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国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桢起先还不在意,顺口就想用玩笑似的口吻回答老爹的这个问题。雅*文*言*情*首*发
但就在开口前的那一刻,神使鬼差地,她抬头看了刘远一眼。
就是这一眼,将她原本到了嘴边的所有话都吞回去。
父亲脸上那抹似有若无的试探,她绝对不会错认。
刘桢先是正容一拜,然后才道:“太子之事,事关社稷,怎能凭刘桢口中轻易说出?不管阿父立谁为太子,都是我的兄弟。”
刘远露出欣慰之色,将她扶了起来:“好阿桢,可惜你不是男儿,否则为父何必如此为难?”
虽然这话说过不止一次,可要数这次,刘远的惋惜之意最甚。
刘桢温文一笑:“阿父谬赞了,阿桢别无所长,纵然偶尔能出点主意,那也都是小聪明小伎俩,登不得大雅之堂。”
刘远没有理会她的谦辞,而是问道:“你可知道我为何特意在你的封号前加‘长’字吗?”
没等刘桢说话,他又道:“因为阿父不想让你像前代那些王女一样只是摆设,被人小看。”
刘桢心中一动,嘴唇微微阖动,却仍然没有出口。
脑袋上落下一只手,一如她小时候那样,刘远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发。
“你自幼没了生身母亲,张氏对你再好,终究会为阿婉她们多考虑一些,这是人之常情,原本也无可厚非,但你如今有长安为封地,又有长字加尊号,将来不管阿父在不在,谁当皇帝,都无人敢小看你,你的夫家也不敢欺侮于你。”
刘桢听到这番话,心底微酸,又想起从前父女二人相处和乐的情景,一时默默无言。
所有子女之中,刘远最是疼爱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也许现在又多了一个刘桐,但是刘桢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前面那十几年的感情也并非作假,刘远对她这个长女依旧是特别的,若是在寻常人家,他们注定一辈子都会是父慈女孝的典范。
“所以阿桢,”刘远道,“你须记得你方才说过的话,不管谁当太子,他都是你的兄弟,他定会善待于你,你也要友爱于他。你能做到吗?”
这一回,有了心理准备,刘桢的回答不再迟疑:“谨诺。”
毫无疑问,刘远那番话,是令她感动的。
一个父亲,尤其是一个身为皇帝的父亲,能够为女儿做到的,刘远已经尽力在做了。
刘桢想,还能再苛求什么呢?
立太子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就算亲如父女,刘桢也不可能直接询问“阿父你是不是想越过大兄,立别人为太子”诸如此类的问题。
刘桢隐约意识到父亲并不看好刘楠,也许他现在自己也还没想好要让谁当太子,只是在他看来,刘槿刘桐刘榆他们虽然与刘桢不是同母所出,可也确确实实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姐弟。
这纯粹就是男性视角的一厢情愿了。
怎么可能一样呢?
单是同母所出这四个字,就已经能够解释许多东西了。
更不必说她与刘楠一起长大,一起逃难,一起同甘共苦的情分。
纵然刘楠现在还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太子人选,可刘桢很清楚,她不愿意看到刘楠以外的人登上太子之位。
身为先皇后的长子,如果不能继承皇位,那么他的性命等于攥在了被人手里。
但如果刘桢想让刘楠当太子的话,十有□□是要与刘远的意愿相违背的。
且不说她如何才能让刘远改变主意选择刘楠,江山是刘远打下来的,他为什么就没有权利选择将皇位传给谁呢?
刘桢扪心自问,你以为自己是谁,凭什么就一定觉得刘楠适合当太子?难道刘槿就不适合吗?他宅心仁厚,将来就算当上皇帝,说不定会成为另一个汉文帝或宋仁宗,而刘楠这样,焉知他一定会是明君呢?
你仅仅因为和刘楠更加亲近,就希望让他当上太子,这样对得起你老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对得起那些因为皇帝一言就能决定生死的百姓吗?
这种矛盾的心情让刘桢从刘远那里离开之后就一直情绪不高。
如今刘桢坐拥的已经不仅仅是汉广一座宫室,自从刘远登基之后,连同汉广两边的两三座较小的宫室,一并都归于她所有。
这在所有公主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殊荣。
平日里地方上进贡什么,刘远也不忘让人给刘桢送来一份。雅*文*言*情*首*发
更不必提长公主的封号,还有长安这块封地,哪一处不是拳拳爱女之心?
而现在,父亲仅仅是告诫她不要插手立太子之事罢了。
难道她能拒绝吗?
可是大兄那边又要怎么办?
刘桢叹了口气,逃避似的将脸连同脑袋都埋进被褥里,动也不想动一下了。
“殿下为何恹恹不乐啊?”
怪腔怪调的声音响起,刘桢抱着被子郁闷地抬起头,就瞧见门外多了一朵布做的花,正被人捏在手里摇头晃脑。“外头天气正好,殿下带着我去玩好不好呀?我在箱笼里闷了快要半个月呢!”
刘桢噗嗤一笑:“好啦,阿津你这小女子,还不快快滚出来!”
布花的动作一停,阿津从门外探出脑袋,笑嘻嘻的:“公主你可笑了!”
刘桢心知她为了逗自己开心,朝她伸出手:“哪儿来的花?做得倒是巧致!”
阿津将花递给她,一边笑道:“公主怎的不记得了,是陈家郎君送来的。”
刘桢微愣,低头看下自己手中的布花。
这是一朵用绛红色绢布扎缝起来的山踯躅花,此时的绢多数都是有钱人家用来作衣裳的,这样一朵绢布花不仅价格不菲,而且制作精巧,也不知道对方是用了多少心思才寻买到的。
“子望何时来的咸阳?我怎不知?”
阿津道:“听说陈家郎君调入北军已有月余,上回我出宫时碰见他的,后来便时常有些联系,他已托人送了好几回东西过来,不过都没有要求见公主,所以我也就没有回回都禀报了。”
刘桢这才想起来,好像确实是有这么回事,只是上次阿津说的时候,自己正巧匆匆忙忙赶着要去查看甘泉宫,是以未放在心上。
难得对方有心,自己却连半点回应都没有,这还是旧时相识的知交故友呢,更别说还有刘楠这一层关系在。
这么一想,刘桢就有点惭愧了。
“他现在在北军当差?怎么会突然调入北军了?当的是何职务差事?”
阿津掩口笑道:“公主一口气问了这么多,让我如何作答呢?”
刘桢白了她一眼:“限你三日之内,速速去查个清楚!”
——————
刘远的开国朝臣之中,除了世家出身的人,其余大都有着诸子百家的背景身份,就连宋谐这样的人,其实也是名家弟子。
这本也是正常的,自从百家争鸣的时代之后,作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儒道法纵横名阴阳等几家,或多或少都会有门生弟子传承下来,其时士子也多有这样一层身份。
但是随着争鸣殿辩学愈演愈烈,连许多朝中大臣也都卷入了这场争辩之中,像主张儒家的御史中丞熊康,偏向法家的太仆卿周允和廷尉房羽,崇尚道家的光禄大夫魏密等,他们都希望以自己的主张来治国,更要命的是,这些人中不乏身居九卿高位者,这就使得争论难以避免也影响到了国家层面的决策,往往像提高商税与否这样一道决策,就能分成好几派争论不休,其中又以熊康为首的一帮儒学官员最能辩,大有来一个辩倒一个,来两个辩倒一双之势。
这等场面说起来,全因刘远而起。
就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冷眼旁观,甚至被朝臣们认为束手无策的刘远终于有了动作,他直接下令另辟文学馆,点名将先前一些明里暗里为自己说话,站在皇帝一边的学子放了进去,又将想要建立一门集百家之长的新学说的意愿传达给他们,并对学子们提出自己的要求:这门新学说,要博采百家之长,而且要于国有利,不能泛泛空谈,最好是在著书立说之余,还能总结出简单明了的治国之策,以供本朝历代皇帝参考,成为万世不易的典范。
这等要求虽然苛刻,却恰好搔中了读书人的痒处,他们或许不好荣华富贵,可有谁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流传青史,纵然不能与上古圣贤并列,但若能被后人提起时,景仰地尊称一声先哲,也不枉来到世上活这么一趟了。
是以文学馆的工作热情特别高涨,而且与争鸣殿不同,这些人起码还有共同的目标,所以纵然争论激烈,最后他们采集撰写出来的条策,若是能够经由丞相与皇帝亲自过目并首肯,就能编入书中。
这个被后世称为国策之争的事件,对国朝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由文学馆编撰出来的《国论》,
事后宋谐奉刘远之命,将《国论》所述种种,引申总结为几句话:以仁德治民,以明典镇恶,礼遇士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则天下同乐。
这条寥寥几句话的治国之策,不仅由此成为大乾以后几乎所有朝代的统治者... -->>
刘桢起先还不在意,顺口就想用玩笑似的口吻回答老爹的这个问题。雅*文*言*情*首*发
但就在开口前的那一刻,神使鬼差地,她抬头看了刘远一眼。
就是这一眼,将她原本到了嘴边的所有话都吞回去。
父亲脸上那抹似有若无的试探,她绝对不会错认。
刘桢先是正容一拜,然后才道:“太子之事,事关社稷,怎能凭刘桢口中轻易说出?不管阿父立谁为太子,都是我的兄弟。”
刘远露出欣慰之色,将她扶了起来:“好阿桢,可惜你不是男儿,否则为父何必如此为难?”
虽然这话说过不止一次,可要数这次,刘远的惋惜之意最甚。
刘桢温文一笑:“阿父谬赞了,阿桢别无所长,纵然偶尔能出点主意,那也都是小聪明小伎俩,登不得大雅之堂。”
刘远没有理会她的谦辞,而是问道:“你可知道我为何特意在你的封号前加‘长’字吗?”
没等刘桢说话,他又道:“因为阿父不想让你像前代那些王女一样只是摆设,被人小看。”
刘桢心中一动,嘴唇微微阖动,却仍然没有出口。
脑袋上落下一只手,一如她小时候那样,刘远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发。
“你自幼没了生身母亲,张氏对你再好,终究会为阿婉她们多考虑一些,这是人之常情,原本也无可厚非,但你如今有长安为封地,又有长字加尊号,将来不管阿父在不在,谁当皇帝,都无人敢小看你,你的夫家也不敢欺侮于你。”
刘桢听到这番话,心底微酸,又想起从前父女二人相处和乐的情景,一时默默无言。
所有子女之中,刘远最是疼爱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也许现在又多了一个刘桐,但是刘桢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前面那十几年的感情也并非作假,刘远对她这个长女依旧是特别的,若是在寻常人家,他们注定一辈子都会是父慈女孝的典范。
“所以阿桢,”刘远道,“你须记得你方才说过的话,不管谁当太子,他都是你的兄弟,他定会善待于你,你也要友爱于他。你能做到吗?”
这一回,有了心理准备,刘桢的回答不再迟疑:“谨诺。”
毫无疑问,刘远那番话,是令她感动的。
一个父亲,尤其是一个身为皇帝的父亲,能够为女儿做到的,刘远已经尽力在做了。
刘桢想,还能再苛求什么呢?
立太子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就算亲如父女,刘桢也不可能直接询问“阿父你是不是想越过大兄,立别人为太子”诸如此类的问题。
刘桢隐约意识到父亲并不看好刘楠,也许他现在自己也还没想好要让谁当太子,只是在他看来,刘槿刘桐刘榆他们虽然与刘桢不是同母所出,可也确确实实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姐弟。
这纯粹就是男性视角的一厢情愿了。
怎么可能一样呢?
单是同母所出这四个字,就已经能够解释许多东西了。
更不必说她与刘楠一起长大,一起逃难,一起同甘共苦的情分。
纵然刘楠现在还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太子人选,可刘桢很清楚,她不愿意看到刘楠以外的人登上太子之位。
身为先皇后的长子,如果不能继承皇位,那么他的性命等于攥在了被人手里。
但如果刘桢想让刘楠当太子的话,十有□□是要与刘远的意愿相违背的。
且不说她如何才能让刘远改变主意选择刘楠,江山是刘远打下来的,他为什么就没有权利选择将皇位传给谁呢?
刘桢扪心自问,你以为自己是谁,凭什么就一定觉得刘楠适合当太子?难道刘槿就不适合吗?他宅心仁厚,将来就算当上皇帝,说不定会成为另一个汉文帝或宋仁宗,而刘楠这样,焉知他一定会是明君呢?
你仅仅因为和刘楠更加亲近,就希望让他当上太子,这样对得起你老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对得起那些因为皇帝一言就能决定生死的百姓吗?
这种矛盾的心情让刘桢从刘远那里离开之后就一直情绪不高。
如今刘桢坐拥的已经不仅仅是汉广一座宫室,自从刘远登基之后,连同汉广两边的两三座较小的宫室,一并都归于她所有。
这在所有公主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殊荣。
平日里地方上进贡什么,刘远也不忘让人给刘桢送来一份。雅*文*言*情*首*发
更不必提长公主的封号,还有长安这块封地,哪一处不是拳拳爱女之心?
而现在,父亲仅仅是告诫她不要插手立太子之事罢了。
难道她能拒绝吗?
可是大兄那边又要怎么办?
刘桢叹了口气,逃避似的将脸连同脑袋都埋进被褥里,动也不想动一下了。
“殿下为何恹恹不乐啊?”
怪腔怪调的声音响起,刘桢抱着被子郁闷地抬起头,就瞧见门外多了一朵布做的花,正被人捏在手里摇头晃脑。“外头天气正好,殿下带着我去玩好不好呀?我在箱笼里闷了快要半个月呢!”
刘桢噗嗤一笑:“好啦,阿津你这小女子,还不快快滚出来!”
布花的动作一停,阿津从门外探出脑袋,笑嘻嘻的:“公主你可笑了!”
刘桢心知她为了逗自己开心,朝她伸出手:“哪儿来的花?做得倒是巧致!”
阿津将花递给她,一边笑道:“公主怎的不记得了,是陈家郎君送来的。”
刘桢微愣,低头看下自己手中的布花。
这是一朵用绛红色绢布扎缝起来的山踯躅花,此时的绢多数都是有钱人家用来作衣裳的,这样一朵绢布花不仅价格不菲,而且制作精巧,也不知道对方是用了多少心思才寻买到的。
“子望何时来的咸阳?我怎不知?”
阿津道:“听说陈家郎君调入北军已有月余,上回我出宫时碰见他的,后来便时常有些联系,他已托人送了好几回东西过来,不过都没有要求见公主,所以我也就没有回回都禀报了。”
刘桢这才想起来,好像确实是有这么回事,只是上次阿津说的时候,自己正巧匆匆忙忙赶着要去查看甘泉宫,是以未放在心上。
难得对方有心,自己却连半点回应都没有,这还是旧时相识的知交故友呢,更别说还有刘楠这一层关系在。
这么一想,刘桢就有点惭愧了。
“他现在在北军当差?怎么会突然调入北军了?当的是何职务差事?”
阿津掩口笑道:“公主一口气问了这么多,让我如何作答呢?”
刘桢白了她一眼:“限你三日之内,速速去查个清楚!”
——————
刘远的开国朝臣之中,除了世家出身的人,其余大都有着诸子百家的背景身份,就连宋谐这样的人,其实也是名家弟子。
这本也是正常的,自从百家争鸣的时代之后,作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儒道法纵横名阴阳等几家,或多或少都会有门生弟子传承下来,其时士子也多有这样一层身份。
但是随着争鸣殿辩学愈演愈烈,连许多朝中大臣也都卷入了这场争辩之中,像主张儒家的御史中丞熊康,偏向法家的太仆卿周允和廷尉房羽,崇尚道家的光禄大夫魏密等,他们都希望以自己的主张来治国,更要命的是,这些人中不乏身居九卿高位者,这就使得争论难以避免也影响到了国家层面的决策,往往像提高商税与否这样一道决策,就能分成好几派争论不休,其中又以熊康为首的一帮儒学官员最能辩,大有来一个辩倒一个,来两个辩倒一双之势。
这等场面说起来,全因刘远而起。
就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冷眼旁观,甚至被朝臣们认为束手无策的刘远终于有了动作,他直接下令另辟文学馆,点名将先前一些明里暗里为自己说话,站在皇帝一边的学子放了进去,又将想要建立一门集百家之长的新学说的意愿传达给他们,并对学子们提出自己的要求:这门新学说,要博采百家之长,而且要于国有利,不能泛泛空谈,最好是在著书立说之余,还能总结出简单明了的治国之策,以供本朝历代皇帝参考,成为万世不易的典范。
这等要求虽然苛刻,却恰好搔中了读书人的痒处,他们或许不好荣华富贵,可有谁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流传青史,纵然不能与上古圣贤并列,但若能被后人提起时,景仰地尊称一声先哲,也不枉来到世上活这么一趟了。
是以文学馆的工作热情特别高涨,而且与争鸣殿不同,这些人起码还有共同的目标,所以纵然争论激烈,最后他们采集撰写出来的条策,若是能够经由丞相与皇帝亲自过目并首肯,就能编入书中。
这个被后世称为国策之争的事件,对国朝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由文学馆编撰出来的《国论》,
事后宋谐奉刘远之命,将《国论》所述种种,引申总结为几句话:以仁德治民,以明典镇恶,礼遇士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则天下同乐。
这条寥寥几句话的治国之策,不仅由此成为大乾以后几乎所有朝代的统治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