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出身问题上,他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时人对他的评价,有“乱世奸雄”和“乱世英雄”两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最可信?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官渡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具体战况有何看点?
一乱世英雄
三国多名将,正说也精彩。
本节讲的这位,是曹魏身份最为特殊的名将,既是东汉朝廷的大臣,也是曹魏王朝的奠基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曹魏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今天把他作为名将来讲,所以只说他军事上的战功。在讲战功之前,先得弄清楚最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来说是四个问题:在出身问题上,他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为了消除阴影,他采取了哪些个性化的办法?当时人对他的评价,有“乱世奸雄”和“乱世英雄”两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最可信?他又为何要改弦更张,使用武力来开创自己的成功创业之路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出身问题上,曹操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曹操字孟德,东汉豫州沛国谯县人氏。前面说过,当时如果某郡成为皇室亲王的封地,则改成某国,此处的沛国,就是由沛郡改名而来。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也是神医华佗的故乡。现今这里还有多处有关三国的名胜古迹,包括考古发现的曹操家族墓地。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桓帝时的宦官,官当到“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中常侍,是皇宫中侍奉皇帝的随身宦官,实权很大。东汉专权最厉害的宦官,有“十常侍”之称,好比是“十魔头”一般。至于大长秋是什么官职,以往讲三国的学者,大多没有讲到位。当时的制度,皇后、皇太后都有专门的代称。皇后的专门代称是长秋宫,所以这大长秋,就是皇后宫中的大总管。曹腾虽然不在“十常侍”的名单当中,但是他既侍奉皇帝,又总管皇后宫中事务,两边都操控大权,堪称宦官中的大佬。只可惜被切除了生殖器官,没有亲生后代。但是,又当官又封侯,总不能断了香火,于是曹腾抱养了一个儿子,取名曹嵩,就是曹操的亲生父亲。抱养了儿子,还得配上一个妈,所以曹大宦官又娶了姓吴的女子为妻,成为有名无实的夫妻。
曹嵩是从哪家抱来的呢?从多种证据来看,应当是从夏侯惇、夏侯渊的夏侯家抱来,这个问题今天不讨论。且说曹嵩当官之后,弄出了一个轰动京城的大手笔。什么大手笔呢?原来,昏庸腐败的东汉灵帝,竟然在朝廷公开张榜卖官,明码实价,一手交钱,一手交官。还可以赊账,即到任之后官员把老百姓搜刮够了,再来付款,但是清账时要多交一倍的钱,相当于滞纳金。顶尖的官职,朝廷三公之首的太尉,价格也最高,整整一个亿。曹嵩出手阔绰,眼睛也不眨,拿出一个亿现金,把太尉买来当了。要问他哪来这么多钱,只消看他在这之前当过什么官。什么官呢?大司农。这大司农可了不得,是九卿当中最肥的缺,一手掌管全国的黄金、货币、粮食、布匹的收支调度,相当于后世中央银行、中央粮食储运仓库、中央物资储运仓库这三个部门的大总管。所以一个亿对他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可是这样的大手笔,社会反响好不好呢?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崔烈,花了五百万,买下三公之一的司徒,他的儿子崔钧就讽刺老爸,说你这顶官帽好倒是好,就是铜钱的味道太大,这就是后世“铜臭”一词的由来。崔烈花的钱,只有曹嵩二十分之一,已经遭到亲生儿子的讽刺。曹嵩花天价来买顶尖的高官,其社会影响之恶劣,可想而知。
曹操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二十岁出头进入社会和官场时,就免不了带上巨大的心理阴影。你会问了,他家有钱又有势,日子过得很滋润嘛,为什么还有心理阴影呢?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在东汉一朝,控制国家权力的,除了皇帝以外,还有三支力量。一是外戚,也就是皇后和皇太后的娘家人。二是宦官,即皇帝、皇后身边的使唤人。三是以官僚家族为骨干的士大夫群体,属于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管理人。士大夫这个群体,不仅人数多,分布广,而且文化教育上有突出优势,所以在国家体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他们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精神标榜,加之又有权力争夺的现实矛盾,所以对于操控皇权的宦官,有特别的憎恶和鄙视,曾经与宦官势力发生激烈的流血冲突。《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说是“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所谓阉寺,就是宦官,士大夫与他们为伍会深感羞耻。
还有很特别的一点文化因素,就是两汉时期,对于男性,特别是士大夫群体的男性而言,切除外阴生殖器官,是一种无比巨大的痛苦和耻辱。写出千古不朽作品《史记》的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无辜受到汉武帝的严厉惩罚,被施以宫刑。所谓宫刑,又称腐刑,是对男性“去势”。司马迁受刑之后,痛苦万分,他在写给友人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里面说:“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腐刑。”最丑恶的行为,莫过于辱没祖先;最巨大的耻辱,莫过于遭受腐刑。为什么遭受腐刑是最巨大的耻辱,那是因为受刑者从此变成不男不女的状态,要被他人视为丑恶的异类,还会造成家族支系繁衍传承的突然中断。而宦官之所以受到士大夫群体特别的憎恶和鄙视,生理上的缺失,这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曹操巨大的心理阴影,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他祖父曹腾,在政治身份和生理残缺两方面,都是士大夫群体极为憎恶鄙视的宦官。二是他生父曹嵩的来历,又不明不白。三是他生父曹嵩,还花天价买官,行为很丑恶,为人臭显摆。总之,曹操要是只想吃喝玩乐,混一辈子算了,那就什么心理阴影都没有;要是他还想进入政坛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获得士大夫群体的认同,那就不仅有阴影,而且阴影还很大。
不幸的是,曹操有心走的,正是后面那一条开创自己事业的路。但是,家庭出身自己无法选择,已经打上这样的耻辱烙印了,还有什么办法呢?
曹操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决定采取两种办法,来洗刷家庭出身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哪两种办法呢?
第一种办法,是要采用特别吸引人们眼球的行动,向士大夫群体公开表态,表示自己向对方靠拢的坚定立场。出身我自己没法掌控,道路却可以自主选择,我要坚决和你们站在一起,从而得到你们的认同。具体而言,是从士大夫群体当中,物色一位名声最大,话语权也最大的领军人物,去向他靠拢,零距离接触,请他对自己做出评价。他选中的领军人物是谁呢?就是许劭。
许劭,字子将,东汉豫州汝南郡平舆县人氏,平舆在今河南省平舆县。许劭特别善于评价赏鉴当时的人物,在士大夫群体中有很高的声望,《后汉书》卷八十六《许劭传》说当时“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天下的人说到通过评论人物来提拔后进之士,都把许劭、郭泰公认为权威。其实从政治上看,品评人物,乃是士大夫群体发展同类、排斥异己的一种特殊手段。现今曹操就是要利用这种特殊手段,反过来为自己服务。郭泰死的时候,曹操才十五岁,没机会去靠拢。许劭只比曹操大五岁,运气不好,就被二十多岁的曹操盯上了。
曹操靠拢许劭的情景,上面的《许劭传》也有生动描绘:曹操说好话,献厚礼,亲近许劭,请他评价自己。许劭鄙视他,不肯做。曹操找了一个机会,强行进行胁迫,许劭只好给他一个“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语,曹操听了“大悦而去”。在这里,曹操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首先,他是一旦打定主意,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其次,他又是很会用手段的人,先软后硬,软磨加硬泡,有不同的手段等着你。最后,他又是很会通过制造新闻效应,来显示某种意图的人。
大名士许劭给了评价,曹操的公开表态,就算基本成功了。不过,许劭的评语,后世记载有两种版本。上面说的《后汉书》卷六十八《许劭传》是第一种版本,另一种版本见于《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的孙盛《异同杂语》,文字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哪一种版本更接近原貌,因而更为可信呢?后世不断有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上?讲曹操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所以今天必须说一说。
著名学者汤用彤、余嘉锡先生,都认同“英雄”的版本,理由主要有两条:一,英雄是当时评论人物的常用术语。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拨乱反正,只有英雄才能做到;而曹操崛起于乱世,以英雄自命,所以听了“英雄”评语,才会大喜而去。
两位大学者的意见,当然很有见地和道理。笔者本人,也认同“英雄”的版本,但是还要补充三条具体理由。
第一条,从历史的确凿证据来看,曹操本人后来对自己最为得意的评价,就是英雄,而非奸雄。他对刘备怎么说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明明白白记载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当中。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他亲口所说,我俩是天下的英雄,并没有说我俩是天下的奸雄,这当然就是确凿的证据,对不对?
第二条,“英雄”的版本,出自范晔的《后汉书》,性质属于正史,即正规的史书。而“奸雄”的版本,出自孙盛的《异同杂语》。《异同杂语》,也简称《杂语》。《隋书》中的《经籍志》,记载有《杂语》五卷,应当就是孙盛的作品。但是请注意,《隋书》并没有把它分类在史书当中,而是划归在“小说”一类。而当时的小说,在班固的《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被定性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比较起来,可信度就比正史要差了。
第三条,最为关键,要多说两句。“奸雄”一词,后世一般的理解,都是奸诈的英雄,含义有褒有贬:虽然性格上极其奸诈,但是才能上却真是了不起,终归还是英雄一个。用这样的理解去考察许劭评语,就会高度认同“奸雄”的版本。但是很遗憾,这种习惯性的理解,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这种理解,与“奸雄”这个词汇在当时的准确含义,并不能完全吻合。
研究历史必须读古书,而古书中有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含义会出现变化。语言学界的泰斗王力先生,在他的名著《古代汉语》中,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题目叫《古今词义的异同》。他特别提醒说:“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义去理解古书中的词汇。”王力先生的提醒,是我们考察许劭评语版本的指南针。举例来说,比如“小品”,魏晋时期是指佛教经典的简略本,如果说成春节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佛家师父就要笑了。又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中的“卑鄙”,是指自己社会地位的卑下鄙贱,如果说成品德的恶劣,孔明先生就要生气了。孙吴名将朱然的外貌,史书说是“气候分明”,这里的“气候”是指一个人流露出来的精气神,如果说成天气气象,朱然就要反对了。由此可见,我们理解古书中的词汇,只能按照当时的原意去理解,而不能用后世已经发生变化的意思去理解;用流行语言来说,就是不能搞词汇意义上的穿越。
同样,“奸雄”一词,当时准确的含义,与现今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这个词汇,是从《荀子·非相篇》的“奸人之雄”四个字浓缩而来。奸人的含义很明确,就是坏人、恶人,完全是负面的贬义,所以才有汉奸、内奸的称呼。而“奸人之雄”,则是坏人当中的称雄者,用大白话来说,这不是一般的坏蛋,而是坏蛋当中最厉害的大坏蛋。荀子认为,这种“奸人之雄”,最能蛊惑人心,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圣明的君主要想治理好天下,首先就要把这种“奸人之雄”全部诛杀了,然后再来铲除一般的盗贼;因为盗贼还能通过正面的教育来使之改过自新,而这种“奸人之雄”完全坏透了,任何办法都改变不了他,只有让他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到了汉代,“奸人之雄”,以及由此浓缩而来的“奸雄”,常常出现在史书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在《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卷八十三《朱博传》中。说是西汉成帝时的丞相翟方进,上奏章弹劾朝臣朱博、孙闳,严厉斥责他两人是“奸雄之党”,结果朱博受到撤职处分。稍后到汉哀帝,朱博起死回生,又当上了丞相,却依然不思悔改大干坏事,遭到左将军彭宣的猛烈弹劾,说他“倾乱政治,奸人之雄”。于是朱博被抓到监狱中,赐饮毒酒而死。同一个朱博,身上得到两个定语,一个是“奸雄”,另一个是“奸人之雄”;招来的下场,不是丢官,就是丢命。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奸雄”,与“奸人之雄”完全是一回事,都是指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完全是负面的含义,没有一点点褒扬的意思在内。
总之,当时的“奸雄”,其实就是“清平之奸贼”一句中所说的“奸贼”,而且还是比一般奸贼更恶劣的大奸贼。把当时这个词汇的含义弄清楚,弄准确之后,再来做判断就容易了。两种版本中,应当是完全具有正面褒奖含义的“英雄”,才是可信的原版;而完全具有负面贬损含义,一点都没有正面褒奖含义的“奸雄”,则属于好事者道听途说的误传。道理很简单,如果曹操被人评价为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无可救药的大奸贼,他听了之后还会兴奋得大喜而去,那脑袋恐怕就有问题了。因为他千方百计找许劭为自己作评价,原本是想洗刷掉家庭出身上的耻辱,现今家庭出身的耻辱还没有得到洗刷,却又招来彻底否定自己的大嘴巴子,更添加了新的奇耻大辱,家庭和本人都成为士大夫群体的笑柄,他怎么会高兴得起来呢?对不对?因此,最接近原貌的版本,应当是“英雄”,而非“奸雄”。
曹操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之后,接下来又采取第二种办法,去洗刷家庭出身上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这又是什么样的办法呢?
公开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并且得到许劭的正面评价之后,曹操不久就被推荐为洛阳县北部地区的县尉,简称洛阳北部尉。东汉设有县尉,主管一县的治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京城洛阳是大县,不止一人,所以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北区的公安局长。这是曹操进入东汉官僚体制之后,第一个正式的行政职务,对他意义非凡。但是,推荐他担当这一职务的是谁呢?说出来可能出人意料,就是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氏。温县的司马氏家族,世代为官,是典型的士大夫群体成员。曹操与司马家族的恩怨情仇,笔者的《司马懿新传》有详细描述,今天不讨论。但是,曹操既然很快就得到司马防的大力举荐,这就证明他的靠拢,已经开始收到士大夫群体认同的效果,同时也证明,许劭对他的评语,应当是正面赞美的“英雄”。
受到鼓舞的曹操,二十来岁冲劲正大,立即实施第二种办法。
如果说,第一种办法,是坚决表示向士大夫群体靠拢,那么第二种办法,就是坚决表示与宦官势力脱离。一个靠拢,一个脱离,一个是合,一个是分,相辅相成,堪称完美。当然,真正与自己的宦官家庭彻底断绝和脱离关系,他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找替身来表明决心和立场呀!找谁做替身呢?眼下的宦官当中,谁名声最臭,谁就是最好的替身。这个替身,他已经找好了,就是蹇硕。
蹇硕,是当时新生代宦官中最受宠信的家伙,后来甚至被东汉灵帝安排为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但是在眼下,他刚刚受宠不久,权力还没有这么大,但是已经很吸引人们的注意了。由于蹇硕受宠,他的叔父也到处显摆,晚上京城实施宵禁之后,他不顾禁令,出门游荡,招摇过市。而这一游荡,正好就撞在曹操的枪口上。不对,准确地说,是撞在曹操的棒头上。
原来,曹操一到县尉的衙门上任,就做了几十根结结实实的棍棒,大门两边,一边挂十多根,这就是他的执法装备。还特别把棍棒涂上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煞是耀眼。为什么涂成五色?这里边大有讲究。以往讲三国者,大多未能注意。因为五色,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代表天下。我们北京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内,就有象征天下的社稷坛五色土。咱曹操是京城洛阳的县尉,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所在,所以这五色棒,既是京城的文化象征,logo,又表示普天下的人在这里犯了法,都归这五色棍棒侍候,打遍天下违法人。
话说县尉府的夜间巡逻队,把那蹇硕的叔父押回县尉府,曹操升堂之后,问清身份和情况,违法事实确切无误,立即吩咐手下,按照规定,五色棒好好款待。一阵棍棒之后,蹇硕的叔父当场被打死。一时间,老宦官的孙儿曹操,打死当今宦官蹇硕叔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京城内外。
曹操心中很得意,因为他要的就是这轰动性效果。但是他没有料到,仇家的报复也很快接踵而来。先是把他排斥到外地当县官,接下来又受远房亲戚的无端连累,冤枉下了岗。后来虽然又上了岗,官却当得没什么味道。更搞笑的是,后来蹇硕竟然当上了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而曹操则被安排在蹇硕手下当一个分队长,也就是典军校尉。奋斗来奋斗去,最后还是没有能够脱离宦官势力这一滩污泥浊水。眼看朝廷政治已经衰败不堪,再继续留在体制之内,走那条奋斗发展的常规性道路,已经没有希望和前途。于是,年轻的曹操,决心改弦更张,认认真真以许劭的评语“乱世之英雄”为指引,在即将到来的乱世当中,运用武力来开创一番英雄事业。无论曹操其人,在品性和人格上有多大的问题,他敢于断然抛开已经非常熟悉的体制,凭借自身的力量去闯全新的天下,其勇气和魄力,依然值得现今在社会上的打拼者咀嚼品味一番。这正是:
回想当年曹孟德,抛开体制是英雄。
要想知道曹操如何在下邳之战中,擒杀骁勇无敌的吕布,请看下节。
二擒杀吕布
曹操三十年的武力创业史,从军事战略上来看有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下邳之战,擒杀强劲对手吕布,占领黄河中下游南岸的兖州、豫州和徐州,跻身军事强人行列;第二个里程碑是官渡之战,打败群雄盟主袁绍,再把黄河中下游北岸的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纳入囊中,进而称雄北方;第三个里程碑是潼关之战,击败马超等关中将领,把关陇地区的司隶校尉部和凉州抓在手里,最后称雄天下,奠定曹魏王朝的版图。今天讲第一个里程碑下邳之战。那么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下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具体战况有何看点?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结局一幕,又有哪些重量级角色做出了动人心弦的表演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要知道下邳之战的来龙去脉,必须先从两人的恩怨情仇说起。
话说曹操在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加入以袁绍为首声讨董卓的联军,开始他武力创业的第一步。这时候,别人手下,动辄就是好几万人马。而他只有区区几千人,而且很不经打,一上阵就被董卓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他自己还差一点被流矢收取了性命。在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宦官的孙子,此后竟然成了气候。就在曹操艰难起步的同时,吕布正在给董卓当干儿子,风风光光当得很起劲,不久,就跟着干爸爸,强行把十岁的小皇帝和朝廷大臣,一起从洛阳迁往长安。
两年之后的初平三年(192),对两个人而言都是命运的大转折年,一个面临大起,一个面临大落。大起的是曹操,天上掉馅饼,被人拥护推举,在东面的兖州当起了军政长官兖州牧,不仅官位高升,而且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州的地盘。大落的是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了董卓,当起朝廷的执政官。不料才当了一个月出头,就被董卓的部下赶出长安,只好跑到东面来找出路。两个人都在东面活动,这原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就有碰头的机会了。
老天爷安排的碰头时间,是在两年之后的兴平元年(194)。这年四月,曹操亲自率领主力军团,前去进攻东边徐州的死对头陶谦。曹操离开后,兖州空虚,敌对力量就动了手。原来,曹操来到兖州,引起当地名流的不满,认为一个宦官的孙子在此发号施令,是兖州的奇耻大辱,于是发出嘲讽曹操的声音。此时的曹操,三十多岁火气正旺,立即挥舞屠刀,把其中名气最大的领头人物边让,连同他的妻室儿女,一并杀了,还把边让的脑袋高高挂起来示众。这种高压手段,不仅没有吓倒对方,反而引起更激烈的反抗。当地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叫做陈宫,字公台,兖州东郡东武阳县(今山东省莘县南)人氏。这陈宫原本在曹操手下当将领,曹操出兵之后,留在后方镇守。陈宫对曹操残害边让一家... -->>
在出身问题上,他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时人对他的评价,有“乱世奸雄”和“乱世英雄”两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最可信?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官渡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具体战况有何看点?
一乱世英雄
三国多名将,正说也精彩。
本节讲的这位,是曹魏身份最为特殊的名将,既是东汉朝廷的大臣,也是曹魏王朝的奠基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曹魏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今天把他作为名将来讲,所以只说他军事上的战功。在讲战功之前,先得弄清楚最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来说是四个问题:在出身问题上,他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为了消除阴影,他采取了哪些个性化的办法?当时人对他的评价,有“乱世奸雄”和“乱世英雄”两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最可信?他又为何要改弦更张,使用武力来开创自己的成功创业之路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出身问题上,曹操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曹操字孟德,东汉豫州沛国谯县人氏。前面说过,当时如果某郡成为皇室亲王的封地,则改成某国,此处的沛国,就是由沛郡改名而来。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也是神医华佗的故乡。现今这里还有多处有关三国的名胜古迹,包括考古发现的曹操家族墓地。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桓帝时的宦官,官当到“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中常侍,是皇宫中侍奉皇帝的随身宦官,实权很大。东汉专权最厉害的宦官,有“十常侍”之称,好比是“十魔头”一般。至于大长秋是什么官职,以往讲三国的学者,大多没有讲到位。当时的制度,皇后、皇太后都有专门的代称。皇后的专门代称是长秋宫,所以这大长秋,就是皇后宫中的大总管。曹腾虽然不在“十常侍”的名单当中,但是他既侍奉皇帝,又总管皇后宫中事务,两边都操控大权,堪称宦官中的大佬。只可惜被切除了生殖器官,没有亲生后代。但是,又当官又封侯,总不能断了香火,于是曹腾抱养了一个儿子,取名曹嵩,就是曹操的亲生父亲。抱养了儿子,还得配上一个妈,所以曹大宦官又娶了姓吴的女子为妻,成为有名无实的夫妻。
曹嵩是从哪家抱来的呢?从多种证据来看,应当是从夏侯惇、夏侯渊的夏侯家抱来,这个问题今天不讨论。且说曹嵩当官之后,弄出了一个轰动京城的大手笔。什么大手笔呢?原来,昏庸腐败的东汉灵帝,竟然在朝廷公开张榜卖官,明码实价,一手交钱,一手交官。还可以赊账,即到任之后官员把老百姓搜刮够了,再来付款,但是清账时要多交一倍的钱,相当于滞纳金。顶尖的官职,朝廷三公之首的太尉,价格也最高,整整一个亿。曹嵩出手阔绰,眼睛也不眨,拿出一个亿现金,把太尉买来当了。要问他哪来这么多钱,只消看他在这之前当过什么官。什么官呢?大司农。这大司农可了不得,是九卿当中最肥的缺,一手掌管全国的黄金、货币、粮食、布匹的收支调度,相当于后世中央银行、中央粮食储运仓库、中央物资储运仓库这三个部门的大总管。所以一个亿对他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可是这样的大手笔,社会反响好不好呢?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崔烈,花了五百万,买下三公之一的司徒,他的儿子崔钧就讽刺老爸,说你这顶官帽好倒是好,就是铜钱的味道太大,这就是后世“铜臭”一词的由来。崔烈花的钱,只有曹嵩二十分之一,已经遭到亲生儿子的讽刺。曹嵩花天价来买顶尖的高官,其社会影响之恶劣,可想而知。
曹操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二十岁出头进入社会和官场时,就免不了带上巨大的心理阴影。你会问了,他家有钱又有势,日子过得很滋润嘛,为什么还有心理阴影呢?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在东汉一朝,控制国家权力的,除了皇帝以外,还有三支力量。一是外戚,也就是皇后和皇太后的娘家人。二是宦官,即皇帝、皇后身边的使唤人。三是以官僚家族为骨干的士大夫群体,属于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管理人。士大夫这个群体,不仅人数多,分布广,而且文化教育上有突出优势,所以在国家体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他们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精神标榜,加之又有权力争夺的现实矛盾,所以对于操控皇权的宦官,有特别的憎恶和鄙视,曾经与宦官势力发生激烈的流血冲突。《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说是“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所谓阉寺,就是宦官,士大夫与他们为伍会深感羞耻。
还有很特别的一点文化因素,就是两汉时期,对于男性,特别是士大夫群体的男性而言,切除外阴生殖器官,是一种无比巨大的痛苦和耻辱。写出千古不朽作品《史记》的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无辜受到汉武帝的严厉惩罚,被施以宫刑。所谓宫刑,又称腐刑,是对男性“去势”。司马迁受刑之后,痛苦万分,他在写给友人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里面说:“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腐刑。”最丑恶的行为,莫过于辱没祖先;最巨大的耻辱,莫过于遭受腐刑。为什么遭受腐刑是最巨大的耻辱,那是因为受刑者从此变成不男不女的状态,要被他人视为丑恶的异类,还会造成家族支系繁衍传承的突然中断。而宦官之所以受到士大夫群体特别的憎恶和鄙视,生理上的缺失,这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曹操巨大的心理阴影,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他祖父曹腾,在政治身份和生理残缺两方面,都是士大夫群体极为憎恶鄙视的宦官。二是他生父曹嵩的来历,又不明不白。三是他生父曹嵩,还花天价买官,行为很丑恶,为人臭显摆。总之,曹操要是只想吃喝玩乐,混一辈子算了,那就什么心理阴影都没有;要是他还想进入政坛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获得士大夫群体的认同,那就不仅有阴影,而且阴影还很大。
不幸的是,曹操有心走的,正是后面那一条开创自己事业的路。但是,家庭出身自己无法选择,已经打上这样的耻辱烙印了,还有什么办法呢?
曹操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决定采取两种办法,来洗刷家庭出身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哪两种办法呢?
第一种办法,是要采用特别吸引人们眼球的行动,向士大夫群体公开表态,表示自己向对方靠拢的坚定立场。出身我自己没法掌控,道路却可以自主选择,我要坚决和你们站在一起,从而得到你们的认同。具体而言,是从士大夫群体当中,物色一位名声最大,话语权也最大的领军人物,去向他靠拢,零距离接触,请他对自己做出评价。他选中的领军人物是谁呢?就是许劭。
许劭,字子将,东汉豫州汝南郡平舆县人氏,平舆在今河南省平舆县。许劭特别善于评价赏鉴当时的人物,在士大夫群体中有很高的声望,《后汉书》卷八十六《许劭传》说当时“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天下的人说到通过评论人物来提拔后进之士,都把许劭、郭泰公认为权威。其实从政治上看,品评人物,乃是士大夫群体发展同类、排斥异己的一种特殊手段。现今曹操就是要利用这种特殊手段,反过来为自己服务。郭泰死的时候,曹操才十五岁,没机会去靠拢。许劭只比曹操大五岁,运气不好,就被二十多岁的曹操盯上了。
曹操靠拢许劭的情景,上面的《许劭传》也有生动描绘:曹操说好话,献厚礼,亲近许劭,请他评价自己。许劭鄙视他,不肯做。曹操找了一个机会,强行进行胁迫,许劭只好给他一个“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语,曹操听了“大悦而去”。在这里,曹操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首先,他是一旦打定主意,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其次,他又是很会用手段的人,先软后硬,软磨加硬泡,有不同的手段等着你。最后,他又是很会通过制造新闻效应,来显示某种意图的人。
大名士许劭给了评价,曹操的公开表态,就算基本成功了。不过,许劭的评语,后世记载有两种版本。上面说的《后汉书》卷六十八《许劭传》是第一种版本,另一种版本见于《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的孙盛《异同杂语》,文字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哪一种版本更接近原貌,因而更为可信呢?后世不断有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上?讲曹操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所以今天必须说一说。
著名学者汤用彤、余嘉锡先生,都认同“英雄”的版本,理由主要有两条:一,英雄是当时评论人物的常用术语。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拨乱反正,只有英雄才能做到;而曹操崛起于乱世,以英雄自命,所以听了“英雄”评语,才会大喜而去。
两位大学者的意见,当然很有见地和道理。笔者本人,也认同“英雄”的版本,但是还要补充三条具体理由。
第一条,从历史的确凿证据来看,曹操本人后来对自己最为得意的评价,就是英雄,而非奸雄。他对刘备怎么说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明明白白记载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当中。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他亲口所说,我俩是天下的英雄,并没有说我俩是天下的奸雄,这当然就是确凿的证据,对不对?
第二条,“英雄”的版本,出自范晔的《后汉书》,性质属于正史,即正规的史书。而“奸雄”的版本,出自孙盛的《异同杂语》。《异同杂语》,也简称《杂语》。《隋书》中的《经籍志》,记载有《杂语》五卷,应当就是孙盛的作品。但是请注意,《隋书》并没有把它分类在史书当中,而是划归在“小说”一类。而当时的小说,在班固的《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被定性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比较起来,可信度就比正史要差了。
第三条,最为关键,要多说两句。“奸雄”一词,后世一般的理解,都是奸诈的英雄,含义有褒有贬:虽然性格上极其奸诈,但是才能上却真是了不起,终归还是英雄一个。用这样的理解去考察许劭评语,就会高度认同“奸雄”的版本。但是很遗憾,这种习惯性的理解,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这种理解,与“奸雄”这个词汇在当时的准确含义,并不能完全吻合。
研究历史必须读古书,而古书中有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含义会出现变化。语言学界的泰斗王力先生,在他的名著《古代汉语》中,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题目叫《古今词义的异同》。他特别提醒说:“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义去理解古书中的词汇。”王力先生的提醒,是我们考察许劭评语版本的指南针。举例来说,比如“小品”,魏晋时期是指佛教经典的简略本,如果说成春节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佛家师父就要笑了。又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中的“卑鄙”,是指自己社会地位的卑下鄙贱,如果说成品德的恶劣,孔明先生就要生气了。孙吴名将朱然的外貌,史书说是“气候分明”,这里的“气候”是指一个人流露出来的精气神,如果说成天气气象,朱然就要反对了。由此可见,我们理解古书中的词汇,只能按照当时的原意去理解,而不能用后世已经发生变化的意思去理解;用流行语言来说,就是不能搞词汇意义上的穿越。
同样,“奸雄”一词,当时准确的含义,与现今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这个词汇,是从《荀子·非相篇》的“奸人之雄”四个字浓缩而来。奸人的含义很明确,就是坏人、恶人,完全是负面的贬义,所以才有汉奸、内奸的称呼。而“奸人之雄”,则是坏人当中的称雄者,用大白话来说,这不是一般的坏蛋,而是坏蛋当中最厉害的大坏蛋。荀子认为,这种“奸人之雄”,最能蛊惑人心,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圣明的君主要想治理好天下,首先就要把这种“奸人之雄”全部诛杀了,然后再来铲除一般的盗贼;因为盗贼还能通过正面的教育来使之改过自新,而这种“奸人之雄”完全坏透了,任何办法都改变不了他,只有让他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到了汉代,“奸人之雄”,以及由此浓缩而来的“奸雄”,常常出现在史书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在《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卷八十三《朱博传》中。说是西汉成帝时的丞相翟方进,上奏章弹劾朝臣朱博、孙闳,严厉斥责他两人是“奸雄之党”,结果朱博受到撤职处分。稍后到汉哀帝,朱博起死回生,又当上了丞相,却依然不思悔改大干坏事,遭到左将军彭宣的猛烈弹劾,说他“倾乱政治,奸人之雄”。于是朱博被抓到监狱中,赐饮毒酒而死。同一个朱博,身上得到两个定语,一个是“奸雄”,另一个是“奸人之雄”;招来的下场,不是丢官,就是丢命。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奸雄”,与“奸人之雄”完全是一回事,都是指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完全是负面的含义,没有一点点褒扬的意思在内。
总之,当时的“奸雄”,其实就是“清平之奸贼”一句中所说的“奸贼”,而且还是比一般奸贼更恶劣的大奸贼。把当时这个词汇的含义弄清楚,弄准确之后,再来做判断就容易了。两种版本中,应当是完全具有正面褒奖含义的“英雄”,才是可信的原版;而完全具有负面贬损含义,一点都没有正面褒奖含义的“奸雄”,则属于好事者道听途说的误传。道理很简单,如果曹操被人评价为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无可救药的大奸贼,他听了之后还会兴奋得大喜而去,那脑袋恐怕就有问题了。因为他千方百计找许劭为自己作评价,原本是想洗刷掉家庭出身上的耻辱,现今家庭出身的耻辱还没有得到洗刷,却又招来彻底否定自己的大嘴巴子,更添加了新的奇耻大辱,家庭和本人都成为士大夫群体的笑柄,他怎么会高兴得起来呢?对不对?因此,最接近原貌的版本,应当是“英雄”,而非“奸雄”。
曹操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之后,接下来又采取第二种办法,去洗刷家庭出身上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这又是什么样的办法呢?
公开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并且得到许劭的正面评价之后,曹操不久就被推荐为洛阳县北部地区的县尉,简称洛阳北部尉。东汉设有县尉,主管一县的治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京城洛阳是大县,不止一人,所以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北区的公安局长。这是曹操进入东汉官僚体制之后,第一个正式的行政职务,对他意义非凡。但是,推荐他担当这一职务的是谁呢?说出来可能出人意料,就是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氏。温县的司马氏家族,世代为官,是典型的士大夫群体成员。曹操与司马家族的恩怨情仇,笔者的《司马懿新传》有详细描述,今天不讨论。但是,曹操既然很快就得到司马防的大力举荐,这就证明他的靠拢,已经开始收到士大夫群体认同的效果,同时也证明,许劭对他的评语,应当是正面赞美的“英雄”。
受到鼓舞的曹操,二十来岁冲劲正大,立即实施第二种办法。
如果说,第一种办法,是坚决表示向士大夫群体靠拢,那么第二种办法,就是坚决表示与宦官势力脱离。一个靠拢,一个脱离,一个是合,一个是分,相辅相成,堪称完美。当然,真正与自己的宦官家庭彻底断绝和脱离关系,他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找替身来表明决心和立场呀!找谁做替身呢?眼下的宦官当中,谁名声最臭,谁就是最好的替身。这个替身,他已经找好了,就是蹇硕。
蹇硕,是当时新生代宦官中最受宠信的家伙,后来甚至被东汉灵帝安排为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但是在眼下,他刚刚受宠不久,权力还没有这么大,但是已经很吸引人们的注意了。由于蹇硕受宠,他的叔父也到处显摆,晚上京城实施宵禁之后,他不顾禁令,出门游荡,招摇过市。而这一游荡,正好就撞在曹操的枪口上。不对,准确地说,是撞在曹操的棒头上。
原来,曹操一到县尉的衙门上任,就做了几十根结结实实的棍棒,大门两边,一边挂十多根,这就是他的执法装备。还特别把棍棒涂上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煞是耀眼。为什么涂成五色?这里边大有讲究。以往讲三国者,大多未能注意。因为五色,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代表天下。我们北京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内,就有象征天下的社稷坛五色土。咱曹操是京城洛阳的县尉,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所在,所以这五色棒,既是京城的文化象征,logo,又表示普天下的人在这里犯了法,都归这五色棍棒侍候,打遍天下违法人。
话说县尉府的夜间巡逻队,把那蹇硕的叔父押回县尉府,曹操升堂之后,问清身份和情况,违法事实确切无误,立即吩咐手下,按照规定,五色棒好好款待。一阵棍棒之后,蹇硕的叔父当场被打死。一时间,老宦官的孙儿曹操,打死当今宦官蹇硕叔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京城内外。
曹操心中很得意,因为他要的就是这轰动性效果。但是他没有料到,仇家的报复也很快接踵而来。先是把他排斥到外地当县官,接下来又受远房亲戚的无端连累,冤枉下了岗。后来虽然又上了岗,官却当得没什么味道。更搞笑的是,后来蹇硕竟然当上了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而曹操则被安排在蹇硕手下当一个分队长,也就是典军校尉。奋斗来奋斗去,最后还是没有能够脱离宦官势力这一滩污泥浊水。眼看朝廷政治已经衰败不堪,再继续留在体制之内,走那条奋斗发展的常规性道路,已经没有希望和前途。于是,年轻的曹操,决心改弦更张,认认真真以许劭的评语“乱世之英雄”为指引,在即将到来的乱世当中,运用武力来开创一番英雄事业。无论曹操其人,在品性和人格上有多大的问题,他敢于断然抛开已经非常熟悉的体制,凭借自身的力量去闯全新的天下,其勇气和魄力,依然值得现今在社会上的打拼者咀嚼品味一番。这正是:
回想当年曹孟德,抛开体制是英雄。
要想知道曹操如何在下邳之战中,擒杀骁勇无敌的吕布,请看下节。
二擒杀吕布
曹操三十年的武力创业史,从军事战略上来看有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下邳之战,擒杀强劲对手吕布,占领黄河中下游南岸的兖州、豫州和徐州,跻身军事强人行列;第二个里程碑是官渡之战,打败群雄盟主袁绍,再把黄河中下游北岸的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纳入囊中,进而称雄北方;第三个里程碑是潼关之战,击败马超等关中将领,把关陇地区的司隶校尉部和凉州抓在手里,最后称雄天下,奠定曹魏王朝的版图。今天讲第一个里程碑下邳之战。那么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下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具体战况有何看点?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结局一幕,又有哪些重量级角色做出了动人心弦的表演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要知道下邳之战的来龙去脉,必须先从两人的恩怨情仇说起。
话说曹操在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加入以袁绍为首声讨董卓的联军,开始他武力创业的第一步。这时候,别人手下,动辄就是好几万人马。而他只有区区几千人,而且很不经打,一上阵就被董卓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他自己还差一点被流矢收取了性命。在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宦官的孙子,此后竟然成了气候。就在曹操艰难起步的同时,吕布正在给董卓当干儿子,风风光光当得很起劲,不久,就跟着干爸爸,强行把十岁的小皇帝和朝廷大臣,一起从洛阳迁往长安。
两年之后的初平三年(192),对两个人而言都是命运的大转折年,一个面临大起,一个面临大落。大起的是曹操,天上掉馅饼,被人拥护推举,在东面的兖州当起了军政长官兖州牧,不仅官位高升,而且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州的地盘。大落的是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了董卓,当起朝廷的执政官。不料才当了一个月出头,就被董卓的部下赶出长安,只好跑到东面来找出路。两个人都在东面活动,这原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就有碰头的机会了。
老天爷安排的碰头时间,是在两年之后的兴平元年(194)。这年四月,曹操亲自率领主力军团,前去进攻东边徐州的死对头陶谦。曹操离开后,兖州空虚,敌对力量就动了手。原来,曹操来到兖州,引起当地名流的不满,认为一个宦官的孙子在此发号施令,是兖州的奇耻大辱,于是发出嘲讽曹操的声音。此时的曹操,三十多岁火气正旺,立即挥舞屠刀,把其中名气最大的领头人物边让,连同他的妻室儿女,一并杀了,还把边让的脑袋高高挂起来示众。这种高压手段,不仅没有吓倒对方,反而引起更激烈的反抗。当地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叫做陈宫,字公台,兖州东郡东武阳县(今山东省莘县南)人氏。这陈宫原本在曹操手下当将领,曹操出兵之后,留在后方镇守。陈宫对曹操残害边让一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