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杜弘信以为真,当夜仓皇撤军。
周访明白,自己并没有彻底击败杜弘,而杜弘一旦知道真相,就会打回来。于是,他火速率军渡到大河北岸,毁掉桥梁。果不其然,没多久杜弘醒过味来,又回军攻打周访。可此时桥梁已断,杜弘见无法渡河南下,只好率军跑回湘州。
周访没有松懈,继续追击杜弘。最终,他把杜弘围困在庐陵城中。
杜弘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命令军士把财物扔到庐陵城下,趁着周访军哄抢财物时突围而出。杜弘虽然逃过一死,但实力尽失,再没什么蹦头,没多久,杜弘向王敦投降,成了王敦的部下。豫章危机就这样被周访解决了。
再回到夏口的主战场,这个时候,陶侃与杜弢也在进行着殊死大战。
杜弢派王贡(曾背叛陶侃的人)截断陶侃的军粮。陶侃索性豁出去了,直接奇袭了杜弢的主军。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奇招频出,陶侃和周访始终挤压杜弢一筹。随着战事的进展,陶侃打得杜弢节节败退,主战场也从最初的夏口一直推进到杜弢的大本营——湘州长沙郡。
在长沙城下,王贡骑着马,肆无忌惮地把脚盘在马鞍上,满脸嚣张。
陶侃远远望着王贡,高声喊道:“你是个好人,只是误入歧途。你自己想想,天底下有哪个贼寇能得善终的?”
王贡听到陶侃的喊话,心思产生了波动。他不自觉地把盘在马鞍上的腿放下,嚣张的神态有了些收敛。
这细微的举动被陶侃看在眼里,他意识到王贡有可能被劝降。于是,他挥剑割下自己一截头发,冲王贡喊道:“我断发为誓,只要你投降,一定既往不咎!”
王贡果然被说动,当即率军投降。
这一下,杜弢军瞬间崩溃。
公元315年夏天,陶侃攻克长沙。后来,杜弢逃亡,不知所终。这场最初由王澄激起的湘州叛乱就这样被江东集团彻底平定了。司马睿总算如愿以偿把手伸进了湘州,他的势力范围已经完全等同于三国时期吴国的疆域了。
战后,立下不凡战功的周访官拜豫章太守,陶侃也因为一雪前耻,再度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算是官复原职。不过因为荆州并不在江东集团势力范围内,陶侃这个荆州刺史算是个虚衔,他暂驻江陵。这个位于长江以南,本应属于湘州的郡,成了江东集团临时设立的荆州州政府所在地。而之前被杜弢围困在浔水城的上一任荆州刺史周,则被司马睿召回到建邺,继续做司马睿的直属幕僚。补充一句,自新皇帝司马邺继位后,建邺避皇帝讳改名建康。为减少不必要的困扰,我们在后文中依旧沿用建邺这一称呼。
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王敦官拜镇东大将军、江州刺史,兼江、扬、荆、湘、交、广六州都督,也就是说,他不仅手握江州政权,更独揽江东集团辖区内所有州的军权,成了司马睿麾下名副其实的最高军事统帅。王敦有了大得超乎想象的军权,行事也越来越嚣张跋扈。原本地方官的任命需要建邺的司马睿委派,但在王敦的辖区内,各级官吏任免都凭王敦一句话,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权力范围了。
风雨荆州
陶侃重新当上了荆州刺史,却只能暂驻长江以南的江陵,近来,位于长江以北的荆州局势错综复杂,他要真正掌握自己的属地,还需要继续努力。
前文曾讲过受王贡撺掇,先是扫平荆州流民叛乱,后与陶侃为敌的朝廷正牌官员杜曾。此时,杜曾依旧驻扎在长江北岸的竟陵郡,他不可避免地成了陶侃攻伐荆州的第一块绊脚石。
很快,陶侃挥师渡过长江,将杜曾围困在石城。
杜曾的军队大多是骑兵,陶侃则是步兵。交战之际,杜曾对陶侃发起突袭,他凭借骑兵卓越的机动力,像一柄利剑一样直接贯穿到陶侃军阵后方,紧接着,杜曾开始从后方反攻陶侃。陶侃又被杜曾打得惨败。
杜曾虽然首战告捷,但他并不想跟江东集团死磕到底,遂见好就收。他遥望着败退中的陶侃跳下战马,向陶侃揖手而拜。
“陶君,恕在下无礼。既然咱们都是朝廷的人,也就没必要以死相逼。后会有期!”
杜曾暗想:既然你江东集团容不得我,那我只好去投效真正的朝廷势力——晋室皇帝司马邺了。于是,他摆脱了陶侃,继续向荆州北方行进。
荆州,自三国时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一年前,江东集团与杜弢在湘州胶着的那段时间,坐镇长安的晋皇帝司马邺委派了一名荆州刺史——第五猗(第五是姓氏)。
第五猗进入荆州地界,眼见荆州乱局,心里相当忐忑。
在荆州北部,也就是南阳郡宛城一带,是荀氏行台的势力范围。荀氏行台于“永嘉之乱”发生后由荀藩组建,本部设在豫州,荀藩死后,这个行台并没有沦丧,而是继续由其弟荀组支撑。早先,荀氏兄弟庇护司马邺并奉其为皇太子,后来司马邺逃往长安,荀氏兄弟留恋故土不想西去,选择留在豫州。按理说,荀氏行台与司马邺关系不错,而且,荀氏行台在司马邺登基后也承认了这个坐落于长安城的朝廷。但实际上,荀氏行台始终保持着半独立性质。
后来,荀氏行台委派荀崧(荀彧玄孙,荀藩、荀组的族侄)担任江北都督,就近驻扎在荆州北部的宛城,由此,荀氏行台算是把手插进了荆州北部。
此时,第五猗途经荀氏行台的势力范围——宛城时,丝毫不敢停歇,因为他明白,荀氏行台虽然表面上属于晋室势力,但与朝廷关系相当微妙。
第五猗继续南下,他越走心里越发虚,这个时候,江东司马睿委派的荆州刺史陶侃正驻扎在长江以南的江陵城,随时准备北伐拿下荆州。
第五猗心里跟明镜似的,荀氏行台和江东司马睿都不曾宣布独立,可一旦出现利益冲突,这两股势力谁都不会对自己心慈手软。他最后在荆州襄阳郡屯驻下来,无奈地被挤在荀崧(荀氏行台)和陶侃(江东集团)中间,在夹缝中委曲求全。
恰在这时候,第五猗遇到了杜曾。二人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而且,第五猗是朝廷正牌官员,杜曾则是一个不被江东集团容纳的人。二人一拍即合,结成军事同盟,占据在位于长江北岸的荆州南部。
杜曾不想再跟江东集团产生摩擦,便把目标瞄向了北方荀氏行台的势力范围。
公元315年秋,杜曾率军二千将荀崧围困在宛城。宛城数百守军,荀崧若想突出重围,并非全无可能,但守城的责任感让他不能弃城而去。眼看宛城不保,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向外界的盟友求援。
派什么人去求援并不是问题,可荀崧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否撑到援军到来之日,甚至连能否请来援军都不确定。他不仅担心宛城的安危,更担心一家老小的性命。此刻,他怜爱地望着女儿荀灌,不敢去想城破之日女儿的结局。
荀灌年仅十三岁,性格聪明早熟。她像是能猜透荀崧的心思,操着稚嫩的声音说道:“如果父亲信得过女儿,就让女儿出城求援吧!”
“你说什么?”荀崧吃惊地望着荀灌。
“不出城迟早是个死,如果能成功突围求得援军,宛城还有救。”
荀崧没想到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儿居然能说出这种话来。他内心无比纠结,他倒不是在盘算女儿能否担当得起求援重任,而是在盘算女儿安全逃出宛城的存活率有多高。但如果把女儿强留在身边,暂时看着安全,可万一到了城破之日,女儿必死无疑。
荀崧紧紧盯着荀灌清澈而冷静的双眼问道:“你以为这城是想出就能出的吗?”
“女儿自幼习武,此番出城求援,不成功便成仁,绝不会辱没荀氏的名声!”
颍川名族荀氏……家族的荣耀感瞬间涌满荀崧的内心。或许,让荀灌出城的确是他能为女儿做的一切了。
“好,我让你出城。你若能安全脱身,就去豫州找石览帮忙。”石览也属于荀氏行台阵营。说着,荀崧交给荀灌两封亲笔信,“一封信是给石览的,还有一封是给豫章太守周访的,他也是个可以信得过的人。”
让我们借这件事分析一下占据荆州的三方势力——长安朝廷、江东集团、荀氏行台——之间的关系。围攻荀崧的是跟朝廷正牌荆州刺史第五猗结盟的杜曾,荀崧全然没想找长安朝廷居中协调,反而是向江东集团求援,从这里可以看出,荀氏行台其实已经呈现出向江东集团靠拢的迹象了。
荀灌接过信,揣入怀里,点了点头。
sp; 杜弘信以为真,当夜仓皇撤军。
周访明白,自己并没有彻底击败杜弘,而杜弘一旦知道真相,就会打回来。于是,他火速率军渡到大河北岸,毁掉桥梁。果不其然,没多久杜弘醒过味来,又回军攻打周访。可此时桥梁已断,杜弘见无法渡河南下,只好率军跑回湘州。
周访没有松懈,继续追击杜弘。最终,他把杜弘围困在庐陵城中。
杜弘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命令军士把财物扔到庐陵城下,趁着周访军哄抢财物时突围而出。杜弘虽然逃过一死,但实力尽失,再没什么蹦头,没多久,杜弘向王敦投降,成了王敦的部下。豫章危机就这样被周访解决了。
再回到夏口的主战场,这个时候,陶侃与杜弢也在进行着殊死大战。
杜弢派王贡(曾背叛陶侃的人)截断陶侃的军粮。陶侃索性豁出去了,直接奇袭了杜弢的主军。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奇招频出,陶侃和周访始终挤压杜弢一筹。随着战事的进展,陶侃打得杜弢节节败退,主战场也从最初的夏口一直推进到杜弢的大本营——湘州长沙郡。
在长沙城下,王贡骑着马,肆无忌惮地把脚盘在马鞍上,满脸嚣张。
陶侃远远望着王贡,高声喊道:“你是个好人,只是误入歧途。你自己想想,天底下有哪个贼寇能得善终的?”
王贡听到陶侃的喊话,心思产生了波动。他不自觉地把盘在马鞍上的腿放下,嚣张的神态有了些收敛。
这细微的举动被陶侃看在眼里,他意识到王贡有可能被劝降。于是,他挥剑割下自己一截头发,冲王贡喊道:“我断发为誓,只要你投降,一定既往不咎!”
王贡果然被说动,当即率军投降。
这一下,杜弢军瞬间崩溃。
公元315年夏天,陶侃攻克长沙。后来,杜弢逃亡,不知所终。这场最初由王澄激起的湘州叛乱就这样被江东集团彻底平定了。司马睿总算如愿以偿把手伸进了湘州,他的势力范围已经完全等同于三国时期吴国的疆域了。
战后,立下不凡战功的周访官拜豫章太守,陶侃也因为一雪前耻,再度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算是官复原职。不过因为荆州并不在江东集团势力范围内,陶侃这个荆州刺史算是个虚衔,他暂驻江陵。这个位于长江以南,本应属于湘州的郡,成了江东集团临时设立的荆州州政府所在地。而之前被杜弢围困在浔水城的上一任荆州刺史周,则被司马睿召回到建邺,继续做司马睿的直属幕僚。补充一句,自新皇帝司马邺继位后,建邺避皇帝讳改名建康。为减少不必要的困扰,我们在后文中依旧沿用建邺这一称呼。
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王敦官拜镇东大将军、江州刺史,兼江、扬、荆、湘、交、广六州都督,也就是说,他不仅手握江州政权,更独揽江东集团辖区内所有州的军权,成了司马睿麾下名副其实的最高军事统帅。王敦有了大得超乎想象的军权,行事也越来越嚣张跋扈。原本地方官的任命需要建邺的司马睿委派,但在王敦的辖区内,各级官吏任免都凭王敦一句话,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权力范围了。
风雨荆州
陶侃重新当上了荆州刺史,却只能暂驻长江以南的江陵,近来,位于长江以北的荆州局势错综复杂,他要真正掌握自己的属地,还需要继续努力。
前文曾讲过受王贡撺掇,先是扫平荆州流民叛乱,后与陶侃为敌的朝廷正牌官员杜曾。此时,杜曾依旧驻扎在长江北岸的竟陵郡,他不可避免地成了陶侃攻伐荆州的第一块绊脚石。
很快,陶侃挥师渡过长江,将杜曾围困在石城。
杜曾的军队大多是骑兵,陶侃则是步兵。交战之际,杜曾对陶侃发起突袭,他凭借骑兵卓越的机动力,像一柄利剑一样直接贯穿到陶侃军阵后方,紧接着,杜曾开始从后方反攻陶侃。陶侃又被杜曾打得惨败。
杜曾虽然首战告捷,但他并不想跟江东集团死磕到底,遂见好就收。他遥望着败退中的陶侃跳下战马,向陶侃揖手而拜。
“陶君,恕在下无礼。既然咱们都是朝廷的人,也就没必要以死相逼。后会有期!”
杜曾暗想:既然你江东集团容不得我,那我只好去投效真正的朝廷势力——晋室皇帝司马邺了。于是,他摆脱了陶侃,继续向荆州北方行进。
荆州,自三国时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一年前,江东集团与杜弢在湘州胶着的那段时间,坐镇长安的晋皇帝司马邺委派了一名荆州刺史——第五猗(第五是姓氏)。
第五猗进入荆州地界,眼见荆州乱局,心里相当忐忑。
在荆州北部,也就是南阳郡宛城一带,是荀氏行台的势力范围。荀氏行台于“永嘉之乱”发生后由荀藩组建,本部设在豫州,荀藩死后,这个行台并没有沦丧,而是继续由其弟荀组支撑。早先,荀氏兄弟庇护司马邺并奉其为皇太子,后来司马邺逃往长安,荀氏兄弟留恋故土不想西去,选择留在豫州。按理说,荀氏行台与司马邺关系不错,而且,荀氏行台在司马邺登基后也承认了这个坐落于长安城的朝廷。但实际上,荀氏行台始终保持着半独立性质。
后来,荀氏行台委派荀崧(荀彧玄孙,荀藩、荀组的族侄)担任江北都督,就近驻扎在荆州北部的宛城,由此,荀氏行台算是把手插进了荆州北部。
此时,第五猗途经荀氏行台的势力范围——宛城时,丝毫不敢停歇,因为他明白,荀氏行台虽然表面上属于晋室势力,但与朝廷关系相当微妙。
第五猗继续南下,他越走心里越发虚,这个时候,江东司马睿委派的荆州刺史陶侃正驻扎在长江以南的江陵城,随时准备北伐拿下荆州。
第五猗心里跟明镜似的,荀氏行台和江东司马睿都不曾宣布独立,可一旦出现利益冲突,这两股势力谁都不会对自己心慈手软。他最后在荆州襄阳郡屯驻下来,无奈地被挤在荀崧(荀氏行台)和陶侃(江东集团)中间,在夹缝中委曲求全。
恰在这时候,第五猗遇到了杜曾。二人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而且,第五猗是朝廷正牌官员,杜曾则是一个不被江东集团容纳的人。二人一拍即合,结成军事同盟,占据在位于长江北岸的荆州南部。
杜曾不想再跟江东集团产生摩擦,便把目标瞄向了北方荀氏行台的势力范围。
公元315年秋,杜曾率军二千将荀崧围困在宛城。宛城数百守军,荀崧若想突出重围,并非全无可能,但守城的责任感让他不能弃城而去。眼看宛城不保,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向外界的盟友求援。
派什么人去求援并不是问题,可荀崧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否撑到援军到来之日,甚至连能否请来援军都不确定。他不仅担心宛城的安危,更担心一家老小的性命。此刻,他怜爱地望着女儿荀灌,不敢去想城破之日女儿的结局。
荀灌年仅十三岁,性格聪明早熟。她像是能猜透荀崧的心思,操着稚嫩的声音说道:“如果父亲信得过女儿,就让女儿出城求援吧!”
“你说什么?”荀崧吃惊地望着荀灌。
“不出城迟早是个死,如果能成功突围求得援军,宛城还有救。”
荀崧没想到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儿居然能说出这种话来。他内心无比纠结,他倒不是在盘算女儿能否担当得起求援重任,而是在盘算女儿安全逃出宛城的存活率有多高。但如果把女儿强留在身边,暂时看着安全,可万一到了城破之日,女儿必死无疑。
荀崧紧紧盯着荀灌清澈而冷静的双眼问道:“你以为这城是想出就能出的吗?”
“女儿自幼习武,此番出城求援,不成功便成仁,绝不会辱没荀氏的名声!”
颍川名族荀氏……家族的荣耀感瞬间涌满荀崧的内心。或许,让荀灌出城的确是他能为女儿做的一切了。
“好,我让你出城。你若能安全脱身,就去豫州找石览帮忙。”石览也属于荀氏行台阵营。说着,荀崧交给荀灌两封亲笔信,“一封信是给石览的,还有一封是给豫章太守周访的,他也是个可以信得过的人。”
让我们借这件事分析一下占据荆州的三方势力——长安朝廷、江东集团、荀氏行台——之间的关系。围攻荀崧的是跟朝廷正牌荆州刺史第五猗结盟的杜曾,荀崧全然没想找长安朝廷居中协调,反而是向江东集团求援,从这里可以看出,荀氏行台其实已经呈现出向江东集团靠拢的迹象了。
荀灌接过信,揣入怀里,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