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踏秋
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chinapple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皇皇京华,高楼广厦间人海车流,几多繁盛,几多匆忙。而我,却如这暮秋时节的一片落叶,随风飘零在都市街头。
走出八角地铁站,我很茫然。今天的出行事先并无计划,我不知道我究竟要去哪儿。偌大京城的千百万人口中并没有多少我熟识的面孔,只是蜗居斗室实是无趣才走上街头的。这地方离去过多次的香山不远,如果实在没有更好的去处,到香山看看红叶也不错。寻了多处公交车站,没有寻到去香山的汽车,只好作罢。茫然中看到747路去大峪,我想大峪或许是京郊一个偏僻的山沟沟。对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来说,这样一种冷清幽静的地方,也许才是心灵的憩园,那种身处大都市中的孤独与飘零感或可暂时缓解。
随着747颠簸了大约一个小时,到了大峪。一个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居然还有另外一个令人遐想联翩的名字——门头沟。不过,这不是我所想象的山谷小镇,而是门头沟区的政府所在地。我多少有些失意,踟躇着不知所向。这时,开往京郊名刹潭柘寺的931路开过来了。
汽车开出门头沟城区不多远,便驶上了九曲十八弯的山道。路随山转,蜿蜿蜒蜒,盘旋而上,把整座山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陀螺。深秋的风不时地从车窗的缝中钻进领口,扑在脸上,携着醇浓的果香直沁心脾,浸润着微微的凉意,有一种特别的爽快。车窗外,黛青色的远山起伏着温柔的曲线,映衬在秋日高远的蓝天下,掠过车窗,是一幅流动着的绝美的画。近处,灰白的碎石砌成的梯田,弯在山腰,梯田里种着稀疏的柿树,偶尔还有几棵挂满橙红的柿子,似乎没有主人,悠闲地站在哪儿东张西望。几只悠闲的羊,伴着一个悠闲地老农在这秋坡上,既是在打发着一日的清闲,也是在享受着一种属于他们的幸福。山下,石块垒成的农家屋院两两仨仨,散落着,聚集着,成为一个中国画里的经典村庄。村头的枯草地里,几个孩子追着、扭着、闹着,扑成一团,压在一起这幕情景渐渐演化成一种亲切,令我感动——二十七、八年前我的童年好像也是这个样子。此时,我已仿佛置身于千里之外的家山
车上的人很拥挤,穿着也非常普通,农民居多,有的还挎着枝条编就的空箩筐,可能是进城叫卖乡村特产的,空了箩筐,赚了票子,那心中的高兴很明显地写在经历了风雕霜刻的一脸皱纹里。我身边一位大妈抱着熟睡的小孙子,眼瞅着孙子憨憨的睡态,一种由衷的喜悦在微胖的烟火色的面颊上跳动着,偶尔也跟邻座的老太聊几句家常。这里虽然地处京郊,而他们的话语却如山风和松涛,绝没有老北京的京腔京韵,质朴无华而美不胜收。
快到潭柘寺的时候,车上的人已经不多了,售票员也找个位子坐了下来。她旁边的一位农妇跟售票员很熟的样子,大姐大姐地叫着。下车的时候,还说要给售票员大姐带点什么,我没听清,只听见售票员大姐不停地推辞着。我想肯定是农家那些卖也卖不掉、吃也吃不完而都市居民却见之不多、买之昂贵的土特产,比如山楂、柿子、红薯之类的东西。其实,至于究竟是什么,似乎没有深究的必要,只是在大都市茫茫人海中愈来愈缺失的一种真诚情谊,在这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瞬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这种情谊也可以说是一种久违了的城市与乡村的和谐。是的,连接潭柘寺山区与京都的931路车,不仅连接了城市与乡村,更是封闭与开放相联结、古朴与现代相联结的一条重要纽带,绝对已经成为这里农民生活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天天交融,早已性情一致,心灵相通。
终于到了潭柘寺。这里环境清幽,梵音缭绕,使人烦恼顿消。以前读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觉其神人确实神,而置身于潭柘寺山谷,仰望山端高天流云,俯听小溪淙淙随山转身而去,心头顿生一种宁舍锦衣玉食不随浮华而求清幽一世静观山树春绿秋红卧听百鸟鸣琴的逍遥。沿石块铺就的山道而上,两边兜卖干鲜山货者多是老妪翁叟,目光流露着一种老酒般醇香的真诚,使你不由驻足问询。一元钱能买六个的大柿子,足以让你涎水三尺,而潭柘寺的秋也让你确确实实魂迷心醉在品咂秋柿的回味里。
虽已是暮秋,确实的说是秋季的最后一天,潭柘寺外的大白皮松仍旧执著地挺拔而立于古刹旁边,背衬着雄浑的高坡,树下是古朴的院落,愈发显得青春常驻。高坡上的青松依然苍翠,红叶虽有些干枯却也依然如火,苍翠与火红相互间杂,偶尔再点缀几株正在飘着黄叶的大树,与古刹、佛塔、村落构成了一幅中国式古典风味的秋色图,其美仑美奂,怎可言状?!
来到潭柘,非为烧香拜佛,又加上时间已晚,我并没有走进寺庙,也没有给佛祖上一柱香或祈福或许愿。我知道,以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为己任的佛,一定会慈悲为怀,宽宏大量,不会计较凡夫俗子的无知。况且我素来敬佛,心中有佛,我相信人既至此,心即有佛性存在。我能够在今天像一片黄叶般飘到潭柘寺,就是佛性使然。
皇皇京华,高楼广厦间人海车流,几多繁盛,几多匆忙。而我,却如这暮秋时节的一片落叶,随风飘零在都市街头。
走出八角地铁站,我很茫然。今天的出行事先并无计划,我不知道我究竟要去哪儿。偌大京城的千百万人口中并没有多少我熟识的面孔,只是蜗居斗室实是无趣才走上街头的。这地方离去过多次的香山不远,如果实在没有更好的去处,到香山看看红叶也不错。寻了多处公交车站,没有寻到去香山的汽车,只好作罢。茫然中看到747路去大峪,我想大峪或许是京郊一个偏僻的山沟沟。对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来说,这样一种冷清幽静的地方,也许才是心灵的憩园,那种身处大都市中的孤独与飘零感或可暂时缓解。
随着747颠簸了大约一个小时,到了大峪。一个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居然还有另外一个令人遐想联翩的名字——门头沟。不过,这不是我所想象的山谷小镇,而是门头沟区的政府所在地。我多少有些失意,踟躇着不知所向。这时,开往京郊名刹潭柘寺的931路开过来了。
汽车开出门头沟城区不多远,便驶上了九曲十八弯的山道。路随山转,蜿蜿蜒蜒,盘旋而上,把整座山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陀螺。深秋的风不时地从车窗的缝中钻进领口,扑在脸上,携着醇浓的果香直沁心脾,浸润着微微的凉意,有一种特别的爽快。车窗外,黛青色的远山起伏着温柔的曲线,映衬在秋日高远的蓝天下,掠过车窗,是一幅流动着的绝美的画。近处,灰白的碎石砌成的梯田,弯在山腰,梯田里种着稀疏的柿树,偶尔还有几棵挂满橙红的柿子,似乎没有主人,悠闲地站在哪儿东张西望。几只悠闲的羊,伴着一个悠闲地老农在这秋坡上,既是在打发着一日的清闲,也是在享受着一种属于他们的幸福。山下,石块垒成的农家屋院两两仨仨,散落着,聚集着,成为一个中国画里的经典村庄。村头的枯草地里,几个孩子追着、扭着、闹着,扑成一团,压在一起这幕情景渐渐演化成一种亲切,令我感动——二十七、八年前我的童年好像也是这个样子。此时,我已仿佛置身于千里之外的家山
车上的人很拥挤,穿着也非常普通,农民居多,有的还挎着枝条编就的空箩筐,可能是进城叫卖乡村特产的,空了箩筐,赚了票子,那心中的高兴很明显地写在经历了风雕霜刻的一脸皱纹里。我身边一位大妈抱着熟睡的小孙子,眼瞅着孙子憨憨的睡态,一种由衷的喜悦在微胖的烟火色的面颊上跳动着,偶尔也跟邻座的老太聊几句家常。这里虽然地处京郊,而他们的话语却如山风和松涛,绝没有老北京的京腔京韵,质朴无华而美不胜收。
快到潭柘寺的时候,车上的人已经不多了,售票员也找个位子坐了下来。她旁边的一位农妇跟售票员很熟的样子,大姐大姐地叫着。下车的时候,还说要给售票员大姐带点什么,我没听清,只听见售票员大姐不停地推辞着。我想肯定是农家那些卖也卖不掉、吃也吃不完而都市居民却见之不多、买之昂贵的土特产,比如山楂、柿子、红薯之类的东西。其实,至于究竟是什么,似乎没有深究的必要,只是在大都市茫茫人海中愈来愈缺失的一种真诚情谊,在这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瞬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这种情谊也可以说是一种久违了的城市与乡村的和谐。是的,连接潭柘寺山区与京都的931路车,不仅连接了城市与乡村,更是封闭与开放相联结、古朴与现代相联结的一条重要纽带,绝对已经成为这里农民生活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天天交融,早已性情一致,心灵相通。
终于到了潭柘寺。这里环境清幽,梵音缭绕,使人烦恼顿消。以前读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觉其神人确实神,而置身于潭柘寺山谷,仰望山端高天流云,俯听小溪淙淙随山转身而去,心头顿生一种宁舍锦衣玉食不随浮华而求清幽一世静观山树春绿秋红卧听百鸟鸣琴的逍遥。沿石块铺就的山道而上,两边兜卖干鲜山货者多是老妪翁叟,目光流露着一种老酒般醇香的真诚,使你不由驻足问询。一元钱能买六个的大柿子,足以让你涎水三尺,而潭柘寺的秋也让你确确实实魂迷心醉在品咂秋柿的回味里。
虽已是暮秋,确实的说是秋季的最后一天,潭柘寺外的大白皮松仍旧执著地挺拔而立于古刹旁边,背衬着雄浑的高坡,树下是古朴的院落,愈发显得青春常驻。高坡上的青松依然苍翠,红叶虽有些干枯却也依然如火,苍翠与火红相互间杂,偶尔再点缀几株正在飘着黄叶的大树,与古刹、佛塔、村落构成了一幅中国式古典风味的秋色图,其美仑美奂,怎可言状?!
来到潭柘,非为烧香拜佛,又加上时间已晚,我并没有走进寺庙,也没有给佛祖上一柱香或祈福或许愿。我知道,以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为己任的佛,一定会慈悲为怀,宽宏大量,不会计较凡夫俗子的无知。况且我素来敬佛,心中有佛,我相信人既至此,心即有佛性存在。我能够在今天像一片黄叶般飘到潭柘寺,就是佛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