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大唐极品闲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也写得很慢,前后改了八稿。从十岁时开始誊抄,耗时六年才将这部书著成。
也许杜睿现在的真实才华还赶不上司马光,可有他这本书为范本,加上这些年文言笔力大增,这篇资治通鉴并不比原本逊色多少。
太宗自打拿到这部资治通鉴,用了五天才总算看完,看完之后,也不禁摇头感叹,只说了一句:“此书可比史记,此子堪比司马迁。”
太宗看完,便遣人将朝中的众大臣纷纷唤到了承庆殿,然后便将这部书递了下去,开始众朝臣还不知所为何事,只听太宗说了一句:“我大唐也出了部史记!那杜睿还真的办成了!”
众大臣一愣,心中虽惊讶,但更多的还是不屑一顾,史记何等地位,岂是谁都能比得了的,可当他们看到资治通鉴时,一个个哑口无言。这样的书就是一个成名的大儒也写不出来,而杜睿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这是何等的才气!而且听太宗说,这部书杜睿从十岁便开始编写,这还了得,就是孔子复出,颜回再生,在十岁时恐怕也没有这么大学问吧。
和太宗刚看到这部书的时候一样,众大臣一旦看进去,便看了还想看。现在史书大多数格式分为表、纪、世家、传什么的,看起来还要相互对照,十分麻烦,那里象这本编年史,一目了然。过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这怎可能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书写的?
可事实就摆在眼前,太宗总不会拿这个和他们说笑,而且这部书的文字书写,用的是米芾的米体,这大唐除了杜睿一人之外,根本就没有谁再会用,不是杜睿还能是谁!
大臣们全都瞪目结舌,这也太太那个了吧,此刻他们都想不出任何一个形容词来表达心中的感想。
太宗见众大臣的反应,也感叹了一声:“此子的才华,当称得上是旷古绝今了!”
众大臣听太宗居然如此推崇杜睿,更是惊讶,最终还是房玄龄首先反应过来,站起来道:“老臣也曾听闻杜睿此子的一些事,他自打到了杜陵,基本上闭门不出,从早上太阳未出起床,到晚上亥时休息。这六年来如一日。因此那杜家子有今天才华亦非天生,后天努力才是真正原因。现在杜睿年龄还轻,如青苗茁长,花朵含苞,圣上如此夸赞于他,非是赞他,而是捧杀。”
众人听了也是止不住的叹息,心想一个少年郎家中衣食无忧,正是处在贪玩的年龄,可这少年有了今天的才华和声名,依然不骄不妥,苦读书籍,竟然连出去玩一下都忘记,他们哪里知道,杜睿在大观园中虽然勤奋著书,但日子过的却逍遥自在。
只是这般年纪,这些大臣们的子嗣,哪一个不是鲜衣怒马,走马章台的胡闹,一想到杜睿年纪轻轻,便断定要流芳百世了,大臣们便不禁一阵气苦,打定了主意,回家之后定要狠狠的教训家里的那些个小混蛋。
太宗听了房玄龄的话,也是轻轻颔首,虽然不再夸奖了,但是心中却依然不平静,这几天他一直在看资治通鉴。
第一这本书写得的确文字流畅,特别是精彩的地方,如淝水之战、赤壁之战,更是**迭起,精彩不断。
第二他也看出了杜睿写这本书的用意。春秋明礼,故从郑伯克段于鄢起讲。而杜睿这部资治通鉴却从韩、魏、赵三家灭智分晋起讲。
开篇便是:予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这一段把太宗看得心痒难耐,朝中的大臣一个个说得比唱得还要好听,可哪一个有杜睿这般心思,先是三国演义大讲特讲忠义正统,再有这本资治通鉴专讲名份。
历朝历代的君主纷纷高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旗,可是哪一个真正的正眼瞧过儒家一眼,无非就是借着儒家君君臣臣,君权天授的名号罢了。
可是现在好了,太宗这些不用再死抱着儒家的大臭脚了,有了这部书,想来谁都能把名分二字牢牢的刻在心上。
而且这本书风格严谨刚正博大,杜睿还不像其他大臣那样,一昧的拍马逢迎,专讲名份,也在书中不断借着历史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向当位者发出忠告。难怪他起了资治通鉴这大口气的名字,果然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太宗看着众大臣不住的争论,不禁问道:“诸位爱卿,以卿等看,此子可比当世哪个大臣?”
太宗的话一出,满朝文武顿时一静,最后还是朝中的头号大儒孔颖达站了出来,沉思了一会儿,说:“但看此书,此子之才,老臣以为满朝文武无一人可以匹敌了!其节如房玄龄,其正如魏征,其智如杜如晦,其才可使老夫掩面而退,可笑先前老夫在朝堂之上还曾对其攻讦,现在想来,徒惹人笑耳!”
太宗闻言一乐,问:“难道满朝文武一个也不能比?那么可比古人?”
孔颖达又沉思了一会儿,才道:“单论这少年的才气,老臣以为,当可与其此前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相比了,当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载之张子房啊!最难能可贵的是,此子生性淡泊,不计较功名,老臣不如,老臣不如啊!”满朝文武听着孔颖达这当代大儒对着杜睿一个劲儿猛夸,也觉得心里发酸,这老匹夫也太不要颜面了,先前还说人家是祸国妖孽,现在又说人家是姜子牙,张子房,当真的不要脸。
太宗听着,虽然也觉得孔颖达言过其实,但却也不禁一阵感叹,想着杜睿小小年纪,可帮朕做了多少事?先是谋划北伐,一扫边患,而后又救了汝南公主和长孙皇后的命,还有这本资治通鉴,最难能可贵的是,杜睿做了这么多,却从来都不再乎官位、金钱、名声,也从来都没向他要求过什么,可他却几次三番的猜忌,现在想来,确实荒唐。
听着众大臣的议论,太宗突然问道:“房爱卿,岑爱卿,你二人也看了这本书,卿家写的诗词文章,朕也看过,单论才华二位爱卿也算得上是当代佼佼者,可现在二位爱卿写这本书,你二人能不能写得出?”
房玄龄和岑文本二人闻言,相视一眼,都细细的思索起来,如果单论较短的章节或许可以不逊色的写出来,可要是从这么多资料中找出历史真相,还写得如此流利精彩,并且只是一个人的话
二人再次对视了一眼,然后同时躬身道:“臣无能为力。”
太宗笑了一声,转向众官问道:“众位爱卿,你们之中可有谁有把握在冲龄,写出这样的鸿篇巨著?”
这些大臣面面相觑,心想自家也不是野狐精,哪有这个本事,不要说是他们,好像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这等才华之人啊。
也写得很慢,前后改了八稿。从十岁时开始誊抄,耗时六年才将这部书著成。
也许杜睿现在的真实才华还赶不上司马光,可有他这本书为范本,加上这些年文言笔力大增,这篇资治通鉴并不比原本逊色多少。
太宗自打拿到这部资治通鉴,用了五天才总算看完,看完之后,也不禁摇头感叹,只说了一句:“此书可比史记,此子堪比司马迁。”
太宗看完,便遣人将朝中的众大臣纷纷唤到了承庆殿,然后便将这部书递了下去,开始众朝臣还不知所为何事,只听太宗说了一句:“我大唐也出了部史记!那杜睿还真的办成了!”
众大臣一愣,心中虽惊讶,但更多的还是不屑一顾,史记何等地位,岂是谁都能比得了的,可当他们看到资治通鉴时,一个个哑口无言。这样的书就是一个成名的大儒也写不出来,而杜睿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这是何等的才气!而且听太宗说,这部书杜睿从十岁便开始编写,这还了得,就是孔子复出,颜回再生,在十岁时恐怕也没有这么大学问吧。
和太宗刚看到这部书的时候一样,众大臣一旦看进去,便看了还想看。现在史书大多数格式分为表、纪、世家、传什么的,看起来还要相互对照,十分麻烦,那里象这本编年史,一目了然。过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这怎可能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书写的?
可事实就摆在眼前,太宗总不会拿这个和他们说笑,而且这部书的文字书写,用的是米芾的米体,这大唐除了杜睿一人之外,根本就没有谁再会用,不是杜睿还能是谁!
大臣们全都瞪目结舌,这也太太那个了吧,此刻他们都想不出任何一个形容词来表达心中的感想。
太宗见众大臣的反应,也感叹了一声:“此子的才华,当称得上是旷古绝今了!”
众大臣听太宗居然如此推崇杜睿,更是惊讶,最终还是房玄龄首先反应过来,站起来道:“老臣也曾听闻杜睿此子的一些事,他自打到了杜陵,基本上闭门不出,从早上太阳未出起床,到晚上亥时休息。这六年来如一日。因此那杜家子有今天才华亦非天生,后天努力才是真正原因。现在杜睿年龄还轻,如青苗茁长,花朵含苞,圣上如此夸赞于他,非是赞他,而是捧杀。”
众人听了也是止不住的叹息,心想一个少年郎家中衣食无忧,正是处在贪玩的年龄,可这少年有了今天的才华和声名,依然不骄不妥,苦读书籍,竟然连出去玩一下都忘记,他们哪里知道,杜睿在大观园中虽然勤奋著书,但日子过的却逍遥自在。
只是这般年纪,这些大臣们的子嗣,哪一个不是鲜衣怒马,走马章台的胡闹,一想到杜睿年纪轻轻,便断定要流芳百世了,大臣们便不禁一阵气苦,打定了主意,回家之后定要狠狠的教训家里的那些个小混蛋。
太宗听了房玄龄的话,也是轻轻颔首,虽然不再夸奖了,但是心中却依然不平静,这几天他一直在看资治通鉴。
第一这本书写得的确文字流畅,特别是精彩的地方,如淝水之战、赤壁之战,更是**迭起,精彩不断。
第二他也看出了杜睿写这本书的用意。春秋明礼,故从郑伯克段于鄢起讲。而杜睿这部资治通鉴却从韩、魏、赵三家灭智分晋起讲。
开篇便是:予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这一段把太宗看得心痒难耐,朝中的大臣一个个说得比唱得还要好听,可哪一个有杜睿这般心思,先是三国演义大讲特讲忠义正统,再有这本资治通鉴专讲名份。
历朝历代的君主纷纷高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旗,可是哪一个真正的正眼瞧过儒家一眼,无非就是借着儒家君君臣臣,君权天授的名号罢了。
可是现在好了,太宗这些不用再死抱着儒家的大臭脚了,有了这部书,想来谁都能把名分二字牢牢的刻在心上。
而且这本书风格严谨刚正博大,杜睿还不像其他大臣那样,一昧的拍马逢迎,专讲名份,也在书中不断借着历史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向当位者发出忠告。难怪他起了资治通鉴这大口气的名字,果然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太宗看着众大臣不住的争论,不禁问道:“诸位爱卿,以卿等看,此子可比当世哪个大臣?”
太宗的话一出,满朝文武顿时一静,最后还是朝中的头号大儒孔颖达站了出来,沉思了一会儿,说:“但看此书,此子之才,老臣以为满朝文武无一人可以匹敌了!其节如房玄龄,其正如魏征,其智如杜如晦,其才可使老夫掩面而退,可笑先前老夫在朝堂之上还曾对其攻讦,现在想来,徒惹人笑耳!”
太宗闻言一乐,问:“难道满朝文武一个也不能比?那么可比古人?”
孔颖达又沉思了一会儿,才道:“单论这少年的才气,老臣以为,当可与其此前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相比了,当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载之张子房啊!最难能可贵的是,此子生性淡泊,不计较功名,老臣不如,老臣不如啊!”满朝文武听着孔颖达这当代大儒对着杜睿一个劲儿猛夸,也觉得心里发酸,这老匹夫也太不要颜面了,先前还说人家是祸国妖孽,现在又说人家是姜子牙,张子房,当真的不要脸。
太宗听着,虽然也觉得孔颖达言过其实,但却也不禁一阵感叹,想着杜睿小小年纪,可帮朕做了多少事?先是谋划北伐,一扫边患,而后又救了汝南公主和长孙皇后的命,还有这本资治通鉴,最难能可贵的是,杜睿做了这么多,却从来都不再乎官位、金钱、名声,也从来都没向他要求过什么,可他却几次三番的猜忌,现在想来,确实荒唐。
听着众大臣的议论,太宗突然问道:“房爱卿,岑爱卿,你二人也看了这本书,卿家写的诗词文章,朕也看过,单论才华二位爱卿也算得上是当代佼佼者,可现在二位爱卿写这本书,你二人能不能写得出?”
房玄龄和岑文本二人闻言,相视一眼,都细细的思索起来,如果单论较短的章节或许可以不逊色的写出来,可要是从这么多资料中找出历史真相,还写得如此流利精彩,并且只是一个人的话
二人再次对视了一眼,然后同时躬身道:“臣无能为力。”
太宗笑了一声,转向众官问道:“众位爱卿,你们之中可有谁有把握在冲龄,写出这样的鸿篇巨著?”
这些大臣面面相觑,心想自家也不是野狐精,哪有这个本事,不要说是他们,好像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这等才华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