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扬眉,剑出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别人可能不知道这个脸上带着一道刀疤的男人是谁,但是古砚军作为一个特战队员,对于他可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个叫做奥托.斯科尔兹内的男人,就是号称“欧洲第一恶汉”的纳粹德国特种部队头目。先不说他的政治立场,他所参加和指挥的一系列行动,当初古砚军在“山鹰”特战大队的时候,就专门潜心研究过。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家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一个总是有运气和成功伴随的不一样的疯子!
1908年6月12日,斯科尔兹内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中等家庭里。他的祖先是斯拉夫民族,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斯科尔兹内的家庭原本也算富裕,但是与多数奥地利人一样,受到一战结束后“最恶劣的时期”的痛击——当时奥地利经济低迷,物价飞涨,发行的纸币面额甚至无法买到与纸币相同大小的纸张。斯科尔兹内家象当时许多奥地利家庭一样靠国际红十字会的救济物资才勉强活下来,小奥托直到13岁才尝到牛油的滋味。身为工程师的老斯科尔兹内不断地鼓励儿子,不妨趁此逆境锻炼自己的身心和意志,他的口头禅是“贫困的生活并不会危害人,最可悲的是不能适应逆境”。对正在成长中的十几岁少年来说,父亲的这句口头禅对其影响甚大。
1926年,18岁的斯科尔兹内在父亲的影响下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工程学,整个大学期间斯科尔兹内先后14次参加决斗,其中第10次决斗在其左颊上留下了一道明显的剑伤,被称为“荣誉之疤”,这也成了他最具特点的个人标志,后来盟军士兵给了他一个形象的外号——“刀疤脸”。这些决斗给斯科尔兹内带来的不仅是伤疤,他曾这样回忆:“学生时代的无数次身心锻炼,使我能够临危不惧,即使在烽火弥天的大战之中,我仍能够泰然自若,毫不感到惊慌……有如持剑决斗一样,在混乱的战争中,痛击敌人的话是非集中精神不可的,我们不能为了闪避敌人而浪费时间,必须牢牢地抓住目标,然后全力地向它痛击。”
1931年,大学毕业的斯科尔兹内加入了奥地利纳粹组织,并成为一名冲锋队员,其1米92的大块头使其在德奥合并前夜的街头混战中成为纳粹的一名出色打手。1939年二战爆发时,斯科尔兹内已经拥有一个自己的工程设计办公室,在维也纳小有名气。当时已31岁的斯科尔兹内具有单发飞机的驾驶经验,所以很想当一名飞行员,但在经过5个月训练后,德国空军拒绝了他,理由是年龄偏大、而且个头超标。不过空军的人暗示斯科尔兹内说他适合参加地面部队。于是斯科尔兹内在1940年2月转而报名参加被称为“希特勒贴身保镖”的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师,从数千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被分配到该师的“月光中队”(该中队因其指挥官喜欢在夜晚训练而得名),在同一批录取的12名青年中,斯科尔兹内年龄最大,但不久便因其强壮的体格和因决斗而练得的无畏精神而脱颖而出,升至候补军官行列,并转至党卫军第2“帝国”师。
由于斯科尔兹内在东线时常带领部下在战斗中采用狡黠而非常规的作战方式的行为,却引起了党卫军一些高层官员的注意。1942年初,斯科尔兹内从维也纳的病院返回柏林,被调至党卫军第1装甲师在柏林郊外莱布施塔特的军械库,担任技术勤务和维修工作。忙碌而单调的工作令生性好斗的斯科尔兹内感到百无聊赖,但他还是咬牙强忍了6个月。
不久后,斯科尔兹内的命运发生了奇特的变化,他接到一道命令,要求他去武装党卫军司令部报道。此时世界大战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希特勒突然对英国的特种部队产生了浓厚兴趣。英军往往在不能对付大规模的德军部队时派出小股特种部队,展开变化多端的攻击行动,而且总是获胜的场合较多。希特勒喜欢读卡尔·梅(19世纪德国作家,写过多部冒险小说)的作品,并对一战时在阿拉伯半岛建立奇功的英国游击战大师“阿拉伯的劳伦斯”崇拜得五体投地,此时希特勒告诉希姆莱,他也想组建一支类似英国特种部队的小分队,以便随时完成由他本人直接赋予的特殊任务。而且希特勒坚持这支部队要按照英国人的方式组建,连名字也完全模仿英国特种部队的名字“突击队”。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很多成员对于又组建这样一支非正统部队表示不安,因为军官团一向把军人职业看作是贵族、容克和骑士们的禁脔,特种部队“偷偷摸摸搞破坏”的行动不够光明正大,有损德意志军队的荣誉,是对军人职业的亵渎。而且出于希特勒的“灵机一动”而成立的这种怪部队已经不少,他们特别担心这种部队由于可以和希特勒直接接触而变得非常有权势。最高统帅部最后提出的标准很简单:首先需要一位胆大敢为、精力充沛又具有技术基础的指挥官,但是其次这个人也必须是个头脑比较简单、易受支配的庸人,他必须没有政治野心,不会像当年由小人物爬到党卫军头子的希姆莱那样成为第三帝国的又一个王侯。由于党卫军中一位朋友的举荐,正在修理厂担任维修军官的斯科尔兹内引起了上层人士的注意。1943年4月18日,他被提升为上尉,并被新上任的党卫军帝国中央保安总局头头、其奥地利同乡卡尔登布隆纳任命为德国第一支特殊部队——“弗雷登塔尔部队”的指挥官。
1944年12月31日,斯科尔兹内被召回柏林。第150装甲旅已经宣告解散,弗雷登塔尔部队的老兵们死的死,散的散,斯科尔兹内清醒地认识到特种部队往昔光荣的日子已经成了明日黄花,第三帝国的末日随着春天的来临一步一步地逼近了。对于斯科尔兹内来说,像营救墨索里尼那种事先缜密计划,由数名勇敢的专家所执行的任务也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有如鸡蛋碰石头般的绝望作战:由勇敢但未接受训练的年轻士兵去执行自杀式的任务,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战况已经恶化到了极点。
1945年1月30日晚上,希姆莱将斯科尔兹内召到柏林郊外的前线司令部,下令他去前线搜集所有的兵力,组成两个军,然后前进到奥得河一线,在那里设置一座桥头堡抵御苏军进攻。斯科尔兹内不禁苦笑,所谓两个军的兵力将到何处去搜集呢?这只不过是希姆莱的幻想而已。最后斯科尔兹内搜尽枯肠集结了1000多人的兵力,前往奥得河畔的中世纪古镇施韦特,在这里修筑一座桥头堡。他在城镇的西边设置了宪兵线,收拢衣衫褴褛徒步向西溃逃的那些士兵,将他们装备起来编入斯科尔兹内的部队。斯科尔兹内的部队兵员五花八门,既包括伤兵,又有包括未接受过军事训练的老头子,也有年轻的军校学员和几名神气十足的东普鲁士贵族军官。现在他逐渐收拢了4个大队的兵力,从距该城50公... -->>
别人可能不知道这个脸上带着一道刀疤的男人是谁,但是古砚军作为一个特战队员,对于他可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个叫做奥托.斯科尔兹内的男人,就是号称“欧洲第一恶汉”的纳粹德国特种部队头目。先不说他的政治立场,他所参加和指挥的一系列行动,当初古砚军在“山鹰”特战大队的时候,就专门潜心研究过。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家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一个总是有运气和成功伴随的不一样的疯子!
1908年6月12日,斯科尔兹内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中等家庭里。他的祖先是斯拉夫民族,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斯科尔兹内的家庭原本也算富裕,但是与多数奥地利人一样,受到一战结束后“最恶劣的时期”的痛击——当时奥地利经济低迷,物价飞涨,发行的纸币面额甚至无法买到与纸币相同大小的纸张。斯科尔兹内家象当时许多奥地利家庭一样靠国际红十字会的救济物资才勉强活下来,小奥托直到13岁才尝到牛油的滋味。身为工程师的老斯科尔兹内不断地鼓励儿子,不妨趁此逆境锻炼自己的身心和意志,他的口头禅是“贫困的生活并不会危害人,最可悲的是不能适应逆境”。对正在成长中的十几岁少年来说,父亲的这句口头禅对其影响甚大。
1926年,18岁的斯科尔兹内在父亲的影响下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工程学,整个大学期间斯科尔兹内先后14次参加决斗,其中第10次决斗在其左颊上留下了一道明显的剑伤,被称为“荣誉之疤”,这也成了他最具特点的个人标志,后来盟军士兵给了他一个形象的外号——“刀疤脸”。这些决斗给斯科尔兹内带来的不仅是伤疤,他曾这样回忆:“学生时代的无数次身心锻炼,使我能够临危不惧,即使在烽火弥天的大战之中,我仍能够泰然自若,毫不感到惊慌……有如持剑决斗一样,在混乱的战争中,痛击敌人的话是非集中精神不可的,我们不能为了闪避敌人而浪费时间,必须牢牢地抓住目标,然后全力地向它痛击。”
1931年,大学毕业的斯科尔兹内加入了奥地利纳粹组织,并成为一名冲锋队员,其1米92的大块头使其在德奥合并前夜的街头混战中成为纳粹的一名出色打手。1939年二战爆发时,斯科尔兹内已经拥有一个自己的工程设计办公室,在维也纳小有名气。当时已31岁的斯科尔兹内具有单发飞机的驾驶经验,所以很想当一名飞行员,但在经过5个月训练后,德国空军拒绝了他,理由是年龄偏大、而且个头超标。不过空军的人暗示斯科尔兹内说他适合参加地面部队。于是斯科尔兹内在1940年2月转而报名参加被称为“希特勒贴身保镖”的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师,从数千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被分配到该师的“月光中队”(该中队因其指挥官喜欢在夜晚训练而得名),在同一批录取的12名青年中,斯科尔兹内年龄最大,但不久便因其强壮的体格和因决斗而练得的无畏精神而脱颖而出,升至候补军官行列,并转至党卫军第2“帝国”师。
由于斯科尔兹内在东线时常带领部下在战斗中采用狡黠而非常规的作战方式的行为,却引起了党卫军一些高层官员的注意。1942年初,斯科尔兹内从维也纳的病院返回柏林,被调至党卫军第1装甲师在柏林郊外莱布施塔特的军械库,担任技术勤务和维修工作。忙碌而单调的工作令生性好斗的斯科尔兹内感到百无聊赖,但他还是咬牙强忍了6个月。
不久后,斯科尔兹内的命运发生了奇特的变化,他接到一道命令,要求他去武装党卫军司令部报道。此时世界大战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希特勒突然对英国的特种部队产生了浓厚兴趣。英军往往在不能对付大规模的德军部队时派出小股特种部队,展开变化多端的攻击行动,而且总是获胜的场合较多。希特勒喜欢读卡尔·梅(19世纪德国作家,写过多部冒险小说)的作品,并对一战时在阿拉伯半岛建立奇功的英国游击战大师“阿拉伯的劳伦斯”崇拜得五体投地,此时希特勒告诉希姆莱,他也想组建一支类似英国特种部队的小分队,以便随时完成由他本人直接赋予的特殊任务。而且希特勒坚持这支部队要按照英国人的方式组建,连名字也完全模仿英国特种部队的名字“突击队”。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很多成员对于又组建这样一支非正统部队表示不安,因为军官团一向把军人职业看作是贵族、容克和骑士们的禁脔,特种部队“偷偷摸摸搞破坏”的行动不够光明正大,有损德意志军队的荣誉,是对军人职业的亵渎。而且出于希特勒的“灵机一动”而成立的这种怪部队已经不少,他们特别担心这种部队由于可以和希特勒直接接触而变得非常有权势。最高统帅部最后提出的标准很简单:首先需要一位胆大敢为、精力充沛又具有技术基础的指挥官,但是其次这个人也必须是个头脑比较简单、易受支配的庸人,他必须没有政治野心,不会像当年由小人物爬到党卫军头子的希姆莱那样成为第三帝国的又一个王侯。由于党卫军中一位朋友的举荐,正在修理厂担任维修军官的斯科尔兹内引起了上层人士的注意。1943年4月18日,他被提升为上尉,并被新上任的党卫军帝国中央保安总局头头、其奥地利同乡卡尔登布隆纳任命为德国第一支特殊部队——“弗雷登塔尔部队”的指挥官。
1944年12月31日,斯科尔兹内被召回柏林。第150装甲旅已经宣告解散,弗雷登塔尔部队的老兵们死的死,散的散,斯科尔兹内清醒地认识到特种部队往昔光荣的日子已经成了明日黄花,第三帝国的末日随着春天的来临一步一步地逼近了。对于斯科尔兹内来说,像营救墨索里尼那种事先缜密计划,由数名勇敢的专家所执行的任务也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有如鸡蛋碰石头般的绝望作战:由勇敢但未接受训练的年轻士兵去执行自杀式的任务,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战况已经恶化到了极点。
1945年1月30日晚上,希姆莱将斯科尔兹内召到柏林郊外的前线司令部,下令他去前线搜集所有的兵力,组成两个军,然后前进到奥得河一线,在那里设置一座桥头堡抵御苏军进攻。斯科尔兹内不禁苦笑,所谓两个军的兵力将到何处去搜集呢?这只不过是希姆莱的幻想而已。最后斯科尔兹内搜尽枯肠集结了1000多人的兵力,前往奥得河畔的中世纪古镇施韦特,在这里修筑一座桥头堡。他在城镇的西边设置了宪兵线,收拢衣衫褴褛徒步向西溃逃的那些士兵,将他们装备起来编入斯科尔兹内的部队。斯科尔兹内的部队兵员五花八门,既包括伤兵,又有包括未接受过军事训练的老头子,也有年轻的军校学员和几名神气十足的东普鲁士贵族军官。现在他逐渐收拢了4个大队的兵力,从距该城50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