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福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沈三老爷及时补偿给了小黑好几个又圆又大的山芋,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次遇到小黑,他都还是觉得自己能从它的眼中看到深深的怨念。
这让沈三老爷略微有些挫败,但是很快他就无暇再考虑小黑的问题了,因为临近年根儿下,许多灾民开始涌入了庆州城。
经过了解沈三老爷才得知,大部分的灾民都来自于平丰府那边,平丰府受灾最为严重,青壮劳力也大幅的减少,因为人口锐减,土地也荒废了许多。最要紧的是,如今寒冬腊月,连平丰城中的民房都还没有修缮完毕,更不要说是周围的村镇。
许多百姓上无片瓦遮身,下无果腹之粮,眼看天气一日冷过一日,已经有老弱之人被冻死街头,于是便有不甘于这样丧命的人开始携家带口地到别处去奔出路。
灾民们一边走一边四处打听,发现庆州是唯一一个已经连村镇的房屋都修缮完好的,据说庆州城中还时常会有大户人家开铺舍饭舍衣,所以原本三五成群的灾民渐渐在通往庆州的路上汇聚起来,最后竟足有上千人之多。
这么多人突然涌入庆州城,守门的官兵根本不敢随意放行,赶紧上报给衙门。
沈三老爷得知情况之后,先去找师爷了解情况。
大梁跟周围的小国比起来,算得上是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勉强也算是都能安居乐业,但饶是如此,流民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尤其是天灾过后,流民更是大幅度增加。
前朝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加上连年战乱,最后恰逢天灾,结果国内流民不断,朝廷不但不加安抚,反倒*,最后民间起义不断,直接导致前朝走向灭亡。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本朝对于流民的政策一直都是以安抚为主,堵不如疏,各地对待流民多是就地安置入籍,鼓励开垦荒地之类。
庆州经过这次地动之后,的确死了许多人,如果能将这些流民安置下来,对于庆州境内的人口增长和农耕都是十分有利的,对于沈三老爷来说也是政绩。
但是,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现在的季节,如果这些灾民是开春的时候过来,那么庆州肯定会十分乐意接收他们,可谁叫现在是数九寒冬。
一千多流民如何安置?哪里弄到足够的粮食和柴火让他们过冬?如果不能填饱肚子,这些人会不会在城中生事?这些都是摆在面前严酷却又最现实的难题。
不接收这些流民不会影响沈三老爷的官员考绩,但一旦接收了这些流民,万一发生恶性案件或是有人冻死街头,那就妥妥儿的是一笔抹不掉的污点。
沈三老爷承认师爷的分析句句在理,但是当他来到城墙上,看着城门外那些衣衫褴褛、拖家带口的流民,老的老小的小,有的孩子还没有福喜大,一个个瘦骨伶仃,黑漆漆的眸子里没有丁点儿情绪,只有茫然无措的呆滞……
看到这些,沈三老爷的心都在哆嗦,如若真将这些人拒之门外,那么自己今后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良知,如何敢再捧起圣贤之书,如何能再坦荡地直视女儿孺慕的眼神。
片刻之间,沈三老爷心中已经转了千百道心思,让流民离开的话却如千斤橄榄,重重地压在舌上,如何都吐不出口。
如果真的要接收这些流民,他不但要尽快想出应对之策,还要说服庆州的其他官员。
沈三老爷不敢轻易开城门放人,只能命人先送了一部分柴米和锅碗出去,流民经过一阵骚乱之后渐渐安定下来,在城外空旷的地方分散开点了十来堆火,开始埋过做饭。
毕竟他们已经很久没吃到热乎的东西了,在这样寒冷的里,火堆和热粥显得格外珍贵。
沈三老爷回家后在书房一直待到深夜,面前的纸上已经被写写划划弄得乱七八糟,治安方面的问题倒是已经想得十分全面妥善,唯有吃住这两项最大的问题后面,到现在还是一片空白。
沈福喜轻声叩叩书房的门:“阿爹,我进来了?”
沈三老爷这才从思考中回过神来,应了一声,见女儿提着食盒进门,是来送宵夜的。
他强打起精神,把桌面上的纸张收拢到一边,装作感兴趣的样子问:“今晚有什么好吃的?”
沈福喜端出一碗酒酿圆子并几碟点心小菜,放在书案上,将筷子和勺子递给沈三老爷,自己顺势坐在鼓凳上,目光扫过刚才被收到一旁的宣纸,见上面被画得乱七八糟,好奇地拿过来细看。
“城外聚集了那么多流民?”沈福喜之前还真没想到过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庆州这边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所以她就推己及人的以为其他地方也都是差不多的,毕竟距离地震已经过去这么久了。
不过她忽略的是,一来庆州这边的父母官是沈三老爷,倒不是说他多么高尚伟大,但也算是一个凭良心办事的好官了,而且他到庆州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搜刮钱财,所以凡是还是以百姓为重的。二来平丰府那边受灾的情况远比庆州这边严重,死难和灾后致残的人数也要多出许多,即便是官府有心组织灾后重建,在缺人又缺钱的情况下也着实困难。
沈福喜先看了沈三老爷对于治安方面的设想,将流民分割成十人左右的小队,分开居住,发动居住周围居民监督帮助,每个小队有专门的官兵负责,对于不良的苗头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这个方案看起来倒还像那么回事,但是沈福喜托腮想了半晌问:“阿爹,上千流民,十个人一队,就是上百个队了,且不说有没有那么多官兵可以负责,光说分开居住这一项该怎么实现?”
沈三老爷对女儿从来都是有问必答的,咽下口中的酒酿丸子道:“城中重建的时候,... -->>
虽然沈三老爷及时补偿给了小黑好几个又圆又大的山芋,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次遇到小黑,他都还是觉得自己能从它的眼中看到深深的怨念。
这让沈三老爷略微有些挫败,但是很快他就无暇再考虑小黑的问题了,因为临近年根儿下,许多灾民开始涌入了庆州城。
经过了解沈三老爷才得知,大部分的灾民都来自于平丰府那边,平丰府受灾最为严重,青壮劳力也大幅的减少,因为人口锐减,土地也荒废了许多。最要紧的是,如今寒冬腊月,连平丰城中的民房都还没有修缮完毕,更不要说是周围的村镇。
许多百姓上无片瓦遮身,下无果腹之粮,眼看天气一日冷过一日,已经有老弱之人被冻死街头,于是便有不甘于这样丧命的人开始携家带口地到别处去奔出路。
灾民们一边走一边四处打听,发现庆州是唯一一个已经连村镇的房屋都修缮完好的,据说庆州城中还时常会有大户人家开铺舍饭舍衣,所以原本三五成群的灾民渐渐在通往庆州的路上汇聚起来,最后竟足有上千人之多。
这么多人突然涌入庆州城,守门的官兵根本不敢随意放行,赶紧上报给衙门。
沈三老爷得知情况之后,先去找师爷了解情况。
大梁跟周围的小国比起来,算得上是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勉强也算是都能安居乐业,但饶是如此,流民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尤其是天灾过后,流民更是大幅度增加。
前朝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加上连年战乱,最后恰逢天灾,结果国内流民不断,朝廷不但不加安抚,反倒*,最后民间起义不断,直接导致前朝走向灭亡。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本朝对于流民的政策一直都是以安抚为主,堵不如疏,各地对待流民多是就地安置入籍,鼓励开垦荒地之类。
庆州经过这次地动之后,的确死了许多人,如果能将这些流民安置下来,对于庆州境内的人口增长和农耕都是十分有利的,对于沈三老爷来说也是政绩。
但是,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现在的季节,如果这些灾民是开春的时候过来,那么庆州肯定会十分乐意接收他们,可谁叫现在是数九寒冬。
一千多流民如何安置?哪里弄到足够的粮食和柴火让他们过冬?如果不能填饱肚子,这些人会不会在城中生事?这些都是摆在面前严酷却又最现实的难题。
不接收这些流民不会影响沈三老爷的官员考绩,但一旦接收了这些流民,万一发生恶性案件或是有人冻死街头,那就妥妥儿的是一笔抹不掉的污点。
沈三老爷承认师爷的分析句句在理,但是当他来到城墙上,看着城门外那些衣衫褴褛、拖家带口的流民,老的老小的小,有的孩子还没有福喜大,一个个瘦骨伶仃,黑漆漆的眸子里没有丁点儿情绪,只有茫然无措的呆滞……
看到这些,沈三老爷的心都在哆嗦,如若真将这些人拒之门外,那么自己今后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良知,如何敢再捧起圣贤之书,如何能再坦荡地直视女儿孺慕的眼神。
片刻之间,沈三老爷心中已经转了千百道心思,让流民离开的话却如千斤橄榄,重重地压在舌上,如何都吐不出口。
如果真的要接收这些流民,他不但要尽快想出应对之策,还要说服庆州的其他官员。
沈三老爷不敢轻易开城门放人,只能命人先送了一部分柴米和锅碗出去,流民经过一阵骚乱之后渐渐安定下来,在城外空旷的地方分散开点了十来堆火,开始埋过做饭。
毕竟他们已经很久没吃到热乎的东西了,在这样寒冷的里,火堆和热粥显得格外珍贵。
沈三老爷回家后在书房一直待到深夜,面前的纸上已经被写写划划弄得乱七八糟,治安方面的问题倒是已经想得十分全面妥善,唯有吃住这两项最大的问题后面,到现在还是一片空白。
沈福喜轻声叩叩书房的门:“阿爹,我进来了?”
沈三老爷这才从思考中回过神来,应了一声,见女儿提着食盒进门,是来送宵夜的。
他强打起精神,把桌面上的纸张收拢到一边,装作感兴趣的样子问:“今晚有什么好吃的?”
沈福喜端出一碗酒酿圆子并几碟点心小菜,放在书案上,将筷子和勺子递给沈三老爷,自己顺势坐在鼓凳上,目光扫过刚才被收到一旁的宣纸,见上面被画得乱七八糟,好奇地拿过来细看。
“城外聚集了那么多流民?”沈福喜之前还真没想到过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庆州这边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所以她就推己及人的以为其他地方也都是差不多的,毕竟距离地震已经过去这么久了。
不过她忽略的是,一来庆州这边的父母官是沈三老爷,倒不是说他多么高尚伟大,但也算是一个凭良心办事的好官了,而且他到庆州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搜刮钱财,所以凡是还是以百姓为重的。二来平丰府那边受灾的情况远比庆州这边严重,死难和灾后致残的人数也要多出许多,即便是官府有心组织灾后重建,在缺人又缺钱的情况下也着实困难。
沈福喜先看了沈三老爷对于治安方面的设想,将流民分割成十人左右的小队,分开居住,发动居住周围居民监督帮助,每个小队有专门的官兵负责,对于不良的苗头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这个方案看起来倒还像那么回事,但是沈福喜托腮想了半晌问:“阿爹,上千流民,十个人一队,就是上百个队了,且不说有没有那么多官兵可以负责,光说分开居住这一项该怎么实现?”
沈三老爷对女儿从来都是有问必答的,咽下口中的酒酿丸子道:“城中重建的时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