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带雨的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她在书店看见一些老歌曲的磁带,选了几盘带给她老妈。她知道,老人都喜欢听老歌老曲;可以从往日的音乐中回味往日的情感故事。老妈果然喜欢,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哼。
其中一支胡琴曲,老妈却沉默了,她面带忧容,似在回忆什么。老妈要她把机子关了,沉思好一阵后,给她讲了个往日的故事:
老妈的妈,也就是她的外婆,很早就去世了。那时,她老妈才念小学三年级,从此她老妈和外公相依为命。外公靠给人做衣服维持生计。每天晚上老妈坐在外公身边,以前是外婆坐的那把椅子。
老妈坐在外公身边听讲外婆的事,或者是她自己看书和做功课。如果老妈睡着了,外公会拿件衣服给她盖上,或抱她到房里的床上去。外公累了要休息一会儿,老妈便会去给他拿水烟筒和“纸媒”再倒一杯开水。
有时候老妈还给外公倒小半杯酒,一小碟花生米。那花生米,外公只吃一半,另一半留给她吃。
老妈说,夜深人静时,合着缝纫机的哒哒声,每晚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胡琴声,当时也不懂什么,只是觉得很美,好听,喜欢听。后来才知道,她最喜欢听的那支曲子叫做二泉映月。引起老妈沉默和忧伤的,就是这支曲子。
初中毕业后,老妈去煤矿工作,就再没听到那琴声了。她想再一次给老妈放磁带上的那支曲子,她老妈没让放。说今天不听了,听了很难过,她接着讲完了那个往日的故事。
老妈工作一年后,参加了文工团,听乐队的同事告诉她,那拉琴的人原是中学音乐老师,后来考取了音乐学院,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第二年碰上了“鸣放”得罪了领导,戴上了“右派”帽子。文革中,又说他反对样板戏,矛头直接指向中央文革,把他送回原地监督劳动。
一次那位同事指给她老妈看:,一个矮小瘦削近四十岁的男人,走路一拐一拐,拉着煤车正往满地煤浆的山坡上去,一脚高一脚低的驼着背,一摇一晃的拉着煤车。
她外公文革中也受过冲击,说他曾经给国民党兵做过绑腿,钉过肩章,在对敌斗争中又还软弱无力,爱憎不分明,让老人去农村劳动锻炼,改造思想。
她外公也是身材矮小,腿还受过伤,也是走路一拐一拐一脚高一脚低。因为实在行走不便,两年后让他回城,但不让他回厂上班,也不给他发工资。于是外公又在那小楼上的小房间里嗒嗒嗒地给人家做衣服。
外公回城时,她老妈请了两天假,去乡下接他,回家帮着收拾整理。这两天,她又和儿时一样坐在外公旁边,随着嗒嗒嗒的缝纫机声,听夜半时风吹进来的胡琴声。她已不再只觉得好听,她听抑扬顿挫中听到了幽怨、凄凉、悲哀的哭诉声。高昂处,似是窦娥的喊叫声:“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
老妈本要把外公接去一起住。外公在城里住惯了,邻居们熟了,不愿去老妈那里。过了没几年,外公去世了,老妈回家料理后事。
那晚她又去了楼上那间小屋,坐在外公坐过的那张椅子上,看着那默默无声的缝纫机。没有她的老爸了,没有嗒、嗒、嗒的缝纫机的响声了。
老妈在那小屋坐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她还想再听一次那凄凉的琴声。
窗外只传来潇潇的风声和飒飒的雨声,没有了琴声,她坐了很久很久。只是她坐了起来,起来又坐,没有从前那么安稳,有时候她起来去窗口望望,然后再回来,坐在那椅子上一动也不动。
后来她才知道,那拉琴人因受不了饥寒、寂寞和沉重的政治压力,已经默默无闻地逝去。
拉琴人的父母早已经不在人世,他戴上右派帽子那年,父母便相继去世。他没有兄弟姐妹;他曾交过女朋友,运动中也自自然然地分手了。
她老妈说,她真想带着磁带到那老屋子里,最后再听一回那夜半琴声,再想象一回那缝纫机的嗒嗒嗒的声音。可是外公去世后,那老房子已经交出去了。
她把机子打开,房间里即刻响起了轻轻的悠扬的胡琴声,好像是风把它从远处吹进屋子里来的。
她要老妈把眼睛微微闭上。琴声悠扬,凄凉。她和老妈一起想象着外公家的那老屋,想像着外公坐在一把椅子上,想象着那嗒、嗒、嗒的缝纫机声,想像着外公和那拉琴人的矮小、瘦削、佝偻的身影。琴声似乎是从窗外随风飘进来的,如诉如泣。
她在书店看见一些老歌曲的磁带,选了几盘带给她老妈。她知道,老人都喜欢听老歌老曲;可以从往日的音乐中回味往日的情感故事。老妈果然喜欢,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哼。
其中一支胡琴曲,老妈却沉默了,她面带忧容,似在回忆什么。老妈要她把机子关了,沉思好一阵后,给她讲了个往日的故事:
老妈的妈,也就是她的外婆,很早就去世了。那时,她老妈才念小学三年级,从此她老妈和外公相依为命。外公靠给人做衣服维持生计。每天晚上老妈坐在外公身边,以前是外婆坐的那把椅子。
老妈坐在外公身边听讲外婆的事,或者是她自己看书和做功课。如果老妈睡着了,外公会拿件衣服给她盖上,或抱她到房里的床上去。外公累了要休息一会儿,老妈便会去给他拿水烟筒和“纸媒”再倒一杯开水。
有时候老妈还给外公倒小半杯酒,一小碟花生米。那花生米,外公只吃一半,另一半留给她吃。
老妈说,夜深人静时,合着缝纫机的哒哒声,每晚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胡琴声,当时也不懂什么,只是觉得很美,好听,喜欢听。后来才知道,她最喜欢听的那支曲子叫做二泉映月。引起老妈沉默和忧伤的,就是这支曲子。
初中毕业后,老妈去煤矿工作,就再没听到那琴声了。她想再一次给老妈放磁带上的那支曲子,她老妈没让放。说今天不听了,听了很难过,她接着讲完了那个往日的故事。
老妈工作一年后,参加了文工团,听乐队的同事告诉她,那拉琴的人原是中学音乐老师,后来考取了音乐学院,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第二年碰上了“鸣放”得罪了领导,戴上了“右派”帽子。文革中,又说他反对样板戏,矛头直接指向中央文革,把他送回原地监督劳动。
一次那位同事指给她老妈看:,一个矮小瘦削近四十岁的男人,走路一拐一拐,拉着煤车正往满地煤浆的山坡上去,一脚高一脚低的驼着背,一摇一晃的拉着煤车。
她外公文革中也受过冲击,说他曾经给国民党兵做过绑腿,钉过肩章,在对敌斗争中又还软弱无力,爱憎不分明,让老人去农村劳动锻炼,改造思想。
她外公也是身材矮小,腿还受过伤,也是走路一拐一拐一脚高一脚低。因为实在行走不便,两年后让他回城,但不让他回厂上班,也不给他发工资。于是外公又在那小楼上的小房间里嗒嗒嗒地给人家做衣服。
外公回城时,她老妈请了两天假,去乡下接他,回家帮着收拾整理。这两天,她又和儿时一样坐在外公旁边,随着嗒嗒嗒的缝纫机声,听夜半时风吹进来的胡琴声。她已不再只觉得好听,她听抑扬顿挫中听到了幽怨、凄凉、悲哀的哭诉声。高昂处,似是窦娥的喊叫声:“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
老妈本要把外公接去一起住。外公在城里住惯了,邻居们熟了,不愿去老妈那里。过了没几年,外公去世了,老妈回家料理后事。
那晚她又去了楼上那间小屋,坐在外公坐过的那张椅子上,看着那默默无声的缝纫机。没有她的老爸了,没有嗒、嗒、嗒的缝纫机的响声了。
老妈在那小屋坐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她还想再听一次那凄凉的琴声。
窗外只传来潇潇的风声和飒飒的雨声,没有了琴声,她坐了很久很久。只是她坐了起来,起来又坐,没有从前那么安稳,有时候她起来去窗口望望,然后再回来,坐在那椅子上一动也不动。
后来她才知道,那拉琴人因受不了饥寒、寂寞和沉重的政治压力,已经默默无闻地逝去。
拉琴人的父母早已经不在人世,他戴上右派帽子那年,父母便相继去世。他没有兄弟姐妹;他曾交过女朋友,运动中也自自然然地分手了。
她老妈说,她真想带着磁带到那老屋子里,最后再听一回那夜半琴声,再想象一回那缝纫机的嗒嗒嗒的声音。可是外公去世后,那老房子已经交出去了。
她把机子打开,房间里即刻响起了轻轻的悠扬的胡琴声,好像是风把它从远处吹进屋子里来的。
她要老妈把眼睛微微闭上。琴声悠扬,凄凉。她和老妈一起想象着外公家的那老屋,想像着外公坐在一把椅子上,想象着那嗒、嗒、嗒的缝纫机声,想像着外公和那拉琴人的矮小、瘦削、佝偻的身影。琴声似乎是从窗外随风飘进来的,如诉如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