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高昌余波 (2/2)
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耕耘贞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就算是吃一点亏,那也就是当做吃亏是福了。
自己手下的苏定方受到波及,李靖都不怎么敢出手帮扶,只借助机会把苏定方丢给了李泰,安排在幽州,也算是交待。
但侯君集自从跟着李世民以来,他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可没这般经历。
总而言之,李世民相信自己与侯君集的情谊,但却没有想到侯君集的性格更叛逆。
至于第二点,那就是侯君集的钱没了,额,就是李泰的购买高昌俘虏的那一笔钱。
因为将士们的奖励要及时发放,这点李泰是最清楚的。
所以早就准备好汇票,基本上这些高昌俘虏一来,李泰便委托马周把钱票交给房玄龄。
房玄龄扣除掉朝廷那部分,便下发给军方。
而军方的几位高层见侯君集下狱了,以为侯君集没了,再加上自己跟侯君集的熟悉程度远远比不上到手的钱票,果断把钱先分给了士卒。
至于侯君集那份谁拿了?不知道。拿多少?不知道。
总之,等侯君集出来时钱已分完了。
都到这时候,那总不可能在把钱吐出来给侯君集吧。
毕竟这些武将,就算比不过侯君集的地位,一个个要么是国公,要么是郡公,最差也有个侯爵再身。
一个人顶不住,但一群人面对一个已经失去了权势的侯君集,那大家怕什么!
所以,回来甚至不到一个月时间,侯君集从风光无限的一军统帅,转眼成为了阶下囚。
等到侯君集出来,权势没了,兵权没了,财富没了,甚至往日点头之交的同僚也没了。
侯君集这辈子就没栽这么大的跟头,虽人已经重见天日,但心中这口气咽不下啊!
不管怎么样,侯君集的事情,或多或少告一段落,不论侯君集愿意不愿意,这就是朝廷对于他的打压,也是他成为军神二代的必经之路,至少在没有谁谋反前,怕是变不了的。
当然,高昌这件事情的余波,其实还是挺多的。
除了侯君集受到了影响,像有人告薛万均私通高昌妇女,薛万均不服性急,要求与高昌妇女对质。
还好魏征谏言,大将军跟亡国女对辨这事有什么意义,李世民多少被劝住了。
然后接下来的事倒是跟着李泰有一点小小关系。
侯君集马病蚛颡,行军总管赵元楷亲以指沾其脓而嗅之,御史果断弹奏赵元楷谄媚,原本要被降为括州刺史。
不过,马周谏言此事需要以儆效尤,断不可涨谄媚风气,将其降为郑州別架,是为正五品上,比原来的从四品下的刺史要更惨一点点。
即使如此,赵元楷的内心还是感谢马周,更深切体会到自己是有组织的人。
现在的魏王是河南尹,自己在郑州赵元楷或多或少还能够受到照顾,将来说不定还有被提拔的机会。
但自己要是被贬到括州,那自己说不定就真的死在了括州了。
而马周明白赵元楷这个人是有才能的,当初跟着李泰一起养鸭时,虽然自己忙前忙后,但不可否认,赵元楷的贡献也是相当大。
而他在夏州历练了几年,原本是准备调度到司农寺的,但后来发现赵元楷带兵也有天赋,否则也不会让他做一州总管。
正常来说,这样能文能武,才敢非凡,还谄媚上级的人在任何朝代都应该是混得很好的。
但偏偏他来到贞观朝,贞观朝讲究的是风骨,讲究得是一身正气,讲究得是直谏。
像是赵元楷这种习惯性谄媚上级的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能够说是生不逢时。
如果他在唐玄宗一朝的话,说不定顶替李林甫的就是他赵元楷了。
但魏王踏出越王府的第一步,就是赵元楷促成的契机,如今赵元楷被逼得要去括州,那身为魏王一党,无论如何都是要拉赵元楷一把的。
这是单纯的人情,但也无人可以指责。
至于未来具体怎么样的处理赵元楷,那要看魏王的意见了。
如果魏王要用,马周也就盯着点这赵元楷也就是了,如果魏王不用,郑州那地方养老总比括州要好。
对于马周的心思,李世民到底也是能看得出来。
虽然马周做事大体上是一心为公,但因魏王府出身的原因,很多涉及李泰的事会对李泰有所偏颇。
这些事情是人之常情,李世民也能够容忍。
毕竟马周前脚跟以魏王府作为进身之阶,进入了朝堂,后脚跟便是翻脸不认人了,那自己用起来也忌讳啊!
所以只要不是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李世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马周的行为处事也是相当符合自己的脾气,还是从基层一路走到了朝廷的重臣,李世民还是很看好的。
而随着这件事情的处理,整个高昌的余波也算是结束了。
当然,李世民在处理着高昌事情的后续时,李泰的注意力倒是放在了余杭农业学府的身上,更准确得说,是他的茶叶上。
这些年随着茶叶的好处开始不断的展现,这时候不论是幽州,还是西海州,对于茶叶的渴望几乎算得上是如饥似渴。
但哪怕李泰已尽可能事先布局,但依旧低估周边地区对茶叶的需求。
而在广州那一片土地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大量增产,毕竟李世民盯着那里要大量粮食运输幽州储备,所以余杭的茶叶便是自己的最大期望了。
褚遂良到底没有让自己失望,来自余杭的茶叶,开始大量涌入到洛阳这个大市场。
李泰也有意识的开始宣传起余杭绿菜,不对,应该是西湖绿茶。
最主要得便要为明年的洛水之弈预热,毕竟西湖绿茶能不能打出名声,关乎着褚遂良自身的功绩。
对褚遂良来说,他的道路早就已经铺好,所缺少的只是个堂堂正正回到朝廷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便是明年的洛水之弈。
只不过,随着朝廷把高昌的事情一一理顺,整理今年朝廷的赋税收入时,房玄龄那猫头鹰似的目光,陡然发现了余杭那暴增的赋税。
“茶叶,这么赚钱嘛?”
(本章完)
/> 就算是吃一点亏,那也就是当做吃亏是福了。
自己手下的苏定方受到波及,李靖都不怎么敢出手帮扶,只借助机会把苏定方丢给了李泰,安排在幽州,也算是交待。
但侯君集自从跟着李世民以来,他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可没这般经历。
总而言之,李世民相信自己与侯君集的情谊,但却没有想到侯君集的性格更叛逆。
至于第二点,那就是侯君集的钱没了,额,就是李泰的购买高昌俘虏的那一笔钱。
因为将士们的奖励要及时发放,这点李泰是最清楚的。
所以早就准备好汇票,基本上这些高昌俘虏一来,李泰便委托马周把钱票交给房玄龄。
房玄龄扣除掉朝廷那部分,便下发给军方。
而军方的几位高层见侯君集下狱了,以为侯君集没了,再加上自己跟侯君集的熟悉程度远远比不上到手的钱票,果断把钱先分给了士卒。
至于侯君集那份谁拿了?不知道。拿多少?不知道。
总之,等侯君集出来时钱已分完了。
都到这时候,那总不可能在把钱吐出来给侯君集吧。
毕竟这些武将,就算比不过侯君集的地位,一个个要么是国公,要么是郡公,最差也有个侯爵再身。
一个人顶不住,但一群人面对一个已经失去了权势的侯君集,那大家怕什么!
所以,回来甚至不到一个月时间,侯君集从风光无限的一军统帅,转眼成为了阶下囚。
等到侯君集出来,权势没了,兵权没了,财富没了,甚至往日点头之交的同僚也没了。
侯君集这辈子就没栽这么大的跟头,虽人已经重见天日,但心中这口气咽不下啊!
不管怎么样,侯君集的事情,或多或少告一段落,不论侯君集愿意不愿意,这就是朝廷对于他的打压,也是他成为军神二代的必经之路,至少在没有谁谋反前,怕是变不了的。
当然,高昌这件事情的余波,其实还是挺多的。
除了侯君集受到了影响,像有人告薛万均私通高昌妇女,薛万均不服性急,要求与高昌妇女对质。
还好魏征谏言,大将军跟亡国女对辨这事有什么意义,李世民多少被劝住了。
然后接下来的事倒是跟着李泰有一点小小关系。
侯君集马病蚛颡,行军总管赵元楷亲以指沾其脓而嗅之,御史果断弹奏赵元楷谄媚,原本要被降为括州刺史。
不过,马周谏言此事需要以儆效尤,断不可涨谄媚风气,将其降为郑州別架,是为正五品上,比原来的从四品下的刺史要更惨一点点。
即使如此,赵元楷的内心还是感谢马周,更深切体会到自己是有组织的人。
现在的魏王是河南尹,自己在郑州赵元楷或多或少还能够受到照顾,将来说不定还有被提拔的机会。
但自己要是被贬到括州,那自己说不定就真的死在了括州了。
而马周明白赵元楷这个人是有才能的,当初跟着李泰一起养鸭时,虽然自己忙前忙后,但不可否认,赵元楷的贡献也是相当大。
而他在夏州历练了几年,原本是准备调度到司农寺的,但后来发现赵元楷带兵也有天赋,否则也不会让他做一州总管。
正常来说,这样能文能武,才敢非凡,还谄媚上级的人在任何朝代都应该是混得很好的。
但偏偏他来到贞观朝,贞观朝讲究的是风骨,讲究得是一身正气,讲究得是直谏。
像是赵元楷这种习惯性谄媚上级的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能够说是生不逢时。
如果他在唐玄宗一朝的话,说不定顶替李林甫的就是他赵元楷了。
但魏王踏出越王府的第一步,就是赵元楷促成的契机,如今赵元楷被逼得要去括州,那身为魏王一党,无论如何都是要拉赵元楷一把的。
这是单纯的人情,但也无人可以指责。
至于未来具体怎么样的处理赵元楷,那要看魏王的意见了。
如果魏王要用,马周也就盯着点这赵元楷也就是了,如果魏王不用,郑州那地方养老总比括州要好。
对于马周的心思,李世民到底也是能看得出来。
虽然马周做事大体上是一心为公,但因魏王府出身的原因,很多涉及李泰的事会对李泰有所偏颇。
这些事情是人之常情,李世民也能够容忍。
毕竟马周前脚跟以魏王府作为进身之阶,进入了朝堂,后脚跟便是翻脸不认人了,那自己用起来也忌讳啊!
所以只要不是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李世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马周的行为处事也是相当符合自己的脾气,还是从基层一路走到了朝廷的重臣,李世民还是很看好的。
而随着这件事情的处理,整个高昌的余波也算是结束了。
当然,李世民在处理着高昌事情的后续时,李泰的注意力倒是放在了余杭农业学府的身上,更准确得说,是他的茶叶上。
这些年随着茶叶的好处开始不断的展现,这时候不论是幽州,还是西海州,对于茶叶的渴望几乎算得上是如饥似渴。
但哪怕李泰已尽可能事先布局,但依旧低估周边地区对茶叶的需求。
而在广州那一片土地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大量增产,毕竟李世民盯着那里要大量粮食运输幽州储备,所以余杭的茶叶便是自己的最大期望了。
褚遂良到底没有让自己失望,来自余杭的茶叶,开始大量涌入到洛阳这个大市场。
李泰也有意识的开始宣传起余杭绿菜,不对,应该是西湖绿茶。
最主要得便要为明年的洛水之弈预热,毕竟西湖绿茶能不能打出名声,关乎着褚遂良自身的功绩。
对褚遂良来说,他的道路早就已经铺好,所缺少的只是个堂堂正正回到朝廷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便是明年的洛水之弈。
只不过,随着朝廷把高昌的事情一一理顺,整理今年朝廷的赋税收入时,房玄龄那猫头鹰似的目光,陡然发现了余杭那暴增的赋税。
“茶叶,这么赚钱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