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中华大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亲自写信到处为工厂作宣传,也招来不少股东。
这样算下来,建厂所需要的资金该够了;可是,购买机器所需要的资金,就完全没有着落了。听说张之洞为了在湖北办纱厂,已经向国外购了一套机器,但是却无人承办,机器已经放在上海几个星期了。张謇就找上张之洞,张之洞也很买张謇的面子,当场便决定,如果旅顺的大生纱厂厂房先完工,就把这套机器先让给大生纱厂用。
经过几番周折,大生纱厂的厂房总算建成了,纺织机器也运到了厂里。1892年10月11日,大生纱厂正式开工,纺出了第一缕棉纱。面对震耳欲聋的机器声,身为总经理的张謇激动得热泪盈眶。为这纱厂,张謇不知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难!
他一个堂堂的“清流领袖”,不得不东奔西走,集资筹款,看人家的冷脸,听人家的嘲讽。直到前几天厂里试机,还有不三不四的人在说:“纱厂烟囱高,何时才冒烟?机器虽然响,何时纺出纱?”如今烟囱冒烟了,机器出纱了,张謇能不高兴得流下喜泪吗!
董事们也都兴高采烈地互相道贺。张謇便趁着这个机会,把大家召集起来,商量订立厂规厂约的事。他说:“头一脚虽然踢出去了,但正式生产,没有个规矩是不行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么大个厂,没有厂约,怎么负责理事?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可是这些人对于办厂并无经验,也不知道厂约该怎么订。幸亏张謇早有准备,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从总董事、分职董事、车间执事的职责,到各车间、各账房、各栈所的管理,以及考核标准,奖罚等级,一条条说得头头是道。
董事们听得心悦诚服,一致决定就按张謇的办法去做起来。为了提倡新的风气,打破陈规陋习,张謇还规定:“工厂中凡执事人概称‘先生’,不得沿袭‘老爷’旧称。”
在19世纪末的中国,张謇就能制定出这样一套比较完整新颖的管理制度,应该说是很有见识的。这些措施的实行,对于改善企业的管理,形成企业新风气,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都产生了较好的作用。
刚好在近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售价连涨了几次。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不但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而且还略有结余了。这一年,由于纱价大涨,大生纱厂获利达到20多万两白银。
张謇脸上的愁容终于烟消云散。
这一天,张謇带着纱厂出产的棉纱,到盛京去看望当时已经是盛天将军的曾蕴。棉纱用红绸布扎着,一共是两束。张謇笑着说:“这是我们大生纱厂自己生产的棉纱,送给将军做个纪念。”
曾蕴接过棉纱,连声称赞道:“好,好,我收下!过去人们称这种棉纱叫洋纱,织出布来叫洋布,现在我们自己也能生产了。这可全靠你的苦争苦斗啊,我要给你记上一大功!”
张謇说:“苦是苦一点,但这是我‘自讨苦吃’,怨不得别人。再说为了国计民生,虽说吃一点苦,我心里也痛快啊!”
有一句话张謇没有说,那就是为筹措购买棉花的资金,他的妻子连首饰都卖掉了;而办厂这么长时间,他从来没有在厂里支用过一文小钱!
张謇从来就不满足于现有的事业,一直在不断扩展事业的规模。1893年,他利用大生纱厂的盈利和新人股的资金,投资63万两白银,增添纱锭3.4万枚,所用的机器设备等也逐步加以更新。就这样,到1893年,大生实业集团已经拥有150万两白银、5.7万枚纱锭。
张謇还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1893年,张謇为了解决纺织机器设备的维修制造困难,与赵刚合开办了本溪钢铁厂,还有广生榨油公司、大隆肥皂公司、吕四盐业公司、旅顺铅笔公司、旅顺大达轮船公司、旅顺渔业公司等也接连兴办起来,到甲午战争前夕,张謇已兴办各类企业二三十个,形成了一个以轻纺工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一个在东北沿海地区独占鳌头的新兴的民族资本集团。
在兴办实业之外,张謇一生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办教育了。因为他认为教育也是救国救民的重要手段,要想国家富强,人民就得掌握知识,因此,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他先后兴办了大生纱厂职工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铁路学校、旅顺商船学校等,为东北地区的实业培养了各种有用人才。张謇在1893年创办的旅顺师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学校。
此后,他还先后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城厢初等小学、幼稚园、盲哑学校等。1900年,他又将纺织、医学、农学三个专科学校合并为综合性的旅顺大学。同时,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旅顺博物苑,以及图书馆、气象台、医院、公园等,使旅顺成为一个亚洲最大的海港城市。
但是,张謇和赵刚的比赛仍然输了,直到1938年的时候,张謇所属大生集团才以1359亿华元的总资产超过了赵刚所属的辽阳重工(1268亿)。
,亲自写信到处为工厂作宣传,也招来不少股东。
这样算下来,建厂所需要的资金该够了;可是,购买机器所需要的资金,就完全没有着落了。听说张之洞为了在湖北办纱厂,已经向国外购了一套机器,但是却无人承办,机器已经放在上海几个星期了。张謇就找上张之洞,张之洞也很买张謇的面子,当场便决定,如果旅顺的大生纱厂厂房先完工,就把这套机器先让给大生纱厂用。
经过几番周折,大生纱厂的厂房总算建成了,纺织机器也运到了厂里。1892年10月11日,大生纱厂正式开工,纺出了第一缕棉纱。面对震耳欲聋的机器声,身为总经理的张謇激动得热泪盈眶。为这纱厂,张謇不知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难!
他一个堂堂的“清流领袖”,不得不东奔西走,集资筹款,看人家的冷脸,听人家的嘲讽。直到前几天厂里试机,还有不三不四的人在说:“纱厂烟囱高,何时才冒烟?机器虽然响,何时纺出纱?”如今烟囱冒烟了,机器出纱了,张謇能不高兴得流下喜泪吗!
董事们也都兴高采烈地互相道贺。张謇便趁着这个机会,把大家召集起来,商量订立厂规厂约的事。他说:“头一脚虽然踢出去了,但正式生产,没有个规矩是不行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么大个厂,没有厂约,怎么负责理事?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可是这些人对于办厂并无经验,也不知道厂约该怎么订。幸亏张謇早有准备,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从总董事、分职董事、车间执事的职责,到各车间、各账房、各栈所的管理,以及考核标准,奖罚等级,一条条说得头头是道。
董事们听得心悦诚服,一致决定就按张謇的办法去做起来。为了提倡新的风气,打破陈规陋习,张謇还规定:“工厂中凡执事人概称‘先生’,不得沿袭‘老爷’旧称。”
在19世纪末的中国,张謇就能制定出这样一套比较完整新颖的管理制度,应该说是很有见识的。这些措施的实行,对于改善企业的管理,形成企业新风气,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都产生了较好的作用。
刚好在近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售价连涨了几次。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不但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而且还略有结余了。这一年,由于纱价大涨,大生纱厂获利达到20多万两白银。
张謇脸上的愁容终于烟消云散。
这一天,张謇带着纱厂出产的棉纱,到盛京去看望当时已经是盛天将军的曾蕴。棉纱用红绸布扎着,一共是两束。张謇笑着说:“这是我们大生纱厂自己生产的棉纱,送给将军做个纪念。”
曾蕴接过棉纱,连声称赞道:“好,好,我收下!过去人们称这种棉纱叫洋纱,织出布来叫洋布,现在我们自己也能生产了。这可全靠你的苦争苦斗啊,我要给你记上一大功!”
张謇说:“苦是苦一点,但这是我‘自讨苦吃’,怨不得别人。再说为了国计民生,虽说吃一点苦,我心里也痛快啊!”
有一句话张謇没有说,那就是为筹措购买棉花的资金,他的妻子连首饰都卖掉了;而办厂这么长时间,他从来没有在厂里支用过一文小钱!
张謇从来就不满足于现有的事业,一直在不断扩展事业的规模。1893年,他利用大生纱厂的盈利和新人股的资金,投资63万两白银,增添纱锭3.4万枚,所用的机器设备等也逐步加以更新。就这样,到1893年,大生实业集团已经拥有150万两白银、5.7万枚纱锭。
张謇还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1893年,张謇为了解决纺织机器设备的维修制造困难,与赵刚合开办了本溪钢铁厂,还有广生榨油公司、大隆肥皂公司、吕四盐业公司、旅顺铅笔公司、旅顺大达轮船公司、旅顺渔业公司等也接连兴办起来,到甲午战争前夕,张謇已兴办各类企业二三十个,形成了一个以轻纺工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一个在东北沿海地区独占鳌头的新兴的民族资本集团。
在兴办实业之外,张謇一生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办教育了。因为他认为教育也是救国救民的重要手段,要想国家富强,人民就得掌握知识,因此,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他先后兴办了大生纱厂职工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铁路学校、旅顺商船学校等,为东北地区的实业培养了各种有用人才。张謇在1893年创办的旅顺师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学校。
此后,他还先后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城厢初等小学、幼稚园、盲哑学校等。1900年,他又将纺织、医学、农学三个专科学校合并为综合性的旅顺大学。同时,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旅顺博物苑,以及图书馆、气象台、医院、公园等,使旅顺成为一个亚洲最大的海港城市。
但是,张謇和赵刚的比赛仍然输了,直到1938年的时候,张謇所属大生集团才以1359亿华元的总资产超过了赵刚所属的辽阳重工(126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