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我在现代留过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赵煦点点头,文彦博的速度不慢啊,居然这么快!难道他昨天晚上加班了?
赵煦本还以为,得等到今天下午左右,文彦博才会跟进呢!
“两宫慈圣怎么说的?”赵煦问道。
“两宫慈圣已命人誊抄了太师的劄子,并送三省有司及中司。”
“哦!”赵煦点点头。
“另外……”冯景低着头,接着汇报:“臣还听说,似乎待罪开封府的权知滑州,也上书请罪了。”
赵煦眼睛笑了起来。
他就知道,蔡京肯定会帮他将这个手续办好的。
现在,吴家人不用争了。
吴安持自己认罪了!
这可太好了!
赵煦从御榻上起来,立刻有女官上前,伺候着他穿衣、洗漱。
然后,今天的早膳,就被端了进来。
和往常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一碗豆腐脑,两块小奶酪,加上两个煮熟的鸡蛋就算是一餐。
……
庆寿宫。
太皇太后看着被送到她面前的那一封吴安持的谢罪书。
“吴充当年在朝的时候,老身看着还行啊。”
“怎就教出了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儿子!”
太皇太后感慨着,将手里的谢罪书,放到了一边。
堂堂宰相之子,朝廷大臣,却当街殴打两个孤儿出身的报童。
事情不大,但对这位太皇太后来说,太丢人了!
关键,这事情现在好像还闹大了。
今天一早,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都特别上了劄子,提及了这个事情。
文彦博的劄子上写的那些东西,有好多太皇太后都感觉是写到了自己心坎里去的。
比如说,文彦博说,现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保佑拥护官家,用仁恕宽厚之教,躬俭持廉,所以有远方之国来朝。
但吴安持身为朝廷大臣,一州知州,却在京城之中,天子脚下,对两个报童公然行凶。
这实在是有违‘太皇太后、皇太后之教’。
而且,文彦博还很担心,这种风气若是放纵不管的话。
万一以后,别的人纷纷效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这大宋天下,恐怕吃枣药丸。
此外,文彦博还说,现在太皇太后的坤成节在即,天下列国朝觐使团,也都在陆陆续续入京。
万一列国中人,知晓了这个事情,会不会有人揣测‘大宋不修吏治’甚至是‘放纵大臣,鱼肉百姓’。
天下列国怎么看呢?
友邦惊诧了,如何是好?
太皇太后看完,只觉得每一个字都写到了自己心坎里。
她老人家,辛辛苦苦这么久,就想过一个舒舒服服的生日,怎就这么难?
总有人想给她添堵!
如今,再看吴安持的谢罪书,太皇太后心里面自然是不满的。
因为在她看来,吴安持的谢罪,可谓毫无诚意。
他只是单纯的认错罢了。
而且态度在太皇太后看来,非常敷衍。
甚至,让太皇太后有种这个吴安持是因为昨天官家训斥了他,所以才上的这封认罪书的感觉。
完全就是在虚应故事。
完全没有将她这个太皇太后放在心上,更没有将坤成节放在心上!
自然,太皇太后的不满,可以想象。
“娘娘不必着恼!”向太后在旁边火上浇油,道:“新妇以为,这个吴安持其实还算好的了!”
“不过是小恶而已。”
确实,只是小恶罢了。
连罚铜的标准都够不上,甚至连训斥都可能显得朝廷多此一举。
太皇太后听着,哼哼了两声,道:“小恶?”
“非要等到他纵妻杀母才去管吗?”
当初,陈执中的儿子陈世儒纵妻杀母一案,给大宋朝野都留下了深厚的心理阴影。
堂堂执政之子,大宋顶尖的二代。
却纵容妻子和婢女,用钉子锤杀了生母。
而其妻杀母的原因却简单到让朝野失声——仅仅只是想让陈世儒回京。
事后,整个朝野都是颜面扫地。
连北虏和西贼,都拿这个事情嘲笑过大宋。
向太后叹了口气,继续添油加醋道:“娘娘息怒,吴安持总归是宰相之子和宰相之婿,多少该有些体面。”
向太后不提这个事情还好,一提,太皇太后就火冒三丈了。
吴安持的妻子,是王安石的长女的事情,太皇太后自然知道。
在这位太皇太后看来,吴充当年在朝中,乃是君子一党。
这个吴安持既然是其子,家教也应该不错。
如今却做出了这样的事情,肯定是因为夫妻关系的缘故。
但别人家的家事,她也不好干预,只能冷笑一声,道:“恐怕正是因为其家不净,才出了这样的事情。”
向太后听着,便不再言语。
她也很不喜欢王安石。
……
赵煦到庆寿宫的时候,太皇太后还在生气中。
“太母,今天怎不开心?”赵煦揣着明白当糊涂,坐到这位太母身边问道。
太皇太后见了他,勉强露出一个笑容,道:“太母没有不开心,只是心情不大好。”
“为何?”赵煦问道:“可是有大臣得罪了太母?”
赵煦当即就扭头看向站在一边的梁从政,问道:“梁从政,今天早上都有谁上书了?”
“仔细与朕道来!”
梁从政立刻躬身答道:“奏知大家,今天早上,太师文彦博上了劄子,言及昨日权知滑州当街行凶一事……”
“此外就是权知滑州上了谢罪书……”
赵煦立刻瞪大了眼睛,道:“如此说来,定是那权知滑州,言语之中不敬太母了。”
“取其谢罪书来!”
说着他就直接伸手,向左右索取。
太皇太后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心中的气,顿时就消了大半,当即笑着道:“官家,不过是小事而已,就不必着恼了。”
“太母也已经不生气了。”
一件小事罢了。
哪里比得上,这个孙子维护太母的孝心?
赵煦却是板着脸,与左右道:“快去取来!”
一副谁敢得罪朕太母,朕就和谁没完的架势。
左右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将已经放到一边归档的吴安持谢罪书取来,呈到赵煦手中。
而太皇太后也只是嘴上说着‘不生气’而已。
实则,不仅仅没有阻止赵煦,反而将眼睛紧张的看着他。
似乎想要知道,自己这个太母在这个孙子心里到底有多重要?
是嘴上说说?还是真的将太母奉为至亲?
向太后则保持着微笑,坐在一旁,温柔的看着赵煦的表现。
对她来说,此事无关紧要。
赵煦接过了左右递来的吴安持谢罪书,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小脸当场就拉了下来。
“这个吴安持太不像话了!”赵煦将吴安持的谢罪书,直接丢到一边。
“他只是忘了圣人仁恕之教吗?”
“我看他,是连做大臣的本份都忘记了吧!”
这话一出,太皇太后就笑了起来,问道:“官家此话怎说?”
赵煦握住太皇太后的手,道:“如今已近五月了……”
“天下列国,都在遣使入朝之中。”
“真腊、占城、大理、交趾、吐蕃、党项、北虏甚至西域、高丽、日本……”
“列国皆来入朝,朝贺太母圣节。”
“这个吴安持,明知如此,却依旧不顾圣人之教,当街行凶,谢罪却一字也不提对太母的愧疚。”
“这是做大臣的人?”
“他眼中到底还有没有太母?”
在来之前,赵煦自然已经看过了文彦博的劄子副本。
只能说,写的真好!
不愧是从仁庙朝开始就屹立不倒,总是能准确的站到最正确的地方的元老。
措辞完全就是瞅准了宫中太皇太后的软肋。
赵煦当然不会错过,文彦博开创出来的大好局面。
太皇太后一听赵煦的话,脸上的神情就微微一凝,忍不住握着赵煦的手。
赵煦一看,立刻趁热打铁,道:“对这等,枉顾圣人教诲,不知太母的大臣,却是不可再姑息了!”
向太后在这个时候,终于开口,问道:“六哥打算如何处置呢?”
赵煦轻声道:“须得好生教化!”
他抬起头,看向太皇太后,说道:“太母,孙臣以为,这权知滑州,大抵心中已无圣人之教,恐怕连忠孝之义,也不大记得了。”
“孙臣以为,还是得在太学之中,辟一新舍,遣大儒名士,对权知滑州好生教化才是!”
“须得让其在太学之中,熟读圣人经义,再学忠孝仁恕之道!”
两宫听着,眼前一亮。
特别是太皇太后,对赵煦的这个想法非常喜欢。
就是……
“官家,朝野上下,恐怕会有非议吧?”太皇太后担心的说道。
将一个朝官,就这么送进太学再学习?
这确实会有争议!
赵煦笑了笑,道:“太母勿忧!”
“孙臣听说,国朝无论是进士还是恩荫官,在授官注阙之前,都要在吏部经过考核,须得身言书判之后,方能授官注阙!”
这是从唐代传下来的规矩。
无论是进士授官,还是恩荫授官,在正式任命之前,吏部都要进行考核。
也就是所谓的身言书判。
看长相、看言谈,再考其政务、刑名、钱谷。
若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位,还要考专业的问题。
当然了,这些现在都已经形同虚设,只是走一个过场了。
特别是对二代们,这身言书判就和不存在一样。
只要去考的,就没有不合格,不优秀的。
“既然,做官需考核,这做士大夫,也当如此。”
“这个权知滑州,以孙臣所知,并非进士出身……”
“想来,当年他的功课,也不是太好。”
“叫他去太学,再学圣人经义,重新认识、学习圣人之道,孙臣以为,这对他和朝廷都是好的。”
两宫听着,对视了一眼,都点了点头。
是啊!
祖宗法度,当官要考核才能授官注阙。
现在,这个吴安持,连圣人仁恕宽厚之道都不放在心上,甚至不顾太皇太后坤成节圣典,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他确实是心中没有圣人之教,也忘了大臣的本份。
命其去太学之中反省、再学习,这是对他的爱护,谁都挑不出错来。
就是……
朝臣们会答应吗?
两宫的这个忧虑很快就不存在了。
因为御史中丞傅尧俞的奏疏,被送到了两宫面前。
在奏疏中,傅尧俞言辞极为激烈的弹劾了吴安持当街行凶的行为。
认为这个人‘实不堪为大臣’。
所以,他直接建议两宫:罢其官爵,永不叙用。
对傅尧俞来说,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是他的身份地位应该说的话。
身为御史中丞,若是连这种事情,他都不敢发声,那他傅尧俞就该回家去种地了。
而随着傅尧俞的奏疏入宫,其他御史的弹章,也接连而至。
不分新党、旧党,都开始对吴安持落井下石。
没办法!
这个事情,是太师文彦博起的头。
文彦博和吴安持是亲戚,尚且都大义灭亲了。
他们这些御史台的乌鸦们,若是在这个事情上装聋作哑了,公信力何在?
再说了,傅尧俞都带头冲锋了。
御史们哪怕只是为了表面态度,也要跟进。
随着御史们弹章不断入宫,两宫于是开始召集宰执,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
顺便,就将赵煦的意见,拿出来与大臣们商量。
然后……
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所有宰执大臣,包括和吴家关系非常密切的吏部尚书韩忠彦、礼部尚书曾孝宽,都对赵煦的处理意见,非常拥护。
纷纷直言:诚乃至仁至圣之言。
门下侍郎司马光,甚至上书说:诗云:与其惩,而毙后患,此先王所以治天下,今天子用先王之教,而施仁恕于大臣……
没办法!
赵煦的提议,完全符合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不用刑罚,而用道德感化来教化世人——特别是士大夫!
而吴安持做的事情,实在上不得台面。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吴安持他爹死了!
而他的老泰山王安石虽然活着,但显然,王安石不会管他的死活。
既然如此,那大家对吴安持落井下石,也就合情合理了。
至于你要问,那些昔年的吴家故旧、门生,怎就不帮忙说句话?
请参考一下晏几道。
晏几道之父晏殊在世时,提拔的门生故旧多不多?
这些人有伸手拉过晏几道一把吗?
没有!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现实。
所谓门生故旧,那是得伱家大人还活着,还有影响力的时候,他们才会认。
你家大人都没了。
谁还认你?
哪来的回哪里去吧!
要是认不清自己的话,就撒泡尿照照镜子。
别给自己找不痛快!
(本章完)
!”赵煦点点头,文彦博的速度不慢啊,居然这么快!难道他昨天晚上加班了?
赵煦本还以为,得等到今天下午左右,文彦博才会跟进呢!
“两宫慈圣怎么说的?”赵煦问道。
“两宫慈圣已命人誊抄了太师的劄子,并送三省有司及中司。”
“哦!”赵煦点点头。
“另外……”冯景低着头,接着汇报:“臣还听说,似乎待罪开封府的权知滑州,也上书请罪了。”
赵煦眼睛笑了起来。
他就知道,蔡京肯定会帮他将这个手续办好的。
现在,吴家人不用争了。
吴安持自己认罪了!
这可太好了!
赵煦从御榻上起来,立刻有女官上前,伺候着他穿衣、洗漱。
然后,今天的早膳,就被端了进来。
和往常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一碗豆腐脑,两块小奶酪,加上两个煮熟的鸡蛋就算是一餐。
……
庆寿宫。
太皇太后看着被送到她面前的那一封吴安持的谢罪书。
“吴充当年在朝的时候,老身看着还行啊。”
“怎就教出了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儿子!”
太皇太后感慨着,将手里的谢罪书,放到了一边。
堂堂宰相之子,朝廷大臣,却当街殴打两个孤儿出身的报童。
事情不大,但对这位太皇太后来说,太丢人了!
关键,这事情现在好像还闹大了。
今天一早,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都特别上了劄子,提及了这个事情。
文彦博的劄子上写的那些东西,有好多太皇太后都感觉是写到了自己心坎里去的。
比如说,文彦博说,现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保佑拥护官家,用仁恕宽厚之教,躬俭持廉,所以有远方之国来朝。
但吴安持身为朝廷大臣,一州知州,却在京城之中,天子脚下,对两个报童公然行凶。
这实在是有违‘太皇太后、皇太后之教’。
而且,文彦博还很担心,这种风气若是放纵不管的话。
万一以后,别的人纷纷效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这大宋天下,恐怕吃枣药丸。
此外,文彦博还说,现在太皇太后的坤成节在即,天下列国朝觐使团,也都在陆陆续续入京。
万一列国中人,知晓了这个事情,会不会有人揣测‘大宋不修吏治’甚至是‘放纵大臣,鱼肉百姓’。
天下列国怎么看呢?
友邦惊诧了,如何是好?
太皇太后看完,只觉得每一个字都写到了自己心坎里。
她老人家,辛辛苦苦这么久,就想过一个舒舒服服的生日,怎就这么难?
总有人想给她添堵!
如今,再看吴安持的谢罪书,太皇太后心里面自然是不满的。
因为在她看来,吴安持的谢罪,可谓毫无诚意。
他只是单纯的认错罢了。
而且态度在太皇太后看来,非常敷衍。
甚至,让太皇太后有种这个吴安持是因为昨天官家训斥了他,所以才上的这封认罪书的感觉。
完全就是在虚应故事。
完全没有将她这个太皇太后放在心上,更没有将坤成节放在心上!
自然,太皇太后的不满,可以想象。
“娘娘不必着恼!”向太后在旁边火上浇油,道:“新妇以为,这个吴安持其实还算好的了!”
“不过是小恶而已。”
确实,只是小恶罢了。
连罚铜的标准都够不上,甚至连训斥都可能显得朝廷多此一举。
太皇太后听着,哼哼了两声,道:“小恶?”
“非要等到他纵妻杀母才去管吗?”
当初,陈执中的儿子陈世儒纵妻杀母一案,给大宋朝野都留下了深厚的心理阴影。
堂堂执政之子,大宋顶尖的二代。
却纵容妻子和婢女,用钉子锤杀了生母。
而其妻杀母的原因却简单到让朝野失声——仅仅只是想让陈世儒回京。
事后,整个朝野都是颜面扫地。
连北虏和西贼,都拿这个事情嘲笑过大宋。
向太后叹了口气,继续添油加醋道:“娘娘息怒,吴安持总归是宰相之子和宰相之婿,多少该有些体面。”
向太后不提这个事情还好,一提,太皇太后就火冒三丈了。
吴安持的妻子,是王安石的长女的事情,太皇太后自然知道。
在这位太皇太后看来,吴充当年在朝中,乃是君子一党。
这个吴安持既然是其子,家教也应该不错。
如今却做出了这样的事情,肯定是因为夫妻关系的缘故。
但别人家的家事,她也不好干预,只能冷笑一声,道:“恐怕正是因为其家不净,才出了这样的事情。”
向太后听着,便不再言语。
她也很不喜欢王安石。
……
赵煦到庆寿宫的时候,太皇太后还在生气中。
“太母,今天怎不开心?”赵煦揣着明白当糊涂,坐到这位太母身边问道。
太皇太后见了他,勉强露出一个笑容,道:“太母没有不开心,只是心情不大好。”
“为何?”赵煦问道:“可是有大臣得罪了太母?”
赵煦当即就扭头看向站在一边的梁从政,问道:“梁从政,今天早上都有谁上书了?”
“仔细与朕道来!”
梁从政立刻躬身答道:“奏知大家,今天早上,太师文彦博上了劄子,言及昨日权知滑州当街行凶一事……”
“此外就是权知滑州上了谢罪书……”
赵煦立刻瞪大了眼睛,道:“如此说来,定是那权知滑州,言语之中不敬太母了。”
“取其谢罪书来!”
说着他就直接伸手,向左右索取。
太皇太后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心中的气,顿时就消了大半,当即笑着道:“官家,不过是小事而已,就不必着恼了。”
“太母也已经不生气了。”
一件小事罢了。
哪里比得上,这个孙子维护太母的孝心?
赵煦却是板着脸,与左右道:“快去取来!”
一副谁敢得罪朕太母,朕就和谁没完的架势。
左右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将已经放到一边归档的吴安持谢罪书取来,呈到赵煦手中。
而太皇太后也只是嘴上说着‘不生气’而已。
实则,不仅仅没有阻止赵煦,反而将眼睛紧张的看着他。
似乎想要知道,自己这个太母在这个孙子心里到底有多重要?
是嘴上说说?还是真的将太母奉为至亲?
向太后则保持着微笑,坐在一旁,温柔的看着赵煦的表现。
对她来说,此事无关紧要。
赵煦接过了左右递来的吴安持谢罪书,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小脸当场就拉了下来。
“这个吴安持太不像话了!”赵煦将吴安持的谢罪书,直接丢到一边。
“他只是忘了圣人仁恕之教吗?”
“我看他,是连做大臣的本份都忘记了吧!”
这话一出,太皇太后就笑了起来,问道:“官家此话怎说?”
赵煦握住太皇太后的手,道:“如今已近五月了……”
“天下列国,都在遣使入朝之中。”
“真腊、占城、大理、交趾、吐蕃、党项、北虏甚至西域、高丽、日本……”
“列国皆来入朝,朝贺太母圣节。”
“这个吴安持,明知如此,却依旧不顾圣人之教,当街行凶,谢罪却一字也不提对太母的愧疚。”
“这是做大臣的人?”
“他眼中到底还有没有太母?”
在来之前,赵煦自然已经看过了文彦博的劄子副本。
只能说,写的真好!
不愧是从仁庙朝开始就屹立不倒,总是能准确的站到最正确的地方的元老。
措辞完全就是瞅准了宫中太皇太后的软肋。
赵煦当然不会错过,文彦博开创出来的大好局面。
太皇太后一听赵煦的话,脸上的神情就微微一凝,忍不住握着赵煦的手。
赵煦一看,立刻趁热打铁,道:“对这等,枉顾圣人教诲,不知太母的大臣,却是不可再姑息了!”
向太后在这个时候,终于开口,问道:“六哥打算如何处置呢?”
赵煦轻声道:“须得好生教化!”
他抬起头,看向太皇太后,说道:“太母,孙臣以为,这权知滑州,大抵心中已无圣人之教,恐怕连忠孝之义,也不大记得了。”
“孙臣以为,还是得在太学之中,辟一新舍,遣大儒名士,对权知滑州好生教化才是!”
“须得让其在太学之中,熟读圣人经义,再学忠孝仁恕之道!”
两宫听着,眼前一亮。
特别是太皇太后,对赵煦的这个想法非常喜欢。
就是……
“官家,朝野上下,恐怕会有非议吧?”太皇太后担心的说道。
将一个朝官,就这么送进太学再学习?
这确实会有争议!
赵煦笑了笑,道:“太母勿忧!”
“孙臣听说,国朝无论是进士还是恩荫官,在授官注阙之前,都要在吏部经过考核,须得身言书判之后,方能授官注阙!”
这是从唐代传下来的规矩。
无论是进士授官,还是恩荫授官,在正式任命之前,吏部都要进行考核。
也就是所谓的身言书判。
看长相、看言谈,再考其政务、刑名、钱谷。
若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位,还要考专业的问题。
当然了,这些现在都已经形同虚设,只是走一个过场了。
特别是对二代们,这身言书判就和不存在一样。
只要去考的,就没有不合格,不优秀的。
“既然,做官需考核,这做士大夫,也当如此。”
“这个权知滑州,以孙臣所知,并非进士出身……”
“想来,当年他的功课,也不是太好。”
“叫他去太学,再学圣人经义,重新认识、学习圣人之道,孙臣以为,这对他和朝廷都是好的。”
两宫听着,对视了一眼,都点了点头。
是啊!
祖宗法度,当官要考核才能授官注阙。
现在,这个吴安持,连圣人仁恕宽厚之道都不放在心上,甚至不顾太皇太后坤成节圣典,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他确实是心中没有圣人之教,也忘了大臣的本份。
命其去太学之中反省、再学习,这是对他的爱护,谁都挑不出错来。
就是……
朝臣们会答应吗?
两宫的这个忧虑很快就不存在了。
因为御史中丞傅尧俞的奏疏,被送到了两宫面前。
在奏疏中,傅尧俞言辞极为激烈的弹劾了吴安持当街行凶的行为。
认为这个人‘实不堪为大臣’。
所以,他直接建议两宫:罢其官爵,永不叙用。
对傅尧俞来说,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是他的身份地位应该说的话。
身为御史中丞,若是连这种事情,他都不敢发声,那他傅尧俞就该回家去种地了。
而随着傅尧俞的奏疏入宫,其他御史的弹章,也接连而至。
不分新党、旧党,都开始对吴安持落井下石。
没办法!
这个事情,是太师文彦博起的头。
文彦博和吴安持是亲戚,尚且都大义灭亲了。
他们这些御史台的乌鸦们,若是在这个事情上装聋作哑了,公信力何在?
再说了,傅尧俞都带头冲锋了。
御史们哪怕只是为了表面态度,也要跟进。
随着御史们弹章不断入宫,两宫于是开始召集宰执,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
顺便,就将赵煦的意见,拿出来与大臣们商量。
然后……
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所有宰执大臣,包括和吴家关系非常密切的吏部尚书韩忠彦、礼部尚书曾孝宽,都对赵煦的处理意见,非常拥护。
纷纷直言:诚乃至仁至圣之言。
门下侍郎司马光,甚至上书说:诗云:与其惩,而毙后患,此先王所以治天下,今天子用先王之教,而施仁恕于大臣……
没办法!
赵煦的提议,完全符合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不用刑罚,而用道德感化来教化世人——特别是士大夫!
而吴安持做的事情,实在上不得台面。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吴安持他爹死了!
而他的老泰山王安石虽然活着,但显然,王安石不会管他的死活。
既然如此,那大家对吴安持落井下石,也就合情合理了。
至于你要问,那些昔年的吴家故旧、门生,怎就不帮忙说句话?
请参考一下晏几道。
晏几道之父晏殊在世时,提拔的门生故旧多不多?
这些人有伸手拉过晏几道一把吗?
没有!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现实。
所谓门生故旧,那是得伱家大人还活着,还有影响力的时候,他们才会认。
你家大人都没了。
谁还认你?
哪来的回哪里去吧!
要是认不清自己的话,就撒泡尿照照镜子。
别给自己找不痛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