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龙战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魏文成合上《百论》的最后一页,抬起头来朝草庐外一望,只见朝阳似火,天都已经大亮啦。他不禁轻轻叹了一口气,不禁怀疑自己此番投入释家的怀抱,是不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想当日收拾行装,离开林屋观,前往广福庵,心里多少还是存在些期盼的,就好似转学去了一家更有名的学府。可是谁料来到庵前一敲门,小沙弥出来迎接,同时就告诉他,说法朗和尚已经离庵他往了。
法朗和尚跑哪儿去了呢?小沙弥递过一封信来,魏文成打开来一瞧,大致意思是:皇帝召我,我往建康去啦。
陈武帝陈霸先也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法朗和尚的名声,特意遣使召他入都,入主兴皇寺,宣扬他空宗的教法。法朗得诏,欣然起行,留下一封信给魏文成,说你如今道行还浅,境界不足,心中百念丛生,你要是跟我前往京城,就怕被红尘俗事沾满一身,种种牵绊,从此再也无缘悟道也。所以我把这座小小的广福庵送给你,你就跟这儿好生修行吧。
魏文成当场就傻了,心说和尚你在耍我么?巴巴地要我过来,你自己倒先一步闪人了,光留下一个空庵有啥意义?我对释教是一窍不通啊,没有老师引导,又怎么可能入门?
仿佛看穿了他心中所想,小沙弥当即双手捧过一摞书来:“家师云,师兄但读此论,即可入门。”
魏文成接过来一瞧,果然不是佛经,而是经论,总共三部,包括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三论啊……”他不禁暗自揣测,“我听说过佛教史上有个三论宗,难道这法朗和尚就是三论宗的?”
他猜得一点儿也没有错,法朗和尚正是隋唐时候盛极一时的三论宗的先行者之一。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据说始祖是后秦胡僧鸠摩罗什,鸠摩罗什首译三论,推崇龙树、提婆之说,后传僧肇,僧肇传僧朗,僧朗传僧诠,僧诠传法朗……这个法朗曾与同门的智辩、慧勇、慧布三人并称为僧诠门下“四友”,时人名之为“领悟辩”、“文章勇”、“得意布”和“伏虎朗”。
说白了,法朗确实是当代高僧,其名永留中华佛教史——当然啦,魏文成前世对佛教并不怎么感冒,所以他才没有听说过。
他当时还琢磨着,佛经难懂,经论或许会简单一点儿吧,反正自己已经离开了林屋观,好马不吃回头草,也不可能去求恳重归门墙,那不如就暂且在广福庵中住下,学一学这三论吧。可是等到安顿下来,正式翻开书本,他才知道——我靠这玩意儿实在是太特么难懂啦!
虽说释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比之道教算是后来者居上,即便魏文成的前世,社会上也是信佛的多过信道的——基督教啥的暂且不论。前世但凡经过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语文课能够及格的,在古文方面都算得勉强入门,魏文成在这方面水平又比一般人要强一点儿;并且他穿来此世,出身富贵家庭,那也是打小都必须读书写字的,一般古文还真难不倒他。问题佛教终究是外来宗教,所宣扬的很多概念中国本土本来压根儿就没有,被迫要生造名词,甚至生造许多玄而又玄的名词,那就不是一般读书人所能够瞧得懂的啦。
魏文成的前世,不能说一丁点儿都没有接触过佛教思想、佛教词汇,可基本上都是些大路货,比方说“色空空色”、“风动心动”、“菩提明镜”啥的,结果一翻开《中论》,开篇就是: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
特么的这啥叫“无因、邪因、断常”?什么是“大自在天”、“韦纽天”啊?韦驮我倒是听说过……
好在法朗和尚还留下了一个小沙弥,人是开过蒙的,对于佛教常用的一些专有名词,还能够模模糊糊地给魏文成解释一二。就这样魏文成牙紧牙关,通读三论,只觉得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读道家经典要多上不止三倍。
终于把三论通读一遍,合上书本,回想论中之意,删除杂冗,究其根底,大概也就只有“毕竟空”这三个字吧。这三个字看似平常,其实包罗万象,感觉若不能明思一切有,你就领悟不了毕竟空。就好比道家讲返朴归真,但你要是不先研究透了万事万物的本源,根本就找不到那“朴”、那“真”,谈何返归?问题这万事万物的本源,又得从万事万物在现世的无穷表象中去反推出来……
所以才有人说即世难以成佛吧,你必须经历无数次轮回,渡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真正开悟……若是确... -->>
魏文成合上《百论》的最后一页,抬起头来朝草庐外一望,只见朝阳似火,天都已经大亮啦。他不禁轻轻叹了一口气,不禁怀疑自己此番投入释家的怀抱,是不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想当日收拾行装,离开林屋观,前往广福庵,心里多少还是存在些期盼的,就好似转学去了一家更有名的学府。可是谁料来到庵前一敲门,小沙弥出来迎接,同时就告诉他,说法朗和尚已经离庵他往了。
法朗和尚跑哪儿去了呢?小沙弥递过一封信来,魏文成打开来一瞧,大致意思是:皇帝召我,我往建康去啦。
陈武帝陈霸先也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法朗和尚的名声,特意遣使召他入都,入主兴皇寺,宣扬他空宗的教法。法朗得诏,欣然起行,留下一封信给魏文成,说你如今道行还浅,境界不足,心中百念丛生,你要是跟我前往京城,就怕被红尘俗事沾满一身,种种牵绊,从此再也无缘悟道也。所以我把这座小小的广福庵送给你,你就跟这儿好生修行吧。
魏文成当场就傻了,心说和尚你在耍我么?巴巴地要我过来,你自己倒先一步闪人了,光留下一个空庵有啥意义?我对释教是一窍不通啊,没有老师引导,又怎么可能入门?
仿佛看穿了他心中所想,小沙弥当即双手捧过一摞书来:“家师云,师兄但读此论,即可入门。”
魏文成接过来一瞧,果然不是佛经,而是经论,总共三部,包括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三论啊……”他不禁暗自揣测,“我听说过佛教史上有个三论宗,难道这法朗和尚就是三论宗的?”
他猜得一点儿也没有错,法朗和尚正是隋唐时候盛极一时的三论宗的先行者之一。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据说始祖是后秦胡僧鸠摩罗什,鸠摩罗什首译三论,推崇龙树、提婆之说,后传僧肇,僧肇传僧朗,僧朗传僧诠,僧诠传法朗……这个法朗曾与同门的智辩、慧勇、慧布三人并称为僧诠门下“四友”,时人名之为“领悟辩”、“文章勇”、“得意布”和“伏虎朗”。
说白了,法朗确实是当代高僧,其名永留中华佛教史——当然啦,魏文成前世对佛教并不怎么感冒,所以他才没有听说过。
他当时还琢磨着,佛经难懂,经论或许会简单一点儿吧,反正自己已经离开了林屋观,好马不吃回头草,也不可能去求恳重归门墙,那不如就暂且在广福庵中住下,学一学这三论吧。可是等到安顿下来,正式翻开书本,他才知道——我靠这玩意儿实在是太特么难懂啦!
虽说释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比之道教算是后来者居上,即便魏文成的前世,社会上也是信佛的多过信道的——基督教啥的暂且不论。前世但凡经过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语文课能够及格的,在古文方面都算得勉强入门,魏文成在这方面水平又比一般人要强一点儿;并且他穿来此世,出身富贵家庭,那也是打小都必须读书写字的,一般古文还真难不倒他。问题佛教终究是外来宗教,所宣扬的很多概念中国本土本来压根儿就没有,被迫要生造名词,甚至生造许多玄而又玄的名词,那就不是一般读书人所能够瞧得懂的啦。
魏文成的前世,不能说一丁点儿都没有接触过佛教思想、佛教词汇,可基本上都是些大路货,比方说“色空空色”、“风动心动”、“菩提明镜”啥的,结果一翻开《中论》,开篇就是: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
特么的这啥叫“无因、邪因、断常”?什么是“大自在天”、“韦纽天”啊?韦驮我倒是听说过……
好在法朗和尚还留下了一个小沙弥,人是开过蒙的,对于佛教常用的一些专有名词,还能够模模糊糊地给魏文成解释一二。就这样魏文成牙紧牙关,通读三论,只觉得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读道家经典要多上不止三倍。
终于把三论通读一遍,合上书本,回想论中之意,删除杂冗,究其根底,大概也就只有“毕竟空”这三个字吧。这三个字看似平常,其实包罗万象,感觉若不能明思一切有,你就领悟不了毕竟空。就好比道家讲返朴归真,但你要是不先研究透了万事万物的本源,根本就找不到那“朴”、那“真”,谈何返归?问题这万事万物的本源,又得从万事万物在现世的无穷表象中去反推出来……
所以才有人说即世难以成佛吧,你必须经历无数次轮回,渡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真正开悟……若是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