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清史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选举三
文科武科
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义。三年大比,试诸生于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乡试第一曰解元,会试第一曰会元,二甲第一曰传胪。悉仍明旧称也。世祖统一区夏,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均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殿试以三月。
二年,颁科场条例。礼部议覆,给事中龚鼎孳疏言:“故明旧制,首场试时文七篇,二场论、表各一篇,判五条,三场策五道。应如各科臣请,减时文二篇,于论、表、判外增诗,去策改奏疏。”帝不允。命仍旧例。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四书主硃子集註,易主程传、硃子本义,书主蔡传,诗主硃子集传,春秋主胡安国传,礼记主陈澔集说。其后春秋不用胡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羊、穀梁。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乡、会试同。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
乡试,先期提学考试精通三场生儒录送,禁冒滥。在监肄业贡、监生,本监官考送。倡优、隶、皁之家,与居父母丧者,不得与试。卷首书姓名、籍贯、年貌、出身、三代、所习本经。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讳,以违式论,贴出。士子用墨,曰墨卷。謄录用硃,曰硃卷。主考墨笔,同考蓝笔。乾隆间,同考改用紫笔。未几,仍用蓝。试士之所曰贡院,士子席舍曰号房,拨军守之曰号军。试官入闱封钥,内外门隔以帘。在外提调、监试等曰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曰内帘官。亦有内监试,司纠察,不与衡文事。以大员总摄场务,乡试曰监临。顺天以府尹,各省初以巡按御史,巡按裁,巡抚为之。会试曰知贡举,礼部侍郎为之。顺天提调以府丞,监试以御史。初,各省提调以布政使,监试以按察使,各副以道员。雍正间,以籓、臬两司为一省钱穀、刑名之总汇,入闱月馀,恐致旷滞,提调监试,专责二道员。会试监试以御史。殿试临轩发策,以朝臣进士出身者为读卷官,拟名第进呈,或如所拟,或有更定。一甲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有差。
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其间条例之损益,风会之变迁,系乎人才之盛衰,朝政之得失。述其大者,不可阙也。
乡、会试首场试八股文,康熙二年,废制义,以三场策五道移第一场,二场增论一篇,表、判如故。行止两科而罢。四年,礼部侍郎黄机言:“制科向系三场,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次用策论,使通达古今之事变,以察其才猷。今止用策论,减去一场,似太简易。且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三场旧制。”报可。七年,复初制,仍用八股文。二十四年,用给事中杨尔淑请,礼闱及顺天试四书题俱钦命。时诏、诰题士子例不作,文、论、表、判、策率多雷同剿袭,名为三场并试,实则首场为重。首场又四书艺为重。二十六年废诏、诰,既而令五经卷兼作。论题旧出孝经,康熙二十九年,兼用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五十七年,论题专用性理。世宗初元,诏孝经与五经并重,为化民成俗之本。宋儒书虽足羽翼经传,未若圣言之广大,论题仍用孝经。
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舒赫德言:“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古人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当为之职事也。时文徒空言,不適于用,墨卷房行,?展转抄袭,肤词诡说,蔓衍支离,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士子各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馀,少者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馀。表、判可预拟而得,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应将考试条款改移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章下礼部,覆奏:“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于学,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后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之法不同,自明至今,皆出于时艺。科举之弊,诗、赋祗尚浮华,而全无实用。明经徒事记诵,而文义不通。唐赵匡所谓‘习非所用,用非所习’是也。时艺之弊,今该侍郎所陈奏是也。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因时而补救之。苏轼有言:‘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道,在于责实。’能责实,虽由今之道,而振作鼓舞,人才自可奋兴。若惟务徇名,虽高言复古,法立弊生,于造士终无所益。今谓时文、经义及表、判、策论皆空言剿袭而无用者,此正不责实之过。凡宣之于口,笔之于书,皆空言也,何独今之时艺为然?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曰小技,而文武幹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转咎作法之凉,不已过乎?即经义、表、判、论、策,苟求其实,亦岂易副?经文虽与四书并重,积习相沿,士子不专心学习。若著为令甲,非工不录。表、判、论、策,皆加覆覈。必淹洽词章、通晓律令,而后可为表、判。有论古之识,断制之才,通达古今,明习时务,而后可为论、策。何一不可见之施为,切于实用?必变今之法,行古之制,将治宫室、养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讼狱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将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毋乃纷扰而不可行?况人心不古,上以实求,下以名应。兴孝则有割股、庐墓以邀名者矣,兴廉则有恶衣菲食、敝车羸马以饰节者矣。相率为伪,借虚名以干进取。及莅官后,尽反所为,至庸人之不若。此尤近日所举孝廉方正中所可指数,又何益乎?司文衡职课士者,诚能仰体谕旨,循名责实,力除积习,杜绝侥幸,文风日盛,真才自出,无事更张定制为也。”遂寝其议。时大学士鄂尔泰当国,力持议驳,科举制义得以不废。
二十二年,诏剔旧习、求实效,移经文于二场,罢论、表、判,增五言八韵律诗。明年,首场复增性理论。御史杨方立疏请乡、会试增周礼、仪礼二经命题。帝以二礼义蕴已具于戴记,不从。四十七年,移置律诗于首场试艺后,性理论于二场经文后。五十二年,高宗以分经阅卷,易滋弊窦。且士子专治一经,于他经不旁通博涉,非敦崇实学之道。命自明岁戊申乡试始,乡、会五科内,分年轮试一经。毕,再于乡、会二场废论题,以五经出题并试。永著为令。
科场拟题最重。康熙五十二年,以主司拟题,多取四书、五经冠冕吉祥语,致多宿构幸获。诏此后不拘忌讳。向例禁考官拟出本身中式题,至是弛其禁。历科试官,多有以出题错误获谴者。先是康熙五十六年,从詹事王奕清言,场中七艺,破、承、开讲,虚字概不謄写,以防关节。乾隆四十七年,令考官预拟破、承、开讲虚字,随题纸发给士子遵用。嘉庆四年,以无关弊窦,废止。制艺篇末用大结,有明中叶,每以此为关节。康熙末年,悬之禁令。乾隆十二年,编修杨述曾有复用大结之请,大学士张廷玉等以为无益而弊窦愈起,奏驳之。初场文原定每篇限五百五十字,康熙二十年增百字。五十四年,会元尚居易以首艺字逾千二百,黜革。乾隆四十三年,始定乡、会试每篇以七百字为率,违者不录。自是遵行不易。三场策题,原定不得逾三百字。乾隆元年,禁士子空举名目,草率塞责。其后考官拟题,每问或多至五六百字,空疏者辄就题移易,点窜成篇。三十六年,左都御史张若溎以为言,诏申明定例。五十一年,定答策不满三百字,照纰缪例罚停科。然考官士子重首场,轻三场,相沿积习难移。制义体裁,以词达理醇为尚。顺治九年壬辰,会试第一程可则以悖戾经旨除名。考官学士胡统虞等并治罪。
世宗屡以清真雅正诰诫试官。乾隆元年,高宗诏曰:“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以觇士子学力之浅深,器识之淳薄。风会所趋,有关气运。人心士习之端倪,呈露者甚微,而徵应者甚钜。当明示以准的,使士子晓然知所别择。”于是学士方苞奉敕选录明、清诸大家时文四十一卷,曰钦定四书文,颁为程式。行之既久,攻制义者,或剽窃浮词,罔知根柢,杨述曾至请废制义以救其弊。四十五年,会试三名邓朝缙首艺语意粗杂,江南解元顾问四书文全用排偶,考官并获谴。嘉庆中,士子挦撦僻书字句,为文竞炫新奇,御史辛从益论其失。诏曰:“近日士子猎取诡异之词,以艰深文其浅陋,大乖文体。考官务各别裁伪体。支离怪诞之文,不得录取。”历代辄以釐正文体责考官,而迄无实效。议者谓文风关乎气运。清代名臣多由科目出身,无不工制义者。开国之初,若熊伯龙、刘子壮、张玉书,为文雄浑博大,起衰式靡。康熙后益轨于正,李光地、韩菼为之宗。桐城方苞以古文为时文,允称极则。雍、乾间,作者辈出,律日精而法益备。陵夷至嘉、道而后,国运渐替,士习日漓,而文体亦益衰薄。至末世而剿袭庸滥,制义遂为人诟病矣。
光绪二十四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变通科举之奏。二十七年,乡、会试首场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其他考试例此。用之洞议也。行之至废科举止。
乡、会考官,初制,顺天、江南正、副主考,浙江、江西、湖广、福建正主考,差翰林官八员。他省用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六部司官、行人、中书、评事。某官差往某省,皆有一定。康熙三年除其例。顺天初同各省,简正、副二人。乾隆中叶增为三,用协办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官,编、检不复与矣。道光中,简三四人。同治后,额简四人。初,考官不限出身,康熙初,主事蔡驺、曹首望俱以拔贡典试。十年,从御史何元英请,考官专用进士出身人员。然举人出身者间亦与焉。雍正三年,颁考试令,始限翰林及进士出身部、院官,仍参用保举例。乾隆九年,御史李清芳言:“大臣保举应差主考四十九人,满洲四,各直省十六,馀均江、浙人。保荐者大都平日往来相知,饶于财而凭于势。至守正不阿者,不肯伺候公卿之门,边隅之士,声气不通,交游不广,无人荐举。请将合例人员通行考试。”帝疑清芳未列保荐,激为是语,不允所请,仍考试、保举并行。三十六年后,考试遂著为令。初御试录取名单皆发出,其后密定名次,不复揭晓。嘉庆以后,更别试侍郎、阁学及三品京堂等官,曰大考差。会试总裁,初用阁、部大员四人或六人,多至七人。嗣简二三人或四五人。咸丰后,简四人,以为常。
同考官,初,顺天试京员,推、知并用。各省用甲科属官及邻省甲科推、知,或乡科教官,房数无定。会试初用二十人,翰林官十二,六科四,吏、礼、兵部官各一,户、刑、工部官每科轮用一。嗣额定十八人,顺天试同。康熙五十四年,令不同省房官二人同阅,互相觉察,用三十六人。未几即罢。康、雍间,顺天房考停用京员,止用直隶科甲知县。各省停用本省现任知县,专调用邻省在籍候选进士、举人。大省十八,中省十四,小省十二至十,均分经校阅。厥后增减不一,小省减至八人。乾隆间,礼闱及顺天同考,始钦简京员,各省复用本省科甲属官。四十二年,停五经分房之例。至顺天房考,南、北省人回避南、北皿卷,边省人回避中皿卷,会房则同省相回避云。
考官综司衡之责,房考膺分校之任,历代极重其选。康熙间,顺天同考官庶吉士郑江以校阅允当,授职检讨。雍正元年,会试总裁硃轼、张廷玉持择公允,帝嘉之,加太傅、太保有差。其衡鉴不公、草率将事者,罚不贷。而交通关节贿赂,厥辜尤重。顺治十四年丁酉,顺天同考官李振鄴、张我朴受科臣陆贻吉、博士蔡元禧、进士项绍芳贿,中田耜、邬作霖举人。给事中任克溥奏劾,鞫实。诏骈戮七人于市,家产籍没,戍其父母兄弟妻子于边。考官庶子曹本荣、中允宋之绳失察降官。江南主考侍讲方犹、检讨钱开宗,贿通关节,江宁书肆刊万金传奇记诋之。言官交章论劾,刑部审实。世祖大怒,犹、开宗及同考叶楚槐等十七人俱弃市,妻子家产籍没。一时人心大震,科场弊端为之廓清者数十年。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士子吴泌、程光奎赂副考官编修赵晋获中。二人素不能文,舆论譁然。事闻,命尚书张鹏翮会江南督、抚严鞫。苏抚张伯行劾总督噶礼贿卖徇庇,噶礼亦劾伯行他罪,诏俱解任。令鹏翮会总漕赫寿确讯,覆奏请镌噶礼级,罢伯行职。帝怒二人掩饰和解,复遣尚书穆和伦、张廷枢往鞫,奏略如鹏翮等指。部议,互讦乖大臣体,应并褫职。帝卒夺噶礼职。以伯行清名素著,褫职仍留任。处晋及同考王曰俞、方名大辟,以失察夺正考官左必蕃官。是年福建房考吴肇中亦以贿伏法,考官检讨介孝?、主事刘俨失察削职。咸丰八年戊午,顺天举人平龄硃、墨卷不符,物议沸腾,御史孟传金揭之。王大臣载垣等讯得正考官大学士柏葰徇家人靳祥请,中同考编修浦安房罗鸿绎卷。比照交通嘱讬、贿买关节例,柏葰、浦安弃市,馀军、流、降、革至数十人。副考官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子郎中炳采,坐接收关节伏法,庭桂遣戍。盖载垣、端华及会审尚书肃顺素恶科目,与柏葰有隙。因构兴大狱,拟柏葰极刑。论者谓靳祥已死,未为信谳也。然自嘉、道以来,公卿子弟视巍科为故物。斯狱起,北闱积习为之一变。光绪十九年,编修丁维禔典陕试,同年友饶士腾先期为之?展转嘱讬。事觉,俱逮问。士腾自杀,寻并削职。有无与关节贿赂而获咎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御史鹿佑劾顺天闱考试不公,正考官修撰李蟠遣戍,副主考编修姜宸英牵连下吏,未置对,死狱中。宸英浙江名士,善属古文,举朝知其无罪,莫不叹惜。四十四年乙酉,顺天主考侍郎汪霦、赞善姚士藟校阅草率,落卷多不加圈点。下第者束草如人,至其门戮之。事闻,夺职。六十年辛丑,会试副总裁左副都御史李绂用唐人通榜法,拔取知名之士。下第者喧閧于其门,被劾落职,发永定河效力。然是闱一时名宿,网罗殆尽,颇为时论所许。其他贿通关节,未经败露,与因微眚获谴者,例尤不一。
乡试解额,顺治初定额从宽,顺天、江南皆百六十馀名,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皆逾百名,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西、广西、云南自九十馀名递杀,至贵州四十名为最少。俱分经取中。顺天试直隶生员贝字号约占额十之七,北监生皿字号十之三,宣化旦字、奉天夹字仅二三名。江南试南监生皿字号约十之二,馀为江、安并闱生员额。南雍罢,南监中额并入北监。十四年,监生分南、北卷,直隶八府,延庆、保安二州,辽东、宣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西为北皿,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为南皿,视人数多寡定中额。十七年,减各直省中额之半。康熙间,先后广直省中额。五十年,又各增五之一。雍正元年,湖南北分闱,照旧额分中。各省略有增减。乾隆元年,顺天皿字分南、北、中卷,奉天、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为北皿,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广东为南皿,各中额三十九。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另编中皿,十五取一。江南分上下江,取中下江江苏十之六,上江安徽十之四。九年,严定搜检之法。北闱以夹带败露者四十馀人,临时散去者三千八百数十人,曳白与不终篇、文不切题者又数百人。帝既治学政、祭酒滥送之罪,诏减各直省中额十之一。于是定顺天南、北皿各三十六,中皿改二十取一,贝字百二,夹、旦各四,江南上江四十五,下江六十九,浙江、江西皆九十四,福建八十五,广东七十二,河南七十一,山东六十九,陕西六十一,山西、四川皆六十,云南五十四,湖北四十八,湖南、广西皆四十五,贵州三十六。自是率行罔越。光绪元年,陕、甘分闱,取中陕西四十一,甘肃三十。咸、同间,各省输饷辄数百万,先后广中额。四川二十,江苏十八,广东十四,福建及台湾十三,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安徽、甘肃、云南、贵州各十,陕西九,河南、广西各八,直隶、山东各二。视初定中额尚或过之。
会试无定额,顺治三年、九年俱四百名,分南、北、中卷。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江宁、苏、松、常、镇、淮、扬、徽、宁、池、太十一府,广德一州为南卷,中二百三十三名。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顺天、永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八府,延庆、保安二州,奉天、辽东、大宁、万全诸处为北卷,中百五十三名。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安、庐、凤、滁、徐、和等府、州为中卷,中十四名。十二年,中卷并入南、北卷。厥后中卷屡分屡并,或更于南、北、中卷分为左、右。或专取川、广、云、贵四省,各编字号,分别中一、二、三名。五十一年,以各省取中人数多少不均,边省或致遗漏,因废南、北官、民等字号,分省取中。按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中额。历科大率三百数十名,少或百数十名,而以雍正庚戌四百六名为最多,乾隆己酉九十六名为最少。
五经中式,仿自明代。以初场试书艺三篇,经义四篇,其合作五经卷见长者,因有“二十三篇”之目。顺治乙酉,山东乡试,法若真以全作五经文赐内阁中书,一体会试。康熙丁卯顺天乡试,浙江监生查士韩、福建贡生林文英,壬午顺天南皿监生庄令舆、俞长策,皆以兼作四书、五经文二十三篇违式,奏闻,俱授举人。诏嗣后不必禁止,旋著为令。乡、会试五经卷,于额外取中三名。二场添诏、诰各一,于是习者益众。直隶、陕西等省,至有以五经卷抡元者。五十年,增各省乡试一名,顺天二名,会试三名。五十六年,停五经应试。雍正初,复其制。顺天皿字号中四名,各省每额九名加中一名。大省人多文佳,额外量取副榜三四名。四年丙午,诏是科以五经中副榜者,准作举人,一体会试,尤为特异。乾隆十六年,始停五经中式之例。
至历代临雍,增北闱监生中额,恩诏广乡、会试中额,均属于常额外也。乡、会试正榜外取中副榜,会试副榜免廷试,咨吏部授职。康熙三年罢之。乡试副榜原定顺天二十名,江南十二,江西十一,浙江、福建、湖广各十,山东、河南各九,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各八,广西六。取文理优者,不拘经房。康熙元年停取。十一年,取中如旧例。增云南五,贵州四。嗣是各直省率正榜五名中一名,惟恩科广额不与焉。雍正四年,准是科由副榜复中副榜者作举人,非常例也。
雍正五年,命各省督、抚、学政甄别衰老教职休致之缺,以是年会试落卷文理明顺之举人补授。乾隆间,屡行选取如例,大、中、小省各数十名。明通别为一榜。二十六年,廷议于明通榜外选取中书四十名,其馀年力老成、宜课士者,另选用学正、学录数名。报可。五十五年悉罢。此后下第者,于正榜外挑取謄录,北闱数百名或百数十名。会试额定四十名,备各馆缮写,积资得邀议叙。此则旁搜博采、俾寒畯多获进身之阶也。
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世祖御极,诏开科举,八旗人士不与。顺治八年,吏部疏言:“八旗子弟多英才,可备循良之选,宜遵成例开科,于乡、会试拔其优者除官。”报可。八旗乡、会试自是年始。其时八旗子弟,每牛录下读满、汉书者有定额,应试及各衙门任用,悉于此取给,额外者不得习。往往不敷取中。故自十四年至康熙十五年,八旗考试,时举时停。先是乡、会试,殿试,均满洲、蒙古为一榜,汉军、汉人为一榜。康熙二十六年,诏同汉人一体应试。寻定制,乡、会场先试马步箭,骑射合格,乃应制举。庶文事不妨武备,遂为永制。初八旗乡试,仅试清文或蒙古文一篇,会试倍之。汉军试书艺二篇、经艺一篇,不通经者,增书艺一篇。二、三闱试论、策各一。逐科递加,自与汉人合试,非复前之简易矣。
&nbs... -->>
选举三
文科武科
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义。三年大比,试诸生于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乡试第一曰解元,会试第一曰会元,二甲第一曰传胪。悉仍明旧称也。世祖统一区夏,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均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殿试以三月。
二年,颁科场条例。礼部议覆,给事中龚鼎孳疏言:“故明旧制,首场试时文七篇,二场论、表各一篇,判五条,三场策五道。应如各科臣请,减时文二篇,于论、表、判外增诗,去策改奏疏。”帝不允。命仍旧例。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四书主硃子集註,易主程传、硃子本义,书主蔡传,诗主硃子集传,春秋主胡安国传,礼记主陈澔集说。其后春秋不用胡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羊、穀梁。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乡、会试同。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
乡试,先期提学考试精通三场生儒录送,禁冒滥。在监肄业贡、监生,本监官考送。倡优、隶、皁之家,与居父母丧者,不得与试。卷首书姓名、籍贯、年貌、出身、三代、所习本经。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讳,以违式论,贴出。士子用墨,曰墨卷。謄录用硃,曰硃卷。主考墨笔,同考蓝笔。乾隆间,同考改用紫笔。未几,仍用蓝。试士之所曰贡院,士子席舍曰号房,拨军守之曰号军。试官入闱封钥,内外门隔以帘。在外提调、监试等曰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曰内帘官。亦有内监试,司纠察,不与衡文事。以大员总摄场务,乡试曰监临。顺天以府尹,各省初以巡按御史,巡按裁,巡抚为之。会试曰知贡举,礼部侍郎为之。顺天提调以府丞,监试以御史。初,各省提调以布政使,监试以按察使,各副以道员。雍正间,以籓、臬两司为一省钱穀、刑名之总汇,入闱月馀,恐致旷滞,提调监试,专责二道员。会试监试以御史。殿试临轩发策,以朝臣进士出身者为读卷官,拟名第进呈,或如所拟,或有更定。一甲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有差。
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其间条例之损益,风会之变迁,系乎人才之盛衰,朝政之得失。述其大者,不可阙也。
乡、会试首场试八股文,康熙二年,废制义,以三场策五道移第一场,二场增论一篇,表、判如故。行止两科而罢。四年,礼部侍郎黄机言:“制科向系三场,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次用策论,使通达古今之事变,以察其才猷。今止用策论,减去一场,似太简易。且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三场旧制。”报可。七年,复初制,仍用八股文。二十四年,用给事中杨尔淑请,礼闱及顺天试四书题俱钦命。时诏、诰题士子例不作,文、论、表、判、策率多雷同剿袭,名为三场并试,实则首场为重。首场又四书艺为重。二十六年废诏、诰,既而令五经卷兼作。论题旧出孝经,康熙二十九年,兼用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五十七年,论题专用性理。世宗初元,诏孝经与五经并重,为化民成俗之本。宋儒书虽足羽翼经传,未若圣言之广大,论题仍用孝经。
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舒赫德言:“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古人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当为之职事也。时文徒空言,不適于用,墨卷房行,?展转抄袭,肤词诡说,蔓衍支离,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士子各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馀,少者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馀。表、判可预拟而得,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应将考试条款改移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章下礼部,覆奏:“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于学,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后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之法不同,自明至今,皆出于时艺。科举之弊,诗、赋祗尚浮华,而全无实用。明经徒事记诵,而文义不通。唐赵匡所谓‘习非所用,用非所习’是也。时艺之弊,今该侍郎所陈奏是也。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因时而补救之。苏轼有言:‘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道,在于责实。’能责实,虽由今之道,而振作鼓舞,人才自可奋兴。若惟务徇名,虽高言复古,法立弊生,于造士终无所益。今谓时文、经义及表、判、策论皆空言剿袭而无用者,此正不责实之过。凡宣之于口,笔之于书,皆空言也,何独今之时艺为然?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曰小技,而文武幹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转咎作法之凉,不已过乎?即经义、表、判、论、策,苟求其实,亦岂易副?经文虽与四书并重,积习相沿,士子不专心学习。若著为令甲,非工不录。表、判、论、策,皆加覆覈。必淹洽词章、通晓律令,而后可为表、判。有论古之识,断制之才,通达古今,明习时务,而后可为论、策。何一不可见之施为,切于实用?必变今之法,行古之制,将治宫室、养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讼狱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将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毋乃纷扰而不可行?况人心不古,上以实求,下以名应。兴孝则有割股、庐墓以邀名者矣,兴廉则有恶衣菲食、敝车羸马以饰节者矣。相率为伪,借虚名以干进取。及莅官后,尽反所为,至庸人之不若。此尤近日所举孝廉方正中所可指数,又何益乎?司文衡职课士者,诚能仰体谕旨,循名责实,力除积习,杜绝侥幸,文风日盛,真才自出,无事更张定制为也。”遂寝其议。时大学士鄂尔泰当国,力持议驳,科举制义得以不废。
二十二年,诏剔旧习、求实效,移经文于二场,罢论、表、判,增五言八韵律诗。明年,首场复增性理论。御史杨方立疏请乡、会试增周礼、仪礼二经命题。帝以二礼义蕴已具于戴记,不从。四十七年,移置律诗于首场试艺后,性理论于二场经文后。五十二年,高宗以分经阅卷,易滋弊窦。且士子专治一经,于他经不旁通博涉,非敦崇实学之道。命自明岁戊申乡试始,乡、会五科内,分年轮试一经。毕,再于乡、会二场废论题,以五经出题并试。永著为令。
科场拟题最重。康熙五十二年,以主司拟题,多取四书、五经冠冕吉祥语,致多宿构幸获。诏此后不拘忌讳。向例禁考官拟出本身中式题,至是弛其禁。历科试官,多有以出题错误获谴者。先是康熙五十六年,从詹事王奕清言,场中七艺,破、承、开讲,虚字概不謄写,以防关节。乾隆四十七年,令考官预拟破、承、开讲虚字,随题纸发给士子遵用。嘉庆四年,以无关弊窦,废止。制艺篇末用大结,有明中叶,每以此为关节。康熙末年,悬之禁令。乾隆十二年,编修杨述曾有复用大结之请,大学士张廷玉等以为无益而弊窦愈起,奏驳之。初场文原定每篇限五百五十字,康熙二十年增百字。五十四年,会元尚居易以首艺字逾千二百,黜革。乾隆四十三年,始定乡、会试每篇以七百字为率,违者不录。自是遵行不易。三场策题,原定不得逾三百字。乾隆元年,禁士子空举名目,草率塞责。其后考官拟题,每问或多至五六百字,空疏者辄就题移易,点窜成篇。三十六年,左都御史张若溎以为言,诏申明定例。五十一年,定答策不满三百字,照纰缪例罚停科。然考官士子重首场,轻三场,相沿积习难移。制义体裁,以词达理醇为尚。顺治九年壬辰,会试第一程可则以悖戾经旨除名。考官学士胡统虞等并治罪。
世宗屡以清真雅正诰诫试官。乾隆元年,高宗诏曰:“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以觇士子学力之浅深,器识之淳薄。风会所趋,有关气运。人心士习之端倪,呈露者甚微,而徵应者甚钜。当明示以准的,使士子晓然知所别择。”于是学士方苞奉敕选录明、清诸大家时文四十一卷,曰钦定四书文,颁为程式。行之既久,攻制义者,或剽窃浮词,罔知根柢,杨述曾至请废制义以救其弊。四十五年,会试三名邓朝缙首艺语意粗杂,江南解元顾问四书文全用排偶,考官并获谴。嘉庆中,士子挦撦僻书字句,为文竞炫新奇,御史辛从益论其失。诏曰:“近日士子猎取诡异之词,以艰深文其浅陋,大乖文体。考官务各别裁伪体。支离怪诞之文,不得录取。”历代辄以釐正文体责考官,而迄无实效。议者谓文风关乎气运。清代名臣多由科目出身,无不工制义者。开国之初,若熊伯龙、刘子壮、张玉书,为文雄浑博大,起衰式靡。康熙后益轨于正,李光地、韩菼为之宗。桐城方苞以古文为时文,允称极则。雍、乾间,作者辈出,律日精而法益备。陵夷至嘉、道而后,国运渐替,士习日漓,而文体亦益衰薄。至末世而剿袭庸滥,制义遂为人诟病矣。
光绪二十四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变通科举之奏。二十七年,乡、会试首场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其他考试例此。用之洞议也。行之至废科举止。
乡、会考官,初制,顺天、江南正、副主考,浙江、江西、湖广、福建正主考,差翰林官八员。他省用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六部司官、行人、中书、评事。某官差往某省,皆有一定。康熙三年除其例。顺天初同各省,简正、副二人。乾隆中叶增为三,用协办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官,编、检不复与矣。道光中,简三四人。同治后,额简四人。初,考官不限出身,康熙初,主事蔡驺、曹首望俱以拔贡典试。十年,从御史何元英请,考官专用进士出身人员。然举人出身者间亦与焉。雍正三年,颁考试令,始限翰林及进士出身部、院官,仍参用保举例。乾隆九年,御史李清芳言:“大臣保举应差主考四十九人,满洲四,各直省十六,馀均江、浙人。保荐者大都平日往来相知,饶于财而凭于势。至守正不阿者,不肯伺候公卿之门,边隅之士,声气不通,交游不广,无人荐举。请将合例人员通行考试。”帝疑清芳未列保荐,激为是语,不允所请,仍考试、保举并行。三十六年后,考试遂著为令。初御试录取名单皆发出,其后密定名次,不复揭晓。嘉庆以后,更别试侍郎、阁学及三品京堂等官,曰大考差。会试总裁,初用阁、部大员四人或六人,多至七人。嗣简二三人或四五人。咸丰后,简四人,以为常。
同考官,初,顺天试京员,推、知并用。各省用甲科属官及邻省甲科推、知,或乡科教官,房数无定。会试初用二十人,翰林官十二,六科四,吏、礼、兵部官各一,户、刑、工部官每科轮用一。嗣额定十八人,顺天试同。康熙五十四年,令不同省房官二人同阅,互相觉察,用三十六人。未几即罢。康、雍间,顺天房考停用京员,止用直隶科甲知县。各省停用本省现任知县,专调用邻省在籍候选进士、举人。大省十八,中省十四,小省十二至十,均分经校阅。厥后增减不一,小省减至八人。乾隆间,礼闱及顺天同考,始钦简京员,各省复用本省科甲属官。四十二年,停五经分房之例。至顺天房考,南、北省人回避南、北皿卷,边省人回避中皿卷,会房则同省相回避云。
考官综司衡之责,房考膺分校之任,历代极重其选。康熙间,顺天同考官庶吉士郑江以校阅允当,授职检讨。雍正元年,会试总裁硃轼、张廷玉持择公允,帝嘉之,加太傅、太保有差。其衡鉴不公、草率将事者,罚不贷。而交通关节贿赂,厥辜尤重。顺治十四年丁酉,顺天同考官李振鄴、张我朴受科臣陆贻吉、博士蔡元禧、进士项绍芳贿,中田耜、邬作霖举人。给事中任克溥奏劾,鞫实。诏骈戮七人于市,家产籍没,戍其父母兄弟妻子于边。考官庶子曹本荣、中允宋之绳失察降官。江南主考侍讲方犹、检讨钱开宗,贿通关节,江宁书肆刊万金传奇记诋之。言官交章论劾,刑部审实。世祖大怒,犹、开宗及同考叶楚槐等十七人俱弃市,妻子家产籍没。一时人心大震,科场弊端为之廓清者数十年。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士子吴泌、程光奎赂副考官编修赵晋获中。二人素不能文,舆论譁然。事闻,命尚书张鹏翮会江南督、抚严鞫。苏抚张伯行劾总督噶礼贿卖徇庇,噶礼亦劾伯行他罪,诏俱解任。令鹏翮会总漕赫寿确讯,覆奏请镌噶礼级,罢伯行职。帝怒二人掩饰和解,复遣尚书穆和伦、张廷枢往鞫,奏略如鹏翮等指。部议,互讦乖大臣体,应并褫职。帝卒夺噶礼职。以伯行清名素著,褫职仍留任。处晋及同考王曰俞、方名大辟,以失察夺正考官左必蕃官。是年福建房考吴肇中亦以贿伏法,考官检讨介孝?、主事刘俨失察削职。咸丰八年戊午,顺天举人平龄硃、墨卷不符,物议沸腾,御史孟传金揭之。王大臣载垣等讯得正考官大学士柏葰徇家人靳祥请,中同考编修浦安房罗鸿绎卷。比照交通嘱讬、贿买关节例,柏葰、浦安弃市,馀军、流、降、革至数十人。副考官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子郎中炳采,坐接收关节伏法,庭桂遣戍。盖载垣、端华及会审尚书肃顺素恶科目,与柏葰有隙。因构兴大狱,拟柏葰极刑。论者谓靳祥已死,未为信谳也。然自嘉、道以来,公卿子弟视巍科为故物。斯狱起,北闱积习为之一变。光绪十九年,编修丁维禔典陕试,同年友饶士腾先期为之?展转嘱讬。事觉,俱逮问。士腾自杀,寻并削职。有无与关节贿赂而获咎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御史鹿佑劾顺天闱考试不公,正考官修撰李蟠遣戍,副主考编修姜宸英牵连下吏,未置对,死狱中。宸英浙江名士,善属古文,举朝知其无罪,莫不叹惜。四十四年乙酉,顺天主考侍郎汪霦、赞善姚士藟校阅草率,落卷多不加圈点。下第者束草如人,至其门戮之。事闻,夺职。六十年辛丑,会试副总裁左副都御史李绂用唐人通榜法,拔取知名之士。下第者喧閧于其门,被劾落职,发永定河效力。然是闱一时名宿,网罗殆尽,颇为时论所许。其他贿通关节,未经败露,与因微眚获谴者,例尤不一。
乡试解额,顺治初定额从宽,顺天、江南皆百六十馀名,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皆逾百名,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西、广西、云南自九十馀名递杀,至贵州四十名为最少。俱分经取中。顺天试直隶生员贝字号约占额十之七,北监生皿字号十之三,宣化旦字、奉天夹字仅二三名。江南试南监生皿字号约十之二,馀为江、安并闱生员额。南雍罢,南监中额并入北监。十四年,监生分南、北卷,直隶八府,延庆、保安二州,辽东、宣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西为北皿,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为南皿,视人数多寡定中额。十七年,减各直省中额之半。康熙间,先后广直省中额。五十年,又各增五之一。雍正元年,湖南北分闱,照旧额分中。各省略有增减。乾隆元年,顺天皿字分南、北、中卷,奉天、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为北皿,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广东为南皿,各中额三十九。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另编中皿,十五取一。江南分上下江,取中下江江苏十之六,上江安徽十之四。九年,严定搜检之法。北闱以夹带败露者四十馀人,临时散去者三千八百数十人,曳白与不终篇、文不切题者又数百人。帝既治学政、祭酒滥送之罪,诏减各直省中额十之一。于是定顺天南、北皿各三十六,中皿改二十取一,贝字百二,夹、旦各四,江南上江四十五,下江六十九,浙江、江西皆九十四,福建八十五,广东七十二,河南七十一,山东六十九,陕西六十一,山西、四川皆六十,云南五十四,湖北四十八,湖南、广西皆四十五,贵州三十六。自是率行罔越。光绪元年,陕、甘分闱,取中陕西四十一,甘肃三十。咸、同间,各省输饷辄数百万,先后广中额。四川二十,江苏十八,广东十四,福建及台湾十三,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安徽、甘肃、云南、贵州各十,陕西九,河南、广西各八,直隶、山东各二。视初定中额尚或过之。
会试无定额,顺治三年、九年俱四百名,分南、北、中卷。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江宁、苏、松、常、镇、淮、扬、徽、宁、池、太十一府,广德一州为南卷,中二百三十三名。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顺天、永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八府,延庆、保安二州,奉天、辽东、大宁、万全诸处为北卷,中百五十三名。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安、庐、凤、滁、徐、和等府、州为中卷,中十四名。十二年,中卷并入南、北卷。厥后中卷屡分屡并,或更于南、北、中卷分为左、右。或专取川、广、云、贵四省,各编字号,分别中一、二、三名。五十一年,以各省取中人数多少不均,边省或致遗漏,因废南、北官、民等字号,分省取中。按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中额。历科大率三百数十名,少或百数十名,而以雍正庚戌四百六名为最多,乾隆己酉九十六名为最少。
五经中式,仿自明代。以初场试书艺三篇,经义四篇,其合作五经卷见长者,因有“二十三篇”之目。顺治乙酉,山东乡试,法若真以全作五经文赐内阁中书,一体会试。康熙丁卯顺天乡试,浙江监生查士韩、福建贡生林文英,壬午顺天南皿监生庄令舆、俞长策,皆以兼作四书、五经文二十三篇违式,奏闻,俱授举人。诏嗣后不必禁止,旋著为令。乡、会试五经卷,于额外取中三名。二场添诏、诰各一,于是习者益众。直隶、陕西等省,至有以五经卷抡元者。五十年,增各省乡试一名,顺天二名,会试三名。五十六年,停五经应试。雍正初,复其制。顺天皿字号中四名,各省每额九名加中一名。大省人多文佳,额外量取副榜三四名。四年丙午,诏是科以五经中副榜者,准作举人,一体会试,尤为特异。乾隆十六年,始停五经中式之例。
至历代临雍,增北闱监生中额,恩诏广乡、会试中额,均属于常额外也。乡、会试正榜外取中副榜,会试副榜免廷试,咨吏部授职。康熙三年罢之。乡试副榜原定顺天二十名,江南十二,江西十一,浙江、福建、湖广各十,山东、河南各九,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各八,广西六。取文理优者,不拘经房。康熙元年停取。十一年,取中如旧例。增云南五,贵州四。嗣是各直省率正榜五名中一名,惟恩科广额不与焉。雍正四年,准是科由副榜复中副榜者作举人,非常例也。
雍正五年,命各省督、抚、学政甄别衰老教职休致之缺,以是年会试落卷文理明顺之举人补授。乾隆间,屡行选取如例,大、中、小省各数十名。明通别为一榜。二十六年,廷议于明通榜外选取中书四十名,其馀年力老成、宜课士者,另选用学正、学录数名。报可。五十五年悉罢。此后下第者,于正榜外挑取謄录,北闱数百名或百数十名。会试额定四十名,备各馆缮写,积资得邀议叙。此则旁搜博采、俾寒畯多获进身之阶也。
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世祖御极,诏开科举,八旗人士不与。顺治八年,吏部疏言:“八旗子弟多英才,可备循良之选,宜遵成例开科,于乡、会试拔其优者除官。”报可。八旗乡、会试自是年始。其时八旗子弟,每牛录下读满、汉书者有定额,应试及各衙门任用,悉于此取给,额外者不得习。往往不敷取中。故自十四年至康熙十五年,八旗考试,时举时停。先是乡、会试,殿试,均满洲、蒙古为一榜,汉军、汉人为一榜。康熙二十六年,诏同汉人一体应试。寻定制,乡、会场先试马步箭,骑射合格,乃应制举。庶文事不妨武备,遂为永制。初八旗乡试,仅试清文或蒙古文一篇,会试倍之。汉军试书艺二篇、经艺一篇,不通经者,增书艺一篇。二、三闱试论、策各一。逐科递加,自与汉人合试,非复前之简易矣。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