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大三国的小人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一说张昭吧。
说张昭要从赤壁之战说起。
赤壁之战前,张昭是东吴第一谋臣,按史书的话来说,叫“谋主”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下江南,给孙权一封信,要与孙权会猎于吴。这封信像一枚炸弹,在东吴激起了千层浪。东吴内部的人各怀心腹事,拨打小算盘。
那时候,东吴内部的人情绪最波动的,不是孙权,不是周瑜,也不是鲁肃,而是张昭。
张昭想,天助我也,我的理想要实现了。
张昭的理想是什么呢?
话还得从头说。
张昭的老家在徐州彭城。彭城有一个名头很响的相士,有一天看到在家门口玩的小张昭,很吃惊地对张昭的父亲说,这孩子不得了,将来至少能出阁入相。张昭的父亲听了哈哈一笑,让家人给了相士些许钱财,打发走了。
相士走了,张昭的父亲回过头来大声对张昭说,儿子,听到没有呀,人家说你长大了很有出息,能拜相呢。
本是调侃调侃,逗一逗。没想到张昭朗声说,若时运济,志岂止于相乎!意思是,如果机会来,丞相算个球!
张昭的父亲赶紧捂住他的嘴,把他拉到屋中,说,这事待在屋里咱爷俩说说没事,千万别到外面嚷嚷去。
张昭嘴上说丞相算个球,可就是从那时起,他有了丞相梦。
那时的张昭,虽然岁数不大,但非常有学问,博览群书,在乡里很有些名气。
稍长些,张昭曾跟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有过交往。两个人彻夜长谈,不知疲倦。诸葛瑾对别人说,张子布是难得的人才,我能结交这样的朋友,真是一辈子的幸事。又叹道,如果他能把脾气改一改就好了,他脾气太倔,容易得罪人啊。
二十岁时,乡里欲举张昭为孝廉。张昭拒绝了,说,你们都是平庸之辈,岂能有资格举荐我!
他与徐州名士王朗、陈琳等坐谈,王朗亲自为他倒水,陈琳则把他送到门外。
陈琳直接去见徐州刺史陶谦,倍言张昭之才。陶谦说,你把他带来见我。陈琳回来,在驿馆里找到张昭。张昭摇头说,陶谦,庸人耳,我不想见他。任陈琳怎么劝说,就是不去。陈琳没办法,只得又来见陶谦,说张昭身体有恙,等养好身体再来见您。陶谦说,只怕他是看不起我,推托不见吧,你找两个人直接把他抬到监牢里去。陈琳赶紧回到驿馆,把张昭送出城门,分别时,含着泪执着张昭的手说,还能有机会一块共事吗?张昭说,也许会吧。
陈琳回见陶谦,说,张昭已经逃跑了。陶谦不再追究。
后来,陈琳到京城做官,张昭也到京城。陈琳想把张昭推荐给大将军何进。张昭摇头,何进,屠夫耳,我羞见之。又说,我想直接见天子,陈治国之策。
陈琳说,见天子陈治国之策又当如何呢?
张昭说,我要做大汉丞相。
陈琳说,以先生之才堪当此任,恐当今天子不能用耳。
张昭说,除了丞相,我什么也不想做。
陈琳默然,说,好的,我有机会一定面见天子,举荐先生。
不料,有人将张昭侮蔑何进、想做丞相的话告发到大将军府。何进大怒,要捉拿张昭。陈琳事先得知消息,又亲自将张昭送出城,张昭说,这一年时间,你送我两回了。陈琳说,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这么倔。张昭说,没办法,我就这么个人。陈琳说,我们还能再相见吗?张昭说,这世道,难说。
后来,陈琳归了袁绍,袁绍败,又归曹操。张昭和他从此再没相见。
张昭后来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陈琳是我的知音,可惜,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了。
再说张昭,离开京城到扬州避祸。寄居在一个老朋友的家里,闭门不出,专心读书。江东的小霸王孙策占领了扬州,听人说张昭在此隐居,特备厚礼前来拜见。谈了两次,张昭都拒不出山。张昭看出来了,孙策虽勇,谋略不足,终不能久事。可到了第三次,孙策说了一句话,打动了他。孙策说,他年我若面南称帝,公为第一相也。张昭大喜,这才细看孙策,心中一惊。孙策仪表堂堂,一派英雄气概。张昭觉得自己先前看走眼了。或许,有勇无谋的人,才更需要辅助、指点、调教。他暗想,看来,我丞相之志,全赖此人了。
孙策也很器重张昭的才干,他和张昭升堂拜母,把张昭倚为肱骨。
可孙策不仅有勇无谋,还性如烈火。这个缺点造成他的短寿。终被许贡手下的门客所伤,不久病逝。
孙策临终前嘱托张昭:我弟弟仲谋虽有奇才,却无帝王之志,恐怕只能偏安江东,如果他不成气,公可相机行事,取而代之,缓而归顺朝廷。
言毕,孙策亡。张昭痛哭流涕,心中感叹从此天下再无知音。擦干泪,忍着伤痛,亲自扶孙权上马,列队出巡,文武群臣至江东庶民都“众心知有所归”孙权顺利地度过了最困难的权力交接时期。
江东稳定了,但是,张昭却有着自己的顾虑。他常常思考着孙策的遗言。他知道,江东只可偏安,想北上,很难,几乎不可能。看来,自己只能在江南做一个顶级的谋臣,至于当初相士所说的“丞相”将是永远的梦想。
当然,张昭想做丞相,倒不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名,而是出于对国家大事考虑。他觉得使一个国家昌盛,最重要的是文治,而不是武功,他从心眼里看不起周瑜、甘宁等人,认为这些人只靠打打杀杀,没什么出息,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他要施展自己的才华,达到天下大治。
如今,曹操平定北方,又取了荆州,降了刘琮,败了刘备。
现在又要南下,大军压境,张昭突然看到了一个希望。他觉得机会来了。他... -->>
说一说张昭吧。
说张昭要从赤壁之战说起。
赤壁之战前,张昭是东吴第一谋臣,按史书的话来说,叫“谋主”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下江南,给孙权一封信,要与孙权会猎于吴。这封信像一枚炸弹,在东吴激起了千层浪。东吴内部的人各怀心腹事,拨打小算盘。
那时候,东吴内部的人情绪最波动的,不是孙权,不是周瑜,也不是鲁肃,而是张昭。
张昭想,天助我也,我的理想要实现了。
张昭的理想是什么呢?
话还得从头说。
张昭的老家在徐州彭城。彭城有一个名头很响的相士,有一天看到在家门口玩的小张昭,很吃惊地对张昭的父亲说,这孩子不得了,将来至少能出阁入相。张昭的父亲听了哈哈一笑,让家人给了相士些许钱财,打发走了。
相士走了,张昭的父亲回过头来大声对张昭说,儿子,听到没有呀,人家说你长大了很有出息,能拜相呢。
本是调侃调侃,逗一逗。没想到张昭朗声说,若时运济,志岂止于相乎!意思是,如果机会来,丞相算个球!
张昭的父亲赶紧捂住他的嘴,把他拉到屋中,说,这事待在屋里咱爷俩说说没事,千万别到外面嚷嚷去。
张昭嘴上说丞相算个球,可就是从那时起,他有了丞相梦。
那时的张昭,虽然岁数不大,但非常有学问,博览群书,在乡里很有些名气。
稍长些,张昭曾跟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有过交往。两个人彻夜长谈,不知疲倦。诸葛瑾对别人说,张子布是难得的人才,我能结交这样的朋友,真是一辈子的幸事。又叹道,如果他能把脾气改一改就好了,他脾气太倔,容易得罪人啊。
二十岁时,乡里欲举张昭为孝廉。张昭拒绝了,说,你们都是平庸之辈,岂能有资格举荐我!
他与徐州名士王朗、陈琳等坐谈,王朗亲自为他倒水,陈琳则把他送到门外。
陈琳直接去见徐州刺史陶谦,倍言张昭之才。陶谦说,你把他带来见我。陈琳回来,在驿馆里找到张昭。张昭摇头说,陶谦,庸人耳,我不想见他。任陈琳怎么劝说,就是不去。陈琳没办法,只得又来见陶谦,说张昭身体有恙,等养好身体再来见您。陶谦说,只怕他是看不起我,推托不见吧,你找两个人直接把他抬到监牢里去。陈琳赶紧回到驿馆,把张昭送出城门,分别时,含着泪执着张昭的手说,还能有机会一块共事吗?张昭说,也许会吧。
陈琳回见陶谦,说,张昭已经逃跑了。陶谦不再追究。
后来,陈琳到京城做官,张昭也到京城。陈琳想把张昭推荐给大将军何进。张昭摇头,何进,屠夫耳,我羞见之。又说,我想直接见天子,陈治国之策。
陈琳说,见天子陈治国之策又当如何呢?
张昭说,我要做大汉丞相。
陈琳说,以先生之才堪当此任,恐当今天子不能用耳。
张昭说,除了丞相,我什么也不想做。
陈琳默然,说,好的,我有机会一定面见天子,举荐先生。
不料,有人将张昭侮蔑何进、想做丞相的话告发到大将军府。何进大怒,要捉拿张昭。陈琳事先得知消息,又亲自将张昭送出城,张昭说,这一年时间,你送我两回了。陈琳说,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这么倔。张昭说,没办法,我就这么个人。陈琳说,我们还能再相见吗?张昭说,这世道,难说。
后来,陈琳归了袁绍,袁绍败,又归曹操。张昭和他从此再没相见。
张昭后来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陈琳是我的知音,可惜,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了。
再说张昭,离开京城到扬州避祸。寄居在一个老朋友的家里,闭门不出,专心读书。江东的小霸王孙策占领了扬州,听人说张昭在此隐居,特备厚礼前来拜见。谈了两次,张昭都拒不出山。张昭看出来了,孙策虽勇,谋略不足,终不能久事。可到了第三次,孙策说了一句话,打动了他。孙策说,他年我若面南称帝,公为第一相也。张昭大喜,这才细看孙策,心中一惊。孙策仪表堂堂,一派英雄气概。张昭觉得自己先前看走眼了。或许,有勇无谋的人,才更需要辅助、指点、调教。他暗想,看来,我丞相之志,全赖此人了。
孙策也很器重张昭的才干,他和张昭升堂拜母,把张昭倚为肱骨。
可孙策不仅有勇无谋,还性如烈火。这个缺点造成他的短寿。终被许贡手下的门客所伤,不久病逝。
孙策临终前嘱托张昭:我弟弟仲谋虽有奇才,却无帝王之志,恐怕只能偏安江东,如果他不成气,公可相机行事,取而代之,缓而归顺朝廷。
言毕,孙策亡。张昭痛哭流涕,心中感叹从此天下再无知音。擦干泪,忍着伤痛,亲自扶孙权上马,列队出巡,文武群臣至江东庶民都“众心知有所归”孙权顺利地度过了最困难的权力交接时期。
江东稳定了,但是,张昭却有着自己的顾虑。他常常思考着孙策的遗言。他知道,江东只可偏安,想北上,很难,几乎不可能。看来,自己只能在江南做一个顶级的谋臣,至于当初相士所说的“丞相”将是永远的梦想。
当然,张昭想做丞相,倒不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名,而是出于对国家大事考虑。他觉得使一个国家昌盛,最重要的是文治,而不是武功,他从心眼里看不起周瑜、甘宁等人,认为这些人只靠打打杀杀,没什么出息,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他要施展自己的才华,达到天下大治。
如今,曹操平定北方,又取了荆州,降了刘琮,败了刘备。
现在又要南下,大军压境,张昭突然看到了一个希望。他觉得机会来了。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