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次历史飞跃的启示与反思 (1/2)
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爱,在雨中飘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内容提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毛泽东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在摸准中国国情“吃透”中国实际情况下,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积极探索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对于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深刻领会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领导决策方面反思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经验,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启示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启示之二:决策集团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启示之三:决策者必须有无私无畏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能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们既是中国革命的建设实践经验的的总结,更是运用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学习和把握这些光辉思想,不是为了寻找对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探索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对于继承和发毛泽东思想,深刻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减少领导决策失误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领导决策方面反思两次历史性飞跃经验,缕析其给予我们的多方面的启示。
一
早在1919年,列宁就曾向东方共产党人提出:“你们面临着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的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一般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1)应该说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但是党在早期并没有很好地运用马列主义之矢,射中中国革命之的,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和随后连续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真正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中国的“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同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在残酷的对敌斗争现实中,深刻总结和把握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逐步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
依据半殖民地中国当时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毛泽东早在1921年1月就认识到中国问题必须采用“俄式”方法,激烈的共产主义方法,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2)这一思想随着斗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伟大的战略决策,基于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精神分析,毛泽东正确地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以极大的热情密切关注并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基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毛泽东1927年“八七”会议上首次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各国不同的特点,作出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论断。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各国,在没有法西斯和没有战争的时期,那里的条件是国家内部没有了封建制度,有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压迫,有的是自己民族压迫别的民族。基于这些特点,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在于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利用议会讲坛,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开展经济的和政治的罢工,积蓄力量,准备最后地推翻资本主义。因此,在那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合法的,主要的斗争形式是不流血的(非战争的)。但是,在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的和差不多开始就面临着的任务,是联合尽可能多的同盟军,组织武装斗争,依照情况,反对内部的外部的武装的反革命,为争取民族的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不仅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而且要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因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中国的军阀、地主、土豪劣绅,都有长期的反革命经验,他们不仅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而且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而革命势力暂时还比较小,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夺取全国的胜利,必须经过的曲折斗争。只有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才能使自己由弱变强,使敌人由强变弱,最后战胜敌人。(3)这一思想恰好暗合了苏联武装夺取政权的原则,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与当时俄国的不同,在采取武装的方式上,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村革命斗争,而不是“城市中心论”他认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4)“这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来源于对中国革命实际的深刻把握,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具体决策,用于指导实践。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文中,毛泽东进而系统地归纳,概括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问题,认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5)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领导决定中最具方法论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革命的成功,在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同样的,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了解我国的国情。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由于没有深刻了解中国搞社会主义的特殊条件,盲目照搬了苏联模式,并将马列关于社会主义高级阶级的若干原则套用在经济文化相应落后的中国建设上,加上后来“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等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据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总结,邓小平首先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是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并深刻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7)而中国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底子薄,第二个是人口多,耕地少”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1981年6月,在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论断。1987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邓小平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以前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局限于生产关系、生活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992年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纠正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长期以来,由于错误思想的干扰,因而形成了一种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指出:“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是市场。”这一崭新的思想,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观点,为我国经济改革确定了正确的目标模式。(8)正如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9)正是在“摸准”中国国情“吃透”中国实际的情况下,才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综上所述,诚如恩格斯所“原则不是研究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是从原则和理论出发,正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显著特色和哲学基础,也是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指导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途径。由此而启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既无现成答案可查,更无现成道路可寻,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才是我们作出正确决策的唯一有效的途径,才是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得力法宝,是领导决策中第一的和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
二
两次历史性飞跃给予我们的另一方面的启示是:决策集团,尤其是决策集团的首要人物不唯有坚定正确的世界观,而且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毛泽东是这样,邓小平也是这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坚持正确的方向,探索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毛泽东同志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对马列主义原理和其精神实质悉心理解,形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通过对中国社会实际的准备把握,增强了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他确信“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等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决策,但正是这些正确的决策,却在早期长期受到来自中央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可怕... -->>
内容提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毛泽东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在摸准中国国情“吃透”中国实际情况下,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积极探索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对于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深刻领会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领导决策方面反思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经验,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启示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启示之二:决策集团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启示之三:决策者必须有无私无畏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能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们既是中国革命的建设实践经验的的总结,更是运用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学习和把握这些光辉思想,不是为了寻找对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探索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对于继承和发毛泽东思想,深刻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减少领导决策失误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领导决策方面反思两次历史性飞跃经验,缕析其给予我们的多方面的启示。
一
早在1919年,列宁就曾向东方共产党人提出:“你们面临着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的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一般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1)应该说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但是党在早期并没有很好地运用马列主义之矢,射中中国革命之的,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和随后连续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真正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中国的“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同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在残酷的对敌斗争现实中,深刻总结和把握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逐步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
依据半殖民地中国当时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毛泽东早在1921年1月就认识到中国问题必须采用“俄式”方法,激烈的共产主义方法,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2)这一思想随着斗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伟大的战略决策,基于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精神分析,毛泽东正确地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以极大的热情密切关注并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基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毛泽东1927年“八七”会议上首次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各国不同的特点,作出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论断。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各国,在没有法西斯和没有战争的时期,那里的条件是国家内部没有了封建制度,有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压迫,有的是自己民族压迫别的民族。基于这些特点,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在于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利用议会讲坛,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开展经济的和政治的罢工,积蓄力量,准备最后地推翻资本主义。因此,在那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合法的,主要的斗争形式是不流血的(非战争的)。但是,在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的和差不多开始就面临着的任务,是联合尽可能多的同盟军,组织武装斗争,依照情况,反对内部的外部的武装的反革命,为争取民族的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不仅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而且要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因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中国的军阀、地主、土豪劣绅,都有长期的反革命经验,他们不仅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而且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而革命势力暂时还比较小,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夺取全国的胜利,必须经过的曲折斗争。只有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才能使自己由弱变强,使敌人由强变弱,最后战胜敌人。(3)这一思想恰好暗合了苏联武装夺取政权的原则,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与当时俄国的不同,在采取武装的方式上,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村革命斗争,而不是“城市中心论”他认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4)“这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来源于对中国革命实际的深刻把握,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具体决策,用于指导实践。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文中,毛泽东进而系统地归纳,概括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问题,认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5)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领导决定中最具方法论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革命的成功,在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同样的,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了解我国的国情。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由于没有深刻了解中国搞社会主义的特殊条件,盲目照搬了苏联模式,并将马列关于社会主义高级阶级的若干原则套用在经济文化相应落后的中国建设上,加上后来“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等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据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总结,邓小平首先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是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并深刻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7)而中国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底子薄,第二个是人口多,耕地少”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1981年6月,在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论断。1987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邓小平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以前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局限于生产关系、生活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992年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纠正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长期以来,由于错误思想的干扰,因而形成了一种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指出:“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是市场。”这一崭新的思想,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观点,为我国经济改革确定了正确的目标模式。(8)正如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9)正是在“摸准”中国国情“吃透”中国实际的情况下,才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综上所述,诚如恩格斯所“原则不是研究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是从原则和理论出发,正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显著特色和哲学基础,也是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指导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途径。由此而启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既无现成答案可查,更无现成道路可寻,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才是我们作出正确决策的唯一有效的途径,才是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得力法宝,是领导决策中第一的和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
二
两次历史性飞跃给予我们的另一方面的启示是:决策集团,尤其是决策集团的首要人物不唯有坚定正确的世界观,而且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毛泽东是这样,邓小平也是这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坚持正确的方向,探索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毛泽东同志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对马列主义原理和其精神实质悉心理解,形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通过对中国社会实际的准备把握,增强了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他确信“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等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决策,但正是这些正确的决策,却在早期长期受到来自中央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可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