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崇云敬梅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理念,仿效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写法,就对毛泽东一生所作67首诗词如何评价,与偏狭过激论者逐篇展开具体辩说。依据宪法党章规定和邓选论述,阐述应当怎样公正评价毛泽东诗词瑕瑜得失,批评了偏狭过激观点;进而论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展善意有益文艺批评,应当遵循的5条原则。在辩明是非基础上,对毛泽东诗词历史地位给出科学定义。文章内容繁富、结构宏大,逻辑严谨、气盛言宜,有驳有论、有破有立,亦史亦论、亦庄亦谐,文理兼胜、嘲讽成趣,新见叠出、隽语纷呈,是近年来文坛少见的单篇巨制争鸣力作。文章凸显一条哲理:“矮化巨人,并不能长高侏儒。”文人的价值地位要靠自己对文学宝库所做的新贡献。

    关键词诗词评论观点争鸣现当代文学史毛泽东

    一

    好像是30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在南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任教。有一天,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文艺学教授徐中玉先生,应邀从上海渡江,莅临南通做学术报告。主题是文艺批评,他的老本行。那时国家刚改革开放,文化人说话初得自由随愿,所以报告很精彩,令在场听众耳目一新。

    他说了许多话,当时有记录,现在却只想得起一句,自然是印象最深的。那是他转述外国学者同他交流时说的一句话。具体原话也忘了,大意说:“你们中国学者,要学会对现状有所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产生思想家。”其实,两千年前中华的孟子已然说过类似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因为思想的闸门刚刚开启,所以徐先生转述的话,当时听起来特新鲜。

    也许中了那个外国人的“毒”从那以后,我逐渐有了一个奇怪观点,那就是:“众人都说毛主席好话,这时有一人敢于批评他说的错话;众人都说毛主席坏话,这时有一人敢于肯定他说的对话。这才叫真正的‘反潮流’!也许,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并且是中华文化必定要领跑世界的思想保证。”

    言归正传。从网上读到先生的大作(荣生按:文中尾注仅有序号),是评论毛主席诗词的。我们这一代人,上中学是伴随着记诵毛的诗词成长的,所以对先生的文章油然而生阅读兴趣。初看标题:王者之气与大同之梦——从头品评毛主席诗词,以为是正面论述的。读下去,才知道被标题所骗。平心而论,先生对毛的诗词,也不是一概否定,在少数几个地方,尤其一些无关紧要之处,也有过惜墨如金的审慎的肯定。但就文章的主旨和基调看,先生对毛诗词的基本态度是全盘否定的,至少是基本不欣赏的。悬猜先生之所以撰此大作,好像是担心别人非毛成功,论功行赏,而您落寞向隅;所以急于赶潮流,参加这非毛的大“围剿”、贬毛的大协奏,侧身挤进乐池,去拉一把大提琴。

    何以有此猜测?因为先生开辟的战场,是才学平庸之辈轻容易不敢闯进去侃侃而谈的艺术殿堂。只有才艺精熟的高手,或者自命不凡的莽汉,才敢于挤进去高谈阔论,指点正误,轩轾优劣。所以先生的非凡勇气,是让学生油然生畏,不由得肃然起敬的。

    关于毛的诗词,中国早有定评,世界早享盛誉。前者如1964年山东大学高亨教授写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起巨龙飞舞,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后者如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提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第三世界国家代表即席朗诵毛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汪洋恣肆,分为十八章,外加开头结尾,篇幅总长两万一二千字。小子不敏,生性愚鲁,领会不易,所以虽经反复诵读,却只浅识皮毛,未知涯涘。首先,要肯定先生写作动机严肃,是出于怕由您独家“发现”的毛诗词中的“反民主”、“反科学”的谬种流传,故须挺身而出,详加指正;其次,要肯定先生学识渊博,对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深邃,故能引经据典,议论风发;再次,要肯定先生锲而不舍,对毛诗词下过深功,故能引史考据,钩沉显隐;又次,要肯定先生手法老到,对毛的不同作品分类对待,或就文论疵,或质疑版权;最后,要肯定先生文法精熟,冷嘲热讽、嘻笑怒骂,旁敲侧攻、顺手排击,皆成文章。

    学生才疏识浅,不敢与先生pk辩难,但先生文章中有一些费解难懂之处,不敢不懂装懂,必须求教先生。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求教的顺序,是先就具体问题求教,然后再就文艺批评方法,如何对待作品,如何对待作者,如何对待自己,谈学生的几点愚者千虑,以听命于先生。总的宗旨,是围绕贯彻中共十八大文献,就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谈谈文化人适宜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

    二

    我们还是沿着先生大作的顺序,循序渐进。先从前言看起。开宗明义,先生写下这么一段,为全盘否定毛诗词,首先造势:

    “由于作者的特殊地位,毛泽东诗词一经问世便备受世人关注。不管你喜欢与否,它的影响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存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其思想和艺术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众说纷纭。誉之者认为‘诗人毛泽东赢得了一个新中国’,用尽天底下最奢华的形容词如‘前无古人’‘千古绝唱’‘词坛第一国手’‘时代的诗魂’‘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犹嫌不足,还要号召人们‘沿着毛泽东开创的当代诗词创作道路奋勇前进’;毁之者则责难其‘帝王思想’,指其语象粗豪重复,袭用前人成句,质疑其某些重要篇目的版权,直欲摘下其诗人桂冠。有的评语,如鲁迅说毛泽东诗词有‘山大王气’,则被作着不同的解读。斯人早已作古,尘埃应该落定。尽管还有某些疑云一时难以消散,我们还是不妨对其成败得失,作一个大致的评估。”

    对于毛泽东诗词这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存在”因为记录着建国前中国革命争夺天下的血火历史,承载着建国后中国人民探索前进的汗泪历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喜欢”的,诵读引用,赞美学习的。听先生语气,您大约属于“与否”一类,必欲毁之而后快的了。“毁誉参半”恐怕先生把“与否”一类的成分估计多了,诋毁毛诗词的虽然不止先生一人,但与赞赏毛诗词的人数不可同日而语,岂止不足“参半”平分?学生稍有阅历,所见排兵布阵、掏根兜底诋毁毛诗词的,您的文章是首创。先生所引述并加以揶揄的赞扬用语,在“喜欢”毛诗词的人看来,甚是平常,不过出于真诚,脱口而出,尚未刻意拣选“最奢华”形容词,而且至于“用尽”且所赞誉,不过就某一方面、某一角度而言,未可咬文嚼字、胶柱鼓瑟。例如“前无古人”、“千古绝唱”云云,乃就其某一方面成就而言,非指全体,古今论诗大约方法雷同,未可拘泥。至于是否“沿着毛泽东开创的当代诗词创作道路奋勇前进”论者有权建言,是否响应,作者完全自主。有的用现实主义,有的用浪漫主义,有的用革命现实主义结合革命浪漫主义,悉听尊便,没人霸蛮强加。所谓“帝王思想”是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文人加给毛泽东的一个骂名,因为他胆敢向国民政府蒋总统争天下。现在这个口实被先生承接过来,以便“直欲摘下其诗人桂冠”也算是“古为今用”至于先生有无此等能耐,需待历史检验,大众认可。“语象粗豪”、“袭用成句”诗家做诗,受主客观环境多重影响,哪能篇篇名作、句句创新?这也是“喜欢”者见仁见智“与否”者见盗见淫,因为先生憎恶毛诗词,所以“仇人眼里出东施”的缘故。至于“质疑”重要代表作品的“版权”这倒是先生“摘下其诗人桂冠”的“杀手锏”只是威力尚未明朗。关于鲁迅说毛诗词有“山大王气”学生阅历肤浅,惟见网上有人透露,未见权威出版的鲁迅文集有此妙评;只知毛对鲁十分推崇、终身敬仰,称鲁是中国文化新军的“旗手”、“空前的民族英雄”;也知鲁对毛甚有好感,在答托洛斯基派的信里怒斥贬低“毛泽东先生们”的人,说他们的所为“有背于中国人现在为人的道德”不屑于与他们为伍,而以得引“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的毛及其战友“为同志”而“自以为光荣”纵然先生所引属实,鲁迅的口吻也是善意的、幽默的、玩赏的,符合他特有语言风格的;退一步讲,即使释为贬义,释为批评,释为嘲讽,如先生愿,那也只对应着毛的一小部分作品,因为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在1936年10月19日就离世了。同月,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陕甘,与毛率领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中国革命新的光明局面从此开启。鲁与毛心相通,事相补,不同的只是战场:一在文一在武,一在白区一在红区,而目标完全相同,都是为了追求中华民族解放。1949年10月17日,郭沫若先生写的诗鲁迅先生笑了,反映了中国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对毛鲁一致性的普遍认识。

    紧接前文,先生对毛泽东诗词在中国诗歌史上得到如此广泛的普及,表示强烈不满。先生写道:

    “不过,有推崇者说:‘也许可以夸张地说,西方的文明和文化的普及,应归功于基督教所强加的人必诵咏的圣经。我们许多的古典诗词知识,也许应归功于毛泽东的诗词在文革期间的广泛普及。’这就不免似是而非了。可叹我辈,生逢秋来九月八,一花开后百花杀,正该发蒙读书,却遭遇十年一出荒诞剧,古今中外人类的一切文化艺术几乎尽被指为封资修货色,予以禁毁,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统统都在禁书之列,上下五千年,泱泱我诗国,只剩下一本红宝书三十几首诗词流布于世,灌输于人,别无选择。归功耶,归过耶,千秋功过,谁人曾与评说?”

    把政治和文艺混为一谈,是先生贬斥毛诗词的基本策略。其实,桥归桥,路归路,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不是单打一的,在党犯错误时期也有光明面,在路线正确时期也有阴暗面。“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未可一概而论。就毛泽东诗词的传播普及来说,确实主要在“文革”时期。学生那时正上初中,十四五岁,最早接触的只有两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红卫兵组织印在一本介绍毛泽东一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6位亲人的小册子,——书名好像叫毛主席的回忆——,铁笔钢板油印小册子的封面上。由此引起对写诗填词和欣赏毛泽东书法的浓厚兴趣,日积月累,后来逐渐能背诵几乎全部37首毛泽东诗词。当然,其时只粗晓七律是每句七字,韵脚规律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首句入韵多见。其余知识:结构的“起承转合”得知于1972年在部队阅读当时新印的红楼梦;句中平仄交替、句间平仄相对、联间第二字平仄相粘,三四、五六两句必须是两副对联,拗句可救,以及整首平仄格律,由诗而词,知晓词律系由诗律变化而来,旁及通过景情交融、实虚相生、静动结合来营造意境,等等,皆得知于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当工农兵学员时,通读王力古代汉语,听老师讲文学课。我想,那个时代的人,当然不包括先生似的生而知之、先知先觉的人,大都有过类似经历。这些都是学生亲历的事实,虽然先生不予承认。

    说“文革”十年文艺荒芜,是事实。但说“只剩下一本红宝书三十几首诗词”则不是事实。学生愚陋,记性不好,所见尚有:马列著作,鲁迅著作,革命现代京剧、歌剧、舞剧,浩然小说,杨朔、秦牧、刘白羽、魏巍散文,四大名著,电影英雄儿女等;大概从林彪爆炸以后,文艺逐渐松绑,1975年邓小平整顿之后,文艺的冬天行将结束,创业等新电影接踵面世。至于“红宝书”即毛主席语录,本身并不是值得诟病的毒草邪物。语录并非自毛首创,两千年前孔子的论语,是这种体裁的渊源。邓小平说得好:“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钻研大部头马列经典,是专门家的事,实际工作层面的人做不到,也不必要。所以,小红书在向识字无多的中国最广大民众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上的正面的历史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上,古今中外思想家烙印后人并发生影响的,往往不是他们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而是他们精警动人的经典语录。当然,学习语录不应断章取义,不可同整个思想体系相割裂就是了。再补充一点,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古今中外人类的一切文化艺术”都能读到,而80后、90后出生的人,写诗填词的日见其少,不知先生作何评论?先生好夸大其辞,自是文人本色;但是“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还是应以准确为基础,然后讲求鲜明、生动。少年轻狂,容当信口开河;老年世故,还是返璞归真为好。

    先生文章的第一第二章是评说毛早年即少年时代的诗。在第二章最后一节,这样写道:

    “这一时期的最为后人熟知的名句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是作者一生奉行的斗争哲学的著名表述。晚年则演绎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八亿人民,不斗行吗?’‘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于是,战火硝烟之后的岁月仍然处在斗争和动荡之中,不得片刻的喘息和安宁,中国古代圣贤的‘和为贵’的教诲已经淡远无痕,‘窝里斗’堂而皇之。”

    这段话与先生在文章前言中所说的“平心静气,不存任何偏见”“做一回客观公正的评价”的初衷有所不合。首先“与天斗”原文是“与天奋斗”拿掉一个“奋”字,不但不合诗句的节律,而且改变了感情的色彩。一般地说“奋斗”是个好词,直到最近党的十八大还在使用;“斗”则常携贬义,类似无原则纠纷。其次,斗争哲学,一般地说,并不是坏东西,因为中国革命的敌人极其强大、极端残忍“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优点和法宝,中国革命死了几千万人才获取成功,这是今天坐在空调间里,喝着咖啡,跷着二郎腿,空谈“和为贵”的书生们难以想像的。再次,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曾加重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写有论断,否定的只是“扩大化”又次“战火硝烟之后的岁月”因为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存在,斗争直到今天仍在延续,还不能一味“喘息和安宁”还得保持忧患意识。最后,党内至今存在反对左右倾向的斗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是不能以“窝里斗”一词“堂而皇之”地一概抹煞的。毛泽东在建国后的错误,主要地不是奉行斗争哲学,而是在中国这样一穷二白的国家,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因为缺乏理论准备,缺少实践经验,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实“斗”与“和”既相反又相成,例如,无论美日对中国,还是中国对美日,都是斗与和交替,从来如此,至今如此。“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书生怕斗,这大概就是单纯的书生不仅不能取天下,甚至也不能守天下的原故了。

    先生在第三章,发表对毛的两首婉约词虞美人?枕上和贺新郎?别友的品评。学生只见您见多识广的考证,不见您对词的内容意境本身的评论。本来是评论家普遍看好的两篇作品,经过先生一番自以为是的“考证”原来被认为是写毛为了革命大业,两次与爱妻杨开慧新婚离别的凄婉爱情,被说成一篇是纪念第一任妻子罗氏,另一篇是留恋女友陶斯咏。于是,庄重纯洁的爱情没有了,代之以似是而非的小道传闻。也许这正是先生“矮化”伟人的本意。但是,从这里,学生只见先生有“传播小道”的哗众取宠之心,看不出先生有“就诗论诗”的实事求是之意。至于先生笃信小道的理由,说是“为中共建党‘开天辟地’而奔忙而亢奋的年青革命家,会为一次夫妻小别而‘百念皆灰烬’、‘不抛眼泪也无由’吗?”此说尤与先生矮化毛的初衷自相矛盾!须知这是托诗寄情,可先生为了贬毛抑毛,却先把毛“拔高”成没有常人七情六欲的神人了。至于“既是别妻,为什么题作‘别友’?”并不能成为疑问,因为革命夫妻同时也是革命战友,这在革命年代属于司空见惯的通行称呼。似是而非的考证,不应影响对这两首好词的充分肯定。此外,毛对自己的作品,在手稿上有所改动,自有他的理由,也是他的权利,别人揣度构思、妄加褒贬,实非所宜。“放言遣辞,良多变矣。”文无定法,各有所思,先生正不必专己自是、崇己抑人。至于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为“自我神化”这不仅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艰巨性、残酷性隔膜少知,而且涉嫌打棍扣帽,尤其不是评论家跟创作家切磋技艺的平等态度。先生又借今人以“人有病,天知否”为书名,刻意引申:“当年的人,已经成为后来统治人间的天,后来的人们在天的统治之下,肉体和灵魂多有病痛,天高高在上,可曾知晓?”这些话用在评说毛的早期作品上,颇有点生拉硬扯、罗织罪名之嫌了。先生认为在婉约中不能插入豪放,只是先生一家之论;文似看山不喜平,按照艺术辩证法,动静文野、粗豪婉细之间原无不可逾越的鸿沟,艺术家是可以随心所欲,营造自己所喜爱的意境的。

    先生在第四章,品评毛词沁园春?长沙。首先指出该词与菩萨蛮?黄鹤楼,是“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年轻时的两首代表作。”接着对毛关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自注提出质疑。毛自谓本意在说“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先生却认为这是毛“刻意掩饰”自己的帝王情结:“其实,诗言志,诗所言之志是不必掩饰的。指点江山,问鼎苍茫,正是领袖情结,王者气概,没什么好欲说还羞的。”初一看是在为毛说话,其实是“请君入瓮”在为文末结论里坐实毛的两大罪过之一——想当皇帝——预留地步。先生健忘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杰出历史人物的动机不是单纯个人的主观愿望,他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群众和阶级意志的人格化代表。简言之,马克思主义者是从阶级、从集体、联系地、动态地说事,庸儒们是从个人、从独体、孤立地、静止地说事。

    但这还不就完,先生并不以把毛推入帝王之瓮而满足,笔锋一转,干脆质疑起这首代表作的著作权来:

    “有一个说法,称此词是20年代初毛泽东和他的一些同学同游岳麓山和橘子洲头时的集体联句,经几位老师修改而成。此说有无根据,已难索考。以毛泽东的天赋和功力,独作此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若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道得个语,必是某人,似乎也失之武断,是尘埃落定之后的推想。曹操有一名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中原方逐鹿,群雄并起时,敢问大地主宰者,当不乏其人。”

    这段话颠三倒四,闪烁其辞。先披露谗言,似己亦信;继以质疑,似又不信;却又自我否定,引经据典,仍是信谣。翻来覆去,还是归结到质疑著作权。因为这是代表作,关系重要,质疑版权,杀伤力才大。现代法律的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既无证据,却热衷信谣传谣,实非正经文人所当作为。以“莫须有”的谣言污人清白,不仅有损先生为人的令德,也是当代法律所不鼓励的。学生阅历浅,读书少,只见有长篇排律由两三人联句而成的雅事,未听有句数无多的长短句也由一群人联句而作的稀闻。且本词上阕描写眼前秋景,身份尚容泛解,说成集体联句,或可牵强蒙混;而下阕回忆同学旧事,立场已越学子,道是同学分作、老师改定,岂非无缝下蛆?至于在毛泽东的青年同学之中,还有其他谁人想主沉浮,用先生的意思,就是“想当皇帝”恐怕不只先生自己心知肚明。故此处采用质疑版权的策略,实非头脑清醒、思维明晰之人所当乐为。

    在第五章开头,先生对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诗词有一段总评价:

    “这段时间的十几首诗词,多系行军打仗的纪实之作,泥于事功,黏着具象,诗意无多,除忆秦娥?娄山关等个别篇目,不足以代表其艺术成就。如果毛泽东只有这些诗词,其艺术品位则只与陈毅、董必武诸人相当。都说毛泽东喜欢三李,不喜欢杜甫,喜欢李白的豪放飘逸,不喜欢杜甫的沉郁质实,其实,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诗风,恰恰更近于杜甫的史笔,长于诗中见史,拙于史中见诗,艺术上更逊一筹。”

    这段话道出了部分艺术的真实,只不过仍然不忘随手贬毛损毛。其实所谓诗风,是就诗人的代表作品和表现题材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偏重叙事的称为现实主义,偏重抒情的称为浪漫主义,两者并非截然分割。李白也有叙事作品,杜甫也有抒情篇章。就连“采菊东篱下”的陶潜,也并非只是沉湎田园,仍有“精卫填海”的金刚怒目,还有闲情赋的卿卿我我。毛泽东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虽身处枪林弹雨,却仍有做诗填词的豪情雅致。有意思的是:遭先生贬斥“诗意无多”的作品,却引起第三世界政治家的赞赏,以至于在联大即席朗诵,引为豪迈,可见先生个人的喜恶并不能代言他人,更不能包括全体读者。

    先生说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里的“不周山”——共工是个不好的形象,并且用四点考据证实己说。大概先生忘了:诗家用赋比兴中的比喻,是就喻体和被喻体的某一方面、而不是所有方面的相似性来说的。例如“共产党像太阳”是就普惠人民来比的,不是就冬阳暖人、夏阳烤人来说的。共工敢与颛顼争为帝,共产党人敢与国民党争天下,相同的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勇精神。先生评说十六字令三首,认为“刺破青天锷未残”象征破坏旧世界“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象征建设新世界,进而顺手排击毛:“可叹诗人一生,善于破坏,不善于建设,刺破青天之后,于苍生拄天之赖,终有所负。”事非亲历不知难,看人挑担不吃力。先生在这里颇有点事后诸葛、苛求前人了。毛泽东一生,在极其艰难环境里,建立新中国,巩固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已经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盖世功勋,先生不应当向他要求更多东西。

    先生评论忆秦娥?娄山关,谓其“笔力劲健,非同凡响”却又说毛是“追摹”李白“且用其原韵”意谓毛词逊色李词。学生则谓:比较二词,虽同造恢宏苍凉美境,而一咏个人,一咏阶级,境界应有小大之别;一写凄清,一写惨烈,色彩仍有淡浓之异;总论艺术成就,毛词无愧为承继前贤而有所超越。至其用韵,则并未步趋。先生说七律?长征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学生不敢苟同。诗的首联写红军官兵对待长途转战的总心态,接着用两副对联举例分写行军与作战,尾联写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取得最终胜利。如果说首联是开端,颔联颈联是发展,则尾联便是高潮结局。五个地名划出“长征路线”写出“线性的长征纪实”烘托出长征的特征,没什么不好。从头到尾,诗中的主人公都在行动,或行军,或战斗,最后得胜而喜,喜而朗笑,并不“缺少诗的灵动”“腾细浪”、“走泥丸”突显长征主要事象是行进在漫漫山路,必须具备坚韧意志和豪迈激情,好比前贤用“白发三千丈”写“愁”并未“夸张失据”也许时过境迁,今天的书生已经很难体验当年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豪迈,所以才这般吹毛求疵、蛋里挑骨。先生质疑毛对清平乐?六盘山里“苍龙”的自注,认为“不妨指张国焘”“兼指党内最高权力”这是先生把严峻的对敌斗争,偷换成无谓的党内权争,借以坐实先生对毛预定的罪名:“想当皇帝”学生就此发现先生有一癖好:总是只从个人争斗落笔,总是把革命事业看成纯粹个人的恩怨权争。按照历史唯物论,杰出历史人物的动机,代表的是时代的群体的意志,例如:毛泽东搞革命,代表了中国人民渴求解放的愿望,邓小平搞改革,顺应了中华民族追求富强的愿景;离开时代的阶级的群体的情绪和追求,把重大历史事件仅仅看作历史人物个人的主观意志,那就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立场。

    先生批评毛“这一时期的作品,其另一见肘之处是意象重复”“‘旗’的意象反反复复出现”“造成诗境的单调和雷同”;“可谓终其一生,人在旗在,旗的意象与诗思始终纠结在一起。”这是学生非常佩服先生的地方:观察独到,见地深刻!不过“旗”的意象反复出现,并非江郎才尽、捉襟“见肘”而是因为诗人一生以红旗插遍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做诗离不开他的实际生活。不仅毛,而且邓、江、胡、习,都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情有独钟,夙夜在心。其实不仅中共,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不也对演变中国的旗色纠结不放?他们不是“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么?以先生之明,不可能没有看到,只怕是心知肚明,而装作视而不见吧?

    在第六章,先生评说毛的两篇代表作品。对念奴娇?昆仑,先生说毛在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大同梦’。”见地很准确,也很深刻。只是先生对此“大同梦”亦即共产党人为之终身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表现出不屑一顾。您这样写道:

    “念及全世界被奴役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吧,于是决意要‘搅’,‘搅得周天寒彻’,要‘倚天抽宝剑’,将我昆仑‘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要让这个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只不知道这革命输出,人家领不领情?”

    共产党人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情结不是罪过。先生可能遗忘了国际共运史。马克思主义初创时,考虑到国际资本力量强大,互相联结、声气互通,仅凭一国无产阶级不可能战胜国际资本,所以认定“无产阶级如果不能同时解放全人类,就不能最后解放自己”于是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举行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到了列宁主义,发现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无产阶级做不到同时举行革命,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之处的一国首先被突破,于是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同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与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为了推动中国革命,列宁曾派员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而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新中国。为了帮助中国坚持抗日战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先生看来,难道这些都是不必要而无价值的了?邓小平鉴于两极世界格局消失的新语境,适应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新世情,作出了“不当头”的英明决策,实因“这个头我们当不起”书生们据此批判毛泽东时代支援第三世界人民斗争是“输出革命”其实书生们“忽略”了:帝国主义者直到今天,一如既往坚持着他们的“国际主义”“输出”着他们的价值观和政治模式;“苏东巨变”刺激了他们的“热情”为了彻底“消亡”国际社会主义,最终建成由西方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他们支撑着、乃至裹挟着国际资本的力量,共同遏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扰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义事业。

    沁园春?雪是有目共睹的毛最享盛名的代表作。先生深知此篇非同小可:

    “毛泽东的全部诗词创作,如果抽去这一首,其艺术成就不免要大打折扣。1945年11月,国共和谈之后,此词在雾都重庆发表,无论是所谓无产阶级英雄气魄,还是所谓帝王气象,都让许多惯于期待英雄呼唤英主、不知民主宪政为何物的人们为之倾倒,也让那位声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蒋委员长气急败坏。如果说‘诗人毛泽东赢得了一个新中国’,其实就是这首词让他声名大振,胜出对手的。”

    以先生的历史观,是不服膺从代表阶级的群体的意志角度,来评述杰出历史人物动机与行为的,所以在“无产阶级英雄气魄”之前加上“所谓”对“帝王气象”的说法呢,心里是首肯的,嘴里不好明说,因为这是当时国民党御用文人的口吻,不便公然站队,所以也冠以“所谓”最让先生鄙视的,是那时许多的人们“不知民主宪政为何物”以致“惯于期待英雄呼唤英主”学生不知道先生为何总要把“英雄”和“民主”对立起来?但学生知道,中国各族人民正是在伟大的共产党及其英明领袖毛泽东带领之下,凭借武装斗争而非议会民主,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邓小平说得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批评毛泽东晚年错误,同时确立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经典论述写入宪法党章,大家共同遵守;而先生们顽固坚持非毛贬毛污毛损毛乐此不疲:是“许多的人们”“不知民主宪政为何物”呢,还是先生们不知党纪国法和人民民主专政“为何物”呢?

    因为这篇巨量级代表作品极其重要,所以先生在如何品评时着实费了不少心思。毛为预防别人误解主题,1958年对作品主旨写有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然而,为了坐实毛有“帝王思想”的罪名,先生对毛的自注提出质疑,置若罔闻,七拐八弯,写了很长一段:

    “其实,作品一经问世,作者自己是不必注解的。此处的注解,大概是有意回应当初敌对阵营对其‘帝王思想’的抨击。关于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注解也只能是一家之言,只能说明他的初衷,或导读的企图。读者则完全可以根据作品本身提供的意象去理解,所谓‘反封建’,所谓‘指无产阶级’,都不应该是定论。与作者关于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问‘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的自释不必拘泥一样,这里所谓‘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也不妨理解为一种谦词或婉言。既然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毛泽东又是共产党的领袖,所谓无产阶级,当然也可以是作者自指。领袖代表党,进而代表阶级,这是合乎逻辑的。至于毛泽东到底有没有帝王思想、独裁倾向,抨击者们是否会不幸而言中,这是需要由后来的历史验证的。”

    东闪西绕,万变归宗,咬定毛想当皇帝,以便按照“皇帝=封建余孽”的公式,把毛打入地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在先生的概念里,什么才是“帝王”的准确定义?如果说大权独揽,那么资本各国的总统哪个不是帝王?如果说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么毛一生只结过三次婚,超过此数的人多的是;如果说生活奢侈,那么他最爱吃的只是辣椒与红烧肉;如果说世袭特权,那么他的后代没一人身居要职。

    把毛定罪为想当皇帝,先生还嫌不过瘾。在写下一段夸赞文字之后,紧接着就指摘作品有缺陷,比喻失当,以便抵消刚才的肯定。仍嫌不够,又把在品评沁园春?长沙时用过的策略,故伎重演一次,干脆就质疑毛对作品的版权。先生写道:

    “有一个传闻,说此词出自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之手,胡乔木临终前最后一个愿望就是恢复他对此词的著作权。不知是否确有此事?”

    这里,先生给毛下了“进退两难”的套儿:要么承认自己想当皇帝,自注辩白是不管用的;要么承认自己剽窃了部属的作品,索要证据是没有的。无论承认哪条,对毛都不是利好,横竖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先生的做法,前此已然有人用过。就是写文章质疑所谓“大人物的著作权”这里的“大人物”却是专门针对毛的。他们的“根据”大约是当今一些首长讲话,常由秘书班子先行起稿,然后由首长审稿认定;由今及古,逆推毛的文章想必如法炮制。全然不顾毛是中共党内最能动笔之人,纤笔一枝抵得十万精兵,谣居然造到他头上。而且矛头直指经典作品,说他的实践论、矛盾论、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都是“由别人代劳大半”要说“人有多大胆,谣有多荒诞”先生们算是盖了帽了,其“艺术价值”可与“大跃进”时的口号后先媲美!然而造谣者并未直接说到胡乔木,大概当时胡还活着,规避当面质证。现在先生直引胡乔木名姓,是否因为斯人已逝,死无对证,可以信口开河呢?否则,为何不当乔木在世,当面质询此事,而使真相大白呢?

    按照先生转述的“传闻”这就意味着1936年尚未做毛泽东秘书、仅是一般干部的胡乔木,有“帝王思想”曾经想过要当皇帝!学生草民低微,不知党中央有未接到胡氏临终前的归权申请,更不知先生何以知晓胡乔木24岁时不安己分,竟有过想当皇帝的奢望?这种无稽的谰言,不但脑筋正常的人们不会相信,即连先生自己也未必会信,难道也有故弄玄虚、广为传布的必要?党章赋予党员“有根据地批评”别人、“负责地揭发”错误的权利,法律禁止公民用造谣传谣的方式侵害他人名誉。先生的做法,是否有侵害毛的合法权利的嫌疑呢?“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倘若有人谎称:“听说先生的女眷与他人有染,不过暂时还没有拿到证据。”您一定会勃然而怒,喝令出证,否则兴讼问罪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妇姑勃谿、叔嫂斗法的低俗手段,用在高雅的文坛论争上,对于增加先生的高名清操,只怕是南辕北辙的了。

    顺便说及,先生指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不够工密,以为前半类比“不错”后半设喻“勉强”其实先生忘了所谓高原,正由一连串矮平山丘起伏构成;象的脊背弓平,有似山原地貌,用群象奔驰象征高原起伏,何其神似!又指摘“银蛇”、“蜡象”相对于“欲与天公试比高”“格局不免小了些”这是先生拘泥于实际生活中的蛇象体积而言。其实艺术作品中的事象,是可以任凭想象夸张到无限大的:倚天且得抽宝剑,将莽昆仑裁为三截;艺境中任意大的蛇象,相对于与天比高,又何小之有呢?

    先生又斥责儒将陈毅的沁园春和诗:“指斥明确,语言犀利,实际上已超越了一时的意气之争,足为百世舞文弄墨者戒”先生此语,学生不以为然。古有“愤怒出诗人”一说,意谓诗人在感情激越奔放之时,比兴不足以酣畅淋漓地抒情,则无妨以赋体一吐为快,例如屈原的天问。当然,做诗要用形象思维,过分标语口号地直说,毕竟没有委曲蕴藉地表达来得好,先生的话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学生以为:即使直言笑骂,即便缺少韵味,毕竟仍算做诗,仍是用着文艺的方法来论争;惟有使用非文艺的方法,例如捕风捉影、飞短流长,罗织罪状、谣诼伤人,以村野长舌妇的能事,移用于高雅文学之殿堂,所行被正直文人所不齿,那才真的是“超越了一时的意气之争”值得百代“舞文弄墨者”鉴戒的负面的典型的例证。

    先生在第七第八章,是要批评毛处事不谦虚,行文不近人情。先说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此篇亦颇负王气,与唐太宗赐萧瑀有神似之处。”可是,先生却在这里特意强调:“尽管当时毛泽东只是政治局常委,而中共中央的总负责人是张闻天。”这里牵扯不上什么“王气”表扬红军将领,是作为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的毛职权范围内极平常的事。关于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十八大重申要“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党的特殊历史时期,有过两次,党的领导核心并不是党内职务最高的人。但是就各自发挥的实际作用而言,遵义会议之后的毛泽东,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邓小平,作为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地位,早已被全党全国全世界公认,先生不宜再说三道四。在评说祭黄帝陵时,先说“超越了阶级政党之争,着眼于国家民族之义,诗便展开了全新的襟怀,全新的境界,可圈可点。”把“阶级政党之争”与“国家民族之义”对立起来,忘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实。刚说了一句好话,立马挑刺抵消:“概括国土沦丧之耻,不提被沙俄强夺的广大失地,虽有隐衷,终欠允当。”离开当时当地历史条件,采用抬杠思维,冲淡中日民族斗争才是当时主要矛盾。一刺不够,又挑一刺:“‘东等不才’一语略欠谦恭,既与‘总司令朱德’联署,似应称‘我等不才’或‘东德不才’。”依学生推敲:“我等不才”不如原文的“东等不才”因为旧时以对人直称己名为谦恭。至于“东德不才”等于对人说自己以外的他人不才,有如狗尾换貂,明显逊色,先生还是收回为好。

    在第九、第十两章,先生时时不忘对毛顺手一击。评说七律?忆重庆谈判,先说“前三联入对,亦庄亦谐”紧接着批评“略显拼凑痕迹”学生只知律诗工对不易,却不知如何不显“拼凑痕迹”莫非先生自己做诗,每联行云流水、天衣无缝?无奈诗界有眼不识泰山,至今未传先生雷名。先生又说“炸桥挖路为团结”一句“还有点费解”大概先生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不知战争“为何物”更无暇深思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因此“人类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人类的旗帜,中国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中国的旗帜”的军事辩证法。接着又抓住“无非一念救苍生”加意影射:“这七字,是为政者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应该作为其一切夙求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只是作为在野之时的策略性标榜。正如民主和自由不能只作为在野时的策略性标榜一样。因为前者是民生,后者是民权。”先生这段话完全正确,没人异议。只是放在这里说,似是影射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前后,对民生和民权的态度前后不一致。这不合事实。党和毛泽东在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误,失误并非因为遗忘民生民权,而是因为:一,没有经验;二,胜利后不够谨慎。这些沉痛教训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得到系统总结,成为党推进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宝贵财富。评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先生在说了五句好话之后,立马追补一句:“只是‘不可沽名’一语隐含某种危险性,似乎为后来的许多有误英名之举埋下了一个伏笔。”这里,先生指出毛的特殊性格导致后来的错误,见地不俗,但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还是回到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那里对导致毛晚年错误的主客观原因作了中肯的过细的分析。

    接下来,先生评说毛与柳亚子6首唱酬诗词。一番串讲之后,仍是紧扣毛有“帝王思想”的主线不放:

    “君臣唱酬,各得其所,乐也融融,其词艺工拙,已不必细究了。而不管是真诚讴歌,还是曲意逢迎,‘开天辟地君真健’、‘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柳亚子的词似乎都在回应着毛泽东此前两首沁园春里的名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开天辟地之‘君’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君’,‘一人’也。”

    此言“君臣”前称“御笔”(荣生按:本文未引),先生在批判毛有帝王思想时,自己先已钻进封建文人的思维定式,戴了有色眼镜,所以看什么都不顺眼。在先生看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前线捷报,因为出现了先生认定的“君臣唱和”场面,属于“不知民主宪政为何物”都没有值得真诚欢歌的价值。这是因为先生未在旧社会生活,缺少新旧社会形态的对照,所以淡漠了新旧政权的价值对比。先生说柳对毛“曲意逢迎”学生认为有失偏颇。在先生看来,似乎只有海瑞骂皇帝、鲁迅刺当局,才是值得尊敬的文化人。其实,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家与政治家,根本利益一致,奋斗目标同向,双方理应肝胆相照、相衬互补、同进共荣。先生以鄙视口吻写柳亚子、郭沫若,不能算是公正的。至于先生对“一人”的憎恶,认作是“反民主”的代名词,那是因为先生囿于西方灌输的抽象民主的陈词滥调,没有认真研讨领会列宁对“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在历史唯物论者看来:历史是由群众创造的,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是由领袖主持的。“一人”之所以必要,并非为了个人崇拜,而是因为一政党、一国家、一民族,如果没有万人景仰的人尖子,作为精神领袖、团体旗帜、领导核心和凝聚支点,那就必然会是一盘散沙,一事无成。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党中央政治局必须“有一个核心”要求大家“以高度的自觉性”“有意识地”“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核心”这不仅是政党民族政治成熟的表现,也是国家社会最高利益之所在。这是只知空谈抽象民主、不谙军事政治实务的书生们,不经过静心认真思考,便不能深刻领会的社会政治哲理。

    在第十一章,先生评说毛的几首寄情山水诗词。对无瑕疵作品只串讲不评价,对“有瑕疵”或平庸作品则直言指斥。先生说五律?看山里“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不好,认为“在业已形成的一派柔美意境中,闯入一只强悍的鹰,很不协调,何况是迎客呢?‘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此情此境,干鹰何事?”乐听莺而厌见鹰,这只是先生自家爱好。据学生所知,大凡革命家,都对英勇强悍之物情有独钟,那是因为要推翻旧世界,继而巩固新政权,都必须依靠强力,温良恭俭让不能济事。大自然是和谐的,阴阳强弱,相反所以相成,实有其景其象,并不违犯艺术辩证法。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是内容格律气象境界俱佳的好诗,但在先生看来,并不值得肯定;因为涉嫌“不知民主宪政为何物”反而必须揶揄。且看先生所写:“登高四望,满目升平气象,书生赋诗,不颂而颂,南巡云云,油然颂圣口吻。和者踌躇满志,仍是‘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想三十年前指点江山,三十年后一统天下,故地重游,感慨自是不同:既然不负韶华,也就不必叹息韶华之易逝了。”“南巡”并不是个坏词,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960万方里国土,执行中央政策容有差异,消极腐败现象无时无之,不似蕞尔小国、弹丸之邦,瞻目所及、呼吸相通,所以自古建立巡视制度。有皇帝亲历各处的,有委官巡按各地的,对于洞察民情民隐、促进政通人和有益。又且历代中国,政治重心多在北方,经济重心多在南方,所以自虞舜以来直到康熙、乾隆,南巡传统绵延于后。不但毛邓都有南巡之举,而且直到今天,中纪委、省纪委、市纪委都对下属建有巡视制度。这没什么不好。先生把南巡与“颂圣”、“封建”联系起来,显然是苛严得不在理上。

    对七绝?观潮,先生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且看先生所写:“此乃钱塘江观潮之作,也是‘反击右派分子猖狂进攻’的一个写照吗?相传吴越王钱镠曾造三千利箭,令武士一齐射向大海,将这里的狂潮一举制服。这年5月中旬,毛泽东在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中提出‘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反右策略,6月实施反击,从容制敌,旋即大获全胜。”在这里,先生借评诗的由头,对1957年反右斗争表示愤恨,屁股决定脑袋,理所当然,可以理解。但不知先生忙里偷闲,有未翻阅邓选:那里否定的只是“错误在于扩大化”而认定对“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的方向”的人进行反击是必要的“不反击,我们就不能前进”;不仅如此,那里面还认定在整个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先生面对邓公此语,又当作何评论呢?还有,把自己与“杀气腾腾”向党索要领导权、执政权的人捆在一车,对于彰显先生的“大勇”不无小助,但对于彰显您的“大智”是否会求荣取辱、欲益反损呢?

    在第十二章,先生借评说蝶恋花?答李淑一,借题发挥,对毛的婚姻品德大加挞伐,尽展先生卓越的讽刺才华。学生由此真的见识了什么才叫做“功夫在诗外”这篇曾被改编为苏州评弹乃至歌舞剧,享有盛名的婉约词杰作,经先生如此这般一番搬弄,便不能给读者留下任何正面印象了。且看先生妙笔:

    “这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我失骄杨君失柳’,由‘杨’‘柳’二位烈士的姓氏生发联想,驰骋想象,构思颇妙。于婉约中见豪放,堪称大手笔。此篇的不足之处在于,下片难以为继,被迫转韵。还有,‘杨’‘柳’对举,只将一‘骄’字私授‘我’之‘杨’,于‘君’之‘柳’不免有所失礼,不大合乎国人谦德。作者可能已有察觉,有一份手迹上,这一句写成‘我失杨花君失柳’。不过,这一改动也未尽工稳,且不免让人联想到北魏太后那首旨趣不高的杨白花。或许,‘杨花’之‘花’可以虚化为‘兮’?”

    先生首先指摘作者因江郎才尽而“难以为继,被迫转韵”实因先生籍非湖南,隔膜湘音。相信毛的押韵才华可能不及先生,但还不至于找不到合于词律的韵脚,因为押韵对偶之类雕虫小技,旧时私塾早在开蒙初期,已将学子训练精熟,不容置疑的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说学生所在南通小市,所属6县方言土音尚且不尽相同,外人虽不能粗分,土人却皆可细别,何况中国幅员辽阔,先生岂能臆断毛的语音一定与您雷同呢?学生悬猜:在湖南韶山“柳”、“九”、“有”、“酒”、“袖”、“舞”、“虎”、“雨”的读音,其韵母应当是互相接近或者相似。且容举证:在平水韵部里“雨”、“舞”、“虎”、“努”、“虏”同属“上声七雨”部,而“努”、“虏”二字,在我老家镇江东乡方音中,都读“ou”韵。由此推之,在韶山方言中“ou”、“iu”、“u”、“彼母鲈希且艚梢酝ㄑ旱摹h跃僖焕涸谀贤u乔揭糁校熬拧14啤焙汀熬佟钡亩烈羰窍嘟摹v劣凇坝惺隆保壬岬貌唤饲椤u馐亲鞔剩沧质衤桑衲茉诩褐把睢焙腿酥傲敝耙宦杉由舷嗤男稳荽剩涑伞拔沂Ы狙罹Ы玖保棵源诵从凶宰3骸芭痈锩テ湓傻貌唤荆俊比缬得蟠茫薹涟选敖尽弊挚闯杉刃奘巍把睢保毙奘巍傲保斫馕姆ㄉ系摹盎ノ募濉被颉俺星笆÷浴保薏豢伞v劣谑指澹掌耸窃逦把睢保Ω奈敖狙睢保壬庇诒崛耍颐x邪汛涡蚺叩沽耍 把罨ā被崾谷肆氲健八匝罨ā保奈敖狙睢敝螅癫煞裳铮赐幌裕≈劣谙壬啄卑选把罨ā备某伞把钯狻保穹窍浊巯灼亍19靠鲇拢坎魂菪Υ蠓讲殴郑庖彩鞘樯梦耸Φ酿篑保怀芑16嗳9肺残酰凰狄舶铡?

    先生的妙招更在后面:

    “毛泽东的诗词多言风云之志,少缘儿女之情,其一生作品,婉约缘情者仅见几首。其中虞美人?枕上和贺新郎?别友情为谁抒,至今还不甚了然,只有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本事明晰,无须考索。只是有人说,不是‘我失骄杨’,而是‘骄杨失我’,因为当年杨开慧在白色恐怖中拉扯着三个孩子,一心记挂毛泽东:‘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1930年10月被捕后,拒不同意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遂遭枪杀。而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却早已移情别恋,1928年6月就另娶了十八岁的贺子珍。尽管这是事实,不容辩驳,但由此就说作者虚伪,就说这‘蝶恋花’纯属虚情假意,却不免责之过深。也许正因为辜负了杨开慧,内心一直歉疚不安,‘我失骄杨’的情怀才格外痛切。”

    我真是服了先生了!为了贬损毛,不惜采用人世间一切找寻得到的枪弹,居然学起红灯记里鸠山的手段,用毛的亲人为材料!倘若杨开慧在天有灵,她会容忍您借她为武器,来糟蹋她舍命守护的丈夫的名声?众所周知,毛与杨、毛与贺的婚姻,发生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是敌我之间惨烈斗争语境里的产物。那时信息远不及现在灵通,爱人们之间不知对方生死的情形司空见惯,因此才发生这样悲剧。毛贺相识过程,现在网上已有实证史料,可以参阅。学生弄不明白:地主老财、国民党军阀三妻六妾,先生不做文章,老是纠缠毛的三次婚姻不放,到底是在研究学术,还是无端找茬?从来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杰出人物革命生涯的正道上有什么不好?刘少奇同志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