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巴远君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扔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题记
我的出生,都有一段传奇经历。
听同院的伯母讲,母亲早上还在生产队挖洋芋,因为想吃洋芋片,自己背回一背篓洋芋,自己刨皮,自己做,还没吃到嘴,我就出世了。
后来就联产到劳了,生活也就随着这一具有革命历史事件开始了慢慢的变化。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白天去坡上干活,晚上回来在煤油灯下面纳鞋底,要不然就是天不亮去地里挖来红薯,洗干净,就用这红薯做早饭。吃红薯时一般不用就菜,也没有菜可就,偶尔桌子上摆着一个盘子,母亲在盘子里小心放上一点大蒜辣椒,忍不住时可以夹一个红薯放在辣椒里面蘸一下,然后放在嘴里嚼一嚼,又能吃下去一两块红薯。那时的冬天,天天吃红薯,就希望哪一天吃上白面馒头。
再后来,小麦多了起来,即使是冬天来临了也不用天天吃红薯了,有火烧馍可以吃了。那时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天还黑蒙蒙的时候就被母亲唤醒,母亲就扒在门缝一遍遍向里面喊:“老大,老二,起来推磨。”她往往要喊上好多遍,我才懒懒的在里面应几声,如果她再说:“你ya(父亲,我们当地的一种叫法)来了。”我们马上就会爬起来,乖乖的穿上衣服,揉着眼睛出来,出来一看,外面很黑,父亲根本没来。我们这里称呼父亲管“ya”母亲在使不动我们的时候,常常把“ya”搬出来吓我们,这一招百试百灵。
门前的磨盘早被母亲收拾好了,一个个磨棍有条不紊的插在从磨眼延出来的磨绳里,泡好的粮食放在磨盘上面的瓷盆里。其实母亲比我们起的更早,她把这些准备好了才叫我们。于是在影影绰绰中,抱着磨棍走过一圈又一圈,令人头晕眼花,尤其是我,不仅个子矮力气小,每走几圈下来,还恶心呕吐,姑姑看到我这样,都说我在装洋,躲懒。我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躲懒,休息一会又上,结果还是这样,连续折腾几次便一点力气都没有了。这个怪事一直纠缠着我,每到推磨时都遭来指点和他们的埋怨。直到后来在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去县城,第一次座汽车,心情自然新奇不得了,谁知刚上车没多久,胃里翻腾开来,恶心想吐,面色发白,有人指着我说:“他晕车了。”我这才知道当年自己晕磨,被他们冤枉多年。
后来,我们家从一个叫磨场沟的地方引进了一个磨的“新品种”个体小的多,也是上下两扇,用一个长3米的木头连着石墨的上面,叫做磨拐,另一头用一根绳子连着系在房梁上,人只需要双手搭在上面一前一后的推拉就行,后来知道,这是使用的杠杆原理,着实让我对农村人的智慧佩服了一把。
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轻松的活,就是坐在一边“喂磨”大人推动磨盘转几圈,我就用勺子舀一勺拌了水的粮食放到磨眼里去,接下来,我就盯着转动的磨子看。几圈转下来,下面的磨边子里就流下来许多白花花的面糊,往往母亲就在这个时候扯柴火放鏊子,这边磨粉,那边开始烙火烧馍,面糊推完,火烧馍也做好了。那时哥姐们都羡慕我,羡慕我可以凭着力气小这个优势长期把这活揽下来给自己。我那时偷着乐,觉得个子长的高有什么好,除了多干活。但这个优势在成年后成了缺点,那么多姊妹只有我个子最矮,青春期没发育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的日子,吃面粉就有了磨面机,可是每年过年要吃豆腐,过年豆腐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件无比圣神的事,也只有吃上豆腐才能证明是真的过年了,甚至吃豆腐可以和人的生死联系在一起,我们老家就有以“吃不到过年豆腐”等语言来诅咒别人的典故。
要吃豆腐,还是得靠门前的石磨,那时已近接近90年代初了,我也成长为一个十岁的小伙子了,每年过年,有小花炮玩就成了无比幸福的事,那时玩鞭炮不是一封一封的玩,而是一个一个的玩,有些不响的,还弄一个斧头把它砸响视为最幸福的事,哪怕耳膜震的嗡嗡作响,即使是砸都砸不响的,还要把包装纸拆下来,把里面的火药和炮引子放到火炉里“扑哧”烧完才作罢。飞腾的火药烟子里,映照着童年的那一张张稚气的脸,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就叫:“哥玩的不是炮,是火药味道。”
每到过年,对于买炮玩,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想要节俭的母亲同意,除非要好好的表现,尤其是放寒假的日子,更要勤快的表现。那时的我,有两件事,一是我负责过年的“引火柴”就是检一些干的树枝背回来,过年时好用,二是我负责过年的豆腐的磨制。
我总是把干柴火码满整个屋子,也总是就着小小的个头,双手搭在磨拐上,一前一后的推动石磨,很费力,但是为了过年的鞭炮,还得咬紧牙关,只看到母亲把豆腐做好,把糖熬好,才松一口气,到腊月27,我们哪里逢场,才有可能让母亲买一封鞭炮,在过年的时候,一个一个拆一下来玩个够。
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在很小的时候,都被家长评为最懂事的孩子,总是拿我作为同龄孩子的榜样,动不动就说:“你看巴家老院子的君娃子,人家多懂事”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其实,我没有那么高尚,只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已。
真的不是怀旧,只是觉得人突然三十岁了,回想起来很多事,很多记忆,让人觉得是真的老了,当我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的时候,好像离我们很远很远,也好像是在写别人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农村的人的共同故事。
风空空洞洞地吹过。一年又很快的这么过去。而来年,还要这么过去。我不知道是安稳的背后隐藏着沮丧,还是沮丧里终归有安稳。只是我们,无法找到。
我知道,日子会继续前行,且渐行渐远。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扔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题记
我的出生,都有一段传奇经历。
听同院的伯母讲,母亲早上还在生产队挖洋芋,因为想吃洋芋片,自己背回一背篓洋芋,自己刨皮,自己做,还没吃到嘴,我就出世了。
后来就联产到劳了,生活也就随着这一具有革命历史事件开始了慢慢的变化。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白天去坡上干活,晚上回来在煤油灯下面纳鞋底,要不然就是天不亮去地里挖来红薯,洗干净,就用这红薯做早饭。吃红薯时一般不用就菜,也没有菜可就,偶尔桌子上摆着一个盘子,母亲在盘子里小心放上一点大蒜辣椒,忍不住时可以夹一个红薯放在辣椒里面蘸一下,然后放在嘴里嚼一嚼,又能吃下去一两块红薯。那时的冬天,天天吃红薯,就希望哪一天吃上白面馒头。
再后来,小麦多了起来,即使是冬天来临了也不用天天吃红薯了,有火烧馍可以吃了。那时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天还黑蒙蒙的时候就被母亲唤醒,母亲就扒在门缝一遍遍向里面喊:“老大,老二,起来推磨。”她往往要喊上好多遍,我才懒懒的在里面应几声,如果她再说:“你ya(父亲,我们当地的一种叫法)来了。”我们马上就会爬起来,乖乖的穿上衣服,揉着眼睛出来,出来一看,外面很黑,父亲根本没来。我们这里称呼父亲管“ya”母亲在使不动我们的时候,常常把“ya”搬出来吓我们,这一招百试百灵。
门前的磨盘早被母亲收拾好了,一个个磨棍有条不紊的插在从磨眼延出来的磨绳里,泡好的粮食放在磨盘上面的瓷盆里。其实母亲比我们起的更早,她把这些准备好了才叫我们。于是在影影绰绰中,抱着磨棍走过一圈又一圈,令人头晕眼花,尤其是我,不仅个子矮力气小,每走几圈下来,还恶心呕吐,姑姑看到我这样,都说我在装洋,躲懒。我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躲懒,休息一会又上,结果还是这样,连续折腾几次便一点力气都没有了。这个怪事一直纠缠着我,每到推磨时都遭来指点和他们的埋怨。直到后来在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去县城,第一次座汽车,心情自然新奇不得了,谁知刚上车没多久,胃里翻腾开来,恶心想吐,面色发白,有人指着我说:“他晕车了。”我这才知道当年自己晕磨,被他们冤枉多年。
后来,我们家从一个叫磨场沟的地方引进了一个磨的“新品种”个体小的多,也是上下两扇,用一个长3米的木头连着石墨的上面,叫做磨拐,另一头用一根绳子连着系在房梁上,人只需要双手搭在上面一前一后的推拉就行,后来知道,这是使用的杠杆原理,着实让我对农村人的智慧佩服了一把。
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轻松的活,就是坐在一边“喂磨”大人推动磨盘转几圈,我就用勺子舀一勺拌了水的粮食放到磨眼里去,接下来,我就盯着转动的磨子看。几圈转下来,下面的磨边子里就流下来许多白花花的面糊,往往母亲就在这个时候扯柴火放鏊子,这边磨粉,那边开始烙火烧馍,面糊推完,火烧馍也做好了。那时哥姐们都羡慕我,羡慕我可以凭着力气小这个优势长期把这活揽下来给自己。我那时偷着乐,觉得个子长的高有什么好,除了多干活。但这个优势在成年后成了缺点,那么多姊妹只有我个子最矮,青春期没发育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的日子,吃面粉就有了磨面机,可是每年过年要吃豆腐,过年豆腐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件无比圣神的事,也只有吃上豆腐才能证明是真的过年了,甚至吃豆腐可以和人的生死联系在一起,我们老家就有以“吃不到过年豆腐”等语言来诅咒别人的典故。
要吃豆腐,还是得靠门前的石磨,那时已近接近90年代初了,我也成长为一个十岁的小伙子了,每年过年,有小花炮玩就成了无比幸福的事,那时玩鞭炮不是一封一封的玩,而是一个一个的玩,有些不响的,还弄一个斧头把它砸响视为最幸福的事,哪怕耳膜震的嗡嗡作响,即使是砸都砸不响的,还要把包装纸拆下来,把里面的火药和炮引子放到火炉里“扑哧”烧完才作罢。飞腾的火药烟子里,映照着童年的那一张张稚气的脸,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就叫:“哥玩的不是炮,是火药味道。”
每到过年,对于买炮玩,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想要节俭的母亲同意,除非要好好的表现,尤其是放寒假的日子,更要勤快的表现。那时的我,有两件事,一是我负责过年的“引火柴”就是检一些干的树枝背回来,过年时好用,二是我负责过年的豆腐的磨制。
我总是把干柴火码满整个屋子,也总是就着小小的个头,双手搭在磨拐上,一前一后的推动石磨,很费力,但是为了过年的鞭炮,还得咬紧牙关,只看到母亲把豆腐做好,把糖熬好,才松一口气,到腊月27,我们哪里逢场,才有可能让母亲买一封鞭炮,在过年的时候,一个一个拆一下来玩个够。
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在很小的时候,都被家长评为最懂事的孩子,总是拿我作为同龄孩子的榜样,动不动就说:“你看巴家老院子的君娃子,人家多懂事”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其实,我没有那么高尚,只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已。
真的不是怀旧,只是觉得人突然三十岁了,回想起来很多事,很多记忆,让人觉得是真的老了,当我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的时候,好像离我们很远很远,也好像是在写别人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农村的人的共同故事。
风空空洞洞地吹过。一年又很快的这么过去。而来年,还要这么过去。我不知道是安稳的背后隐藏着沮丧,还是沮丧里终归有安稳。只是我们,无法找到。
我知道,日子会继续前行,且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