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旧家燕子傍谁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古代的语言发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那一夫
我们按顺序来:
晋之前的语音叫上古汉语,今日学者通过古诗押韵、谐声部首、通假字、兄弟语言同源词、反切注音等各方面资料,可以初步复原上古音的面貌。但毕竟上古汉语过于久远,时间跨度大,资料匮乏,因此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南北朝往后的中古时代,文人士大夫是喜欢写诗的,写诗需要押韵,押韵才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就按自己的地方口音押,都是有标准的。就算不写诗,在社会交往中,说话也要得体优雅,自然是有”普通话“标准的。说不好正音的人是要遭笑话的,这里有很多例子:在古代,帝王是怎么解决地域语言的差异的?
古人语音的标准就是韵书,中古早期的发音以陆法言的《切韵》为代表。韵书虽然没有国际音标,但是古人懂得把相同韵母的字归类到一起,同时通过分析反切,我们也可以把相同声母的字归纳出来。这样,就算听不到古人说话,我们也可以通过书本,知道古人有近四十个声母,三百多韵母(算声调)。
然后根据古代译音、域外方音、现代汉语方音、古人的文字描述等等,依次重拟出每一种声母、每一种韵母的发音。这样,就可以比较可信地重建出中古汉语的面貌了。如果有兴趣,可以搜一搜网上的中古汉语朗读,可以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唐后期,汉语进入了晚期中古汉语的阶段,这个阶段内,声母韵母有一定发展变化,总体是简化了。当时的发音我们可以从各种韵图中得知,韵图中,古人会把声母韵母列成表,非常直观清晰。
宋代出现了《广韵》,虽然宋朝时实际口语已经进入晚期中古,但是《广韵》是基于《切韵》基础上的,还是反映了一个相对更古老更保守的音系。
也是在宋朝,人们已经感觉古诗的韵和自己的口语音不太一样了,这是语音自然发展的结果。为了方便同时代人按照古人的押韵模式写诗,出现了《平水韵》(可百度之),总体还是基于《切韵》《广韵》的系统的,但是大大简化了。后来的元明清,人们写旧体诗都不按照口语音,而按照《平水韵》。直到今天,爱好古风的文艺青年也得依靠《平水韵》来押韵。违背韵书押韵的诗歌往往要遭到笑话。
元朝时,语音进一步变化,通行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元朝语音和今日官话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了。大家会发现曲比诗押韵很多,是因为元曲押韵是基于贴近十三世纪的民间实际发音的《中原音韵》的;而诗歌,即便是明清的更晚的诗歌,押韵是基于已经脱离了口语的、更古老的韵书的。
今日的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明朝末年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里反映的音系已经和今日极端接近。
以上是古汉语语音发展到今日普通话的简史,下面我们看看普通话读古诗不押韵的主要具体表现:
一、入声丢失。
入声是古代的以k、p、t结尾的字,在普通话里没了,在淮吴闽粤还有。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杜甫在这里押的是”职“韵,古音是-ik。粤语中较好保留入声韵尾,所以押韵;淮语吴语中入声韵尾简化,但也基本能押韵;某些北方方言丢失了入声韵尾,但是丢失的方式比较统一,所以也可以以另外的方式押上韵。现代普通话里入声转换为别的声调,而且转换过程中缺乏固定规则,所以非常混乱。
大部分普通话的“不押韵”是属于这种情况。
二、翘舌音后韵母异化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这些在古代都是“真”韵字,读in。普通话翘舌音保留较好,但是翘舌音后的in异化为en,导致了不押韵。闽粤很多方言没有这种异化,所以读起来押韵,但是丢失了翘舌音也是一种损失。
三、舌尖韵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z,c,s,zh,ch,sh后面的i在普通话中读的不是“衣”的音,而是舌尖化了,而其他的i则得以保留,所以会有不押韵。这一点全国大部分方言都做不好了。
四、歌戈韵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歌”韵本读a,“戈”韵本读ua,是互相押韵的,在普通话里面有了些变化。“歌”、“鹅”是“歌”韵字,“波”是“戈”韵字。这个变化有点混乱,比如“戈”乱入进了“哥”韵。江淮官话的“歌”“戈”韵完全混淆了,所以读起来反倒能押韵。
&nbs... -->>
古代的语言发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那一夫
我们按顺序来:
晋之前的语音叫上古汉语,今日学者通过古诗押韵、谐声部首、通假字、兄弟语言同源词、反切注音等各方面资料,可以初步复原上古音的面貌。但毕竟上古汉语过于久远,时间跨度大,资料匮乏,因此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南北朝往后的中古时代,文人士大夫是喜欢写诗的,写诗需要押韵,押韵才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就按自己的地方口音押,都是有标准的。就算不写诗,在社会交往中,说话也要得体优雅,自然是有”普通话“标准的。说不好正音的人是要遭笑话的,这里有很多例子:在古代,帝王是怎么解决地域语言的差异的?
古人语音的标准就是韵书,中古早期的发音以陆法言的《切韵》为代表。韵书虽然没有国际音标,但是古人懂得把相同韵母的字归类到一起,同时通过分析反切,我们也可以把相同声母的字归纳出来。这样,就算听不到古人说话,我们也可以通过书本,知道古人有近四十个声母,三百多韵母(算声调)。
然后根据古代译音、域外方音、现代汉语方音、古人的文字描述等等,依次重拟出每一种声母、每一种韵母的发音。这样,就可以比较可信地重建出中古汉语的面貌了。如果有兴趣,可以搜一搜网上的中古汉语朗读,可以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唐后期,汉语进入了晚期中古汉语的阶段,这个阶段内,声母韵母有一定发展变化,总体是简化了。当时的发音我们可以从各种韵图中得知,韵图中,古人会把声母韵母列成表,非常直观清晰。
宋代出现了《广韵》,虽然宋朝时实际口语已经进入晚期中古,但是《广韵》是基于《切韵》基础上的,还是反映了一个相对更古老更保守的音系。
也是在宋朝,人们已经感觉古诗的韵和自己的口语音不太一样了,这是语音自然发展的结果。为了方便同时代人按照古人的押韵模式写诗,出现了《平水韵》(可百度之),总体还是基于《切韵》《广韵》的系统的,但是大大简化了。后来的元明清,人们写旧体诗都不按照口语音,而按照《平水韵》。直到今天,爱好古风的文艺青年也得依靠《平水韵》来押韵。违背韵书押韵的诗歌往往要遭到笑话。
元朝时,语音进一步变化,通行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元朝语音和今日官话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了。大家会发现曲比诗押韵很多,是因为元曲押韵是基于贴近十三世纪的民间实际发音的《中原音韵》的;而诗歌,即便是明清的更晚的诗歌,押韵是基于已经脱离了口语的、更古老的韵书的。
今日的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明朝末年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里反映的音系已经和今日极端接近。
以上是古汉语语音发展到今日普通话的简史,下面我们看看普通话读古诗不押韵的主要具体表现:
一、入声丢失。
入声是古代的以k、p、t结尾的字,在普通话里没了,在淮吴闽粤还有。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杜甫在这里押的是”职“韵,古音是-ik。粤语中较好保留入声韵尾,所以押韵;淮语吴语中入声韵尾简化,但也基本能押韵;某些北方方言丢失了入声韵尾,但是丢失的方式比较统一,所以也可以以另外的方式押上韵。现代普通话里入声转换为别的声调,而且转换过程中缺乏固定规则,所以非常混乱。
大部分普通话的“不押韵”是属于这种情况。
二、翘舌音后韵母异化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这些在古代都是“真”韵字,读in。普通话翘舌音保留较好,但是翘舌音后的in异化为en,导致了不押韵。闽粤很多方言没有这种异化,所以读起来押韵,但是丢失了翘舌音也是一种损失。
三、舌尖韵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z,c,s,zh,ch,sh后面的i在普通话中读的不是“衣”的音,而是舌尖化了,而其他的i则得以保留,所以会有不押韵。这一点全国大部分方言都做不好了。
四、歌戈韵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歌”韵本读a,“戈”韵本读ua,是互相押韵的,在普通话里面有了些变化。“歌”、“鹅”是“歌”韵字,“波”是“戈”韵字。这个变化有点混乱,比如“戈”乱入进了“哥”韵。江淮官话的“歌”“戈”韵完全混淆了,所以读起来反倒能押韵。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