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重生之君临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因为大多数时候,朝廷是不鼓励民间多酿酒的,有时候还会直接下令禁止,就是害怕浪费粮食。酿酒要用粮食,越好的酒用的粮食越好,用量还不小,都把粮食拿去酿酒了,不够吃怎么办。
成祖皇帝那时还是太子,监国理政总揽朝局的那种,他不顾众人反对,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成祖皇帝的理由很简单,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当然不能鼓励酿酒了,可易州的问题恰恰相反,他们是粮食多到吃不完,还运不出去,不如酿成酒再运出来卖,总比粮食白白放坏了来得好。
成祖皇帝的初衷是很好的,在当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说易州的东西不好运,并不是真的运不出来,而是路途艰难成本高昂,若是粮食这样体积大分量重单价低的,运送起来毫无价值。
可是酒就不同了,尤其是好酒,利润高达几十倍乃至上百倍,是能给朝廷增收的。
从中宗后期开始,一直到整个成祖年间,再到睿宗前期,易州上上下下都在忙着酿酒,官家在酿,私人也在酿,还出了“碧玉”和“秋水”两种贡酒,声名远播大衍各地和周边各国。
当然了,成祖皇帝在给易州特权的同时也是给他们划了死线的,必须无条件遵守的死线。就是每年用于酿酒的粮食不能超过当年粮食产量的一定比例,且各地常平仓的存粮必须超过一定数量。
要是有人做不到这两条,那个郡县以后也别酿酒了,粮食再多也要老老实实放着。
睿宗皇帝上位后,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管控,他或许是在担心,酿酒业的利润太高了,底下的人会阳奉阴违铤而走险,不把他们管得严点,所谓的死线根本就守不住,那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睿宗皇帝的担心不无道理,没有成祖皇帝强大的威慑力,有些事的确应该合理收缩。
但是到了先帝登基,由于易州上缴的利税减少,他又放宽了对这方面的要求。
于是,睿宗皇帝曾经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可是直到现在,朝廷也没意识到这点。
仅从易州上缴的利税判断,他们每年的酿酒量是合理的,绝不影响正常的粮食储备。可事实上,现在的易州已经不是当初的易州了。成祖年间,上缴朝廷的是大头,当地人得到的只是小部分。
而从先帝年间到现在,朝廷收到的那部分利税,之于易州人已经不算什么了。更重要的是,以前易州人酿酒,那是用吃不完的粮食,酿的也是普通酒,颇有点变废为宝的意思,当然值得鼓励。
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过去了,易州人的酿酒技术越来越好,彼此争奇斗艳推陈出新,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高,而且很多人用的是最好的粮食,差的反而不肯要,都怕影响了自己酿的酒。
这是从上到下的一股风潮,人们根据本能追寻着利润而行,起初也有官员感觉不妥,但是酿酒行业涉及到太多人的自身利益了,有官家有商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是个人力量可以阻止的。
于是成祖皇帝昔年划下的死线成了虚设,易州每年酿酒用的粮食远远超过了那个数。
更糟糕的是,每个来易州赴任的官员都会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个旋涡,谁也抽不开身。前任的亏空不可弥补,告发上去恐怕别想活着离开易州,所以后来人越来越疯狂,什么存粮都敢动用。
今年地动发生之前,朝廷保守估计易州的粮食够吃三年,救灾根本不是问题。
可实际上,易州这个冬天的粮食够不够吃还不好说,他们的存粮已经没了。
李县令口才不错,从头到尾说得清清楚楚,君律和姜源听完什么疑问也没了。
大衍总共有十三个州,易州算是比较富庶的,可就是这样一个易州,竟然名不副实。又或者说,易州的表面还是很光鲜亮丽的,但是他的里子,真的是没法看了,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君律不想评价易州这群没有立场随波逐流的官员,但是他觉得,最大的错不是他们的。这是先帝的错,这是今上的错,没有成祖皇帝的魄力和威望,你们老老实实学睿宗皇帝不好么。
易州是成祖皇帝自己带兵收回来的,他随便说句话,易州谁敢违背,根本没人。
睿宗皇帝或许不如他的父亲强势,可是他看得清自己也看得清形势,该放弃就放弃该收缩就收缩。
易州太远路又太险,很容易就形成所谓的国中国,这是地理条件决定的,人力不可改变。成祖皇帝压得住,他让易州自由发展没关系,睿宗皇帝担心失控,就加强了控制,不许他们自由放飞。
因为大多数时候,朝廷是不鼓励民间多酿酒的,有时候还会直接下令禁止,就是害怕浪费粮食。酿酒要用粮食,越好的酒用的粮食越好,用量还不小,都把粮食拿去酿酒了,不够吃怎么办。
成祖皇帝那时还是太子,监国理政总揽朝局的那种,他不顾众人反对,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成祖皇帝的理由很简单,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当然不能鼓励酿酒了,可易州的问题恰恰相反,他们是粮食多到吃不完,还运不出去,不如酿成酒再运出来卖,总比粮食白白放坏了来得好。
成祖皇帝的初衷是很好的,在当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说易州的东西不好运,并不是真的运不出来,而是路途艰难成本高昂,若是粮食这样体积大分量重单价低的,运送起来毫无价值。
可是酒就不同了,尤其是好酒,利润高达几十倍乃至上百倍,是能给朝廷增收的。
从中宗后期开始,一直到整个成祖年间,再到睿宗前期,易州上上下下都在忙着酿酒,官家在酿,私人也在酿,还出了“碧玉”和“秋水”两种贡酒,声名远播大衍各地和周边各国。
当然了,成祖皇帝在给易州特权的同时也是给他们划了死线的,必须无条件遵守的死线。就是每年用于酿酒的粮食不能超过当年粮食产量的一定比例,且各地常平仓的存粮必须超过一定数量。
要是有人做不到这两条,那个郡县以后也别酿酒了,粮食再多也要老老实实放着。
睿宗皇帝上位后,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管控,他或许是在担心,酿酒业的利润太高了,底下的人会阳奉阴违铤而走险,不把他们管得严点,所谓的死线根本就守不住,那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睿宗皇帝的担心不无道理,没有成祖皇帝强大的威慑力,有些事的确应该合理收缩。
但是到了先帝登基,由于易州上缴的利税减少,他又放宽了对这方面的要求。
于是,睿宗皇帝曾经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可是直到现在,朝廷也没意识到这点。
仅从易州上缴的利税判断,他们每年的酿酒量是合理的,绝不影响正常的粮食储备。可事实上,现在的易州已经不是当初的易州了。成祖年间,上缴朝廷的是大头,当地人得到的只是小部分。
而从先帝年间到现在,朝廷收到的那部分利税,之于易州人已经不算什么了。更重要的是,以前易州人酿酒,那是用吃不完的粮食,酿的也是普通酒,颇有点变废为宝的意思,当然值得鼓励。
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过去了,易州人的酿酒技术越来越好,彼此争奇斗艳推陈出新,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高,而且很多人用的是最好的粮食,差的反而不肯要,都怕影响了自己酿的酒。
这是从上到下的一股风潮,人们根据本能追寻着利润而行,起初也有官员感觉不妥,但是酿酒行业涉及到太多人的自身利益了,有官家有商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是个人力量可以阻止的。
于是成祖皇帝昔年划下的死线成了虚设,易州每年酿酒用的粮食远远超过了那个数。
更糟糕的是,每个来易州赴任的官员都会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个旋涡,谁也抽不开身。前任的亏空不可弥补,告发上去恐怕别想活着离开易州,所以后来人越来越疯狂,什么存粮都敢动用。
今年地动发生之前,朝廷保守估计易州的粮食够吃三年,救灾根本不是问题。
可实际上,易州这个冬天的粮食够不够吃还不好说,他们的存粮已经没了。
李县令口才不错,从头到尾说得清清楚楚,君律和姜源听完什么疑问也没了。
大衍总共有十三个州,易州算是比较富庶的,可就是这样一个易州,竟然名不副实。又或者说,易州的表面还是很光鲜亮丽的,但是他的里子,真的是没法看了,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君律不想评价易州这群没有立场随波逐流的官员,但是他觉得,最大的错不是他们的。这是先帝的错,这是今上的错,没有成祖皇帝的魄力和威望,你们老老实实学睿宗皇帝不好么。
易州是成祖皇帝自己带兵收回来的,他随便说句话,易州谁敢违背,根本没人。
睿宗皇帝或许不如他的父亲强势,可是他看得清自己也看得清形势,该放弃就放弃该收缩就收缩。
易州太远路又太险,很容易就形成所谓的国中国,这是地理条件决定的,人力不可改变。成祖皇帝压得住,他让易州自由发展没关系,睿宗皇帝担心失控,就加强了控制,不许他们自由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