补上,桐油确实十分紧俏。供销社的货物,可不是光有钱能买到的。
听到叶家人的货物,易队长路上就有透一口气儿,给一些实诚的建议。叶爸爸心里记着,只盼到弟弟儿子不要太傻。
一旁甜妹儿瞪圆眼睛道:
“桐油照得可亮啦!招待所的一顿红薯,都能卖两毛钱呢!”
“得,我是看着丫头活泼可爱,才买你们的桐子!”
老大爷一咬牙,从衣裳兜里掏出八毛钱,买下二十个桐子,一番牵扯,叶爸爸肉疼送出去一个桐子作为添头。
“慢走啊您!”
瞅都不瞅蘑菇与前山柿子,老大爷头也不回走掉,那些野果野菜,精贵精贵的,还吃不饱肚,很少节省的老人家愿意买。
等老大爷走掉,陆陆续续又有不少人上来询问,十个八个桐子接二连三卖出去,最‘大款’的一位中年人,竟买三块钱的。
一分、两分、一毛、五毛……
叶家父女俩零零碎碎的收入越来愈多,喜得两人合不拢嘴,甜妹儿更是恨不得把空间里的桐子全都从树上打下来。
直到戏台上,咿咿呀呀开唱,生意才渐渐冷清下来。而他们背篓里的桐子,还剩下三分之二。
“爸爸,原来没人买猴头菇与山柿子,买桐子的人这么多!”甜妹儿眼睛亮晶晶的,恨不得天天在县城里摆摊。
叶爸爸扯扯她辫子,“那是因为油票变稀罕啦!”回头把剩下的桐子都给岳父家打包,看来他们不仅缺菜刀。
“他们都不喜欢吃蘑菇与柿子吗?”
“噗哈哈!”一位挑着箩筐的中年大婶,听闻乐呵,把箩筐在他们隔壁放下,把地上占地的石头搬来,边整理货物边笑道,“大兄弟,过得不错啊!野果野菜桐子样样都有,还都是好货!”
她将几卷蓝灰色褪色旧布,一团一团蓝灰白的棉线,带补丁的棉布,还有几团棉花,一撮棉籽,将这些排个顺序,麻利摆在箩筐里。
看来出自专门钟棉花地儿,因为货好,同样选择来角落里摆摊。
甜妹儿偷偷瞄一眼棉花团旁边的棉籽,心痒痒,好想把它们埋在地里,年年都有棉衣棉裤穿,她小手悄悄扯爸爸的裤脚。
“大婶你摊上才是好货哩,秋冬这么冷,肯定有不少人买。”
叶爸爸搂着小闺女,脸上露出几分羡慕。棉籽可以榨棉油,也可以点灯,对方肯定不需要桐子。
“哈哈哈,咱村里种棉花的,都是出来混日子。大兄弟,你们是打哪来的?”
叶爸爸留个心眼,回道:“碧山镇的。”
镇上一百个左右村庄,谁知道是哪里的。
那大婶眼睛瞪大道:
“兄弟是转门搞长途换卖的吧?碧山镇离县城可远哩!”
“可不是,要两天呢!还得路上找地儿休息一晚。路途都是山路,颠簸一天半,又吹冷风,都不知道卖的出去不?这日子过得苦哟!”叶爸爸深得媳妇儿真传,流利背出一套说法,“可是没办法,暴雨过后,大婶子你们也明白——”
甜妹儿精巧五官挤在一团,露出一副自以为忧愁的模样。
“确实不容易,我村离这里七、八里路,也就农闲有时间出来卖点存货。”中年大婶一脸感叹。
“大兄弟,我看你这货都出自深山里头,看你老实巴交的,我跟你说啊!有工作的人平时晚上很少出来,明后天人才多,摊贩也比今天多一倍,到时候你这蘑菇与山柿,恐怕就有人买啦!”
挣钱的人花钱更有底气一些。
今晚确实老人妇人孩子居多,男人也有,却都被戏台子吸引,暂时还没逛开。
“多谢大婶子提醒!”
叶爸爸真心实意感激。
“客气啥,都是一个县里的。大兄弟,你这蘑菇看起来很新鲜的样子,多少钱一斤,价格合适给我来点儿。”大婶舔舔下嘴唇,她一开始搭话目的就是这个,想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