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闺门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广平王世子高桢对外家产生不满的时候,赵琇正迎来一位新认识的小伙伴。
陶县令之女跟随母亲陶太太卞氏到赵家做客来了。
卞氏随夫南下赴任,途中遇上从京城回乡的张氏与赵玮祖孙,早已相识了,一向相处融洽。虽然她只是位七品的县令太太,论品级与身为郡公夫人的张氏相距甚远,但她原也是书香世族出身,与张氏性情相投,因此两年下来,也算是常来常往。她不理会旁人说她是在奉承贵人的闲话,张氏也从不摆贵妇架子,俨然忘年之交。
细谈之下,她们竟发现两家还算沾点亲。张氏娘家大弟弟张朝宗在外做推官,他一个女儿嫁给了江苏宝应的一个举人,这个举人的母亲恰好有个姐妹是卞氏的婶娘。
这拐弯抹脚的亲戚关系,赵琇听了都要眼晕,但在张氏与卞氏看来,却是显得她们更亲近了,便是有外人说三道四,她们也可以用两家是亲戚的理由搪塞过去。
陶县令与妻子卞氏成亲多年,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今年九岁,恰好与赵琇同年,只比她大了几个月。陶县令夫妻前来奉贤赴任,却把女儿放在宝应老家,托老娘陶老太太照看,直到今年端午过后,陶县令兄弟的妻子身怀有孕,陶老太太无暇照顾孙女了,陶县令方才遣人去接了女儿来团圆。也因此,赵琇这两年里时不时能见到卞氏,却是头一回看到陶姑娘。
陶姑娘是个长得很秀气的小姑娘,白白净净的瓜子脸。双眼细长,樱桃小口,在人前总是腼腆地低下头,嘴角含着羞涩的笑。说话声音轻轻柔柔的,仿佛春天的柳枝儿拂过水面,略带着一两分口音,却又似乎很为这点口音而惭愧,宁可说话慢一些,也想努力把官话给说准了。
张氏反而很喜欢她这个样子。欢喜得拉着她的手看了又看:“多标致呀,这姑娘真真是个美人胚子,你们夫妻有福气呢。”陶姑娘双颊飞红,害臊地低下了头。赵琇只是在一旁笑着看。她也觉得这小姑娘长得挺漂亮的,不过这种五官显然是中国古典美人的长相,不象她,因为一双眼睛长得大,还被祖母叹息过眼睛长得不够好看,让她深感古今审美观的差异。
卞氏显然也对自己闺女的长相非常有信心,不过还是免不了谦逊几句:“但凡富贵人家家里的女孩儿。只要不是长得非常黑丑的,小时候都不会太差。我只愁她身子弱,刚来奉贤就病了一个多月,几天前才好了。大夫说是水土不服,可当初我们夫妻初来时,也曾水土不服。却不象她这样病了许久的,归根到底是身子不够强健。我瞧府上的姑娘,倒是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强健些,几年了也不见有什么病症,这才是福气呢。”
张氏微笑道:“她小时候也是三灾八难的,不过是后来长大了,能跑能跳了,就学会了淘气,到处乱跑。宅子里人少,屋子却多。她成天四处乱转,活动得多了,身子自然强健。她还常劝我,多活动活动,对身体有好处。我一把年纪了,每日都叫她拉着在院子里走上几圈才罢,这几年果然病得少了,想必她这歪理,还是有些道理的。”
赵琇说:“我说的是正理,怎么就成了歪理了?”
张氏笑而不语,卞氏便对女儿说:“可听见了?每常叫你多走动,别老窝在屋里绣花,你只不听。”
陶姑娘红着脸说:“女儿知道了。”也没辩解。卞氏见她这样,就叹了口气。
张氏对孙女说:“你们年纪差不多,带了新朋友到你屋里玩耍吧,不许欺负人!”
赵琇忙起身答应了:“祖母怎的这样说?陶姑娘听了,不定怎么想我呢,我哪里就是个爱欺负人的了?”说完笑着向卞氏行了一礼,便拉了陶姑娘出门。
卞氏看着两个小女孩离开,又叹了口气。
张氏便问她:“可是有什么难处?这两年我总是见你思念女儿,却又不肯接她过来。若说这边不如大城繁华也就罢了,这几年奉贤也好多了,衣食住行不见得比宝应差,你却到现在才将女儿接来,想必有缘故?”
卞氏叹道:“还能有什么缘故呢,不过是我婆婆舍不得罢了。我夫妻成亲多年,只有这一女,婆婆心里为我着急,又怕我们夫妻在外头,本就事多,再带着女儿多有不便,因此将她留在身边看顾。今年恰巧弟媳有孕,婆婆看重得很,我们便将孩子接了过来。老爷说,听上头口气,他在奉贤大约还要再任三年,这一任满后是不会调离的,这时候不把孩子接来,还不知几时才能一家团聚。孩子都九岁了,许多事再不学,就来不及了。您方才也瞧见了吧?她的官话说得不好,我也不怕实话告诉您,她学诗书,还是当年在我们夫妻身边的时候呢,这几年只学女红去了,绣的花儿倒好,旁的却什么都不会,脾气软,身子又弱。这样怎么行呢?”
张氏这两年也隐隐约约知道些陶家的事,那位陶老太太倒不是个坏婆婆,只是长年住在乡下,性情古怪些。早年卞氏也曾有过第二胎,只是怀孕到六个月左右的时候,陶老太太病了,那时候陶县令兄弟俩都在外头读书,跟前只有媳妇卞氏一人。她为了给婆婆侍疾,累得流产了,还是个成了... -->>
在广平王世子高桢对外家产生不满的时候,赵琇正迎来一位新认识的小伙伴。
陶县令之女跟随母亲陶太太卞氏到赵家做客来了。
卞氏随夫南下赴任,途中遇上从京城回乡的张氏与赵玮祖孙,早已相识了,一向相处融洽。虽然她只是位七品的县令太太,论品级与身为郡公夫人的张氏相距甚远,但她原也是书香世族出身,与张氏性情相投,因此两年下来,也算是常来常往。她不理会旁人说她是在奉承贵人的闲话,张氏也从不摆贵妇架子,俨然忘年之交。
细谈之下,她们竟发现两家还算沾点亲。张氏娘家大弟弟张朝宗在外做推官,他一个女儿嫁给了江苏宝应的一个举人,这个举人的母亲恰好有个姐妹是卞氏的婶娘。
这拐弯抹脚的亲戚关系,赵琇听了都要眼晕,但在张氏与卞氏看来,却是显得她们更亲近了,便是有外人说三道四,她们也可以用两家是亲戚的理由搪塞过去。
陶县令与妻子卞氏成亲多年,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今年九岁,恰好与赵琇同年,只比她大了几个月。陶县令夫妻前来奉贤赴任,却把女儿放在宝应老家,托老娘陶老太太照看,直到今年端午过后,陶县令兄弟的妻子身怀有孕,陶老太太无暇照顾孙女了,陶县令方才遣人去接了女儿来团圆。也因此,赵琇这两年里时不时能见到卞氏,却是头一回看到陶姑娘。
陶姑娘是个长得很秀气的小姑娘,白白净净的瓜子脸。双眼细长,樱桃小口,在人前总是腼腆地低下头,嘴角含着羞涩的笑。说话声音轻轻柔柔的,仿佛春天的柳枝儿拂过水面,略带着一两分口音,却又似乎很为这点口音而惭愧,宁可说话慢一些,也想努力把官话给说准了。
张氏反而很喜欢她这个样子。欢喜得拉着她的手看了又看:“多标致呀,这姑娘真真是个美人胚子,你们夫妻有福气呢。”陶姑娘双颊飞红,害臊地低下了头。赵琇只是在一旁笑着看。她也觉得这小姑娘长得挺漂亮的,不过这种五官显然是中国古典美人的长相,不象她,因为一双眼睛长得大,还被祖母叹息过眼睛长得不够好看,让她深感古今审美观的差异。
卞氏显然也对自己闺女的长相非常有信心,不过还是免不了谦逊几句:“但凡富贵人家家里的女孩儿。只要不是长得非常黑丑的,小时候都不会太差。我只愁她身子弱,刚来奉贤就病了一个多月,几天前才好了。大夫说是水土不服,可当初我们夫妻初来时,也曾水土不服。却不象她这样病了许久的,归根到底是身子不够强健。我瞧府上的姑娘,倒是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强健些,几年了也不见有什么病症,这才是福气呢。”
张氏微笑道:“她小时候也是三灾八难的,不过是后来长大了,能跑能跳了,就学会了淘气,到处乱跑。宅子里人少,屋子却多。她成天四处乱转,活动得多了,身子自然强健。她还常劝我,多活动活动,对身体有好处。我一把年纪了,每日都叫她拉着在院子里走上几圈才罢,这几年果然病得少了,想必她这歪理,还是有些道理的。”
赵琇说:“我说的是正理,怎么就成了歪理了?”
张氏笑而不语,卞氏便对女儿说:“可听见了?每常叫你多走动,别老窝在屋里绣花,你只不听。”
陶姑娘红着脸说:“女儿知道了。”也没辩解。卞氏见她这样,就叹了口气。
张氏对孙女说:“你们年纪差不多,带了新朋友到你屋里玩耍吧,不许欺负人!”
赵琇忙起身答应了:“祖母怎的这样说?陶姑娘听了,不定怎么想我呢,我哪里就是个爱欺负人的了?”说完笑着向卞氏行了一礼,便拉了陶姑娘出门。
卞氏看着两个小女孩离开,又叹了口气。
张氏便问她:“可是有什么难处?这两年我总是见你思念女儿,却又不肯接她过来。若说这边不如大城繁华也就罢了,这几年奉贤也好多了,衣食住行不见得比宝应差,你却到现在才将女儿接来,想必有缘故?”
卞氏叹道:“还能有什么缘故呢,不过是我婆婆舍不得罢了。我夫妻成亲多年,只有这一女,婆婆心里为我着急,又怕我们夫妻在外头,本就事多,再带着女儿多有不便,因此将她留在身边看顾。今年恰巧弟媳有孕,婆婆看重得很,我们便将孩子接了过来。老爷说,听上头口气,他在奉贤大约还要再任三年,这一任满后是不会调离的,这时候不把孩子接来,还不知几时才能一家团聚。孩子都九岁了,许多事再不学,就来不及了。您方才也瞧见了吧?她的官话说得不好,我也不怕实话告诉您,她学诗书,还是当年在我们夫妻身边的时候呢,这几年只学女红去了,绣的花儿倒好,旁的却什么都不会,脾气软,身子又弱。这样怎么行呢?”
张氏这两年也隐隐约约知道些陶家的事,那位陶老太太倒不是个坏婆婆,只是长年住在乡下,性情古怪些。早年卞氏也曾有过第二胎,只是怀孕到六个月左右的时候,陶老太太病了,那时候陶县令兄弟俩都在外头读书,跟前只有媳妇卞氏一人。她为了给婆婆侍疾,累得流产了,还是个成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