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戴枯寒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五月的风夹杂着久抑后的躁动,贪婪的游走在不安的山林间。庵后的浣竹园,绿竹猗猗。
一小瓣红花飘落而下,在溪水里梦到千里萱啼。
我痴迷的沉醉在这一段景致中,手中的水桶,早倚了身子,将水浸了一片。
“念慈,水何在?心何在?”
师父突然站在我面前,盯着我的眼睛大声斥问。我慌了神,急忙避开师父犀利的眼神,生怕她洞察到那莫名的冲动。
师父摇了摇头,接着问:
“功课完了吗?”
我一惊,嗫嚅的低头答道:
“还——没,我——参不透”
“是吗?”
师父不再言语。良久,她转身向庵里走去,边走边交待:
“你打点一下,后天与我同行。”
“去哪儿?”
师父并未作答,只顿了顿,便又大步回去了。
两天后,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我紧紧跟在师父身后,却时不时的左右张望,偷窥着每一寸诱人的风景。而师父,目不斜视。
终于,第七日,我们来到了一处深山脚下。山间云雾缭绕,恍若仙界。我们继续环山而行,直至斜阳初上。忽然面前一片开阔,我紧走几步,立刻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
薄雾笼罩的山谷中,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潭、湾相互交错着,彼此相嵌。乍一看,蓝的像雨后的晴天,绿的如草原的草海,黄的似金瓦琉璃,红的若晚霞溢彩其间又有绛红、翡艳、黛青、软橙、玄紫、灿雪数十种颜色和谐的交融着,没有半点凌乱,却缤纷的令人瞠目、令人惊艳。
山谷中静的骇人,只偶尔传出几声山鸟的啁啭。那些宛如洒落在凡尘的瑶池更是静的没有一丝波澜,好像她们闭着眼,盘膝打坐,已有千年。忽而一阵清风掠过,惊醒了几片休憩的叶子。它们打着旋,揉着眼,轻轻的旋着,沾落在地上,继而又恬恬的睡去。
我看得犯了痴,甚至忘却了心的跳动,只知道眼前的瑶池、薄雾、落叶,只此而已。
“念慈,”师父轻柔的拍了拍我的肩“何所思?何所忆?”
我躬下身:
“弟子无所思,亦无所忆。”
“好!”师父点点头“你可还记的大悲咒文?”
我摇摇头:
“已忘大半。”
“不错!”师父哈哈一笑,笑声在山谷中传出好远,许久,才折了回来。
“果然有灵性,不枉为师用心良苦。你可知天地万物的和谐之感,乃缘自于内心的平静?我徒聪慧,想必已是参悟了。”
“徒儿不敢,”我双手合十,弯身一拜“师父,只不知此地既宁静致远,为何不在此建庵?”
师父反问:
“何必?心静而神聚,岂在于外物乎?无之,吾心止水;得之,亦如止水。”
我不解,又问:
“那为什么还要来此?”
师父看看我:
“去杂念耳;染心智耳;滤尘躁耳!”
我红了脸,大悟。原来,那水的韵味,山的气息,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和亘古如一,只是为了演绎存在的永恒,让我们明白人之微,心之大;让我们与心灵对话,与自然合一。感悟生命,学会聆听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终于知道,自然与心灵原来同生同灭——只不过一个在身之外,一个,在身之内罢了。
五月的风夹杂着久抑后的躁动,贪婪的游走在不安的山林间。庵后的浣竹园,绿竹猗猗。
一小瓣红花飘落而下,在溪水里梦到千里萱啼。
我痴迷的沉醉在这一段景致中,手中的水桶,早倚了身子,将水浸了一片。
“念慈,水何在?心何在?”
师父突然站在我面前,盯着我的眼睛大声斥问。我慌了神,急忙避开师父犀利的眼神,生怕她洞察到那莫名的冲动。
师父摇了摇头,接着问:
“功课完了吗?”
我一惊,嗫嚅的低头答道:
“还——没,我——参不透”
“是吗?”
师父不再言语。良久,她转身向庵里走去,边走边交待:
“你打点一下,后天与我同行。”
“去哪儿?”
师父并未作答,只顿了顿,便又大步回去了。
两天后,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我紧紧跟在师父身后,却时不时的左右张望,偷窥着每一寸诱人的风景。而师父,目不斜视。
终于,第七日,我们来到了一处深山脚下。山间云雾缭绕,恍若仙界。我们继续环山而行,直至斜阳初上。忽然面前一片开阔,我紧走几步,立刻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
薄雾笼罩的山谷中,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潭、湾相互交错着,彼此相嵌。乍一看,蓝的像雨后的晴天,绿的如草原的草海,黄的似金瓦琉璃,红的若晚霞溢彩其间又有绛红、翡艳、黛青、软橙、玄紫、灿雪数十种颜色和谐的交融着,没有半点凌乱,却缤纷的令人瞠目、令人惊艳。
山谷中静的骇人,只偶尔传出几声山鸟的啁啭。那些宛如洒落在凡尘的瑶池更是静的没有一丝波澜,好像她们闭着眼,盘膝打坐,已有千年。忽而一阵清风掠过,惊醒了几片休憩的叶子。它们打着旋,揉着眼,轻轻的旋着,沾落在地上,继而又恬恬的睡去。
我看得犯了痴,甚至忘却了心的跳动,只知道眼前的瑶池、薄雾、落叶,只此而已。
“念慈,”师父轻柔的拍了拍我的肩“何所思?何所忆?”
我躬下身:
“弟子无所思,亦无所忆。”
“好!”师父点点头“你可还记的大悲咒文?”
我摇摇头:
“已忘大半。”
“不错!”师父哈哈一笑,笑声在山谷中传出好远,许久,才折了回来。
“果然有灵性,不枉为师用心良苦。你可知天地万物的和谐之感,乃缘自于内心的平静?我徒聪慧,想必已是参悟了。”
“徒儿不敢,”我双手合十,弯身一拜“师父,只不知此地既宁静致远,为何不在此建庵?”
师父反问:
“何必?心静而神聚,岂在于外物乎?无之,吾心止水;得之,亦如止水。”
我不解,又问:
“那为什么还要来此?”
师父看看我:
“去杂念耳;染心智耳;滤尘躁耳!”
我红了脸,大悟。原来,那水的韵味,山的气息,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和亘古如一,只是为了演绎存在的永恒,让我们明白人之微,心之大;让我们与心灵对话,与自然合一。感悟生命,学会聆听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终于知道,自然与心灵原来同生同灭——只不过一个在身之外,一个,在身之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