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衙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份正经工作,是在苏轼府上做抄写的小史,粗通文墨,字也写的不错。但他骨子里并不是一个文人,书法,对句等等诸如此类的技能,对高俅来说,跟他同样擅长的蹴鞠,遛鸟,斗鸡,赌钱等等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生存的一种技能而已。
书房的这些书会存在,也不是他喜欢。是因为他的老板宋徽宗喜欢,宋徽宗潜邸之时,乃是京城纨绔界的魁首。当了皇帝之后,这风流的本色也没有半分的收敛,经常会偷跑出来。高俅的家,可以说是他的一个落脚点了。这件书房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外头那些奇石景致一样,都是给宋徽宗看的。
而宋徽宗也不会看这些书——他那儿有更好的,寻常能收集到的书,怎能入他的法眼?不是孤本善本,看了可是会闹眼睛的。
高俅现在非常的苦恼,他苦恼的不是苏义不肯改姓认爹。出乎所有人意料,高俅对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在乎。作为一个底层出身的人,高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的现实。苏义是他的骨肉,这件事毋庸置疑。他高俅的血脉,肯定能够延续下去。这就已经足够了,苏义承认与不承认,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实际上,高俅对于自己是不是真的姓高,这件事都有些存疑。对于底层人来说,这种姓氏的观念,并没有那么深。比方说,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投到大户人家做下人。本来姓李,但是人家姓王,你就得跟着姓王,这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高俅祖上都是底层百姓,也许姓都改了好几回了,这都是太正常的事情。
即便现在高俅官居太尉,但如果宋徽宗有一天心血来潮跟他说,爱卿啊,朕看你不错,赐你姓赵。高俅肯定也不会拒绝,赵俅就赵俅呗,叫啥还不是个代号么?
对士大夫来讲,比死还难过的事情,在高俅这里根本就不算个事儿。他骨子里就不是个士大夫,也没有士大夫的思想包袱。
他现在犯愁的事情,是苏义的脾气。
高俅跟过苏轼好几年,说是府上的小史,实际干的就是苏轼书童的工作。接触得多,他对苏轼的脾气,也非常的了解。在他看来,苏轼的很多遭遇,都是因为他的性格。说好听点,这叫‘文人风骨’,说难听点就是不识相。在高俅看来,臣子就像是皇帝家的长工,你端着人家的饭碗,却不干人家喜欢的事儿。饭碗被砸了,不是活该么?
高俅对苏义的期待,没有什么。在他看来,如果苏义能接了自己的班儿,继续做好皇帝家的长工,一辈子顺风顺水的就行了。什么青史留名啊,什么名垂千古啊,甭干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儿。
但是今天聊这么一会儿,他明显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希望可能要落空了。苏义已经沾染了苏家的臭毛病,竟然想凭一己之力为元祐党人平反!
这不是做梦呢么?且不说,这件事根本不可能成功。即便最终能成,为啥要做呢?
就为了得罪宰相,得罪皇帝,得罪几乎满朝文武,博得一个没啥用的名声?
蠢!
如果苏义是在身边长大的,高俅肯定要暴揍他一顿,让他把这种愚蠢的念头打消了。但很可惜,苏义不是。父子之情来之不易,高俅舍不得打,也舍不得骂。所以最终,他选择了不阻止。不阻止不代表支持,也不代表反对。不反对是因为高俅觉得苏义根本也掀不起什么浪花来,即便他最终真的去尝试了,撞了南墙也就回头了。
这就是在苏家这种门庭长大的孩子的弊端了,他们没有经历过现实的捶打,总是抱有幻想!为了苏义能更好的成长,高俅选择静观其变,唯有让儿子遭受到现实的爆锤,到时候自己这个做爹的再站出来给他收拾烂摊子,这样才能让儿子归心啊。
想到这儿,高俅笑了起来,啧啧有声,合上了手里刚翻开的《孙子兵法》。
兵法没白看,有用!
份正经工作,是在苏轼府上做抄写的小史,粗通文墨,字也写的不错。但他骨子里并不是一个文人,书法,对句等等诸如此类的技能,对高俅来说,跟他同样擅长的蹴鞠,遛鸟,斗鸡,赌钱等等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生存的一种技能而已。
书房的这些书会存在,也不是他喜欢。是因为他的老板宋徽宗喜欢,宋徽宗潜邸之时,乃是京城纨绔界的魁首。当了皇帝之后,这风流的本色也没有半分的收敛,经常会偷跑出来。高俅的家,可以说是他的一个落脚点了。这件书房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外头那些奇石景致一样,都是给宋徽宗看的。
而宋徽宗也不会看这些书——他那儿有更好的,寻常能收集到的书,怎能入他的法眼?不是孤本善本,看了可是会闹眼睛的。
高俅现在非常的苦恼,他苦恼的不是苏义不肯改姓认爹。出乎所有人意料,高俅对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在乎。作为一个底层出身的人,高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的现实。苏义是他的骨肉,这件事毋庸置疑。他高俅的血脉,肯定能够延续下去。这就已经足够了,苏义承认与不承认,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实际上,高俅对于自己是不是真的姓高,这件事都有些存疑。对于底层人来说,这种姓氏的观念,并没有那么深。比方说,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投到大户人家做下人。本来姓李,但是人家姓王,你就得跟着姓王,这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高俅祖上都是底层百姓,也许姓都改了好几回了,这都是太正常的事情。
即便现在高俅官居太尉,但如果宋徽宗有一天心血来潮跟他说,爱卿啊,朕看你不错,赐你姓赵。高俅肯定也不会拒绝,赵俅就赵俅呗,叫啥还不是个代号么?
对士大夫来讲,比死还难过的事情,在高俅这里根本就不算个事儿。他骨子里就不是个士大夫,也没有士大夫的思想包袱。
他现在犯愁的事情,是苏义的脾气。
高俅跟过苏轼好几年,说是府上的小史,实际干的就是苏轼书童的工作。接触得多,他对苏轼的脾气,也非常的了解。在他看来,苏轼的很多遭遇,都是因为他的性格。说好听点,这叫‘文人风骨’,说难听点就是不识相。在高俅看来,臣子就像是皇帝家的长工,你端着人家的饭碗,却不干人家喜欢的事儿。饭碗被砸了,不是活该么?
高俅对苏义的期待,没有什么。在他看来,如果苏义能接了自己的班儿,继续做好皇帝家的长工,一辈子顺风顺水的就行了。什么青史留名啊,什么名垂千古啊,甭干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儿。
但是今天聊这么一会儿,他明显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希望可能要落空了。苏义已经沾染了苏家的臭毛病,竟然想凭一己之力为元祐党人平反!
这不是做梦呢么?且不说,这件事根本不可能成功。即便最终能成,为啥要做呢?
就为了得罪宰相,得罪皇帝,得罪几乎满朝文武,博得一个没啥用的名声?
蠢!
如果苏义是在身边长大的,高俅肯定要暴揍他一顿,让他把这种愚蠢的念头打消了。但很可惜,苏义不是。父子之情来之不易,高俅舍不得打,也舍不得骂。所以最终,他选择了不阻止。不阻止不代表支持,也不代表反对。不反对是因为高俅觉得苏义根本也掀不起什么浪花来,即便他最终真的去尝试了,撞了南墙也就回头了。
这就是在苏家这种门庭长大的孩子的弊端了,他们没有经历过现实的捶打,总是抱有幻想!为了苏义能更好的成长,高俅选择静观其变,唯有让儿子遭受到现实的爆锤,到时候自己这个做爹的再站出来给他收拾烂摊子,这样才能让儿子归心啊。
想到这儿,高俅笑了起来,啧啧有声,合上了手里刚翻开的《孙子兵法》。
兵法没白看,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