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红楼之眼光放远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凡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身在官场,才能真正体会到在宦海浮沉的艰辛不易。文渊帝是个好享受之人,年轻时还能够克制,勤俭,现下却不能了,常常出巡,又或者狩猎,生活越发得奢侈了起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都如此,下面自然形成一般的风气,尤其是在金陵扬州地方,斗富得甚是厉害,这些风头都刮到了京城官员的耳朵里,今儿这两家比谁家的小妾多,明儿那两家比谁家的珊瑚树好看,又或者是你拿蜡烛当柴火,我就把丝绸漫天撒,更别提什么古玩玉器,简直就是为了砸出一个响来好摆阔。贾珍听到耳朵里,只有一个反应——他特么心疼那些好东西,第二个反应也只能感叹句这些官商,尤其是盐商们还真是有钱,真是凶残的存在。别的不提,就说贾赦上个月不小心摔了个宋朝哥窑的古玩,就让他肉痛到现在,就差点没有抱着那碎片痛哭流涕了。其他官员虽然嘴上骂得厉害,可是不少官员还是露出了艳羡的表情,若是外放到这种地方的话,可比呆京城好得多,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捞钱的时候还生怕踩了哪座大神,忘烧哪座庙的香。
贾珍对现下的风气以及官员们的所作所为也还算是有所耳闻,虽然知道这是常态,可谁叫文渊帝重名声,除了孙广案之外,大多的贪污案都是轻拿轻放,不用重典。如此一来吏治如何能不*,致使贪官横行。就是在天子脚下的京城里,每天都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被达官显贵之流所欺压,且当下又适逢诸子夺嫡,官场更是有如浑水一般,这几年官员的升迁降调大多有猫腻,少不了那些皇子们的手笔。想起这些他有时候都心里忍不住暴躁,想要狠狠地抽上那几个皇子一顿,这还让不让人好好工作,让百姓好好生活,一个个都在挖墙角,尤其是大皇子和二皇子更是找出层出不穷的理由来,让勋贵们出些血,什么今儿看上件玉器,明儿要搜罗字画,大家都是人精,谁不知道字里面的意思,甄家前儿还孝敬了十万两银子。
贾珍相信以文渊帝的能力来说,他肯定知道诸子争斗的情况以及官场现下的状况,只不过是故作不知道罢了,至于出于何种目的就有待商榷了。贾珍和楚氏私下里也曾说过这事,只是没讨论出个所以然,便就丢开不提。
贾家现今在京城里只能算是二三流的人家,因此贾珍并不觉得他会被人惦记上,至于人脉,因是武转文,且自打贾代化急流勇退之后,贾氏一族已经十多年都不曾拿过兵权,虽然如今有些人家时常走动往来,却大多不过是面子情而已。想到这里,贾珍忽然有点明白为什么荣宁二府都会撑着,硬是不换大门口的匾额,因挂着国公府的名头,起码名头还是京城里的一等人家,总比落入二、三流好,所以他们才舍不得,也正是因为如此,贾母才能辖制住贾赦以及贾政两房,甚至连东府的贾珍也对贾母有所顾忌,然后最后仍旧是一场空。
贾珍依旧按部就班地上班,直到一道八百里急奏送了过来,没有想到湖北竟是闹起了农民起义。文渊帝大怒,忙派人带兵前去镇压。面对如此情况,贾珍只是不言语,湖广两地的税收银钱之事归他所管,再没有比他清楚其中的缘故,这些年虽然户部的左右侍郎努力顶着压力,不至于不断地增加各地的赋税,但是赋税沉重这是个实情,他所看到的账本都是修改润色过的,其中的门道大家都明白,不过是下面官吏层层盘剥,可是又不能叫户部抓住错处,为了账面好看和自己的荷包,这私底下不知道还又加了几重税,老百姓只怕是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所以这才揭竿起义。不然的话,谁乐意做这掉脑袋的时期。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想起文渊帝一脸沉痛,心伤的表情,仿佛老百姓们做了十恶不赦,对不起他的事情来。贾珍就忍不住在心里冷笑,他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皇帝的敬畏少得可怜,只是把他当成个可以掌管生死的老板而已。在他看来,老百姓不造反那才叫奇怪,明明是文渊帝自己一味花钱享乐,做面子,任由吏治*,摆明就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凭什么叫老百姓们逆来顺受。他是做过小老百姓的,每天操心自己的生活还来不及,谁管头上飘来哪朵云,虽然关心国家大事,但也不过是瞧瞧而已。同理,这些百姓们也只是想过些好日子,并不会管上面是哪个人做皇帝,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皇帝才值得他们感恩,记住名字。
湖北这次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响应众多,很是棘手,当地的驻兵竟是镇压不住,这才捅到了上头。等皇帝派了人,兵部也把章程拟了出来,只等着点好兵马,便可挂帅出征,而户部这边也随即开始动手,忙着调度粮草等等诸多事宜,总要给其安排的妥妥当当的。贾珍心里对文渊帝有着诸多不满,但是依旧把自己手上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做完,有时候他忍不住有些怀疑自己,他想做一个好官,为百姓着想,可是到了户部这么几年,他似乎并没有做出什么于百姓有益的事情来,很多事情他知道明白,但是却不能说,不能做,只能看着。说起来,他现在真的有些羡慕御史了,至少他们能够问心无愧。
<... -->>
凡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身在官场,才能真正体会到在宦海浮沉的艰辛不易。文渊帝是个好享受之人,年轻时还能够克制,勤俭,现下却不能了,常常出巡,又或者狩猎,生活越发得奢侈了起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都如此,下面自然形成一般的风气,尤其是在金陵扬州地方,斗富得甚是厉害,这些风头都刮到了京城官员的耳朵里,今儿这两家比谁家的小妾多,明儿那两家比谁家的珊瑚树好看,又或者是你拿蜡烛当柴火,我就把丝绸漫天撒,更别提什么古玩玉器,简直就是为了砸出一个响来好摆阔。贾珍听到耳朵里,只有一个反应——他特么心疼那些好东西,第二个反应也只能感叹句这些官商,尤其是盐商们还真是有钱,真是凶残的存在。别的不提,就说贾赦上个月不小心摔了个宋朝哥窑的古玩,就让他肉痛到现在,就差点没有抱着那碎片痛哭流涕了。其他官员虽然嘴上骂得厉害,可是不少官员还是露出了艳羡的表情,若是外放到这种地方的话,可比呆京城好得多,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捞钱的时候还生怕踩了哪座大神,忘烧哪座庙的香。
贾珍对现下的风气以及官员们的所作所为也还算是有所耳闻,虽然知道这是常态,可谁叫文渊帝重名声,除了孙广案之外,大多的贪污案都是轻拿轻放,不用重典。如此一来吏治如何能不*,致使贪官横行。就是在天子脚下的京城里,每天都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被达官显贵之流所欺压,且当下又适逢诸子夺嫡,官场更是有如浑水一般,这几年官员的升迁降调大多有猫腻,少不了那些皇子们的手笔。想起这些他有时候都心里忍不住暴躁,想要狠狠地抽上那几个皇子一顿,这还让不让人好好工作,让百姓好好生活,一个个都在挖墙角,尤其是大皇子和二皇子更是找出层出不穷的理由来,让勋贵们出些血,什么今儿看上件玉器,明儿要搜罗字画,大家都是人精,谁不知道字里面的意思,甄家前儿还孝敬了十万两银子。
贾珍相信以文渊帝的能力来说,他肯定知道诸子争斗的情况以及官场现下的状况,只不过是故作不知道罢了,至于出于何种目的就有待商榷了。贾珍和楚氏私下里也曾说过这事,只是没讨论出个所以然,便就丢开不提。
贾家现今在京城里只能算是二三流的人家,因此贾珍并不觉得他会被人惦记上,至于人脉,因是武转文,且自打贾代化急流勇退之后,贾氏一族已经十多年都不曾拿过兵权,虽然如今有些人家时常走动往来,却大多不过是面子情而已。想到这里,贾珍忽然有点明白为什么荣宁二府都会撑着,硬是不换大门口的匾额,因挂着国公府的名头,起码名头还是京城里的一等人家,总比落入二、三流好,所以他们才舍不得,也正是因为如此,贾母才能辖制住贾赦以及贾政两房,甚至连东府的贾珍也对贾母有所顾忌,然后最后仍旧是一场空。
贾珍依旧按部就班地上班,直到一道八百里急奏送了过来,没有想到湖北竟是闹起了农民起义。文渊帝大怒,忙派人带兵前去镇压。面对如此情况,贾珍只是不言语,湖广两地的税收银钱之事归他所管,再没有比他清楚其中的缘故,这些年虽然户部的左右侍郎努力顶着压力,不至于不断地增加各地的赋税,但是赋税沉重这是个实情,他所看到的账本都是修改润色过的,其中的门道大家都明白,不过是下面官吏层层盘剥,可是又不能叫户部抓住错处,为了账面好看和自己的荷包,这私底下不知道还又加了几重税,老百姓只怕是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所以这才揭竿起义。不然的话,谁乐意做这掉脑袋的时期。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想起文渊帝一脸沉痛,心伤的表情,仿佛老百姓们做了十恶不赦,对不起他的事情来。贾珍就忍不住在心里冷笑,他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皇帝的敬畏少得可怜,只是把他当成个可以掌管生死的老板而已。在他看来,老百姓不造反那才叫奇怪,明明是文渊帝自己一味花钱享乐,做面子,任由吏治*,摆明就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凭什么叫老百姓们逆来顺受。他是做过小老百姓的,每天操心自己的生活还来不及,谁管头上飘来哪朵云,虽然关心国家大事,但也不过是瞧瞧而已。同理,这些百姓们也只是想过些好日子,并不会管上面是哪个人做皇帝,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皇帝才值得他们感恩,记住名字。
湖北这次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响应众多,很是棘手,当地的驻兵竟是镇压不住,这才捅到了上头。等皇帝派了人,兵部也把章程拟了出来,只等着点好兵马,便可挂帅出征,而户部这边也随即开始动手,忙着调度粮草等等诸多事宜,总要给其安排的妥妥当当的。贾珍心里对文渊帝有着诸多不满,但是依旧把自己手上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做完,有时候他忍不住有些怀疑自己,他想做一个好官,为百姓着想,可是到了户部这么几年,他似乎并没有做出什么于百姓有益的事情来,很多事情他知道明白,但是却不能说,不能做,只能看着。说起来,他现在真的有些羡慕御史了,至少他们能够问心无愧。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