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秋风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还有燕王殿下,”方孝孺讳莫如深地微笑道:“他也在等着你回去向他报告消息呢吧。”
沈若寥道:“正是,所以,我只有等下次来应天时,再登门拜访了。”
方孝孺仿佛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若寥,两天时间,如何?”
“什么意思?”沈若寥不明就里。
方孝孺道:“你在应天再多呆两天,就两天。我们好不容易见一次面,不能这么匆匆就道别。两天过后,你再启程回家。”
“可是——方先生,我们已经把店钱都结了。实在是因为——再不回家,我们就没钱回家了。”
方孝孺笑道:“这个好办;就请你和南宫姑娘委屈委屈,在寒舍小住两日。我正好有两个女儿,可以陪伴南宫姑娘。不知两位可否赏脸?”
沈若寥还没开口,南宫秋就已经说道:
“大学士,我外公也和我们在一起,您不会也让他上您家里去住吧?那该多挤啊。”
方孝孺笑道:“客人多了,主人自然只会更加高兴。不知南宫姑娘的外公现在何处?”
南宫秋立刻招呼袁珙过来,说道:“这就是;他是天下闻名的大神仙,算命算得可准了。”
方孝孺眼中一闪,小心翼翼地望着袁珙,问道:“请教高人尊姓大名?”
袁珙早知道面前站的是谁,心里正和沈若寥一样,暗暗埋怨南宫秋口无遮拦;燕王邀请袁珙北上,虽谈不上万分机密,可在朝廷的眼中,绝对不是什么好事。然而南宫秋话已经出口,袁珙不好撒谎,只得老实答道:
“方先生客气了;老朽姓袁名珙,字廷玉。”
方孝孺三人闻言,似乎大吃了一惊;方孝孺肃穆地打量着袁珙,礼貌而冷淡地行礼道:
“原来是袁高人;久仰大名了。在下想请高人携南宫姑娘一起到舍下小住两日,还请高人赏脸。”
袁珙忙道:“哪里,方先生太客气了;只要沈少侠同意,袁某和外孙女岂敢拒绝先生美意。”
沈若寥只能说道:“既然如此,若寥恭敬不如从命了。还要多多麻烦正学先生了。”
方孝孺慷慨笑道:“何须客气。实不相瞒,若寥,我留你两日,是有大事要办呢。”
“什么大事?”沈若寥小心地问道。
方孝孺望了望一旁的袁珙和南宫秋,神秘地眨了眨眼睛:
“天机岂可泄漏;不过,我想,最迟今天晚上,你就知道了。”
沈若寥还是头一次见到,一向严肃的正学先生也有如此顽皮的时候。他笑道:
“好吧;那若寥就翘首以待了。”
沈若寥三人在方孝孺家里住了下来。方孝孺家并不大,接待三个客人已经有些显得紧张。家里只有方孝孺的妻子郑氏,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和两个女儿。方孝孺还有一个弟弟方孝友,住在宁海老家。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是有名的清官循吏,出任济宁知府,为官清廉谨慎,勤政爱民。诏命济宁垦荒三年一税,地方官吏却常常随意征敛,民怨沸腾;方克勤到任后,区田为九等,严格约束下属官吏按照等级期限征税,不得扰民为奸,效果显著;荒田开垦的数量大为增加。他建学校,修孔庙,大兴教化;罢筑城劳役,免去人民征役之苦。永嘉侯朱亮祖率舟师赴北平,河道干涸,便驱使了五千民夫疏浚水道,方克勤以为劳民太甚,屡谏无果,便昼夜向苍天哭求泣祷,果然天降大雨,水深达数尺,河道自通,朱亮祖舟师于是顺利到达。
方克勤为官俭朴至极,每日里食肉至多一次,一件布袍穿了十年,补了再补,也不曾丢弃置换新衣。他做济宁知府,政绩颇佳,却从不居功自伐,恭谨一如,不喜近名,曾经对自己三个儿子说过:“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
洪武八年,“空印”案发,方克勤株连其中,被朝廷逮至京师。济宁百姓万人空巷,拦截道路,不让朝廷带走方知府,编了歌谣唱道:“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一路哭声震天,感动得朝廷派来的官差也流泪。然而最终,方克勤还是难逃一劫,和不计其数其他地方官员一起,为大明王朝里屈指可数的一件大案多添了一颗冤死的人头。方孝孺和大哥方孝闻、小弟方孝友一起到应天把父亲的棺材抬回老家。大哥方孝闻十三岁上就没了母亲,兄弟三人都和方孝孺一样好学不倦。方孝闻从此为父亲守丧,蔬食终制,直至病殁。
方孝孺除丧之后,回到老师宋濂身边继续学习,直到卒业。宋濂对他赞赏有加,曾经在给他的《送方生还天台诗》小序中写道:“予以一日之长,来受经者每有其人,今皆散落四方。黍稷虽芃芃,不如桋稗之有秋者,多矣。晚得天台方生希直,其为人也凝重,而不迁于物,颖锐有以烛诸理。间发为文,如水涌而山出。喧啾百鸟中,见此孤凤凰,云胡不喜!”
大儒宋濂将方孝孺比作“喧啾百鸟”中的“孤凤凰”,天下人于是皆知方孝孺学问之深,竞相传抄他的每一篇诗文。洪武十五年,方孝孺被人举荐到京师,太祖皇帝朱元璋见到他举止端整,十分欣赏他,对太子朱标说道:“此庄士,当老其才。”赐给他很多钱币,让他回家继续深造。后来,有仇家诬告方孝孺,朝廷将他逮到京师,朱元璋见到罪犯名册上有方孝孺的名字,当即将他释放。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一次被人举荐入朝,朱元璋说道:“今非用孝孺时。”任命他作汉中府教授,让他去教书育人。朱元璋的真正用意,是把方孝孺留给自己的接班人——皇太孙朱允炆来一手提拔,以使方孝孺可以更加全心全意地辅佐未来的天子。方孝孺在汉中府教书,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王朱椿素闻其贤,亲至汉中请他到成都,作世子的辅导老师。蜀王对方孝孺尊重至极,特意为其辟书庐一间,题其额为“正学”,所以王府的人也都尊称方孝孺为“正学先生”。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为天子。年轻的天子对方孝孺仰慕已久,即位刚刚一个月,便迫不及待地将方先生召入京师,除为翰林院侍讲;朱允炆嗜书如命,对方孝孺以师礼相待,令其日夜伴读左右,遇到疑问便请方先生讲解,更时常向方先生咨问朝政国事。
正如朱元璋所期望的,年轻天子的极度信任和倚重令方孝孺感动得五内熨帖,深感无以为报,便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对天子的辅佐与指教当中。不过,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实质上的教书先生而已,终日只跟书本和单纯的读书学生打交道,包括蜀王爷在内,对于处理复杂的朝政,重大的军国事件,究竟是不是和做文章一样也能随心所欲,手到擒来,高屋建瓴,沈若寥到后来也觉得好像确实有点儿不那么靠谱。
不过,他现在还没想到这一点。他只是很高兴自己景仰的方先生终于入了翰林院,在天子身边侍讲,有了一个配得上他的德行和才学的身份。
/> “还有燕王殿下,”方孝孺讳莫如深地微笑道:“他也在等着你回去向他报告消息呢吧。”
沈若寥道:“正是,所以,我只有等下次来应天时,再登门拜访了。”
方孝孺仿佛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若寥,两天时间,如何?”
“什么意思?”沈若寥不明就里。
方孝孺道:“你在应天再多呆两天,就两天。我们好不容易见一次面,不能这么匆匆就道别。两天过后,你再启程回家。”
“可是——方先生,我们已经把店钱都结了。实在是因为——再不回家,我们就没钱回家了。”
方孝孺笑道:“这个好办;就请你和南宫姑娘委屈委屈,在寒舍小住两日。我正好有两个女儿,可以陪伴南宫姑娘。不知两位可否赏脸?”
沈若寥还没开口,南宫秋就已经说道:
“大学士,我外公也和我们在一起,您不会也让他上您家里去住吧?那该多挤啊。”
方孝孺笑道:“客人多了,主人自然只会更加高兴。不知南宫姑娘的外公现在何处?”
南宫秋立刻招呼袁珙过来,说道:“这就是;他是天下闻名的大神仙,算命算得可准了。”
方孝孺眼中一闪,小心翼翼地望着袁珙,问道:“请教高人尊姓大名?”
袁珙早知道面前站的是谁,心里正和沈若寥一样,暗暗埋怨南宫秋口无遮拦;燕王邀请袁珙北上,虽谈不上万分机密,可在朝廷的眼中,绝对不是什么好事。然而南宫秋话已经出口,袁珙不好撒谎,只得老实答道:
“方先生客气了;老朽姓袁名珙,字廷玉。”
方孝孺三人闻言,似乎大吃了一惊;方孝孺肃穆地打量着袁珙,礼貌而冷淡地行礼道:
“原来是袁高人;久仰大名了。在下想请高人携南宫姑娘一起到舍下小住两日,还请高人赏脸。”
袁珙忙道:“哪里,方先生太客气了;只要沈少侠同意,袁某和外孙女岂敢拒绝先生美意。”
沈若寥只能说道:“既然如此,若寥恭敬不如从命了。还要多多麻烦正学先生了。”
方孝孺慷慨笑道:“何须客气。实不相瞒,若寥,我留你两日,是有大事要办呢。”
“什么大事?”沈若寥小心地问道。
方孝孺望了望一旁的袁珙和南宫秋,神秘地眨了眨眼睛:
“天机岂可泄漏;不过,我想,最迟今天晚上,你就知道了。”
沈若寥还是头一次见到,一向严肃的正学先生也有如此顽皮的时候。他笑道:
“好吧;那若寥就翘首以待了。”
沈若寥三人在方孝孺家里住了下来。方孝孺家并不大,接待三个客人已经有些显得紧张。家里只有方孝孺的妻子郑氏,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和两个女儿。方孝孺还有一个弟弟方孝友,住在宁海老家。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是有名的清官循吏,出任济宁知府,为官清廉谨慎,勤政爱民。诏命济宁垦荒三年一税,地方官吏却常常随意征敛,民怨沸腾;方克勤到任后,区田为九等,严格约束下属官吏按照等级期限征税,不得扰民为奸,效果显著;荒田开垦的数量大为增加。他建学校,修孔庙,大兴教化;罢筑城劳役,免去人民征役之苦。永嘉侯朱亮祖率舟师赴北平,河道干涸,便驱使了五千民夫疏浚水道,方克勤以为劳民太甚,屡谏无果,便昼夜向苍天哭求泣祷,果然天降大雨,水深达数尺,河道自通,朱亮祖舟师于是顺利到达。
方克勤为官俭朴至极,每日里食肉至多一次,一件布袍穿了十年,补了再补,也不曾丢弃置换新衣。他做济宁知府,政绩颇佳,却从不居功自伐,恭谨一如,不喜近名,曾经对自己三个儿子说过:“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
洪武八年,“空印”案发,方克勤株连其中,被朝廷逮至京师。济宁百姓万人空巷,拦截道路,不让朝廷带走方知府,编了歌谣唱道:“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一路哭声震天,感动得朝廷派来的官差也流泪。然而最终,方克勤还是难逃一劫,和不计其数其他地方官员一起,为大明王朝里屈指可数的一件大案多添了一颗冤死的人头。方孝孺和大哥方孝闻、小弟方孝友一起到应天把父亲的棺材抬回老家。大哥方孝闻十三岁上就没了母亲,兄弟三人都和方孝孺一样好学不倦。方孝闻从此为父亲守丧,蔬食终制,直至病殁。
方孝孺除丧之后,回到老师宋濂身边继续学习,直到卒业。宋濂对他赞赏有加,曾经在给他的《送方生还天台诗》小序中写道:“予以一日之长,来受经者每有其人,今皆散落四方。黍稷虽芃芃,不如桋稗之有秋者,多矣。晚得天台方生希直,其为人也凝重,而不迁于物,颖锐有以烛诸理。间发为文,如水涌而山出。喧啾百鸟中,见此孤凤凰,云胡不喜!”
大儒宋濂将方孝孺比作“喧啾百鸟”中的“孤凤凰”,天下人于是皆知方孝孺学问之深,竞相传抄他的每一篇诗文。洪武十五年,方孝孺被人举荐到京师,太祖皇帝朱元璋见到他举止端整,十分欣赏他,对太子朱标说道:“此庄士,当老其才。”赐给他很多钱币,让他回家继续深造。后来,有仇家诬告方孝孺,朝廷将他逮到京师,朱元璋见到罪犯名册上有方孝孺的名字,当即将他释放。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一次被人举荐入朝,朱元璋说道:“今非用孝孺时。”任命他作汉中府教授,让他去教书育人。朱元璋的真正用意,是把方孝孺留给自己的接班人——皇太孙朱允炆来一手提拔,以使方孝孺可以更加全心全意地辅佐未来的天子。方孝孺在汉中府教书,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王朱椿素闻其贤,亲至汉中请他到成都,作世子的辅导老师。蜀王对方孝孺尊重至极,特意为其辟书庐一间,题其额为“正学”,所以王府的人也都尊称方孝孺为“正学先生”。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为天子。年轻的天子对方孝孺仰慕已久,即位刚刚一个月,便迫不及待地将方先生召入京师,除为翰林院侍讲;朱允炆嗜书如命,对方孝孺以师礼相待,令其日夜伴读左右,遇到疑问便请方先生讲解,更时常向方先生咨问朝政国事。
正如朱元璋所期望的,年轻天子的极度信任和倚重令方孝孺感动得五内熨帖,深感无以为报,便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对天子的辅佐与指教当中。不过,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实质上的教书先生而已,终日只跟书本和单纯的读书学生打交道,包括蜀王爷在内,对于处理复杂的朝政,重大的军国事件,究竟是不是和做文章一样也能随心所欲,手到擒来,高屋建瓴,沈若寥到后来也觉得好像确实有点儿不那么靠谱。
不过,他现在还没想到这一点。他只是很高兴自己景仰的方先生终于入了翰林院,在天子身边侍讲,有了一个配得上他的德行和才学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