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逆流伐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沉声问道:“且西南友军连战连胜。当已至广州城下。广东清军守卫已是空虚,我军若是趁时而动,于广东夺一陆地之基,是否可行?”
三个问题。两个是要解决的。蔡禄、郭义跑到清军那边,暂时是没法对付了;陈豹呢,去投靠西南明军,虽是被迫,且算是同一阵营,但此风不可长,必须要有个交代。剩下的便是趁火打劫,趁着广东清军被西南明军所牵制打击,郑家似乎可以夺取一块陆地作为根基。不管地盘有多大,位置有多好。怎么样也比瘴疠不毛的台湾强吧!
但这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却都涉及到了朝廷,涉及到以岷王为首的代表朝廷的西南势力。尽管郑家已经形同割据,但名义上还是明臣,还要顶着永历的招牌招徕士绅和民众的支持,还要尊帝虚礼。因为。无论实力和名望,郑家都不足以完全独立。
如果西南明廷势弱,或者山高皇帝远,郑成功自然不怕,可以跋扈自雄,可以威福自操。但形势的变化却越来越令郑家感到为难,越来越感到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将受到限制。
西南明军东征对于郑家的利益是不利的。因为郑成功几年前不策应晋王李定国在广东的军事行动,便已经暴露了他的意图。遥奉可以,军政大事禀承于朝廷却不行。而广东清军的存在,却恰好成为了郑氏集团与西南明朝廷的隔火墙,郑氏集团自然不希望被打破,自然也就不会出兵相助李定国攻掠广东。
同样的道理。在接到西南朝廷的通报后,郑家又是故伎重施,敷衍延宕。关注是关注,却一兵一卒也未派出助战。
但现在,郑家要出兵了。要来争抢胜利果实了。这话说得有些难听,但事实便是如此。至于陈豹,也是要处理的。否则,此例一开,难免会有更多的仿效者。
“殿下,索要陈豹应很容易,派一能言之士即可。”洪磊是郑家宿将洪旭的儿子,年轻人欠考虑,开口便说:“而攻掠广东正当其时,许龙、苏利或败或亡,已不足为患,我军所至,定然势如破竹,攻无不取。”
郑经脸上浮起了笑意,轻轻点了点头。郑成功纵横海外十几年,即便是朝廷,也向来不会违逆他的意思,从来不敢轻易回绝他的要求。现在,郑经认为自己的地位和父亲差不多,自然也应该有这样的霸气。
参军陈永华微微皱了皱眉,显然很不同意洪磊的狂妄之言。尽管目前的形势有些类似于当年晋王李定国的第二次进攻广东,但陈永华却看得很清楚,这其中差异很大。
当时,李定国广东战役方案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郑成功的主力,来与不来,决定了广东战役的成败。所以,他对郑成功虽寄于厚望,屡屡写书信请其出兵相助。而东征则不同,朝廷留守岷藩只是书信通报了西南明军的战略意图,却并没有开口请求相助。
一个是盼之殷殷,一个是例行公事般的通知,两相比较,便可以看出朝廷对郑家态度的转变。事实也正是如此,西南明军凭一己之力展开攻势,完全没有把郑家的助战计算在内。这说明什么,说明岷藩已经疏离了郑家,更不会以低姿态来讨好迎和。
派一善言之辈就能将陈豹要回来,这还真是有些幼稚,但也未尝不可一试。陈永华张了张嘴,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当着这么多将领文官的面,如果实话实说,似乎有看轻郑经的意思,还是私下提醒为好。
“潮、惠向来是吾郑家粮饷、兵员补给的主要来源地,今当趁势取之。”郑经直接跳到了出兵的问题上,显然已经认可了洪磊关于如何索回陈豹的建议,“只是最便捷的停泊港口似已在明军手中,若是他们不借道,或者已克潮、惠,又当如何?”
工官冯澄世之子冯锡范拱手发言道:“殿下,潮、惠固然重要,但此时去取却未必合适。广州被攻,福建耿逆岂能坐视,必派援军西进。我军若据潮、惠,则必与其交兵,当慎之。”
陈永华面露微笑,接口说道:“此言一语中的。出兵之时机至为关键,当细察之,慎行之。或也可另取它地,批亢捣虚,亦正合兵法之义。”
既要出兵抢地盘,又不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郑经立刻听明白了冯、陈二人的意思,思索片刻,也觉得颇有道理。或者占据潮、惠,作西南明军的挡箭牌,与福建清军大战一场;或者等待时机,再进而图谋潮、惠;或者选择其他的地方,以避开与大股清军交战的敏感地带。
“先攻取南澳岛临近之地,象揭阳等地,可行否?”郑经放弃了第一目标潮、惠,便从用兵最快捷的路线考虑。
“殿下英明。”冯锡范率先恭维道:“南澳岛在我军手中,攻掠临近之地,既快捷,又方便,亦可给朝廷一个交代。”
交代得有点晚,但也足以应付朝廷了。郑经是这样想的,所以赞同了冯锡范的说法。
“父王曾言先生用当今之卧龙。”郑经突然转向了陈永华,态度也变得恭谨起来,“起兵收复台湾前,亦向吾言明,当以师礼侍之。吾想请先生至朝廷一行,不知先生——”
陈永华心中暗自叹息,这个差使竟然落到了自己头上。按照他的分析判断,岷藩可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向郑氏低头,恐怕不是郑经想的那般容易。不过,既然郑经已经点名,他又岂可推拒?
“属下愿赴西南,向朝廷申明,索回叛将陈豹。”陈永华可不敢以老师的身份和口气说话,虽然郑经的话是这么说,可要是他不知分寸,坦然接受,恐怕在郑经心目中的地位会一落千丈。
“那就有劳陈先生了。”郑经笑得更加畅快,心中可能已经在想他的运筹、决断大获成功。
………….
人,沉声问道:“且西南友军连战连胜。当已至广州城下。广东清军守卫已是空虚,我军若是趁时而动,于广东夺一陆地之基,是否可行?”
三个问题。两个是要解决的。蔡禄、郭义跑到清军那边,暂时是没法对付了;陈豹呢,去投靠西南明军,虽是被迫,且算是同一阵营,但此风不可长,必须要有个交代。剩下的便是趁火打劫,趁着广东清军被西南明军所牵制打击,郑家似乎可以夺取一块陆地作为根基。不管地盘有多大,位置有多好。怎么样也比瘴疠不毛的台湾强吧!
但这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却都涉及到了朝廷,涉及到以岷王为首的代表朝廷的西南势力。尽管郑家已经形同割据,但名义上还是明臣,还要顶着永历的招牌招徕士绅和民众的支持,还要尊帝虚礼。因为。无论实力和名望,郑家都不足以完全独立。
如果西南明廷势弱,或者山高皇帝远,郑成功自然不怕,可以跋扈自雄,可以威福自操。但形势的变化却越来越令郑家感到为难,越来越感到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将受到限制。
西南明军东征对于郑家的利益是不利的。因为郑成功几年前不策应晋王李定国在广东的军事行动,便已经暴露了他的意图。遥奉可以,军政大事禀承于朝廷却不行。而广东清军的存在,却恰好成为了郑氏集团与西南明朝廷的隔火墙,郑氏集团自然不希望被打破,自然也就不会出兵相助李定国攻掠广东。
同样的道理。在接到西南朝廷的通报后,郑家又是故伎重施,敷衍延宕。关注是关注,却一兵一卒也未派出助战。
但现在,郑家要出兵了。要来争抢胜利果实了。这话说得有些难听,但事实便是如此。至于陈豹,也是要处理的。否则,此例一开,难免会有更多的仿效者。
“殿下,索要陈豹应很容易,派一能言之士即可。”洪磊是郑家宿将洪旭的儿子,年轻人欠考虑,开口便说:“而攻掠广东正当其时,许龙、苏利或败或亡,已不足为患,我军所至,定然势如破竹,攻无不取。”
郑经脸上浮起了笑意,轻轻点了点头。郑成功纵横海外十几年,即便是朝廷,也向来不会违逆他的意思,从来不敢轻易回绝他的要求。现在,郑经认为自己的地位和父亲差不多,自然也应该有这样的霸气。
参军陈永华微微皱了皱眉,显然很不同意洪磊的狂妄之言。尽管目前的形势有些类似于当年晋王李定国的第二次进攻广东,但陈永华却看得很清楚,这其中差异很大。
当时,李定国广东战役方案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郑成功的主力,来与不来,决定了广东战役的成败。所以,他对郑成功虽寄于厚望,屡屡写书信请其出兵相助。而东征则不同,朝廷留守岷藩只是书信通报了西南明军的战略意图,却并没有开口请求相助。
一个是盼之殷殷,一个是例行公事般的通知,两相比较,便可以看出朝廷对郑家态度的转变。事实也正是如此,西南明军凭一己之力展开攻势,完全没有把郑家的助战计算在内。这说明什么,说明岷藩已经疏离了郑家,更不会以低姿态来讨好迎和。
派一善言之辈就能将陈豹要回来,这还真是有些幼稚,但也未尝不可一试。陈永华张了张嘴,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当着这么多将领文官的面,如果实话实说,似乎有看轻郑经的意思,还是私下提醒为好。
“潮、惠向来是吾郑家粮饷、兵员补给的主要来源地,今当趁势取之。”郑经直接跳到了出兵的问题上,显然已经认可了洪磊关于如何索回陈豹的建议,“只是最便捷的停泊港口似已在明军手中,若是他们不借道,或者已克潮、惠,又当如何?”
工官冯澄世之子冯锡范拱手发言道:“殿下,潮、惠固然重要,但此时去取却未必合适。广州被攻,福建耿逆岂能坐视,必派援军西进。我军若据潮、惠,则必与其交兵,当慎之。”
陈永华面露微笑,接口说道:“此言一语中的。出兵之时机至为关键,当细察之,慎行之。或也可另取它地,批亢捣虚,亦正合兵法之义。”
既要出兵抢地盘,又不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郑经立刻听明白了冯、陈二人的意思,思索片刻,也觉得颇有道理。或者占据潮、惠,作西南明军的挡箭牌,与福建清军大战一场;或者等待时机,再进而图谋潮、惠;或者选择其他的地方,以避开与大股清军交战的敏感地带。
“先攻取南澳岛临近之地,象揭阳等地,可行否?”郑经放弃了第一目标潮、惠,便从用兵最快捷的路线考虑。
“殿下英明。”冯锡范率先恭维道:“南澳岛在我军手中,攻掠临近之地,既快捷,又方便,亦可给朝廷一个交代。”
交代得有点晚,但也足以应付朝廷了。郑经是这样想的,所以赞同了冯锡范的说法。
“父王曾言先生用当今之卧龙。”郑经突然转向了陈永华,态度也变得恭谨起来,“起兵收复台湾前,亦向吾言明,当以师礼侍之。吾想请先生至朝廷一行,不知先生——”
陈永华心中暗自叹息,这个差使竟然落到了自己头上。按照他的分析判断,岷藩可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向郑氏低头,恐怕不是郑经想的那般容易。不过,既然郑经已经点名,他又岂可推拒?
“属下愿赴西南,向朝廷申明,索回叛将陈豹。”陈永华可不敢以老师的身份和口气说话,虽然郑经的话是这么说,可要是他不知分寸,坦然接受,恐怕在郑经心目中的地位会一落千丈。
“那就有劳陈先生了。”郑经笑得更加畅快,心中可能已经在想他的运筹、决断大获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