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季汉长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火比之皓月。”
看着田丰一脸严肃的样子,李澈摸了摸鼻子,尴尬道:“元皓实在过誉了,澈不过是做了些分内之事罢了,何足挂齿。”
田丰未及开口,陈群意味深长的道:“若天下人人都做不到分内之事,那唯一一个做到的,就是圣人!”
……
青州之事尘埃落定,兖州之事却是如火如荼。由于兖州刺史刘岱的不作为,入寇兖州的黄巾军在东平国内大肆劫掠,搞得民不聊生。
而兖州的州治,便在紧邻东平国的山阳郡,可以说黄巾军每分每秒都在狠狠抽打刘兖州的脸。
这般情况下,刘岱不得不选择了向袁绍低头,并许下了和亲之约,正式成为了南阳朝廷的兖州刺史。
一位宗室疆臣选择了站队,天下为之震动,更别说刘岱的兄弟刘繇之前刚刚被雒阳朝廷拜为扬州刺史,这般算下来,南阳朝廷已经拿下了荆州、兖州、扬州三个大州,而雒阳朝廷实际掌握的也只有半个豫州与半个司隶。强弱之势已然逆转。
对于刺史易帜之事,济阴太守曹操似乎一点都不在意,只是不断向刘岱请战,希望能带兵剿灭入侵兖州的贼寇。
刘岱自然不会把这个“出风头”的机会让给曹操,在他看来,所谓的黄巾军不过是一群乱民,轻而易举便能剿灭。
渤海传来的军情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三万对战三十万大胜,他这个兖州刺史手上还是有四五万军队的,安民剿匪,自然当仁不让。
有人劝谏刘岱,黄巾军依劫掠为生,只要坚壁清野,让黄巾军无处下手,自然能慢慢分化这些各怀鬼胎的贼寇,届时便可一鼓而破。
刘岱却冷笑道:“吾为兖州刺史,守土安民为吾本职。今贼寇肆虐兖州,吾若不能保境安民,岂不愧对此职?”
不管刘岱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至少在他这个兖州刺史一力主战的情况下,兖州各郡很快动员起来,即便是济阴太守曹操和山阳太守袁遗,也是派出了三千部曲跟随刘岱。
毕竟按照东汉末年的惯例,当刺史需要动用军事力量时,各郡都需要服从。这也是为了应对汹涌的贼寇浪潮,纠合多郡之力对抗。在明面上,曹操和袁遗还是要听从刘岱的军事安排。
初平元年七月十五,兖州刺史刘岱将兵六万,逆击进入兖州的黄巾贼寇。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初平元年夏七月,青州黄巾众四十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岱欲击之,或谏曰:“今贼势众,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于东平,果为所杀。
——《季汉书·昭烈帝纪》
火比之皓月。”
看着田丰一脸严肃的样子,李澈摸了摸鼻子,尴尬道:“元皓实在过誉了,澈不过是做了些分内之事罢了,何足挂齿。”
田丰未及开口,陈群意味深长的道:“若天下人人都做不到分内之事,那唯一一个做到的,就是圣人!”
……
青州之事尘埃落定,兖州之事却是如火如荼。由于兖州刺史刘岱的不作为,入寇兖州的黄巾军在东平国内大肆劫掠,搞得民不聊生。
而兖州的州治,便在紧邻东平国的山阳郡,可以说黄巾军每分每秒都在狠狠抽打刘兖州的脸。
这般情况下,刘岱不得不选择了向袁绍低头,并许下了和亲之约,正式成为了南阳朝廷的兖州刺史。
一位宗室疆臣选择了站队,天下为之震动,更别说刘岱的兄弟刘繇之前刚刚被雒阳朝廷拜为扬州刺史,这般算下来,南阳朝廷已经拿下了荆州、兖州、扬州三个大州,而雒阳朝廷实际掌握的也只有半个豫州与半个司隶。强弱之势已然逆转。
对于刺史易帜之事,济阴太守曹操似乎一点都不在意,只是不断向刘岱请战,希望能带兵剿灭入侵兖州的贼寇。
刘岱自然不会把这个“出风头”的机会让给曹操,在他看来,所谓的黄巾军不过是一群乱民,轻而易举便能剿灭。
渤海传来的军情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三万对战三十万大胜,他这个兖州刺史手上还是有四五万军队的,安民剿匪,自然当仁不让。
有人劝谏刘岱,黄巾军依劫掠为生,只要坚壁清野,让黄巾军无处下手,自然能慢慢分化这些各怀鬼胎的贼寇,届时便可一鼓而破。
刘岱却冷笑道:“吾为兖州刺史,守土安民为吾本职。今贼寇肆虐兖州,吾若不能保境安民,岂不愧对此职?”
不管刘岱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至少在他这个兖州刺史一力主战的情况下,兖州各郡很快动员起来,即便是济阴太守曹操和山阳太守袁遗,也是派出了三千部曲跟随刘岱。
毕竟按照东汉末年的惯例,当刺史需要动用军事力量时,各郡都需要服从。这也是为了应对汹涌的贼寇浪潮,纠合多郡之力对抗。在明面上,曹操和袁遗还是要听从刘岱的军事安排。
初平元年七月十五,兖州刺史刘岱将兵六万,逆击进入兖州的黄巾贼寇。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初平元年夏七月,青州黄巾众四十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岱欲击之,或谏曰:“今贼势众,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于东平,果为所杀。
——《季汉书·昭烈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