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过说是闲棋一着,也是不能不做的,正是两国相争无所不用其极,与其让曹魏上下一心不知道憋什么坏招对付大汉,倒不如趁现在曹魏内部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小小试探一下。
反正不管曹魏那边如何应对,总会引起其朝野上下的争论,这就已经牵扯了曹魏小许的注意力,那么这计划就已经算是成功的了。
诸葛老大这般言传身教,又让我和费祎学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凡是对敌方做任何计划,也不要设想获得多大的效果,以最保守的态度估计敌方受到的影响,再以这个影响考虑下一步的行动,这才不会出现举止失措的局面。
这就是后世总结出来“料敌从宽,预己从严”的经验之谈,这个时代虽然没有总结出这句话,但是观诸葛老大的做法,估计这也是他一生信奉的信条了,难怪后人会说出“诸葛亮一生唯谨慎”的评语了。
至于费祎去拜访的对象,肯定就不能是曹魏亲信派曹真、陈群司马懿这类人了,那样就显得太虚假,完全没有说服力。
但是亲汉一派的人,自王佐荀彧死后,曹魏那边已无明显如此倾向的大臣了,而且就算有,诸葛老大也不会这么蠢让人去拜访这种人,那样就等于逼着别人去死一样了。
所以最后诸葛老大他们经商议后,就确定费祎拜访的对象为王朗,王朗这人现时为曹魏的司徒,身居三公高位,确是重臣。
而且《三国演义》中虽然王朗的结局是被诸葛老大北伐骂死的,是曹魏的死忠份子,但是历史上的王朗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说出“鸡肋”名句的杨修的爷爷),因通晓经籍而拜郎中,任菑丘县长,后来杨赐逝世,王朗因而弃官为杨赐服丧。
服丧期满后,获举孝廉、受官府征辟,他都不应命,乃后才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任徐州治中从事。
之后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控制,王朗与徐州别驾赵昱建议陶谦遣使向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并命赵昱带奏章至长安。
献帝接到奏章后,颇感赞赏,并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据记载任上干得不错。
后来孙策攻下会稽,王朗被擒,但是不愿为孙策效命,坚持自己乃是大汉之臣,孙策见王朗儒雅,也没有怎么难为他,只是王朗不忍连累其属下功曹虞翻一同受罪,让虞翻回家侍奉母亲尽孝。
孙策最后让张昭劝王朗为其效命,王朗只是不从,孙策只得将王朗流放了事,王朗在这个艰难时期,虽然处境穷困,仍然收容体恤亲友旧属,分给他们的多,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少,甚有义名。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其“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也是一个真的汉子了。
后来曹操护持汉室,迎奉汉献帝,以汉丞相的名义征辟王朗,王朗才欣然从命,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观王朗生平,其显然并不是曹魏的死忠分子,也不是曹魏嫡系出身,反而是汉臣一系,虽然后来曹魏建立,其备受重用,但也只算是因缘际会了。
所以诸葛老大他们选中王朗此人为切入点,也确实是费煞心思的了,最难得的是王朗除了身居高位外,其还是经学大家,所作的《周易传》是曹魏那边学习《易》经的重要典籍。
王朗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所作甚多,有文集三十卷,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书籍,后世还将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是东晋时期的显学,一度压倒郑玄的“郑学”。
不过说是闲棋一着,也是不能不做的,正是两国相争无所不用其极,与其让曹魏上下一心不知道憋什么坏招对付大汉,倒不如趁现在曹魏内部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小小试探一下。
反正不管曹魏那边如何应对,总会引起其朝野上下的争论,这就已经牵扯了曹魏小许的注意力,那么这计划就已经算是成功的了。
诸葛老大这般言传身教,又让我和费祎学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凡是对敌方做任何计划,也不要设想获得多大的效果,以最保守的态度估计敌方受到的影响,再以这个影响考虑下一步的行动,这才不会出现举止失措的局面。
这就是后世总结出来“料敌从宽,预己从严”的经验之谈,这个时代虽然没有总结出这句话,但是观诸葛老大的做法,估计这也是他一生信奉的信条了,难怪后人会说出“诸葛亮一生唯谨慎”的评语了。
至于费祎去拜访的对象,肯定就不能是曹魏亲信派曹真、陈群司马懿这类人了,那样就显得太虚假,完全没有说服力。
但是亲汉一派的人,自王佐荀彧死后,曹魏那边已无明显如此倾向的大臣了,而且就算有,诸葛老大也不会这么蠢让人去拜访这种人,那样就等于逼着别人去死一样了。
所以最后诸葛老大他们经商议后,就确定费祎拜访的对象为王朗,王朗这人现时为曹魏的司徒,身居三公高位,确是重臣。
而且《三国演义》中虽然王朗的结局是被诸葛老大北伐骂死的,是曹魏的死忠份子,但是历史上的王朗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说出“鸡肋”名句的杨修的爷爷),因通晓经籍而拜郎中,任菑丘县长,后来杨赐逝世,王朗因而弃官为杨赐服丧。
服丧期满后,获举孝廉、受官府征辟,他都不应命,乃后才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任徐州治中从事。
之后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控制,王朗与徐州别驾赵昱建议陶谦遣使向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并命赵昱带奏章至长安。
献帝接到奏章后,颇感赞赏,并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据记载任上干得不错。
后来孙策攻下会稽,王朗被擒,但是不愿为孙策效命,坚持自己乃是大汉之臣,孙策见王朗儒雅,也没有怎么难为他,只是王朗不忍连累其属下功曹虞翻一同受罪,让虞翻回家侍奉母亲尽孝。
孙策最后让张昭劝王朗为其效命,王朗只是不从,孙策只得将王朗流放了事,王朗在这个艰难时期,虽然处境穷困,仍然收容体恤亲友旧属,分给他们的多,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少,甚有义名。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其“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也是一个真的汉子了。
后来曹操护持汉室,迎奉汉献帝,以汉丞相的名义征辟王朗,王朗才欣然从命,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观王朗生平,其显然并不是曹魏的死忠分子,也不是曹魏嫡系出身,反而是汉臣一系,虽然后来曹魏建立,其备受重用,但也只算是因缘际会了。
所以诸葛老大他们选中王朗此人为切入点,也确实是费煞心思的了,最难得的是王朗除了身居高位外,其还是经学大家,所作的《周易传》是曹魏那边学习《易》经的重要典籍。
王朗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所作甚多,有文集三十卷,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书籍,后世还将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是东晋时期的显学,一度压倒郑玄的“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