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重生之神级备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诸葛亮是开府治事的。我一再强调开府不开府有很大的区别,开府就意味着有自己独立的办公系统和独立的权力,而李严是没有的。而且李严提出了这个要求。也没有得到批准。所以李严表面上步步高升,实际上处处不如。因此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是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离心离德。诸葛亮要北伐,调李严的军队,李严不去,不发兵。不但不发兵,还提出一个要求来,说我要做个巴州刺史。没有被批准。可能是不了了之。后来,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严出兵到汉中,李严又不去。李严说。我要开府,说现在曹魏那边陈群、司马懿都开府了,陈群、司马懿不是顾命大臣吗?顾命大臣就可以开府,你是顾命大臣,我也是顾命大臣,我为什么不能开府?又不得到批准。当然诸葛亮让了一步,说这样吧,你来吧,你到成都来,江州就交给你的儿子,就是李丰。因为李严后来从永安到了江洲了。这就是他们两个的这样一个关系。根据这样一个关系,学者们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一派意见以余明侠先生为代表,是谴责李严的。余先生的原话是,他说以上材料证明,李严完全是一个狡诈、自私、阴险、残忍、不以国事为重的恶劣分子。而诸葛亮呢,顾全大局、一让再让,李严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从杂号将军升为了名号将军,还不满足,还要一块巴州当刺史,后来又要求开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官、要权力,十分恶劣。所以自取灭亡是活该的,这是一派意见。另一派以尹韵公先生为代表,认为李严提出来要当巴州刺史,后来提出来要开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维权行动。为什么呢?他因为是并受遗诏的顾命大臣,既然我们两个都是顾命大臣,为什么你可以开府我不能开府,你领了益州牧我当个刺史还不行吗?有什么不行呢?尹韵公先生认为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为是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权力。尹先生说诸葛亮这个人,他用了12个字的评价:权欲极盛、擅权心烈、善于玩权,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手和老手。所谓忍让不过是做姿态,等到李严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门来,对不起,一棍子就打入了最底层。这两个结论是对于同样的史实得出来的,他们对于这个史实本身都没有争议,看法完全相反。
......
这就必须从刘备托孤说起,因为我们必须弄清楚刘备托孤的时候,干吗要安排一个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刘备不这样安排不就后面没事了吗,他为什么要安排?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田余庆先生说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认为,刘备的永安托孤实际上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考虑。要弄清楚托孤的真实意图,必须先弄清楚蜀汉帝国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是益州这个地方原本有着一股势力,这个势力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东汉王朝里做了官。这是一个力量;再一个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强,大姓,大族。这两股力量我们合称为本土势力。就都是益州人组成的。除了本土势力以外,还有外来势力。外来势力又分两拨:第一拨是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的时候带去的,因为刘焉、刘璋父子是外来人,他们带去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东州集团;刘焉、刘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权以后,刘备又来了,刘备从哪里来?从荆州来的,刘备也带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表就清楚了。三股势力:一股势刘备的亲信,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一股是刘璋的旧部,我们称之为东州集团;还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们称之为益州集团。益州集团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刘璋的东州集团是后面来的,刘备的荆州集团是更后面来的。这会说明什么?就是刘备集团这股势力是后来的外来势力,刘璋集团是先来的外来势力,这个益州集团是本来就在这儿的本土势力,这么三股势力搅在一起。搅在一起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刘备称帝,基础不牢。再加上夷陵兵败,国本动摇。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蜀汉政权最大的忧患。不在曹魏,不在孙吴,而在自己内部。这是刘备最担忧的。而
......
但是李严这个人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第一个,自视甚高,难于共事,这个人性格不好。当时有一句名谚叫做“难可狎,李鳞甲”,什么意思呢?就说李严这个人肚子里面有龙鳞,这龙鳞的特点是什么?你只能顺着摸。你不能倒着来。所以李严这个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呢。效法苏张,朝秦暮楚。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这个新人和旧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之间,他摆来摆去,甚至有点挑拨离间,搞是非。由于有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在弹劾李严的时候,是把新人和旧人都联合起来联名。为什么要联名?就是说我们新人、旧人没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拨离间。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拥兵自重,分庭抗礼。李严留驻永安,后来又到了江州,就是现在,然后在那儿就不走了。然后在那儿就自己筑城,自己扩军,要求划出五郡之地来单独成立一个州。本来蜀汉它只有一个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个州出来,叫巴州。这在诸葛亮看来,他挑衅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后来居上的这个原则,就是我们新人,我们荆州集团一定要占据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他挑衅了这个原则;第二个他挑衅了统一原则,因为他实际上是搞分裂。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拔掉这颗钉子。本来刘备安排李严为副的时候,是希望他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希望他充当一个润滑剂。结果他没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成了当中一根刺了。那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从大局着想,从蜀汉政权的长之久安、安定团结出发,这样一颗钉子一定要拔掉。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拔这颗钉子了,只不过是在等待机会而已。那么李严既然犯了这么一个低级错误,那就对不起了,请你回家养老去吧。那么除了这些原因以外,我认为诸葛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为诸葛亮接过来的是这么一个摊子,是这样一个分着层次的、由三股势力组成的这么一个政权,这样一个政权是有着内部矛盾的和内部危机,有着隐忧的。那么要把这三部分人团结起来,诸葛亮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依法治蜀。什么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论亲疏远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荆州集团的、是东州集团的、是益州集团的,在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大家都按规矩办,我们一碗水端平,这样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时诸葛亮执政期间非常重要的思想和举措。为了真正地实现依法治蜀,真正做到执法公平、赏罚严明,诸葛亮也废黜了一些属于自己这边的人,甚至还杀了自己最喜欢的人,比方说马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背后其实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那么马谡到底该不该死,马谡到底该不该杀?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为什么会流泪呢?请看下集——痛失臂膀。
......(未完待续)
诸葛亮是开府治事的。我一再强调开府不开府有很大的区别,开府就意味着有自己独立的办公系统和独立的权力,而李严是没有的。而且李严提出了这个要求。也没有得到批准。所以李严表面上步步高升,实际上处处不如。因此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是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离心离德。诸葛亮要北伐,调李严的军队,李严不去,不发兵。不但不发兵,还提出一个要求来,说我要做个巴州刺史。没有被批准。可能是不了了之。后来,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严出兵到汉中,李严又不去。李严说。我要开府,说现在曹魏那边陈群、司马懿都开府了,陈群、司马懿不是顾命大臣吗?顾命大臣就可以开府,你是顾命大臣,我也是顾命大臣,我为什么不能开府?又不得到批准。当然诸葛亮让了一步,说这样吧,你来吧,你到成都来,江州就交给你的儿子,就是李丰。因为李严后来从永安到了江洲了。这就是他们两个的这样一个关系。根据这样一个关系,学者们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一派意见以余明侠先生为代表,是谴责李严的。余先生的原话是,他说以上材料证明,李严完全是一个狡诈、自私、阴险、残忍、不以国事为重的恶劣分子。而诸葛亮呢,顾全大局、一让再让,李严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从杂号将军升为了名号将军,还不满足,还要一块巴州当刺史,后来又要求开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官、要权力,十分恶劣。所以自取灭亡是活该的,这是一派意见。另一派以尹韵公先生为代表,认为李严提出来要当巴州刺史,后来提出来要开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维权行动。为什么呢?他因为是并受遗诏的顾命大臣,既然我们两个都是顾命大臣,为什么你可以开府我不能开府,你领了益州牧我当个刺史还不行吗?有什么不行呢?尹韵公先生认为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为是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权力。尹先生说诸葛亮这个人,他用了12个字的评价:权欲极盛、擅权心烈、善于玩权,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手和老手。所谓忍让不过是做姿态,等到李严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门来,对不起,一棍子就打入了最底层。这两个结论是对于同样的史实得出来的,他们对于这个史实本身都没有争议,看法完全相反。
......
这就必须从刘备托孤说起,因为我们必须弄清楚刘备托孤的时候,干吗要安排一个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刘备不这样安排不就后面没事了吗,他为什么要安排?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田余庆先生说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认为,刘备的永安托孤实际上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考虑。要弄清楚托孤的真实意图,必须先弄清楚蜀汉帝国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是益州这个地方原本有着一股势力,这个势力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东汉王朝里做了官。这是一个力量;再一个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强,大姓,大族。这两股力量我们合称为本土势力。就都是益州人组成的。除了本土势力以外,还有外来势力。外来势力又分两拨:第一拨是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的时候带去的,因为刘焉、刘璋父子是外来人,他们带去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东州集团;刘焉、刘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权以后,刘备又来了,刘备从哪里来?从荆州来的,刘备也带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表就清楚了。三股势力:一股势刘备的亲信,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一股是刘璋的旧部,我们称之为东州集团;还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们称之为益州集团。益州集团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刘璋的东州集团是后面来的,刘备的荆州集团是更后面来的。这会说明什么?就是刘备集团这股势力是后来的外来势力,刘璋集团是先来的外来势力,这个益州集团是本来就在这儿的本土势力,这么三股势力搅在一起。搅在一起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刘备称帝,基础不牢。再加上夷陵兵败,国本动摇。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蜀汉政权最大的忧患。不在曹魏,不在孙吴,而在自己内部。这是刘备最担忧的。而
......
但是李严这个人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第一个,自视甚高,难于共事,这个人性格不好。当时有一句名谚叫做“难可狎,李鳞甲”,什么意思呢?就说李严这个人肚子里面有龙鳞,这龙鳞的特点是什么?你只能顺着摸。你不能倒着来。所以李严这个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呢。效法苏张,朝秦暮楚。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这个新人和旧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之间,他摆来摆去,甚至有点挑拨离间,搞是非。由于有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在弹劾李严的时候,是把新人和旧人都联合起来联名。为什么要联名?就是说我们新人、旧人没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拨离间。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拥兵自重,分庭抗礼。李严留驻永安,后来又到了江州,就是现在,然后在那儿就不走了。然后在那儿就自己筑城,自己扩军,要求划出五郡之地来单独成立一个州。本来蜀汉它只有一个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个州出来,叫巴州。这在诸葛亮看来,他挑衅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后来居上的这个原则,就是我们新人,我们荆州集团一定要占据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他挑衅了这个原则;第二个他挑衅了统一原则,因为他实际上是搞分裂。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拔掉这颗钉子。本来刘备安排李严为副的时候,是希望他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希望他充当一个润滑剂。结果他没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成了当中一根刺了。那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从大局着想,从蜀汉政权的长之久安、安定团结出发,这样一颗钉子一定要拔掉。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拔这颗钉子了,只不过是在等待机会而已。那么李严既然犯了这么一个低级错误,那就对不起了,请你回家养老去吧。那么除了这些原因以外,我认为诸葛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为诸葛亮接过来的是这么一个摊子,是这样一个分着层次的、由三股势力组成的这么一个政权,这样一个政权是有着内部矛盾的和内部危机,有着隐忧的。那么要把这三部分人团结起来,诸葛亮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依法治蜀。什么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论亲疏远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荆州集团的、是东州集团的、是益州集团的,在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大家都按规矩办,我们一碗水端平,这样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时诸葛亮执政期间非常重要的思想和举措。为了真正地实现依法治蜀,真正做到执法公平、赏罚严明,诸葛亮也废黜了一些属于自己这边的人,甚至还杀了自己最喜欢的人,比方说马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背后其实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那么马谡到底该不该死,马谡到底该不该杀?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为什么会流泪呢?请看下集——痛失臂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