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巴陵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民族文化在云南作者文章中的美学品位

    进入泛审美文化盛行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在不断变化的文化风云的打磨中,在与其它文体的逐渐分化和相互渗透中,其审美文化的特征日益彰显,其文体天性日益成熟。无论是检视中国当代散文的横断面,或者纵观东西方民族的散文史,都可以得到散文充溢着审美情趣这一结论。

    1、对审美对象的独特发现

    莫泊桑说过:“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这种发掘,就是独特性。

    独特性,存在于一切艺术体察,能够合理运用,就是成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人的表情动作、性情心态,也可以是景物、动物、植物等等,能够提醒自己去寻找新鲜的视角,开拓出别人不曾涉足的景观景致或层面。

    我们看几段这样的描写:

    因姐姐的一个仰望天空的有意无意的举动,我倏然间领悟到在人生之旅中,埋头匆匆赶路的同时,应该不时仰起我们的头颅,升举我们的目光,望望天空,看看太阳或者月亮、星座我们的生命也许会拥有另一种高度和境界的,有可能我们还会获得一次重新定位自我生命的机会。

    仰望,是一种舒展、坦然的状态,是一种生命在追寻的姿态。

    仰望,使我们立足此时此地的同时超越了此时此地,使我们观照自身的同时引导了自身。

    没有真正拥有脚下土地的人是没有资格仰望天空的,没有为周围的一切付出过爱的人是没有资格仰望天空的,没有耕耘过脚下大地的人是没有资格站立在大地上仰望天空的(张时胜有人仰望天空)

    八年后,又一个极不寻常的冬天,文和楣带着他们的孩子,举家迁出山外,不知去向。

    五十年后的一个阴雨连绵的秋季,我作为古寨的第一个大学生,攀着崎岖的山路,走出千里彝山,到一个传说中的城市读书。班上一个漂亮得一塌糊涂的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的手上居然也有一个淡淡的手印,她的相貌酷似老辈人叙说中的楣,难道她们之间有某种血缘关系?我兴冲冲地跑去问她:你知道那棵古树吗?她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很失望,但我像影子一样缠住她,我一定要向她问个水落石出。她说她讨庆我,我要再耍流氓,她就报警。我说我无所谓。

    在一个刮大风的阴晦早晨,上课我竟奇迹般地没有打瞌睡。讲先秦文学的那个老教授在黑板上写字时,我无意之间发现他那瘦骨嶙峋的右手上也有一个淡淡的手印。我大惑不解,这个老教授与那个女生之间绝对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我对那个大惊小怪的浅薄女生失去了兴趣。(纳张元走出寓言)

    美丽的小白鹭给遗忘者解释了半天,直到村子变得慵懒,青瓦屋顶上的炊烟渐渐消散。那只像赝品的猫也跑到了另一个屋脊上去倾听。遗忘者陷入了沉思,在某个瞬间,它差点松开了自己抓紧竹梢的脚趾,差点从上面掉了下来。(李森两只寻找灵魂的鸟)

    夜静了下来。车站上的灯光从一些缝隙里射进闷罐车来。杨连长再没有说话,可能是怕打扰人们的睡眠。不可能听到他的脚步声,但可以想象他静静地转身,朝一个小城默默走去的身影。这时候,熊排长对我说,杨连长在西藏当兵,老婆在天水农村,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这次便利用接兵的时机探亲。听了熊排长的话,我便想象他已经迈步去和妻子见面了。

    天水这个地名,也就很深刻地记了下来。

    因为,关于这个地名,有一个从梦里醒来的过程。

    因为,关于这个地名,有一个西藏的军人与妻子团聚的过程。

    因为,天水,在我的理解里,它是天边之水的意思。(木祥闷罐车里的天水)

    黄色的花瓣不见了——上午它还在灿灿地开着啊。翠绿的锯齿状的叶片也不见了,不知是哪一只粗暴的手拔除了它。我猜想也许是那位勤于庭院扫除的门卫工人,我时常见他用一把鹤嘴锄,细心地剔除鹅卵石铺就的庭院小径石缝间冒出的小草。我曾好心地提醒过他,在这绿色越来越少的城市,清除绿色的生命其实并不是一件符合卫生标准的行为。他对我的话报以茫然的微笑,他也许是以为我在对他作善意的调侃。

    墙角水泥地面那道裂缝,变为一道触目的伤口,刺痛着我的眼睛。

    也许,在那道裂缝的深处,在水泥地面的下面,还深藏着蒲公英的根。我似乎听到了水泥地面下那潜伏着的根在生长着的声音。(张乃光墙角的蒲公英)

    背篓是女人的情人,背负着沉甸甸的春夏秋冬。

    山歌是男人的伴侣,即使在最坚硬的岩石上,也能够深扎下她柔韧的根须。

    或雪白,或粉红的荞籽花,是滇西这片土地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一坡一坡地任意挥洒着,开放得是那样的惬意,芬芳得是那样的隐秘。

    摸一把滇西的红土地上那庄稼般茂盛地生长着的石头,你的骨骼便会充满坚硬的钙质。

    掬一捧麻栗炭火般彤红的泥土,春天便会在你的手心上筑巢,秋收的锣鼓,便会在你的经络中嘹亮。

    滇西,被轰鸣的铜鼓震撼着的滇西。

    滇西,被生命的太阳经久地烧烤着的滇西。

    滇西,一种沸腾后的冷却。一种冷却后的燃烧。(李智红滇西神曲)

    在上述行文里,我们很难找到和我们相同的审美发现。这些文章的作者在这里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有意强调了宣泄之中的节制,节制之中的宣泄。在散文传统描写过程中的审美理论,在他们如此充满个性化写作的过程中被交叉互渗,疆界不清。

    2、个性化的情感注入

    艺术体察的看与听,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对象,每个作者在接受客体对象馈赠的时候,也要相应地把主体情感反馈与体察对象,才能使之成为烙有审美主体印记的情感化对象,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如此。

    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移情。我们再来看几段文字:

    蓦然回首,梨花照样白了山头,一匹黑马闯入如雪的梨花间,又茫然地掉头跑了出去。梨花一片一片在风中飞舞,又一片一片随着小溪追逐在我后面。

    一个念头蓦地像一片梨花掠过心头,也许一切都是不可预约的——包括梨花,包括友人,包括自己,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时时在心中预约一个像梨花一样洁白、鲜嫩的自己。纵使明年我的生命也飘零如这风中的梨花,我也要定时开放,然后以一种旷达的心态听任生命的飘零,落入小溪就飘入大江,落入山坳就化入泥淖,毫不自怨,毫不自艾。

    挥手作别山头上的梨花,梨花决未因我的离去而改变颜色,照样在粉粉白白地开,覆盖了整个山头,也覆盖了整个记忆。(张乃光预约梨花)

    田野永远是素面朝天的,它就像那不事修饰的村姑,天然美中透露出几分纯真几分野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夕阳西下,阳光肆无忌惮地吻着田野的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