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恽之死篇 (1/2)
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少年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春天,匈奴单于(呼韩邪、闰振、郅支骨都侯3人中,也不知是哪一个单于)向汉朝称臣,命其弟右谷蠡王入侍。汉宣帝刘询随即下诏:边塞已无寇,命2/10的戍卒退伍,回家耕田去…
春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汉朝祖宗惯例,京师长安的粮食都是由关东各地,经漕运运来。须运谷四百万斛、用卒六万人。可现在年年大丰收,京师的粮食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这7个郡的粮食就足够了,不用再去关东各地搞什么漕运了,这样可以让那6万漕卒最起码解放一半人。汉宣帝刘询当即批准。之后又接受耿寿昌的建议,下令在所有边郡设置常平仓。当谷贱之时,增价而籴;当谷贵之时,减贾而粜。常平仓的设置就从此时开始,一直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百姓大获其利。耿寿昌被赐爵关内侯。
4月1日,日食。刘询命丞相、御史大夫派出24个人循行天下,调查冤狱及违法官吏。
杨恽被免公职、也没了爵位,但他不差钱,生活高枕无忧。不像当年他的外公司马迁,连60万钱都凑不出,落得一个腐刑。杨恽之所以不差钱,一是他家底很厚,二是他人脉还在。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他就索性做起了生意,发了不少财…
对杨恽来说:钱算个啥玩艺,根本就没啥意思!于是乎,杨恽到处赚钱,更到处花钱。花钱只图花天酒地,好不痛快!
杨恽是挺有钱,但汉朝最有钱的不是他,而是张安世。当年,张安世富可敌国,可他老人家仍很低调,舍不得乱花一个子儿。他那样做是为了啥?保命哪!哪像今天这个杨恽,心里有点不平、口袋里有几串钱,就到处乱走乱花,还乱说话,这可危险着呢!
有个人一看杨恽如此不谙世故,心里不禁着急,给他写了一封信。劝杨恽做人要低调,最好能装出个可怜相,让皇帝看了有怜悯之意,说不定哪天还会东山再起的…
给杨恽写信的人,是安定郡太守孙会宗。人家的确是一番好意,哪知杨恽看了,先是仰天长笑,接着大笔一挥,给对方回了一封长长的信。杨恽写的这封信很出名,史曰《报孙会宗书》
杨恽这封书完全是模仿他外公司马迁那封著名的《报任安书》写的。当年,任安因巫蛊案牵连下狱,司马迁悲从中起,挥毫而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报任安书》!司马大师顶天立地,充满了无限的战斗精神。他从替李陵辩护而受腐刑说起,猛批刘彻寡恩无情,泄尽心中所有不平之气…
凡是经典文章,必有经典词句。在生与死面前,司马迁在文中振臂高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千年后,******借用以言,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同志。此话经**一传,便天下皆知,红遍大江南北…
不得不多说一句:如不是杨恽,司马大师的《史记》可能永远都无法面世!司马迁死后,他的《史记》及来往书信都被藏在女儿司马英家里,于是司马英的儿子杨恽就成了《史记》等作品的第一阅读者。杨恽每每读之,总要扼腕叹息。于是有一天,他向汉宣帝刘询上书,要求公开发行《史记》。很幸运的是:刘询不是曾祖父刘彻,刘询批准了。《史记》终于横空出世!
从文风来看,杨恽《报孙会宗书》继承了自己外公司马迁《报任安书》那种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但杨恽还没来得及把信寄出时,他就出事了!
杨恽并不知道:当他到处花钱买醉、纵酒作乐、发泄郁闷时,有一双眼睛,不对,是无数双眼睛正在死死的盯着他。那些眼睛,来自长安!
当初,杨恽扬眉吐气之时,爆过多少人的多少料,估计连杨恽本人也记不清了?所谓你做初一,我便做十五!所以那些人空前团结,决定要在杨恽落井之际,一起搬起石头狠狠往井下砸!
看来,孙会宗给杨恽来的那信,不是闲来无事的,他肯定是嗅到了不祥之气。果然不久,杨恽就被告了,说他骄奢无度,不知悔过。这个还不算啥,人家还给他安了一条:4月1日的那场日食,肯定是因为杨恽才有的!
日食跟杨恽有什么关系?现代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可古人不一样,凡是天上出现不祥之象,总能跟地上的某人、某事扯到一起,于是不幸的,杨恽就被扯上去了…
很快的,就有人来杨恽家搜家。结果一搜,就搜出那篇《报孙会宗书》。搜家的人简直如获至宝,马上把它送给皇帝。刘询一读,气得不禁拍案而起“娘的,这个杨恽,简直就是找死”
如你是刘询,你也会火跳三丈。司马迁借《报任安书》骂的是刘彻,杨恽借《报孙会宗书》大骂的是刘询!杨恽骂人水平一点也不比司马迁差,他还引用古诗,把刘询骂绝了!此诗如下: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翻译过来就是“我在南山上有一块山,整天辛苦劳作,但满田的荆棘野草,多得无法清除。于是,种下一顷地的豆子,只收获一片无用的豆颈。哎!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等到享受富贵,谁知还要等到啥时侯呢”
这不是种田的诗吗?怎么扯上骂人的话了?如你这样想的话,那中国就没有文字狱了。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为文而文。写文也好、作诗也罢... -->>
春天,匈奴单于(呼韩邪、闰振、郅支骨都侯3人中,也不知是哪一个单于)向汉朝称臣,命其弟右谷蠡王入侍。汉宣帝刘询随即下诏:边塞已无寇,命2/10的戍卒退伍,回家耕田去…
春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汉朝祖宗惯例,京师长安的粮食都是由关东各地,经漕运运来。须运谷四百万斛、用卒六万人。可现在年年大丰收,京师的粮食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这7个郡的粮食就足够了,不用再去关东各地搞什么漕运了,这样可以让那6万漕卒最起码解放一半人。汉宣帝刘询当即批准。之后又接受耿寿昌的建议,下令在所有边郡设置常平仓。当谷贱之时,增价而籴;当谷贵之时,减贾而粜。常平仓的设置就从此时开始,一直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百姓大获其利。耿寿昌被赐爵关内侯。
4月1日,日食。刘询命丞相、御史大夫派出24个人循行天下,调查冤狱及违法官吏。
杨恽被免公职、也没了爵位,但他不差钱,生活高枕无忧。不像当年他的外公司马迁,连60万钱都凑不出,落得一个腐刑。杨恽之所以不差钱,一是他家底很厚,二是他人脉还在。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他就索性做起了生意,发了不少财…
对杨恽来说:钱算个啥玩艺,根本就没啥意思!于是乎,杨恽到处赚钱,更到处花钱。花钱只图花天酒地,好不痛快!
杨恽是挺有钱,但汉朝最有钱的不是他,而是张安世。当年,张安世富可敌国,可他老人家仍很低调,舍不得乱花一个子儿。他那样做是为了啥?保命哪!哪像今天这个杨恽,心里有点不平、口袋里有几串钱,就到处乱走乱花,还乱说话,这可危险着呢!
有个人一看杨恽如此不谙世故,心里不禁着急,给他写了一封信。劝杨恽做人要低调,最好能装出个可怜相,让皇帝看了有怜悯之意,说不定哪天还会东山再起的…
给杨恽写信的人,是安定郡太守孙会宗。人家的确是一番好意,哪知杨恽看了,先是仰天长笑,接着大笔一挥,给对方回了一封长长的信。杨恽写的这封信很出名,史曰《报孙会宗书》
杨恽这封书完全是模仿他外公司马迁那封著名的《报任安书》写的。当年,任安因巫蛊案牵连下狱,司马迁悲从中起,挥毫而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报任安书》!司马大师顶天立地,充满了无限的战斗精神。他从替李陵辩护而受腐刑说起,猛批刘彻寡恩无情,泄尽心中所有不平之气…
凡是经典文章,必有经典词句。在生与死面前,司马迁在文中振臂高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千年后,******借用以言,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同志。此话经**一传,便天下皆知,红遍大江南北…
不得不多说一句:如不是杨恽,司马大师的《史记》可能永远都无法面世!司马迁死后,他的《史记》及来往书信都被藏在女儿司马英家里,于是司马英的儿子杨恽就成了《史记》等作品的第一阅读者。杨恽每每读之,总要扼腕叹息。于是有一天,他向汉宣帝刘询上书,要求公开发行《史记》。很幸运的是:刘询不是曾祖父刘彻,刘询批准了。《史记》终于横空出世!
从文风来看,杨恽《报孙会宗书》继承了自己外公司马迁《报任安书》那种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但杨恽还没来得及把信寄出时,他就出事了!
杨恽并不知道:当他到处花钱买醉、纵酒作乐、发泄郁闷时,有一双眼睛,不对,是无数双眼睛正在死死的盯着他。那些眼睛,来自长安!
当初,杨恽扬眉吐气之时,爆过多少人的多少料,估计连杨恽本人也记不清了?所谓你做初一,我便做十五!所以那些人空前团结,决定要在杨恽落井之际,一起搬起石头狠狠往井下砸!
看来,孙会宗给杨恽来的那信,不是闲来无事的,他肯定是嗅到了不祥之气。果然不久,杨恽就被告了,说他骄奢无度,不知悔过。这个还不算啥,人家还给他安了一条:4月1日的那场日食,肯定是因为杨恽才有的!
日食跟杨恽有什么关系?现代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可古人不一样,凡是天上出现不祥之象,总能跟地上的某人、某事扯到一起,于是不幸的,杨恽就被扯上去了…
很快的,就有人来杨恽家搜家。结果一搜,就搜出那篇《报孙会宗书》。搜家的人简直如获至宝,马上把它送给皇帝。刘询一读,气得不禁拍案而起“娘的,这个杨恽,简直就是找死”
如你是刘询,你也会火跳三丈。司马迁借《报任安书》骂的是刘彻,杨恽借《报孙会宗书》大骂的是刘询!杨恽骂人水平一点也不比司马迁差,他还引用古诗,把刘询骂绝了!此诗如下: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翻译过来就是“我在南山上有一块山,整天辛苦劳作,但满田的荆棘野草,多得无法清除。于是,种下一顷地的豆子,只收获一片无用的豆颈。哎!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等到享受富贵,谁知还要等到啥时侯呢”
这不是种田的诗吗?怎么扯上骂人的话了?如你这样想的话,那中国就没有文字狱了。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为文而文。写文也好、作诗也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