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大时代1902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二十一章中立协议
曲同丰离开第十七协不久,刘继业的办公室内就又进来了两人,分别是如今新任第三十三标的标副祁匡训和正参谋官关启平。
虽然从军职上讲,祁匡训要高过关启平,但在文学社内关启平却是分社长,而祁匡训反而是分社副。而按第三十四标及文学社的规矩,社员身份要高过军职,再加上祁匡训一向地没有什么存在感又沉默寡言,因此二人之间还是以关启平为首。
关上门,又给二人倒上水,刘继业回到座位上,笑道:“柏文蔚没给你们俩添什么麻烦吧?”
一提到柏文蔚,关启平脸色就是一暗,愤愤道:“此人平日在标里头嚣张惯了,目无上官,实在可恨!就是他第一营团结的很,上下全是他柏文蔚岳王会的亲信,轻易动不得。”
说着说着,关启平脑海中就出现了柏文蔚那张充满敌意的脸。
“此刻光复会发动起义在即,他柏文蔚又决定响应,文泰你身处第一线,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刘继业说得严肃,关启平和祁匡训也听得认真。
“暂且先不提柏文蔚和他的岳王会……说来,敖正邦的工作做得如何了?”
作为第三十三标的标统,刘继业在与敖正邦多接触后认为此人是有可能加入文学社阵营的。
“文鹿的判断很正确,敖正邦确属能够争取之人。他是陆士的二期生,曾任湖北陆军小学总办,思想很进步。”关启平说了半句,看了看身旁的祁匡训道:“文豹与敖正邦同是士官学校毕业生,与其最熟了。”
难得开口说话的祁匡训听到关启平提及自己,摸了摸嘴巴用颇为浓厚的浙江口音道:“子瞻学长……对大势政局亦有不满,对清廷的不少举止也有失望之处……他,也与我聊起在日本时,也曾翻看过不少立志救国的书目。”
“文豹,在当前光复会即将大起义之时,我们首先要确保的是置身事外,既不参与光复会之必败的起义,也绝不参与清廷之镇压……有鉴于此,第三十三标内文学社的工作,应先从被原旧式军官控制的、如今由李尚纯担任管带的第三营开展。先稳住一个营,将其初步掌握后,再置身中立之位。”
在上海的宋教仁得知刘继业决定不响应此次起义后大为失望,在回信中表露出怎样也无法理解其为何会置革命大业而不顾,甚至暗藏着讽刺其贪生怕死的攻击。
就像刘继业理解却不能认同普通革命党人以近乎于无计划的暴动方式起义,不断消耗自身实力而不能给清廷带来打击那样,宋教仁等人亦无法赞同刘继业不服从‘大局’,不响应‘同志’的壮举。
二者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包括宋教仁、包括孙文、光复会、黄兴等大部分的革命者都将排满革命视作最高目的,相信只要实现了排满复汉中国就能富强、就能崛起。排满成功后就能完事大吉了。但是刘继业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排满革命只是国家主义、中国富强的第一道坎,后面还有更多的挑战需要自己的团体完成。
对‘革命’一词在本质上的不同解读,让只关注民族革命的同盟会与同时还主张政治和社会革命的文学社之间的裂痕愈发明显。
不过对于宋教仁而言,文学社作为刘继业亲手创立的小团体,从未归属过同盟会,在社长刘继业做出决断、并在社内统一了思想后,就算是孙文亲至也无法改变文学社的想法。
刘继业知道自己做出中立的选择不会让自己在其他革命者眼中形象变好,而只会如林述庆事件那般进一步加深隔阂。甚至拉拢上海虞洽卿等倾向革命的商人也会变得更困难。
但是相比参与必败的,自杀性的起义、相比抛弃更周全的计划,使国家主义革命蒙受巨大损失而言,这点后果也只能接受了。
甚至刘继业曾想过,在百十年后,自己在光复会大起义的不作为也会被某些网友挖出来,作为黑材料吧。
然而在政治,在革命这样巨大的,牵扯亿万人命运的大变革面前,有些时候人只能在两个选择中做出最不坏的抉择,并承担这一抉择带来的后果。
“文豹和文泰,你们在秋操出发前,尽量摸清岳王会和柏文蔚的计划、以及他对我文学社的反应。必要之时,最好柏文蔚与我会面。”
远在上海的宋教仁等同盟会鞭长莫及,理不了江宁的事务。但是由于赵声原因而在第三十三标拥有很高影响力的岳王会,作为江宁方面响应光复会大起义的头等势力,他们对文学社保持中立的反应就很关键了。
是尊重中立,井水不犯河水、还是将文学社视作满清帮凶,一并处理、甚至说表面尊重中立,但是暗地里却试图渗透?
在这个时候,刘继业无法不小心对待每一件事情。
同样,一旦秋操期间第三十三标发动起义,按照中立的做法,刘继业是既不参加也不镇压。起义失败还好说,一旦第三十三标成功,则届时文学社控制的部队将自行退返江宁,以军心不稳为名不参与后面清军的镇压中。在接下来的东南乱局中争取到有利于未来国家主义革命的资源。
对于当前文学社与岳王会之间的重要性,身为社内高层的关启平自然是无比明白的。他用力地点了点头道:“文鹿放心,待我返回第三十三标后就与柏文蔚转达,让他尽快来第十七协一趟。”
“如此最好。”
…………………………
在得到关启平转达消息后,第三十三标第一营管带柏文蔚经过思考决定赴约。在约定好的见面时间,1908年9月22日,柏文蔚带着岳王会骨干冷遹、熊成基和伍崇仁来到了第十七协,在协统办公室内与刘继业、张孝准、王光照和关启平代表的文学社会晤。
双方各来了四人,进了房间简单地打过招呼后便分坐在桌子的两旁,坐在中间的分别是刘继业和柏文蔚。
方一坐下,柏文蔚便表现地咄咄逼... -->>
第二百二十一章中立协议
曲同丰离开第十七协不久,刘继业的办公室内就又进来了两人,分别是如今新任第三十三标的标副祁匡训和正参谋官关启平。
虽然从军职上讲,祁匡训要高过关启平,但在文学社内关启平却是分社长,而祁匡训反而是分社副。而按第三十四标及文学社的规矩,社员身份要高过军职,再加上祁匡训一向地没有什么存在感又沉默寡言,因此二人之间还是以关启平为首。
关上门,又给二人倒上水,刘继业回到座位上,笑道:“柏文蔚没给你们俩添什么麻烦吧?”
一提到柏文蔚,关启平脸色就是一暗,愤愤道:“此人平日在标里头嚣张惯了,目无上官,实在可恨!就是他第一营团结的很,上下全是他柏文蔚岳王会的亲信,轻易动不得。”
说着说着,关启平脑海中就出现了柏文蔚那张充满敌意的脸。
“此刻光复会发动起义在即,他柏文蔚又决定响应,文泰你身处第一线,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刘继业说得严肃,关启平和祁匡训也听得认真。
“暂且先不提柏文蔚和他的岳王会……说来,敖正邦的工作做得如何了?”
作为第三十三标的标统,刘继业在与敖正邦多接触后认为此人是有可能加入文学社阵营的。
“文鹿的判断很正确,敖正邦确属能够争取之人。他是陆士的二期生,曾任湖北陆军小学总办,思想很进步。”关启平说了半句,看了看身旁的祁匡训道:“文豹与敖正邦同是士官学校毕业生,与其最熟了。”
难得开口说话的祁匡训听到关启平提及自己,摸了摸嘴巴用颇为浓厚的浙江口音道:“子瞻学长……对大势政局亦有不满,对清廷的不少举止也有失望之处……他,也与我聊起在日本时,也曾翻看过不少立志救国的书目。”
“文豹,在当前光复会即将大起义之时,我们首先要确保的是置身事外,既不参与光复会之必败的起义,也绝不参与清廷之镇压……有鉴于此,第三十三标内文学社的工作,应先从被原旧式军官控制的、如今由李尚纯担任管带的第三营开展。先稳住一个营,将其初步掌握后,再置身中立之位。”
在上海的宋教仁得知刘继业决定不响应此次起义后大为失望,在回信中表露出怎样也无法理解其为何会置革命大业而不顾,甚至暗藏着讽刺其贪生怕死的攻击。
就像刘继业理解却不能认同普通革命党人以近乎于无计划的暴动方式起义,不断消耗自身实力而不能给清廷带来打击那样,宋教仁等人亦无法赞同刘继业不服从‘大局’,不响应‘同志’的壮举。
二者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包括宋教仁、包括孙文、光复会、黄兴等大部分的革命者都将排满革命视作最高目的,相信只要实现了排满复汉中国就能富强、就能崛起。排满成功后就能完事大吉了。但是刘继业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排满革命只是国家主义、中国富强的第一道坎,后面还有更多的挑战需要自己的团体完成。
对‘革命’一词在本质上的不同解读,让只关注民族革命的同盟会与同时还主张政治和社会革命的文学社之间的裂痕愈发明显。
不过对于宋教仁而言,文学社作为刘继业亲手创立的小团体,从未归属过同盟会,在社长刘继业做出决断、并在社内统一了思想后,就算是孙文亲至也无法改变文学社的想法。
刘继业知道自己做出中立的选择不会让自己在其他革命者眼中形象变好,而只会如林述庆事件那般进一步加深隔阂。甚至拉拢上海虞洽卿等倾向革命的商人也会变得更困难。
但是相比参与必败的,自杀性的起义、相比抛弃更周全的计划,使国家主义革命蒙受巨大损失而言,这点后果也只能接受了。
甚至刘继业曾想过,在百十年后,自己在光复会大起义的不作为也会被某些网友挖出来,作为黑材料吧。
然而在政治,在革命这样巨大的,牵扯亿万人命运的大变革面前,有些时候人只能在两个选择中做出最不坏的抉择,并承担这一抉择带来的后果。
“文豹和文泰,你们在秋操出发前,尽量摸清岳王会和柏文蔚的计划、以及他对我文学社的反应。必要之时,最好柏文蔚与我会面。”
远在上海的宋教仁等同盟会鞭长莫及,理不了江宁的事务。但是由于赵声原因而在第三十三标拥有很高影响力的岳王会,作为江宁方面响应光复会大起义的头等势力,他们对文学社保持中立的反应就很关键了。
是尊重中立,井水不犯河水、还是将文学社视作满清帮凶,一并处理、甚至说表面尊重中立,但是暗地里却试图渗透?
在这个时候,刘继业无法不小心对待每一件事情。
同样,一旦秋操期间第三十三标发动起义,按照中立的做法,刘继业是既不参加也不镇压。起义失败还好说,一旦第三十三标成功,则届时文学社控制的部队将自行退返江宁,以军心不稳为名不参与后面清军的镇压中。在接下来的东南乱局中争取到有利于未来国家主义革命的资源。
对于当前文学社与岳王会之间的重要性,身为社内高层的关启平自然是无比明白的。他用力地点了点头道:“文鹿放心,待我返回第三十三标后就与柏文蔚转达,让他尽快来第十七协一趟。”
“如此最好。”
…………………………
在得到关启平转达消息后,第三十三标第一营管带柏文蔚经过思考决定赴约。在约定好的见面时间,1908年9月22日,柏文蔚带着岳王会骨干冷遹、熊成基和伍崇仁来到了第十七协,在协统办公室内与刘继业、张孝准、王光照和关启平代表的文学社会晤。
双方各来了四人,进了房间简单地打过招呼后便分坐在桌子的两旁,坐在中间的分别是刘继业和柏文蔚。
方一坐下,柏文蔚便表现地咄咄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