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我们的1654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兄,一切从实际出发吧,等你把氨生产搞出来再说吧。
设备我们有,可煤呢?如果用木炭制取氨,那我们所有的木炭产出量,都用上也不够。
技术员侯致本是化工公司经理王强在穿越后结交的朋友,化工公司经理王强发现他身上有那面世界难得的善良,好像四处漂泊的经历没有让他的心变硬,反而磨砺得更柔和而明亮,只有一个小小的缺点,性子有些急躁。
当然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我们现在真的是年轻人。
技术员侯致本知道化工公司也带了一些液氨,但那是先要给陆地冷库用的,如果用来生产碱,那么不管是用比利时人索尔维的氨碱法,还是最好的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联合制碱法,都是远远不够用的。
所以路布兰式制碱法现在是最实用,当然也就是最好的了。
技术员侯致本无奈地叹了口气,事实本来如此。
化工公司经理王强先把他安排到河口基地,怕他看了生气。
技术员侯致本握了一个拳头,像是发誓一样说:“放心,我们一定能生产出氨来。”
“当然,有了它,我们真就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了。”
布袋镇制碱厂建在布袋镇的下风口,离盐场远,离正在兴建的硫酸厂远,甚至离石灰厂都远。因为这种方法没经过实践检验,穿越者们有些怕。
化工,从来不是玩笑。
没办法,如果真完全使用原始而落后的路布兰制碱法,以穿越者们一次的投放量来看,这周围是没法呆人了。
大量的盐酸浓雾会要人命的。
18世纪末的时候,他们欧洲人生产的碱加一起才有多点产量,都不够穿越者们看的,所以他们欧洲人用露天制取的方法行,穿越者们的不行。
低压反应釜是普通碳钢的,只要温度不超过425c,它一点事儿也没有。实际上氯化钠与硫酸的第一步的反应,所需的温度远远达不到这样高。
如果温度超过425c后,那就真坏了,普通碳钢里面的碳就会石墨化,从而改变材质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不过,超过425c穿越者可以选择耐高温的耐热钢和低合金钢,他们的口袋挺深。
什么设备都可以打压,当初李子强可没有敢动孙德发的反应釜和耐高温高压设备。
第二步木炭还原硫酸钠反应就更简单了,高温煅烧吧。
河口基地的粘土式耐火砖完全适用,已经经过了红星水泥厂的检验。反应窑体上的集气器是现代设备,可以把反应出的一氧化碳送回窑体。节能减排从穿越者做起,实际上难度不大。
第三步硫化钠与石灰石的反应更容易了,高温煅烧吧。
最后用水溶法分离。溶液经浓缩后碳酸钠结晶析出而硫化钙不易溶于水,自然沉淀。
关于第一步反应时生成的氯化氢,穿越者们早就安排好了,一个淋水洗涤塔就搞定了。他们用木炭填充洗涤塔。在塔内使从塔底上升的氯化氢气体被下降的水吸收,制得盐酸。
当然他们还有后手,等下一阶段时,他们将此氯化氢气体与预热的空气混合通过铜和锰的氧化物,生成氯气。再让它通过石灰水,可制得永远需要的消毒粉。而且或可能制备氯酸钾……但是以目前的情况看,氯气还是用电解盐水的方法制取简单些。
小样吧,这样一个破玩意还整上了联合化工生产思路了。
化工公司的人一点也不担心自己设计的硫酸厂和制碱厂,这才哪儿到哪儿。但是其它行业的人真心害怕。这些土不土,洋不洋的设备能行吗?
如果不是考虑人员安全的问题,其他穿越者们真想把这些硫酸厂和制碱厂都建在一个孤岛上。
尽管化工公司的人拍着胸脯保证一切平安无事,比px项目都安全,绝不会引起群体性事件,他们没触动当地土霸的利益。
可其他穿越者们还是怕,谁能听懂你们说什么。
他们的小心眼儿又表现出来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布袋镇的开发经过吧。
布袋镇地名缘起于外绕沙嘴,深居泄湖内,似布袋状而得名。昔称“布大瑞”讹传为“布袋嘴”,骚人墨客称为“岱江”,也是日据时地方士绅以取七福神之布袋和尚雅号,以布袋为名延用至穿越前。
穿越后,穿越者们怕弄错仍用原名。
穿越前,布袋镇位于台湾嘉义县西南沿海,北邻东石乡,东北连朴子市,东南连义竹乡,西滨台湾海峡,南隔八掌溪接台南县北门乡。
同热兰遮城一样,都位处嘉南平原之上,地势低平,系由八掌溪多次冲积而成,形成原因与红星工业区所处的地区是一样的。
只不过它比较远了一些,离热兰遮城大约直线距离为五十公里,不过,它还是有一条路可以到达的,虽然不好走,但至少有。
穿越者们选择在这里另开基地是有原因的。
穿越前,它就是台湾省最大的盐场,在台湾岛西南沿海。沙滩广布,地势缓斜,河流注入淡水量少。
此地季风强劲,尤其是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长,气温高,蒸发快,海水含盐量高,波尔美浓度高,含盐量竟达千分之三十五。被人们誉为“东南盐仓”。
穿越后,穿越者们特地去那里查看一番,还好变化不大。
只不过奇怪那里的制盐者为何不用晒盐,而是用费工费时的煮盐技术。等着看了一下资料,才发现那还得等郑成功十二年来此地,才带来了晒盐技术。
不过随着穿越者们深入到布袋镇地区,细心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此地的煮盐者不是不会晒盐。
煮盐的工具,只需一口铁锅,可以拿了就走。而要是采用晒盐之法,先期投入大,不知道荷兰红毛蕃又要如何对待,那会是关门打狗啊,那么开垦盐田的前期投入就完全泡汤了。
我靠,真的是一切都可以解释的呀!
荷兰东印度公司,只是殖民掠夺不发展当地的论据又多了一条。事实上,穿越者们的内心里,更希望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发出个万亩盐田好让他们接收。
(关于郑成功收回台湾之前只会煮盐这一点,有个台湾朋友和我争论,他认为这是技术上的限制所制,至少许多公开的资料都是这样说的。但小子认为,百十来公里的海峡不可能达到屏蔽技术的作用,除非在那面的世界,再说晒盐算个什么神秘?所以我查过相关资料后得到本文的这一结论,不知各位书友大大,认可哪方?)
,老兄,一切从实际出发吧,等你把氨生产搞出来再说吧。
设备我们有,可煤呢?如果用木炭制取氨,那我们所有的木炭产出量,都用上也不够。
技术员侯致本是化工公司经理王强在穿越后结交的朋友,化工公司经理王强发现他身上有那面世界难得的善良,好像四处漂泊的经历没有让他的心变硬,反而磨砺得更柔和而明亮,只有一个小小的缺点,性子有些急躁。
当然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我们现在真的是年轻人。
技术员侯致本知道化工公司也带了一些液氨,但那是先要给陆地冷库用的,如果用来生产碱,那么不管是用比利时人索尔维的氨碱法,还是最好的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联合制碱法,都是远远不够用的。
所以路布兰式制碱法现在是最实用,当然也就是最好的了。
技术员侯致本无奈地叹了口气,事实本来如此。
化工公司经理王强先把他安排到河口基地,怕他看了生气。
技术员侯致本握了一个拳头,像是发誓一样说:“放心,我们一定能生产出氨来。”
“当然,有了它,我们真就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了。”
布袋镇制碱厂建在布袋镇的下风口,离盐场远,离正在兴建的硫酸厂远,甚至离石灰厂都远。因为这种方法没经过实践检验,穿越者们有些怕。
化工,从来不是玩笑。
没办法,如果真完全使用原始而落后的路布兰制碱法,以穿越者们一次的投放量来看,这周围是没法呆人了。
大量的盐酸浓雾会要人命的。
18世纪末的时候,他们欧洲人生产的碱加一起才有多点产量,都不够穿越者们看的,所以他们欧洲人用露天制取的方法行,穿越者们的不行。
低压反应釜是普通碳钢的,只要温度不超过425c,它一点事儿也没有。实际上氯化钠与硫酸的第一步的反应,所需的温度远远达不到这样高。
如果温度超过425c后,那就真坏了,普通碳钢里面的碳就会石墨化,从而改变材质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不过,超过425c穿越者可以选择耐高温的耐热钢和低合金钢,他们的口袋挺深。
什么设备都可以打压,当初李子强可没有敢动孙德发的反应釜和耐高温高压设备。
第二步木炭还原硫酸钠反应就更简单了,高温煅烧吧。
河口基地的粘土式耐火砖完全适用,已经经过了红星水泥厂的检验。反应窑体上的集气器是现代设备,可以把反应出的一氧化碳送回窑体。节能减排从穿越者做起,实际上难度不大。
第三步硫化钠与石灰石的反应更容易了,高温煅烧吧。
最后用水溶法分离。溶液经浓缩后碳酸钠结晶析出而硫化钙不易溶于水,自然沉淀。
关于第一步反应时生成的氯化氢,穿越者们早就安排好了,一个淋水洗涤塔就搞定了。他们用木炭填充洗涤塔。在塔内使从塔底上升的氯化氢气体被下降的水吸收,制得盐酸。
当然他们还有后手,等下一阶段时,他们将此氯化氢气体与预热的空气混合通过铜和锰的氧化物,生成氯气。再让它通过石灰水,可制得永远需要的消毒粉。而且或可能制备氯酸钾……但是以目前的情况看,氯气还是用电解盐水的方法制取简单些。
小样吧,这样一个破玩意还整上了联合化工生产思路了。
化工公司的人一点也不担心自己设计的硫酸厂和制碱厂,这才哪儿到哪儿。但是其它行业的人真心害怕。这些土不土,洋不洋的设备能行吗?
如果不是考虑人员安全的问题,其他穿越者们真想把这些硫酸厂和制碱厂都建在一个孤岛上。
尽管化工公司的人拍着胸脯保证一切平安无事,比px项目都安全,绝不会引起群体性事件,他们没触动当地土霸的利益。
可其他穿越者们还是怕,谁能听懂你们说什么。
他们的小心眼儿又表现出来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布袋镇的开发经过吧。
布袋镇地名缘起于外绕沙嘴,深居泄湖内,似布袋状而得名。昔称“布大瑞”讹传为“布袋嘴”,骚人墨客称为“岱江”,也是日据时地方士绅以取七福神之布袋和尚雅号,以布袋为名延用至穿越前。
穿越后,穿越者们怕弄错仍用原名。
穿越前,布袋镇位于台湾嘉义县西南沿海,北邻东石乡,东北连朴子市,东南连义竹乡,西滨台湾海峡,南隔八掌溪接台南县北门乡。
同热兰遮城一样,都位处嘉南平原之上,地势低平,系由八掌溪多次冲积而成,形成原因与红星工业区所处的地区是一样的。
只不过它比较远了一些,离热兰遮城大约直线距离为五十公里,不过,它还是有一条路可以到达的,虽然不好走,但至少有。
穿越者们选择在这里另开基地是有原因的。
穿越前,它就是台湾省最大的盐场,在台湾岛西南沿海。沙滩广布,地势缓斜,河流注入淡水量少。
此地季风强劲,尤其是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长,气温高,蒸发快,海水含盐量高,波尔美浓度高,含盐量竟达千分之三十五。被人们誉为“东南盐仓”。
穿越后,穿越者们特地去那里查看一番,还好变化不大。
只不过奇怪那里的制盐者为何不用晒盐,而是用费工费时的煮盐技术。等着看了一下资料,才发现那还得等郑成功十二年来此地,才带来了晒盐技术。
不过随着穿越者们深入到布袋镇地区,细心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此地的煮盐者不是不会晒盐。
煮盐的工具,只需一口铁锅,可以拿了就走。而要是采用晒盐之法,先期投入大,不知道荷兰红毛蕃又要如何对待,那会是关门打狗啊,那么开垦盐田的前期投入就完全泡汤了。
我靠,真的是一切都可以解释的呀!
荷兰东印度公司,只是殖民掠夺不发展当地的论据又多了一条。事实上,穿越者们的内心里,更希望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发出个万亩盐田好让他们接收。
(关于郑成功收回台湾之前只会煮盐这一点,有个台湾朋友和我争论,他认为这是技术上的限制所制,至少许多公开的资料都是这样说的。但小子认为,百十来公里的海峡不可能达到屏蔽技术的作用,除非在那面的世界,再说晒盐算个什么神秘?所以我查过相关资料后得到本文的这一结论,不知各位书友大大,认可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