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大唐风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文静死了!
这个人不仅是李世民的良师益友,他同样也是太原起义的策划人之一,在联络突厥,与突厥周旋一事上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李渊事先的叮嘱:“对于突厥,多求马匹而少要人来。”就是在刘文静与突厥的周旋之下所完成了,当李渊听到突厥送来了五百匹战马而仅有少数的骑兵到来之后,高兴的说道:“人来的少,就不会对百姓造成危害。”由这一件事可见刘文静的贤能。这个人,当然是才华横溢的,然而同样也因此而恃才傲物,看不起人,因此与能力平庸的同僚的关系很差,平白树敌很多。而对于从小就心怀大志的李世民,刘文静表现出了极为不同寻常的热情,或许就像他早先所说的那样:“李世民胸怀大志,年二十必济世安民也!”或许在刘文静的心目中,这个年纪比他要小很多的青年才是他心目中所要追随的明主,以至于对于地位更高但能力却平常的皇上李渊以及太子建成,刘文静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按照他的性格来说,恐怕内心深处其实也并不那么看的起。
所以,当许多人甚至包括李世民都还没有觉醒对于皇权力量的争夺的时候,刘文静就已经坚定不移的站在了李世民的身边,成为了他坚定的盟友以及支持者,年轻的李世民此时当然未必就看到了这位亦师亦友的心中的想法,然而毫无疑问,唐皇李渊和他的老友裴寂却未必如此时年轻的秦王一般幼稚,他们不仅早已洞悉了刘文静内心之中的狂妄,并且,深深的知晓此时狂妄的刘文静已经变成了分裂皇权的祸害。
所以刘文静死了,罪名谋反,抄没其家。其实罪名当然是捏造的,刘文静虽然狂妄自大。但是的确从来没有过谋反的念头,再说,他一个谋臣,即便想要谋反。他也没有相应的人力物力支持。可是李渊既然愤恨刘文静挑拨他们父子兄弟的亲情,要让他死,那么他又怎么能够活着。而作为能够改变李渊主意的人,他的老友裴寂,则又是刘文静不共戴天的死对头,加上刘文静实在是不会做人,朝野之中遍地树敌,因此等到了刘文静获罪的时候,除了李世民以及寥寥的几人之外,竟然再也没有人为他说话了。因此。这样的他,也只能去死了。
刘文静在临死的时候曾说:“飞鸟尽,良弓藏!”其实不免误入歧途,他虽然有才干,也有功劳。但在人才济济的李唐王朝之中,也并非太过出众,李渊虽然多疑,然而若非刘文静卷入了皇权之间的权利之争,李渊又怎么会容不下他。
当然,李渊的处置也并不妥当,当时担任太子詹事的李纲便极力劝阻饶恕刘文静性命。缘由也同样是因为皇权之争,杀刘文静容易,但是这却会造成秦王与陛下、太子之间的隔阂,李渊不听,李纲于是心灰气冷,从此不再关心朝廷政事。智者的悲哀便在此:能够看得到未来。却无法改变——仅仅数年之后,玄武门之变爆发!
后代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刘文静之死为数年之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也是唐武德年间皇权权利斗争矛盾激化的最初开端。
对于李世民来说,对于刘文静的感情当然也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他感激这位长辈对自己的关心与教导,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对他那狂妄自大性格以及极力撺掇掌握实权的行为感到反感,每一个男人都有一个英雄的梦,李世民自然也不会例外,可是也同样,不是每一个男人都会泯灭亲情六亲不认的去追求最高无上的权力,至少,武德二年的李世民还做不到这一点,可是,毫无疑问,李世民不想刘文静死。
无法保护自己的老师以及朋友这件事使得李世民沉默了,于是他变... -->>
刘文静死了!
这个人不仅是李世民的良师益友,他同样也是太原起义的策划人之一,在联络突厥,与突厥周旋一事上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李渊事先的叮嘱:“对于突厥,多求马匹而少要人来。”就是在刘文静与突厥的周旋之下所完成了,当李渊听到突厥送来了五百匹战马而仅有少数的骑兵到来之后,高兴的说道:“人来的少,就不会对百姓造成危害。”由这一件事可见刘文静的贤能。这个人,当然是才华横溢的,然而同样也因此而恃才傲物,看不起人,因此与能力平庸的同僚的关系很差,平白树敌很多。而对于从小就心怀大志的李世民,刘文静表现出了极为不同寻常的热情,或许就像他早先所说的那样:“李世民胸怀大志,年二十必济世安民也!”或许在刘文静的心目中,这个年纪比他要小很多的青年才是他心目中所要追随的明主,以至于对于地位更高但能力却平常的皇上李渊以及太子建成,刘文静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按照他的性格来说,恐怕内心深处其实也并不那么看的起。
所以,当许多人甚至包括李世民都还没有觉醒对于皇权力量的争夺的时候,刘文静就已经坚定不移的站在了李世民的身边,成为了他坚定的盟友以及支持者,年轻的李世民此时当然未必就看到了这位亦师亦友的心中的想法,然而毫无疑问,唐皇李渊和他的老友裴寂却未必如此时年轻的秦王一般幼稚,他们不仅早已洞悉了刘文静内心之中的狂妄,并且,深深的知晓此时狂妄的刘文静已经变成了分裂皇权的祸害。
所以刘文静死了,罪名谋反,抄没其家。其实罪名当然是捏造的,刘文静虽然狂妄自大。但是的确从来没有过谋反的念头,再说,他一个谋臣,即便想要谋反。他也没有相应的人力物力支持。可是李渊既然愤恨刘文静挑拨他们父子兄弟的亲情,要让他死,那么他又怎么能够活着。而作为能够改变李渊主意的人,他的老友裴寂,则又是刘文静不共戴天的死对头,加上刘文静实在是不会做人,朝野之中遍地树敌,因此等到了刘文静获罪的时候,除了李世民以及寥寥的几人之外,竟然再也没有人为他说话了。因此。这样的他,也只能去死了。
刘文静在临死的时候曾说:“飞鸟尽,良弓藏!”其实不免误入歧途,他虽然有才干,也有功劳。但在人才济济的李唐王朝之中,也并非太过出众,李渊虽然多疑,然而若非刘文静卷入了皇权之间的权利之争,李渊又怎么会容不下他。
当然,李渊的处置也并不妥当,当时担任太子詹事的李纲便极力劝阻饶恕刘文静性命。缘由也同样是因为皇权之争,杀刘文静容易,但是这却会造成秦王与陛下、太子之间的隔阂,李渊不听,李纲于是心灰气冷,从此不再关心朝廷政事。智者的悲哀便在此:能够看得到未来。却无法改变——仅仅数年之后,玄武门之变爆发!
后代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刘文静之死为数年之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也是唐武德年间皇权权利斗争矛盾激化的最初开端。
对于李世民来说,对于刘文静的感情当然也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他感激这位长辈对自己的关心与教导,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对他那狂妄自大性格以及极力撺掇掌握实权的行为感到反感,每一个男人都有一个英雄的梦,李世民自然也不会例外,可是也同样,不是每一个男人都会泯灭亲情六亲不认的去追求最高无上的权力,至少,武德二年的李世民还做不到这一点,可是,毫无疑问,李世民不想刘文静死。
无法保护自己的老师以及朋友这件事使得李世民沉默了,于是他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