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第105章 平庸的勤奋皇帝! (2/2)
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大明超时空公司,总裁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萧然继续说道:“这个问题早就出现,在公元1628年的时候,当时刚刚登基为帝的崇祯皇帝立志要有所作为。于是他就明发上谕,号召群臣发扬‘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的精神,跟他一起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让崇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号召刚刚喊出去没多久,一个叫韩一良的户部给事中就给他上了一封奏折。”
说着,萧然朝着朱元璋的方向看了一眼,对着他说道:“接下来我要说的东西就有些刺激了,大姨夫,老爷子,你们两先做好心理准备哈。”
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对视一眼后点点头。
朱元璋道:“无妨,你就说吧,咱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那么差。”
萧然点点头:“好,那我就继续了。这个韩一良在这封奏折里告诉崇祯说:如今这个年代,干什么不用钱?当官的又有谁不是为了钱?”
“并且他还有一份关于贪污贪得理直气壮的言论。他表示,从当官开始,升官、考核、社交没有一个地方不用钱,大家的俸禄又那么低,一个月的俸禄都不够随一次份子的钱!”
“不贪还能怎么办?再说这官是靠拿钱买着升上去的,不贪怎么捞回来本钱?如果皇上真想朝廷达到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的境界,我建议您先抓几个典型从重处理,以表明您的决心!”
“干他娘的!”刚才还说不会生气的朱元璋,现在气得脸都红了,一句粗口直接骂了出来。
“啥叫官是靠拿钱买着升上去的?咱大明还能买官卖官?还有,随份子何时要那么多钱?朕不是规定过,任何人情往来,不得超过五贯钱?”
朱元璋现在简直气得不轻:“这个韩一良在哪儿?咱现在就把他扒皮充草了!”
萧然撇了下嘴巴:“这也不能完全怪他,这不是还有人助长他的风气。虽然崇祯当时想着的是借此套话,但是没成功不说,还让那些大臣误以为他软弱。应该算得上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朱棣的脸色也跟着严肃起来:“你这是什么意思?”
萧然接下来说的话,就显得有些阴阳怪气了,不过,也没有扭曲事实:“要说崇祯皇帝还是有点心胸的,他看到韩一良的奏折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大喜过望。不但让韩一良当着群臣的面读了一遍自己的奏折,还当场表示想把韩一良升为佥都御史。”
朱元璋听着,本来想给朱由检一鞋底子的,但是想到刚才萧然说的那句话,心中寻思,他这举动的背后应该还有内情。
手中捏着鞋子,便还没有冲动。
萧然也将后面的事情慢慢说出来。
“不过这时候吏部尚书王永光说话了,他请求崇祯皇帝让韩一良点点名,说说当朝大臣里哪几个比较典型。”
“崇祯皇帝一听有道理,就让韩一良点几个名出来。”
“然而让崇祯皇帝没有想到是,即使是有他这个皇帝亲自撑腰,韩一良还是唯唯诺诺,坚持不肯当众点名。”
“要说崇祯皇帝也不算傻,他也想到了让韩一良当众点名太为难人,于是他也没有继续当场为难韩一良,而是让他换个时间向自己密奏。”
“但是让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他等了几天之后,韩一良不但没有向他密奏点名,反而改了口风,说自己很多事情也只是听说的,详细情况自己其实也不太了解……”
“这一下可把崇祯皇帝气了个半死!当场就把韩一良撤职了。”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崇祯皇帝对韩一良的撤职处理可不算“从重”,因为按照封建社会的法律,韩一良此举涉嫌“欺君罔上”,属于那个年代十个“不赦”之列,可以带全家“地府游”的重罪之一!
说谎真的是要分对象看年代的,在封建社会跟皇帝说谎,那真是要死全家的。
为什么韩一良宁可冒着“死全家”的风险,也不敢跟崇祯皇帝说实话呢?
那是因为即使是在皇帝掌握着绝对权威,是半人半神“天子”的封建王朝,也有比他更加让人恐惧的存在——潜规则!
得罪了崇祯皇帝只是可能会让韩一良全家不得好死,但是如果韩一良违反了潜规则,那他全家绝对会不得好死!
不过,这里头的这些弯弯绕绕,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当过皇帝的人都明白,萧然也就没有直接说出口来了。
仅仅从韩一良前后的表现,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心中的想法和顾虑。
其实纵观历史的话,萧然寻思了一下,在从明朝晚期一直到清代末期的官场,法律经常会被官员们用欺上瞒下的方式绕过去,在吏治松弛的时候甚至可以公开踩到脚底。
但唯有潜规则,每个官员都必须遵守,不然下场只能是身败名裂,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这种强大的潜规则的源头,是从明代初期开始形成的……
萧然也不知道,朱元璋意识到了没有。
也许意识到了,他也不会承认?
不过话都已经说到了这里,萧然还是觉得要提一嘴。
“大姨夫,这个事儿吧,主要是有个词叫做物极必反,你当皇帝的时候官员的俸禄低是公认的,所以官员如果都奉公守法,日子将会过得非常的贫困。让手里掌握着权力的人受穷,这就像让饿肚子的狼去当牧羊犬一样,吃饱的情况下它还想开荤呢,饿肚子不偷羊吃那就见了鬼了。”
“所以大明从洪武朝开始,贪官污吏就层出不穷,这些官员一个个的传统联合,也就渐渐的形成了一套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所以会出现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的情况。”
“说白了,大姨夫,你杀了半辈子贪官,但根本制度上是止不住贪官的发展的。只不过你锃光瓦亮的大刀顶在脖梗子上,虽然不能完全治住贪腐,但贪官污吏们好歹也不敢张狂,只敢偷偷贪,悄悄拿。”
朱元璋听着话锋一转,又到自己头上了,顿时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本章完)
。
萧然继续说道:“这个问题早就出现,在公元1628年的时候,当时刚刚登基为帝的崇祯皇帝立志要有所作为。于是他就明发上谕,号召群臣发扬‘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的精神,跟他一起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让崇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号召刚刚喊出去没多久,一个叫韩一良的户部给事中就给他上了一封奏折。”
说着,萧然朝着朱元璋的方向看了一眼,对着他说道:“接下来我要说的东西就有些刺激了,大姨夫,老爷子,你们两先做好心理准备哈。”
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对视一眼后点点头。
朱元璋道:“无妨,你就说吧,咱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那么差。”
萧然点点头:“好,那我就继续了。这个韩一良在这封奏折里告诉崇祯说:如今这个年代,干什么不用钱?当官的又有谁不是为了钱?”
“并且他还有一份关于贪污贪得理直气壮的言论。他表示,从当官开始,升官、考核、社交没有一个地方不用钱,大家的俸禄又那么低,一个月的俸禄都不够随一次份子的钱!”
“不贪还能怎么办?再说这官是靠拿钱买着升上去的,不贪怎么捞回来本钱?如果皇上真想朝廷达到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的境界,我建议您先抓几个典型从重处理,以表明您的决心!”
“干他娘的!”刚才还说不会生气的朱元璋,现在气得脸都红了,一句粗口直接骂了出来。
“啥叫官是靠拿钱买着升上去的?咱大明还能买官卖官?还有,随份子何时要那么多钱?朕不是规定过,任何人情往来,不得超过五贯钱?”
朱元璋现在简直气得不轻:“这个韩一良在哪儿?咱现在就把他扒皮充草了!”
萧然撇了下嘴巴:“这也不能完全怪他,这不是还有人助长他的风气。虽然崇祯当时想着的是借此套话,但是没成功不说,还让那些大臣误以为他软弱。应该算得上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朱棣的脸色也跟着严肃起来:“你这是什么意思?”
萧然接下来说的话,就显得有些阴阳怪气了,不过,也没有扭曲事实:“要说崇祯皇帝还是有点心胸的,他看到韩一良的奏折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大喜过望。不但让韩一良当着群臣的面读了一遍自己的奏折,还当场表示想把韩一良升为佥都御史。”
朱元璋听着,本来想给朱由检一鞋底子的,但是想到刚才萧然说的那句话,心中寻思,他这举动的背后应该还有内情。
手中捏着鞋子,便还没有冲动。
萧然也将后面的事情慢慢说出来。
“不过这时候吏部尚书王永光说话了,他请求崇祯皇帝让韩一良点点名,说说当朝大臣里哪几个比较典型。”
“崇祯皇帝一听有道理,就让韩一良点几个名出来。”
“然而让崇祯皇帝没有想到是,即使是有他这个皇帝亲自撑腰,韩一良还是唯唯诺诺,坚持不肯当众点名。”
“要说崇祯皇帝也不算傻,他也想到了让韩一良当众点名太为难人,于是他也没有继续当场为难韩一良,而是让他换个时间向自己密奏。”
“但是让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他等了几天之后,韩一良不但没有向他密奏点名,反而改了口风,说自己很多事情也只是听说的,详细情况自己其实也不太了解……”
“这一下可把崇祯皇帝气了个半死!当场就把韩一良撤职了。”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崇祯皇帝对韩一良的撤职处理可不算“从重”,因为按照封建社会的法律,韩一良此举涉嫌“欺君罔上”,属于那个年代十个“不赦”之列,可以带全家“地府游”的重罪之一!
说谎真的是要分对象看年代的,在封建社会跟皇帝说谎,那真是要死全家的。
为什么韩一良宁可冒着“死全家”的风险,也不敢跟崇祯皇帝说实话呢?
那是因为即使是在皇帝掌握着绝对权威,是半人半神“天子”的封建王朝,也有比他更加让人恐惧的存在——潜规则!
得罪了崇祯皇帝只是可能会让韩一良全家不得好死,但是如果韩一良违反了潜规则,那他全家绝对会不得好死!
不过,这里头的这些弯弯绕绕,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当过皇帝的人都明白,萧然也就没有直接说出口来了。
仅仅从韩一良前后的表现,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心中的想法和顾虑。
其实纵观历史的话,萧然寻思了一下,在从明朝晚期一直到清代末期的官场,法律经常会被官员们用欺上瞒下的方式绕过去,在吏治松弛的时候甚至可以公开踩到脚底。
但唯有潜规则,每个官员都必须遵守,不然下场只能是身败名裂,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这种强大的潜规则的源头,是从明代初期开始形成的……
萧然也不知道,朱元璋意识到了没有。
也许意识到了,他也不会承认?
不过话都已经说到了这里,萧然还是觉得要提一嘴。
“大姨夫,这个事儿吧,主要是有个词叫做物极必反,你当皇帝的时候官员的俸禄低是公认的,所以官员如果都奉公守法,日子将会过得非常的贫困。让手里掌握着权力的人受穷,这就像让饿肚子的狼去当牧羊犬一样,吃饱的情况下它还想开荤呢,饿肚子不偷羊吃那就见了鬼了。”
“所以大明从洪武朝开始,贪官污吏就层出不穷,这些官员一个个的传统联合,也就渐渐的形成了一套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所以会出现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的情况。”
“说白了,大姨夫,你杀了半辈子贪官,但根本制度上是止不住贪官的发展的。只不过你锃光瓦亮的大刀顶在脖梗子上,虽然不能完全治住贪腐,但贪官污吏们好歹也不敢张狂,只敢偷偷贪,悄悄拿。”
朱元璋听着话锋一转,又到自己头上了,顿时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