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中华大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潼关往北,可以称道的还有两座关隘:一为蒲津关,一为龙门关。蒲津关还有遗迹可寻。龙门关则应在韩城市和河津市之间的黄河侧畔龙门山旁。可是在龙门东西山坡同遍寻,皆无所获。史从文的第二站就是这里,虽然关城需要寻找,不过山下河水湍急,舟渡艰难,却是险要去处。
此处交通仅有铁索浮桥。桥上铺板,可以行人,偶遇大风,即将所铺之板撤去。史从文运气不好,那天刚巧碰到大风,只好冒险踏着铁索过去,上面是盏盏蓝天,下面是冰冻银海,浮动着一层层沙浪,目为之眩,神为之多,战战兢兢几不能行。
到了榆林以南,搜索十几日仍然不能找到龙门关遗址,以往作为查找定位的县城已不可考。在以前悠久的年代里,山和原都有变迁,而原的变迁特为显著,原上一些县城要邑也不能不为之一再迁徙,尤以洛川县城最为显著。
洛川县就在洛川原上。洛川原迄今犹为陕北的大原,其旧城在今县城东北,已近于原边。旧城始建之时,史料记载是缘山,由于附近的沟头伸延,竟然成了临壑,最后不能不另行迁徙。而根据洛川县城查找龙门关就成了刻舟求剑,史从文不得不悻悻而返。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悠久存在的现象。黄土高原多沟壑,就是侵蚀的具体显现。史从文在黄土高原带的时间长了,对于沟壑就不感到陌生。
不过即便如此。黄土高原地沟壑还是会引起他的惊叹,以看看过去是数不尽地沟壑。到了高岭上。徘徊瞻顾,极目远望,竟然都是纵横的沟壑,难得见到一块平川。不仅没有任何树木,也几乎无绿草。
这才是黄土高原的特殊!史从文后来走到的地方不断增多,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先注意到沟壑,观察它的宽度和深度。并探索沟头的所在。沟壑到处都是,仿佛成了正常的现象。黄土高原本来到处都是有原地。原是高起而上面平坦的地形。这应该是黄土高原的一大特色。可是这样的特色已经在减少,甚至已经不再具有特色。
因为原上已经有了沟壑,有的还不只一条,甚至原面为许多沟壑所切割,已经不成其为原了。前面提到过大原、彭原、良原还有董志原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变迁,遭遇到破坏。黄土高原也和其他地区一样,设了许多县。县有县治。
以前县治都筑有城郭,颇具规模。沟壑的切割使县城内外难于有立足之地。县城也就不能不另迁新地。这样例证不少,史从文也多次看到荒废后的县城。县城迁都如此普遍,至于乡镇村落那就难说了。有许多村落被沟壑冲毁了,当地的人们就只好居住到沟壑地边缘或坡道的顶上。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普遍的现象。县城和乡镇村落地迁徙只不过更为显著而已。应该说,只要地面有倾度,就会出现侵蚀。黄土组织疏松,也容易被侵蚀。地面有倾斜度,经过侵蚀就更显得低凹,若不予以整治,就逐渐发展成为沟壑。
这不仅地面不能耕种和从事有关的建设,所侵蚀的泥土必将辗转经过溪涧以及黄河的支流,汇集到黄河之中,使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甚至引起决口泛滥,以至于改道等灾害。这不仅不是什么小事一宗,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地要务了。
在他的日记中,对榆林地区的淤地坝建设给了一定的认同,这些淤地坝修建得比较规整,而且有明显的淤积,有些小沟壑已经出现了弥合的痕迹,长久下来,在榆林地区的黄土地,将会变成早前地平原,而且史从文还注意到,有些地方种了树,为了防寒,这些树身上都紧紧裹着一层稻草。
陕北一些县城濒于黄河,其间设置都有一番考究,大都是为了能够易于利用地理形势,而以吴堡,佳县最为独特。故途中绕道前往,一探究竟。吴堡县城位于河畔原头,原头高耸,河岸陡峻。道路就在河岸边缘,又复狭窄难行,若是发生战争,确实是易守难攻的要塞。吴堡县城夹处于府州和麟州之间。
府州和麟州都有沟壑,具体情况却不尽相同。麟州治所即今杨家城,到处都是沟壑。府州治所高耸原头,还不至于有这样的现象。今府谷县有几条川道,其中清水川的涨水,特别引人注意。河川以清水为名,想见川中流水的清沏。清水川在无雨之时,名实倒也相符。
稍遇大雨,所挟带的泥沙独为最多,水头形同壁立,水流为之不畅,这在黄土高原实为少见。史从文专门到过府谷,瞪了半个月才看到这样的奇... -->>
.
潼关往北,可以称道的还有两座关隘:一为蒲津关,一为龙门关。蒲津关还有遗迹可寻。龙门关则应在韩城市和河津市之间的黄河侧畔龙门山旁。可是在龙门东西山坡同遍寻,皆无所获。史从文的第二站就是这里,虽然关城需要寻找,不过山下河水湍急,舟渡艰难,却是险要去处。
此处交通仅有铁索浮桥。桥上铺板,可以行人,偶遇大风,即将所铺之板撤去。史从文运气不好,那天刚巧碰到大风,只好冒险踏着铁索过去,上面是盏盏蓝天,下面是冰冻银海,浮动着一层层沙浪,目为之眩,神为之多,战战兢兢几不能行。
到了榆林以南,搜索十几日仍然不能找到龙门关遗址,以往作为查找定位的县城已不可考。在以前悠久的年代里,山和原都有变迁,而原的变迁特为显著,原上一些县城要邑也不能不为之一再迁徙,尤以洛川县城最为显著。
洛川县就在洛川原上。洛川原迄今犹为陕北的大原,其旧城在今县城东北,已近于原边。旧城始建之时,史料记载是缘山,由于附近的沟头伸延,竟然成了临壑,最后不能不另行迁徙。而根据洛川县城查找龙门关就成了刻舟求剑,史从文不得不悻悻而返。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悠久存在的现象。黄土高原多沟壑,就是侵蚀的具体显现。史从文在黄土高原带的时间长了,对于沟壑就不感到陌生。
不过即便如此。黄土高原地沟壑还是会引起他的惊叹,以看看过去是数不尽地沟壑。到了高岭上。徘徊瞻顾,极目远望,竟然都是纵横的沟壑,难得见到一块平川。不仅没有任何树木,也几乎无绿草。
这才是黄土高原的特殊!史从文后来走到的地方不断增多,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先注意到沟壑,观察它的宽度和深度。并探索沟头的所在。沟壑到处都是,仿佛成了正常的现象。黄土高原本来到处都是有原地。原是高起而上面平坦的地形。这应该是黄土高原的一大特色。可是这样的特色已经在减少,甚至已经不再具有特色。
因为原上已经有了沟壑,有的还不只一条,甚至原面为许多沟壑所切割,已经不成其为原了。前面提到过大原、彭原、良原还有董志原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变迁,遭遇到破坏。黄土高原也和其他地区一样,设了许多县。县有县治。
以前县治都筑有城郭,颇具规模。沟壑的切割使县城内外难于有立足之地。县城也就不能不另迁新地。这样例证不少,史从文也多次看到荒废后的县城。县城迁都如此普遍,至于乡镇村落那就难说了。有许多村落被沟壑冲毁了,当地的人们就只好居住到沟壑地边缘或坡道的顶上。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普遍的现象。县城和乡镇村落地迁徙只不过更为显著而已。应该说,只要地面有倾度,就会出现侵蚀。黄土组织疏松,也容易被侵蚀。地面有倾斜度,经过侵蚀就更显得低凹,若不予以整治,就逐渐发展成为沟壑。
这不仅地面不能耕种和从事有关的建设,所侵蚀的泥土必将辗转经过溪涧以及黄河的支流,汇集到黄河之中,使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甚至引起决口泛滥,以至于改道等灾害。这不仅不是什么小事一宗,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地要务了。
在他的日记中,对榆林地区的淤地坝建设给了一定的认同,这些淤地坝修建得比较规整,而且有明显的淤积,有些小沟壑已经出现了弥合的痕迹,长久下来,在榆林地区的黄土地,将会变成早前地平原,而且史从文还注意到,有些地方种了树,为了防寒,这些树身上都紧紧裹着一层稻草。
陕北一些县城濒于黄河,其间设置都有一番考究,大都是为了能够易于利用地理形势,而以吴堡,佳县最为独特。故途中绕道前往,一探究竟。吴堡县城位于河畔原头,原头高耸,河岸陡峻。道路就在河岸边缘,又复狭窄难行,若是发生战争,确实是易守难攻的要塞。吴堡县城夹处于府州和麟州之间。
府州和麟州都有沟壑,具体情况却不尽相同。麟州治所即今杨家城,到处都是沟壑。府州治所高耸原头,还不至于有这样的现象。今府谷县有几条川道,其中清水川的涨水,特别引人注意。河川以清水为名,想见川中流水的清沏。清水川在无雨之时,名实倒也相符。
稍遇大雨,所挟带的泥沙独为最多,水头形同壁立,水流为之不畅,这在黄土高原实为少见。史从文专门到过府谷,瞪了半个月才看到这样的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