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陈传龙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 六安,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仅从名字来看,就不落窠臼。简简单单的“六”字,没有人不认识,但是,如果不知内情,不加注脚,又有多少人能读正确呢?一旦弄懂了,便深深印在脑海里,再难忘记。六安,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是皋陶的封地,也曾诞生过三国名将周瑜。在中国,周瑜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周瑜的家乡在六安,六安也没有因为周瑜的鼎鼎大名而名扬天下。六安,为外界所知,大多是从中国革命史中了解的,为了共和国的革命事业,30万六安儿女为国捐躯,诞生了108位共和国将军,这是六安人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六安人的骄傲。六安,很早以前本人就相当熟悉了,但又是陌生的,如月下观花,可视而不可明辨。过去的十几年间里,数次途经六安,毕竟没有融入进去,没有切身感受这座城市,所以,如隔着一层半透明的纸,不捅破,一直有着强大吸引力。羊年夏初,因公务到六安,小住三天,终了心愿,公务之余,不辞劳顿,徒步遍游六安城,感慨颇多。论说,笔者只是一名匆匆过客,对于六安的厚重历史本没有发言权,不过,短短几天的所见所闻,切身感受,令人终生难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六安真正有魅力有情趣的地方,不在新城,而在老城。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到一地,偏不去看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地方,总要去看看名胜古迹,附庸风雅。古迹是城市的根,最具传统性,最能摸清城市发展的脉络。六安既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必定文物古迹众多,不亲往瞻仰,便不能算做真正了解这座城市。
不用说,古迹一定坐落于老城。
漫步街头,蓦然发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魁星阁,眼睛为之一亮,不愧是古城,古物随处可见。高大的城门楼上,建有重檐古屋,便兴趣盎然,满怀兴致去攀登了。入门,城门下是家具城,桌椅床柜杂乱堆放,拥挤不堪,找不到登梯处,几经问询,左转右拐,方寻得楼梯口,于是,便没有了好印象。才登至顶,还没缓过神,一服务小姐便堵在了楼梯口,身穿鲜艳旗袍,肩披大红授带,朝我鞠了一躬,笑殷殷地说,欢迎光临本茶座。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结结实实把我吓了一跳,以为入了“狐仙”禁地,心中不觉陡然一沉,这古老的魁星阁,配上现代化茶座,加上时尚服务小姐,显得不伦不类,未免玷污了古建筑。绕城楼巡视一周,北墙上嵌有一石,上刊文字,阅之,恍然大悟,道貌岸然的魁星阁,空有一副仿古貌,不过“假洋鬼子”罢了,不足一游,不值一观。即重建,就要修旧如旧,重现古楼风貌,昔日胜景,今被浓重商业气息包围,何必耗费巨资造就这般模样?不若建一座现代化楼房更直观,更实惠,有愚人之嫌,有穿老棉布对襟褂打领带之滑稽。
步出魁星阁,对六安再没有了好印象。
经人指点,方知老城内有两座货真价实的古塔,遂满怀虔诚去寻访了。
真正感受六安的非凡魅力,是从寻访古塔开始的。
进入老城如入迷宫,街道纵横,曲折狭窄,民居错落,杂乱无序。心中暗暗忖度,南门塔一定高高玉立于矮陋旧房之上,如出水芙蓉,如美女立于秽草,众人瞩目。然而,莽莽撞撞转了一会儿,竟至于不辨东西了,哪里有美女的踪影,遂小心谨慎问于卖菜老婆婆。凭经验,老年人总比年轻人厚道,不会糊弄人。走上前,言辞极尽恭敬,唯恐不当,吃个闭门羹,或者被耍弄了,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是走南闯北得来的教训。老婆婆漠然,不知是听不懂我的话,还是不知南门塔为何物?遂取出地图指示之,不识字,恰在此时,有一年轻人凑上前,观毕,一扬手,说,哦“南门锥”嘛,在那儿,引我走了一程,临分手,再三交代怎么走,有什么标记,走哪里拐弯,不厌其烦,热情得叫人生疑,是不是有所图?
年轻人的善举,让我对六安人稍稍改变了看法。不过,哪里没有好人呢,幸许只是偶尔碰到一位热心肠口吧。
然而,我大大的错了,这仅仅是开始,后边的热心肠更多,更能体现六安人的诚实朴素,也正是在老城游历,让我真正体会到六安人的不同寻常,弥久难忘。这也正是促使我拿起笔写一写六安人的真正原因。对六安人的感情,纯系真情实感流露,绝无谀美奉承之嫌。
六安人把南门塔,北门塔叫做“南门锥”“北门锥”确实直截了当,更形象,更具体,乃其性使然吧?耸立的塔,上小下大,恰似一根直指苍穹的巨大锥子,想象力也真够丰富的了。
在狭窄胡同里穿梭,弯弯曲曲,反反复复,如坠迷雾,宽处不过三四米,窄处仅一米许,对面来人,须贴墙慢慢挪动脚步方可通过。两墙夹出的胡同偏僻冷清,有些瘮人,有时,眼看进入居民的院子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继续深入下去,猛然一转身,豁然开朗。能得以前行,全归功于学生们的指点,倒也生动有趣。时值下午放学,学生流如开闸的水,顺小巷幽径四处流淌,每问之必答之,小学生也如刚才那年轻人一样热心肠,据此,方才走出困境。
我知道,我已深入到六安的心脏,这里最能体现六安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准。从小胡同里钻出来时,我对六安人已完全消除了戒心,不再设防,我几乎忘记了我是外省外地人,像在本地游荡一样,坦然处之了。
“南门锥”的形象与想象中的风采,简直天壤之别,其惨状不忍卒观。塔身呈黑褐色,那砖有了年头,上边长了苔藓,长了草,长了小树,小树的生命力异常旺盛,扎根于塔中,与塔融为一体了,让人不得不慨叹生命的顽强。“南门锥”笨拙厚实的外貌,俨然不是玉树临风的美女,更像是粗陋黑壮的汉子。塔被民居围裹得严严实实,甚至于塔的一面墙竟是一民居的后墙呢。绕塔寻门欲登顶,却寻到了一居民院中,恶犬狂吠,惊慌出逃,遇一中年人,询问之,回答,这塔是实心的。实心自然无法登顶。
我曾去过西安的大雁塔,开封铁塔,登封嵩岳寺塔等,国内名塔及许多不太知名的塔,惟没见过此塔之艰难困境,与邻居亲近得没了距离,竟至于“粉身碎骨全不顾”了。实心也算作其独特之处吧。不能谛视,亦不能登顶,只好悻悻而返,百般惆怅。
走出百米,回望古塔,可见全貌,孤零零的样子,似被困于沙漠中的蛟龙,而且顶端一角坍塌了,露出了里面的泥土,自然不似尖锥。一座楼房正拔地而起,等待塔的命运一定是凶多吉少了,悲矣。
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拜访“北门锥”了。
在老城里穿梭,六安人的古道热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寻找“北门锥”是艰苦而情趣盎然的历程。
向北,向北“北门锥”一直招引着我。
一老年人推车走来,迎上前打探路径。正巧,老人也是朝那个方向去,带领我走了一程。路上,忍不住寻问“南门锥”“北门锥”是你们这里叫法,是不是看做刺向天空的锥子?老人答,不是。天,自古以来受人崇拜,人怎么能造了锥去刺天呢?传说六安古城是一条船,南北两锥是六安城的两根桅杆。细想,是这样,南北二锥在老城的两端,二锥之间的老城不正是一条船吗?船两边是淠河,水上涨,也淹不了老城,淹了老城也淹不了桅杆,那是六安古城的标志,古城人的寄托。这传说富有诗意,比我的猜测更富想象力更有趣,不禁暗暗叹服。谈话间,到了岔路口,临分手,老人给我指了路。
老城属典型的古民居,许多民居保存得相当完整,任其自生自灭,没有开发利用,着实可惜。
街面弯弯扭扭,起起伏伏,深不可测,站在这头,不能看到那头,路面式样多姿多彩,为水泥路,为水泥方砖路,更有那石子路,石板路,踏上去,顿觉如时光倒流,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街道两边房门皆面街而开,街道不宽,偶尔一辆轿车驶来,小心翼翼,古朴中透着现代,相映成趣。临街而开的门,成了最好的门面,足不出户,能经商,能兼顾家务,一举两得。街道虽幽,并不冷清,行人也不少。门面都是小本生意,规模不大,一间半间房而已,然而,众多生意汇聚起来,便蔚为大观了,有百货,副食;有面条铺,卤肉店,面包房,小吃店;有缝纫店,理发店,制鞋店,书店等等,市面上有的这里也有,方便别人,也方便了自己。
民居多为瓦房,偶尔也有草房,两层小楼,式样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风格,房子随路面升而升,降而降,于是,出现了诸多有趣现象,站在这里望前面,屋顶不及脚高,或者头顶不及屋底高,那房子高低错落,连绵不断,如巍巍群山,无边无际,颇为壮观。
&nbs... -->>
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 六安,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仅从名字来看,就不落窠臼。简简单单的“六”字,没有人不认识,但是,如果不知内情,不加注脚,又有多少人能读正确呢?一旦弄懂了,便深深印在脑海里,再难忘记。六安,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是皋陶的封地,也曾诞生过三国名将周瑜。在中国,周瑜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周瑜的家乡在六安,六安也没有因为周瑜的鼎鼎大名而名扬天下。六安,为外界所知,大多是从中国革命史中了解的,为了共和国的革命事业,30万六安儿女为国捐躯,诞生了108位共和国将军,这是六安人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六安人的骄傲。六安,很早以前本人就相当熟悉了,但又是陌生的,如月下观花,可视而不可明辨。过去的十几年间里,数次途经六安,毕竟没有融入进去,没有切身感受这座城市,所以,如隔着一层半透明的纸,不捅破,一直有着强大吸引力。羊年夏初,因公务到六安,小住三天,终了心愿,公务之余,不辞劳顿,徒步遍游六安城,感慨颇多。论说,笔者只是一名匆匆过客,对于六安的厚重历史本没有发言权,不过,短短几天的所见所闻,切身感受,令人终生难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六安真正有魅力有情趣的地方,不在新城,而在老城。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到一地,偏不去看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地方,总要去看看名胜古迹,附庸风雅。古迹是城市的根,最具传统性,最能摸清城市发展的脉络。六安既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必定文物古迹众多,不亲往瞻仰,便不能算做真正了解这座城市。
不用说,古迹一定坐落于老城。
漫步街头,蓦然发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魁星阁,眼睛为之一亮,不愧是古城,古物随处可见。高大的城门楼上,建有重檐古屋,便兴趣盎然,满怀兴致去攀登了。入门,城门下是家具城,桌椅床柜杂乱堆放,拥挤不堪,找不到登梯处,几经问询,左转右拐,方寻得楼梯口,于是,便没有了好印象。才登至顶,还没缓过神,一服务小姐便堵在了楼梯口,身穿鲜艳旗袍,肩披大红授带,朝我鞠了一躬,笑殷殷地说,欢迎光临本茶座。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结结实实把我吓了一跳,以为入了“狐仙”禁地,心中不觉陡然一沉,这古老的魁星阁,配上现代化茶座,加上时尚服务小姐,显得不伦不类,未免玷污了古建筑。绕城楼巡视一周,北墙上嵌有一石,上刊文字,阅之,恍然大悟,道貌岸然的魁星阁,空有一副仿古貌,不过“假洋鬼子”罢了,不足一游,不值一观。即重建,就要修旧如旧,重现古楼风貌,昔日胜景,今被浓重商业气息包围,何必耗费巨资造就这般模样?不若建一座现代化楼房更直观,更实惠,有愚人之嫌,有穿老棉布对襟褂打领带之滑稽。
步出魁星阁,对六安再没有了好印象。
经人指点,方知老城内有两座货真价实的古塔,遂满怀虔诚去寻访了。
真正感受六安的非凡魅力,是从寻访古塔开始的。
进入老城如入迷宫,街道纵横,曲折狭窄,民居错落,杂乱无序。心中暗暗忖度,南门塔一定高高玉立于矮陋旧房之上,如出水芙蓉,如美女立于秽草,众人瞩目。然而,莽莽撞撞转了一会儿,竟至于不辨东西了,哪里有美女的踪影,遂小心谨慎问于卖菜老婆婆。凭经验,老年人总比年轻人厚道,不会糊弄人。走上前,言辞极尽恭敬,唯恐不当,吃个闭门羹,或者被耍弄了,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是走南闯北得来的教训。老婆婆漠然,不知是听不懂我的话,还是不知南门塔为何物?遂取出地图指示之,不识字,恰在此时,有一年轻人凑上前,观毕,一扬手,说,哦“南门锥”嘛,在那儿,引我走了一程,临分手,再三交代怎么走,有什么标记,走哪里拐弯,不厌其烦,热情得叫人生疑,是不是有所图?
年轻人的善举,让我对六安人稍稍改变了看法。不过,哪里没有好人呢,幸许只是偶尔碰到一位热心肠口吧。
然而,我大大的错了,这仅仅是开始,后边的热心肠更多,更能体现六安人的诚实朴素,也正是在老城游历,让我真正体会到六安人的不同寻常,弥久难忘。这也正是促使我拿起笔写一写六安人的真正原因。对六安人的感情,纯系真情实感流露,绝无谀美奉承之嫌。
六安人把南门塔,北门塔叫做“南门锥”“北门锥”确实直截了当,更形象,更具体,乃其性使然吧?耸立的塔,上小下大,恰似一根直指苍穹的巨大锥子,想象力也真够丰富的了。
在狭窄胡同里穿梭,弯弯曲曲,反反复复,如坠迷雾,宽处不过三四米,窄处仅一米许,对面来人,须贴墙慢慢挪动脚步方可通过。两墙夹出的胡同偏僻冷清,有些瘮人,有时,眼看进入居民的院子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继续深入下去,猛然一转身,豁然开朗。能得以前行,全归功于学生们的指点,倒也生动有趣。时值下午放学,学生流如开闸的水,顺小巷幽径四处流淌,每问之必答之,小学生也如刚才那年轻人一样热心肠,据此,方才走出困境。
我知道,我已深入到六安的心脏,这里最能体现六安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准。从小胡同里钻出来时,我对六安人已完全消除了戒心,不再设防,我几乎忘记了我是外省外地人,像在本地游荡一样,坦然处之了。
“南门锥”的形象与想象中的风采,简直天壤之别,其惨状不忍卒观。塔身呈黑褐色,那砖有了年头,上边长了苔藓,长了草,长了小树,小树的生命力异常旺盛,扎根于塔中,与塔融为一体了,让人不得不慨叹生命的顽强。“南门锥”笨拙厚实的外貌,俨然不是玉树临风的美女,更像是粗陋黑壮的汉子。塔被民居围裹得严严实实,甚至于塔的一面墙竟是一民居的后墙呢。绕塔寻门欲登顶,却寻到了一居民院中,恶犬狂吠,惊慌出逃,遇一中年人,询问之,回答,这塔是实心的。实心自然无法登顶。
我曾去过西安的大雁塔,开封铁塔,登封嵩岳寺塔等,国内名塔及许多不太知名的塔,惟没见过此塔之艰难困境,与邻居亲近得没了距离,竟至于“粉身碎骨全不顾”了。实心也算作其独特之处吧。不能谛视,亦不能登顶,只好悻悻而返,百般惆怅。
走出百米,回望古塔,可见全貌,孤零零的样子,似被困于沙漠中的蛟龙,而且顶端一角坍塌了,露出了里面的泥土,自然不似尖锥。一座楼房正拔地而起,等待塔的命运一定是凶多吉少了,悲矣。
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拜访“北门锥”了。
在老城里穿梭,六安人的古道热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寻找“北门锥”是艰苦而情趣盎然的历程。
向北,向北“北门锥”一直招引着我。
一老年人推车走来,迎上前打探路径。正巧,老人也是朝那个方向去,带领我走了一程。路上,忍不住寻问“南门锥”“北门锥”是你们这里叫法,是不是看做刺向天空的锥子?老人答,不是。天,自古以来受人崇拜,人怎么能造了锥去刺天呢?传说六安古城是一条船,南北两锥是六安城的两根桅杆。细想,是这样,南北二锥在老城的两端,二锥之间的老城不正是一条船吗?船两边是淠河,水上涨,也淹不了老城,淹了老城也淹不了桅杆,那是六安古城的标志,古城人的寄托。这传说富有诗意,比我的猜测更富想象力更有趣,不禁暗暗叹服。谈话间,到了岔路口,临分手,老人给我指了路。
老城属典型的古民居,许多民居保存得相当完整,任其自生自灭,没有开发利用,着实可惜。
街面弯弯扭扭,起起伏伏,深不可测,站在这头,不能看到那头,路面式样多姿多彩,为水泥路,为水泥方砖路,更有那石子路,石板路,踏上去,顿觉如时光倒流,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街道两边房门皆面街而开,街道不宽,偶尔一辆轿车驶来,小心翼翼,古朴中透着现代,相映成趣。临街而开的门,成了最好的门面,足不出户,能经商,能兼顾家务,一举两得。街道虽幽,并不冷清,行人也不少。门面都是小本生意,规模不大,一间半间房而已,然而,众多生意汇聚起来,便蔚为大观了,有百货,副食;有面条铺,卤肉店,面包房,小吃店;有缝纫店,理发店,制鞋店,书店等等,市面上有的这里也有,方便别人,也方便了自己。
民居多为瓦房,偶尔也有草房,两层小楼,式样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风格,房子随路面升而升,降而降,于是,出现了诸多有趣现象,站在这里望前面,屋顶不及脚高,或者头顶不及屋底高,那房子高低错落,连绵不断,如巍巍群山,无边无际,颇为壮观。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