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陈群的理想
“请尚书陈群来。”曹丕下令。
陈群出身颍川士族。前些年,当曹丕和曹植激烈争夺世子之位时,他果断地站到曹丕一边,与司马懿、吴质、朱铄合称为曹丕的“四友”,曾是一位铁杆太子党。
须臾,陈群匆匆而至。
“见过王上。”
王上,这个称呼让曹丕心头又涌出一丝遗憾。如果是“陛下”就好了。
曹丕的内心世界不会在脸上表现出来。他笑意盎然地对陈群说道:“长文(陈群字长文),我想再听你讲讲你前两天那个提案。”
就在几天前,陈群提出一项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这里面大有文章,当时曹丕觉得有风险,暂时压了下来。现在,曹丕意识到,这项提案或许正是能帮他登上九五之尊的门票。
陈群早料到曹丕会松口,他定了定神,遂将自己的提案娓娓道来。
“想当年,先王(曹操)推行唯才是举,一旦发现人才,不管对方出身多低微、品行多差,只要有一技之长,哪怕是鸡鸣狗盗之辈都会毫不犹豫授以官职。不可否认,唯才是举确是平定乱世的法宝。可时过境迁,如今中原和北方日趋安定,无论庶民还是士人均难有机会直接在王上面前展露才华,再者,纵横于乱世中的狡诈之徒往往德行欠缺,也不适宜治理国家。所以,臣认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应该规范起来……”曹操推行“唯才是举”是基于乱世重人才的现实,但这严重伤害了士族利益,把从政当作唯一出路的士大夫不可避免要跟庶民竞争有限的官位。
都是些废话!曹丕暗想。但他仍是装出饶有兴致的模样。
“嗯,你接着说。”
“王上应该知道二十年前许子将(许劭字子将)著名的‘月旦评’吧?”
曹丕点点头。他很清楚许子将的“月旦评”是怎么回事。自东汉时代,士人之间通过相互标榜提高名气和社会地位,倘若有幸得到名家赞誉,更等于拿到通往仕途的敲门砖。许子将每月初一都会品评士人,“月旦评”由此得名,就像今天的选秀节目一样,只要得到许子将佳评的士人无不身价飙升。那时节,无论在朝在野者都对许子将趋之若鹜,曹操早年为求得许子将的评语更是踏破铁鞋,许子将甩了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让曹操声名鹊起,从此赢得闯荡世间的重要资本。许子将堪称当时的金牌品评师,乃是这一领域的绝对权威。
陈群接着说道:“不过,许子将品评士人的行为并非由官方发起。而臣提出的这项官吏选拔制度,其实是将‘月旦评’官方化、系统化。简要言之,即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德行、才学、家世(父祖辈的官爵名望)三项指标为依据,定期品评本地士人。品评结果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总共九个品级。朝廷选拔官吏,根据士人的定品成绩择优录取。”
“那么,中正官又由什么人来做呢?”曹丕一句话问到了重点,无须多言,倘如陈群所说,各州郡的中正官无疑掌握官吏选拔的命脉。
“臣认为,中正官的人选务必是各州郡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
什么“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曹丕心知肚明,陈群所指无一例外都是地方上的豪门世家。说白了,这项官吏选拔制度乃是给像陈群这样的大家族谋取利益。
曹丕闭目沉思,半晌没有说话。
陈群也闭上了嘴,他知道这时候需要给曹丕留出思考的空间。过了片刻,他清楚地看到曹丕的胡须微微颤了一下。他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必须直击曹丕内心,突破曹丕最后的心理防线。
“天下的士大夫无不翘首盼望为陛……哦,为王上效力……”
这句话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丕缓缓睁开眼,死死盯着陈群。“你说,我有没有天命?”
“王上自然有天命。”
“士大夫都明白天命的道理吗?”
“士大夫都明白,只是庶民在这方面感觉就相对迟钝了些。”陈群这么说也无可厚非,庶民能混口饱饭吃已属不易,更别提读书学习了,士大夫则凭借知识牢牢控制着社会舆论,而曹丕口中的天命,其实便是社会舆论的导向。
曹丕仔细琢磨着陈群的话。假如通过这项法案,放给士族足够的权益,士大夫肯定会全力支持自己登上皇位,可等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呢?士族的力量也会变得空前壮大,这无疑会削弱皇权。曹丕不傻,他知道这是一笔危险的买卖。盘算了许久,终于,他想出了一个既能赢得士族支持,又能在未来强化皇权的对策……
“长文,我同意了。明天,你就在朝堂上把这项法案重新提出来吧!”
陈群辞别曹丕,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邺城王宫,他想起很多年前,当他还小的时候,他的爷爷——颍川名士陈寔(shi)曾一边摸着他的头一边说:“你这孩子日后必兴旺我陈家。”
是的,我要兴旺陈家,更要兴旺天下士族!
陈群的官吏选拔制度改革于公元220年正式实施,史称“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从此,魏国彻底推翻了曹操早年奉行的“唯才是举”,改由士族垄断官吏选拔权。刚开始,中正官评定士人尚依据德行、才学、家世三项考量,久而久之,士大夫为了维护自家利益,将家世这项指标的重要度定得越来越高,最终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此时此刻,陈群当然不会想到,他这一番作为竟给全天下士族带来长达四百年的巨大利益,而他自己更成为左右历史进程的关键性人物。
曹丕拿九品中正制取悦士族,颍川陈氏、河内司马氏等世家豪门都因此捡了大便宜,作为利益交换,士大夫频频向皇帝刘协施压。
公元220年12月,刘协终于扛不住压力宣布退位,将皇帝宝座拱手让给了曹丕。延续四百多年的汉朝就这样被取而代之了。曹丕如愿以偿从邺城搬到洛阳,从此,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魏朝。
接下来,曹丕将做出一系列大动作,所作所为只为一个目的——稳固皇权、压制臣权。
曹丕的布局
士大夫沉寂多年后,借由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越来越多地掌握政治话语权,算是重新崛起。在朝廷里,他们代表臣权势力,与之相对的,则是曹丕的皇权。曹丕是个强势皇帝,自然不会坐视臣权坐大不闻不问,他早想好了对策。
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汉朝至魏朝权力架构的演变。西汉初期,经由萧何、曹参二位著名丞相的经营,相权越来越重,大有压过皇权的势头。汉武帝刘彻时开始刻意削弱相权,他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逐渐向三公制过渡。东汉时代,光武帝刘秀进一步削弱三公权力,为此,他创立了总揽政务的尚书台。尚书台中的大员包括最高统领尚书令、左仆射、右仆射(尚书令的两个副手)以及分管吏、民、军、后勤、外交的五位专属尚书。可后来,尚书台的权力又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颍川名门荀氏的大佬荀彧作为东汉末年最牛的尚书令曾一度令曹操忌惮三分。
曹操为独揽大权重新恢复丞相制,曹操、曹丕父子亲自担任汉朝丞相。可汉朝既然都恢复了丞相制,作为汉朝藩国的魏国自不能搞特例,于是,资历甚高的重臣钟繇也当上了魏国丞相。
曹丕称帝后,为削弱臣权,首先宣布废除丞相制,恢复三公制。钟繇一下子被打回到三公,成了徒具虚名没有实权的荣誉重臣。
顺带讲讲钟繇。这位祖籍颍川的老牌士大夫,想当年是曹操麾下第一任关中都督(统领关中军权)。后来,曹操把关中军权交到亲信夏侯渊手上,钟繇官拜魏国丞相。可就在一年前,一个名叫魏讽的愤青阴谋发动政变,由于魏讽早先被钟繇举荐,钟繇受牵连遭罢免,这件事很可能是曹操、曹丕父子为削弱钟家势力采取的手段,以及让魏国由丞相制向三公制过渡所做的铺垫。曹丕继位后,钟繇虽被起用,但自从他登上三公高位,也就彻底和军政大权说拜拜了。再提一句钟繇在书法界的崇高地位。他堪称史上隶书最权威的巨匠,并创造出小楷。根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中的说法,钟繇书法传承自蔡邕、蔡文姬(蔡琰字文姬)父女,一个世纪后,钟繇的书法精髓被东晋书法奇才王羲之习得。钟繇与王羲之齐名,史称“钟王”。关于王羲之其人,在讲到东晋时还是个重要角色。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完全沦为供那些声名显赫的老臣养老用的官位,尚书台重新成为最重要的行政机构。曹丕让他昔日的铁杆太子党陈群担任尚书令,这也是过往绝大多数强势皇帝的做法——让自己的亲信近臣打理尚书台政务。可仅仅这样还不够。由于人对权力的执着本性,那些原本深受皇恩的近臣一旦掌了权也就变了心,他们会越来越独立,最后难以控制。
曹丕使出了撒手锏。他创建了一个足以跟尚书台分庭抗礼的新机构——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皇帝自己的秘书部门,主要负责撰写、颁布诏书,用来分割尚书台权力。由此,尚书台再不能凡事自己说了算。
中书省有两个最高统领,分别是中书监和中书令。至于魏国初建时中书监和中书令由何人担任,这里先卖个关子,在很久以后,这两位中书省大员将成为左右魏国命运的关键人物。补充一句,无论是中书监、中书令,还是尚书令,他们的品阶都不高,比起年俸一万石(古代容量单位,代表朝廷给官员发放谷米薪资的额度)的三公和年俸二千石的九卿,尚书令仅年俸一千石,中书监和中书令更低,仅六百石。可三公九卿基本没什么权,尚书台和中书省却是权力核心,也即是说,低级官员掌权,高级官员养尊,这是古代官僚系统一个相当普遍的格局,目的同样是为平衡臣子权力。
另外,曹丕还让极少亲信重臣担任录尚书事。按照正常程序,皇帝别说插手尚书台政务,就连尚书台的门槛都不能随便迈,可担任录尚书事的重臣却能直接进入尚书台参与政务决策,他们相当于皇帝插手尚书台政务的中间人。
以上,便是曹丕为了巩固皇权、限制臣权所做出的努力。
陈群帮曹丕赢得皇位,又给全天下士族卖了个大大的人情,官运自是飞黄腾达。他不仅担任尚书令,更手握皇宫禁卫军兵权,吃香的喝辣的,可以说是曹丕称帝的最大受益者。而司马懿和司马孚这对死抱曹丕大粗腿的兄弟也在曹丕称帝后官位猛蹿,赚了个盆满钵满。
除了位于天子脚下的朝廷,魏国全境还星罗棋布分散着无数曹氏藩王。这是另一股政治势力。藩王名头响亮,但说实在的,曹氏藩王混得着实不怎么样。
曹丕共有二十几个弟弟,这些人包括曹植在内大多晋爵为王,拥有自己的藩国。然而,因为早年那场令曹丕身心俱疲的世子之争,又因为曹氏以藩王的身份篡取汉室江山,这些都让曹丕对兄弟们心存极深芥蒂。他先后颁布了一道道禁令限制藩王权力,例如:藩王之间不得沟通交流;未经允许不得进京;不得拥有军队;不得干预政事;又在各藩国安插官吏监视藩王的一举一动。其中,曹操所有儿子中最具武略的曹彰在曹丕登基第四年暴毙,世人盛传他其实就是被曹丕毒死的。
原本,皇帝、臣子、藩王三者之间维系着微妙的平衡,当曹丕重整朝... -->>
陈群的理想
“请尚书陈群来。”曹丕下令。
陈群出身颍川士族。前些年,当曹丕和曹植激烈争夺世子之位时,他果断地站到曹丕一边,与司马懿、吴质、朱铄合称为曹丕的“四友”,曾是一位铁杆太子党。
须臾,陈群匆匆而至。
“见过王上。”
王上,这个称呼让曹丕心头又涌出一丝遗憾。如果是“陛下”就好了。
曹丕的内心世界不会在脸上表现出来。他笑意盎然地对陈群说道:“长文(陈群字长文),我想再听你讲讲你前两天那个提案。”
就在几天前,陈群提出一项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这里面大有文章,当时曹丕觉得有风险,暂时压了下来。现在,曹丕意识到,这项提案或许正是能帮他登上九五之尊的门票。
陈群早料到曹丕会松口,他定了定神,遂将自己的提案娓娓道来。
“想当年,先王(曹操)推行唯才是举,一旦发现人才,不管对方出身多低微、品行多差,只要有一技之长,哪怕是鸡鸣狗盗之辈都会毫不犹豫授以官职。不可否认,唯才是举确是平定乱世的法宝。可时过境迁,如今中原和北方日趋安定,无论庶民还是士人均难有机会直接在王上面前展露才华,再者,纵横于乱世中的狡诈之徒往往德行欠缺,也不适宜治理国家。所以,臣认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应该规范起来……”曹操推行“唯才是举”是基于乱世重人才的现实,但这严重伤害了士族利益,把从政当作唯一出路的士大夫不可避免要跟庶民竞争有限的官位。
都是些废话!曹丕暗想。但他仍是装出饶有兴致的模样。
“嗯,你接着说。”
“王上应该知道二十年前许子将(许劭字子将)著名的‘月旦评’吧?”
曹丕点点头。他很清楚许子将的“月旦评”是怎么回事。自东汉时代,士人之间通过相互标榜提高名气和社会地位,倘若有幸得到名家赞誉,更等于拿到通往仕途的敲门砖。许子将每月初一都会品评士人,“月旦评”由此得名,就像今天的选秀节目一样,只要得到许子将佳评的士人无不身价飙升。那时节,无论在朝在野者都对许子将趋之若鹜,曹操早年为求得许子将的评语更是踏破铁鞋,许子将甩了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让曹操声名鹊起,从此赢得闯荡世间的重要资本。许子将堪称当时的金牌品评师,乃是这一领域的绝对权威。
陈群接着说道:“不过,许子将品评士人的行为并非由官方发起。而臣提出的这项官吏选拔制度,其实是将‘月旦评’官方化、系统化。简要言之,即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德行、才学、家世(父祖辈的官爵名望)三项指标为依据,定期品评本地士人。品评结果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总共九个品级。朝廷选拔官吏,根据士人的定品成绩择优录取。”
“那么,中正官又由什么人来做呢?”曹丕一句话问到了重点,无须多言,倘如陈群所说,各州郡的中正官无疑掌握官吏选拔的命脉。
“臣认为,中正官的人选务必是各州郡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
什么“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曹丕心知肚明,陈群所指无一例外都是地方上的豪门世家。说白了,这项官吏选拔制度乃是给像陈群这样的大家族谋取利益。
曹丕闭目沉思,半晌没有说话。
陈群也闭上了嘴,他知道这时候需要给曹丕留出思考的空间。过了片刻,他清楚地看到曹丕的胡须微微颤了一下。他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必须直击曹丕内心,突破曹丕最后的心理防线。
“天下的士大夫无不翘首盼望为陛……哦,为王上效力……”
这句话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丕缓缓睁开眼,死死盯着陈群。“你说,我有没有天命?”
“王上自然有天命。”
“士大夫都明白天命的道理吗?”
“士大夫都明白,只是庶民在这方面感觉就相对迟钝了些。”陈群这么说也无可厚非,庶民能混口饱饭吃已属不易,更别提读书学习了,士大夫则凭借知识牢牢控制着社会舆论,而曹丕口中的天命,其实便是社会舆论的导向。
曹丕仔细琢磨着陈群的话。假如通过这项法案,放给士族足够的权益,士大夫肯定会全力支持自己登上皇位,可等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呢?士族的力量也会变得空前壮大,这无疑会削弱皇权。曹丕不傻,他知道这是一笔危险的买卖。盘算了许久,终于,他想出了一个既能赢得士族支持,又能在未来强化皇权的对策……
“长文,我同意了。明天,你就在朝堂上把这项法案重新提出来吧!”
陈群辞别曹丕,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邺城王宫,他想起很多年前,当他还小的时候,他的爷爷——颍川名士陈寔(shi)曾一边摸着他的头一边说:“你这孩子日后必兴旺我陈家。”
是的,我要兴旺陈家,更要兴旺天下士族!
陈群的官吏选拔制度改革于公元220年正式实施,史称“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从此,魏国彻底推翻了曹操早年奉行的“唯才是举”,改由士族垄断官吏选拔权。刚开始,中正官评定士人尚依据德行、才学、家世三项考量,久而久之,士大夫为了维护自家利益,将家世这项指标的重要度定得越来越高,最终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此时此刻,陈群当然不会想到,他这一番作为竟给全天下士族带来长达四百年的巨大利益,而他自己更成为左右历史进程的关键性人物。
曹丕拿九品中正制取悦士族,颍川陈氏、河内司马氏等世家豪门都因此捡了大便宜,作为利益交换,士大夫频频向皇帝刘协施压。
公元220年12月,刘协终于扛不住压力宣布退位,将皇帝宝座拱手让给了曹丕。延续四百多年的汉朝就这样被取而代之了。曹丕如愿以偿从邺城搬到洛阳,从此,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魏朝。
接下来,曹丕将做出一系列大动作,所作所为只为一个目的——稳固皇权、压制臣权。
曹丕的布局
士大夫沉寂多年后,借由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越来越多地掌握政治话语权,算是重新崛起。在朝廷里,他们代表臣权势力,与之相对的,则是曹丕的皇权。曹丕是个强势皇帝,自然不会坐视臣权坐大不闻不问,他早想好了对策。
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汉朝至魏朝权力架构的演变。西汉初期,经由萧何、曹参二位著名丞相的经营,相权越来越重,大有压过皇权的势头。汉武帝刘彻时开始刻意削弱相权,他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逐渐向三公制过渡。东汉时代,光武帝刘秀进一步削弱三公权力,为此,他创立了总揽政务的尚书台。尚书台中的大员包括最高统领尚书令、左仆射、右仆射(尚书令的两个副手)以及分管吏、民、军、后勤、外交的五位专属尚书。可后来,尚书台的权力又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颍川名门荀氏的大佬荀彧作为东汉末年最牛的尚书令曾一度令曹操忌惮三分。
曹操为独揽大权重新恢复丞相制,曹操、曹丕父子亲自担任汉朝丞相。可汉朝既然都恢复了丞相制,作为汉朝藩国的魏国自不能搞特例,于是,资历甚高的重臣钟繇也当上了魏国丞相。
曹丕称帝后,为削弱臣权,首先宣布废除丞相制,恢复三公制。钟繇一下子被打回到三公,成了徒具虚名没有实权的荣誉重臣。
顺带讲讲钟繇。这位祖籍颍川的老牌士大夫,想当年是曹操麾下第一任关中都督(统领关中军权)。后来,曹操把关中军权交到亲信夏侯渊手上,钟繇官拜魏国丞相。可就在一年前,一个名叫魏讽的愤青阴谋发动政变,由于魏讽早先被钟繇举荐,钟繇受牵连遭罢免,这件事很可能是曹操、曹丕父子为削弱钟家势力采取的手段,以及让魏国由丞相制向三公制过渡所做的铺垫。曹丕继位后,钟繇虽被起用,但自从他登上三公高位,也就彻底和军政大权说拜拜了。再提一句钟繇在书法界的崇高地位。他堪称史上隶书最权威的巨匠,并创造出小楷。根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中的说法,钟繇书法传承自蔡邕、蔡文姬(蔡琰字文姬)父女,一个世纪后,钟繇的书法精髓被东晋书法奇才王羲之习得。钟繇与王羲之齐名,史称“钟王”。关于王羲之其人,在讲到东晋时还是个重要角色。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完全沦为供那些声名显赫的老臣养老用的官位,尚书台重新成为最重要的行政机构。曹丕让他昔日的铁杆太子党陈群担任尚书令,这也是过往绝大多数强势皇帝的做法——让自己的亲信近臣打理尚书台政务。可仅仅这样还不够。由于人对权力的执着本性,那些原本深受皇恩的近臣一旦掌了权也就变了心,他们会越来越独立,最后难以控制。
曹丕使出了撒手锏。他创建了一个足以跟尚书台分庭抗礼的新机构——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皇帝自己的秘书部门,主要负责撰写、颁布诏书,用来分割尚书台权力。由此,尚书台再不能凡事自己说了算。
中书省有两个最高统领,分别是中书监和中书令。至于魏国初建时中书监和中书令由何人担任,这里先卖个关子,在很久以后,这两位中书省大员将成为左右魏国命运的关键人物。补充一句,无论是中书监、中书令,还是尚书令,他们的品阶都不高,比起年俸一万石(古代容量单位,代表朝廷给官员发放谷米薪资的额度)的三公和年俸二千石的九卿,尚书令仅年俸一千石,中书监和中书令更低,仅六百石。可三公九卿基本没什么权,尚书台和中书省却是权力核心,也即是说,低级官员掌权,高级官员养尊,这是古代官僚系统一个相当普遍的格局,目的同样是为平衡臣子权力。
另外,曹丕还让极少亲信重臣担任录尚书事。按照正常程序,皇帝别说插手尚书台政务,就连尚书台的门槛都不能随便迈,可担任录尚书事的重臣却能直接进入尚书台参与政务决策,他们相当于皇帝插手尚书台政务的中间人。
以上,便是曹丕为了巩固皇权、限制臣权所做出的努力。
陈群帮曹丕赢得皇位,又给全天下士族卖了个大大的人情,官运自是飞黄腾达。他不仅担任尚书令,更手握皇宫禁卫军兵权,吃香的喝辣的,可以说是曹丕称帝的最大受益者。而司马懿和司马孚这对死抱曹丕大粗腿的兄弟也在曹丕称帝后官位猛蹿,赚了个盆满钵满。
除了位于天子脚下的朝廷,魏国全境还星罗棋布分散着无数曹氏藩王。这是另一股政治势力。藩王名头响亮,但说实在的,曹氏藩王混得着实不怎么样。
曹丕共有二十几个弟弟,这些人包括曹植在内大多晋爵为王,拥有自己的藩国。然而,因为早年那场令曹丕身心俱疲的世子之争,又因为曹氏以藩王的身份篡取汉室江山,这些都让曹丕对兄弟们心存极深芥蒂。他先后颁布了一道道禁令限制藩王权力,例如:藩王之间不得沟通交流;未经允许不得进京;不得拥有军队;不得干预政事;又在各藩国安插官吏监视藩王的一举一动。其中,曹操所有儿子中最具武略的曹彰在曹丕登基第四年暴毙,世人盛传他其实就是被曹丕毒死的。
原本,皇帝、臣子、藩王三者之间维系着微妙的平衡,当曹丕重整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