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乱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抓紧时间——就在今晚,上一道自劾的密折,将清华园之会,委婉上奏,自请处分。
这道密折,自然只能说惇王说话“奇奇怪怪”,而自己,对这个“奇奇怪怪”,觉得有点“奇怪”,不过,并不真正明其所以然。绝不可以说,自己对这个“奇奇怪怪”,不但心知肚明,还是默许甚至支持的。
但无论如何,既然觉得“奇怪”,就应及时上奏,如是,说不定就可将此骇人听闻之逆案消弭于萌芽,自己念不及此,实在是太“粗疏”了,难逃“壅于上闻”之责。
如此一道密折,确实是恭王心目中的“正办”,但要宝鋆做出这个决定,实在并不容易。
从道义上来说,这等于背叛和出卖了惇王。
若没有宝鋆大包大揽,代表恭王,对惇王的计划,做赞许和支持的暗示,惇王未必会走这步险棋。在这个事儿上,双方其实是建立了事实上的联盟关系,大伙儿本是一条船上的人,现在船漏了,恭王方面不是想着抢险补漏,而是要先跳船了。
如果恭王拉着惇王一块儿跳,倒也罢了,可是,恭王不但没有拉惇王一把,反而在自个儿跳船的时候,向后伸了惇王一脚,叫他五哥在这条破船上坐得更实在、更下不来了。
毕竟,现在对于惇王涉案,“上头”只是怀疑,并无直接的证据,自己上这道密折,再怎么“委婉”,也等于指证惇王实为此案幕后之主谋了。
出卖盟友,保全自己,正儿八经的叛徒啊。
还有,这道密折一旦递上。就只能认打认罚,至于如何打、如何罚,就完全操之人手。由不得自己了。
自己会受到什么处分呢?
这决定于“上头”会如何定性自己的所作所为。
如前所述,在密折上。不能说自己对惇王的“奇奇怪怪”毫无所觉,这么说,没人会信——宝佩蘅的脑袋瓜好用,谁不知道?但既有所觉,何以不早早奏闻?竟任贼子遂其恶行,方才迟迟举发于后?
只好这么说了:虽觉有异,但是,惇亲王国家至戚。我怎么想得到,他竟会为此荒唐悖逆之举?如果是我误会了,如此上奏,岂非妄污国戚,离间天家骨肉?这个罪名和责任,叫我如何担当得起?
就看这套说辞,“上头”信还是不信了。
宝鋆认为,慈禧和关卓凡是不会相信的,但慈安就不大好说了,有可能信。有可能不信,但就算不信,可慈安心软。自己的姿态意味着认低服软、输诚悔过,母后皇太后那儿,是有可能装个傻,主张“保全”宝某人的。
何况,自己反水于惇王,用洋人的话说,在这个案子上,自己算是转做了“污点证人”,这个。得算是“将功折罪”了吧。
“量刑”的时候,于情于理。对此都要有所考量的。
事实上,这也是恭王主张他上密折自劾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除了“自首”的姿态。还要有“立功”的表现,这样,即便有人有心赶尽杀绝,回护他也有可措手之处。
好吧,假设相关人等不以为甚,无意赶尽杀绝——相信或假装相信密折中说的话,也承认告密的功劳,那么,自己会落个什么处分呢?
降级是必然的,但应该不会太狠,顶多两三级,而且还得另外找个名目。这是因为,自己之前的过失和之后的补过,都不宜公之于众。
这个案子,实在算是丑闻,不要说自己,就是惇王,只要不是如肃顺一般,绑上菜市口;或如端华、载垣一般,赐三尺白绫,那么降罪诏书里边,也只能含糊其辞,一句“荒唐无行”就带过去了。
如果降得太狠,这个名目就不太好找了。
不过,降级不是什么问题,降多几级、降少几级也没什么实质的区别,宝鋆做到一品大员,履历中摆着有不少“加级”的奖励,大多数情况下,降级的处分,都可以用加级的奖励冲抵;甚至,就算免职,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时机合适,寻个由头,找个有分量的人士——比如恭王,上折为他乞恩,一道恩旨就可以“起复”,... -->>
抓紧时间——就在今晚,上一道自劾的密折,将清华园之会,委婉上奏,自请处分。
这道密折,自然只能说惇王说话“奇奇怪怪”,而自己,对这个“奇奇怪怪”,觉得有点“奇怪”,不过,并不真正明其所以然。绝不可以说,自己对这个“奇奇怪怪”,不但心知肚明,还是默许甚至支持的。
但无论如何,既然觉得“奇怪”,就应及时上奏,如是,说不定就可将此骇人听闻之逆案消弭于萌芽,自己念不及此,实在是太“粗疏”了,难逃“壅于上闻”之责。
如此一道密折,确实是恭王心目中的“正办”,但要宝鋆做出这个决定,实在并不容易。
从道义上来说,这等于背叛和出卖了惇王。
若没有宝鋆大包大揽,代表恭王,对惇王的计划,做赞许和支持的暗示,惇王未必会走这步险棋。在这个事儿上,双方其实是建立了事实上的联盟关系,大伙儿本是一条船上的人,现在船漏了,恭王方面不是想着抢险补漏,而是要先跳船了。
如果恭王拉着惇王一块儿跳,倒也罢了,可是,恭王不但没有拉惇王一把,反而在自个儿跳船的时候,向后伸了惇王一脚,叫他五哥在这条破船上坐得更实在、更下不来了。
毕竟,现在对于惇王涉案,“上头”只是怀疑,并无直接的证据,自己上这道密折,再怎么“委婉”,也等于指证惇王实为此案幕后之主谋了。
出卖盟友,保全自己,正儿八经的叛徒啊。
还有,这道密折一旦递上。就只能认打认罚,至于如何打、如何罚,就完全操之人手。由不得自己了。
自己会受到什么处分呢?
这决定于“上头”会如何定性自己的所作所为。
如前所述,在密折上。不能说自己对惇王的“奇奇怪怪”毫无所觉,这么说,没人会信——宝佩蘅的脑袋瓜好用,谁不知道?但既有所觉,何以不早早奏闻?竟任贼子遂其恶行,方才迟迟举发于后?
只好这么说了:虽觉有异,但是,惇亲王国家至戚。我怎么想得到,他竟会为此荒唐悖逆之举?如果是我误会了,如此上奏,岂非妄污国戚,离间天家骨肉?这个罪名和责任,叫我如何担当得起?
就看这套说辞,“上头”信还是不信了。
宝鋆认为,慈禧和关卓凡是不会相信的,但慈安就不大好说了,有可能信。有可能不信,但就算不信,可慈安心软。自己的姿态意味着认低服软、输诚悔过,母后皇太后那儿,是有可能装个傻,主张“保全”宝某人的。
何况,自己反水于惇王,用洋人的话说,在这个案子上,自己算是转做了“污点证人”,这个。得算是“将功折罪”了吧。
“量刑”的时候,于情于理。对此都要有所考量的。
事实上,这也是恭王主张他上密折自劾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除了“自首”的姿态。还要有“立功”的表现,这样,即便有人有心赶尽杀绝,回护他也有可措手之处。
好吧,假设相关人等不以为甚,无意赶尽杀绝——相信或假装相信密折中说的话,也承认告密的功劳,那么,自己会落个什么处分呢?
降级是必然的,但应该不会太狠,顶多两三级,而且还得另外找个名目。这是因为,自己之前的过失和之后的补过,都不宜公之于众。
这个案子,实在算是丑闻,不要说自己,就是惇王,只要不是如肃顺一般,绑上菜市口;或如端华、载垣一般,赐三尺白绫,那么降罪诏书里边,也只能含糊其辞,一句“荒唐无行”就带过去了。
如果降得太狠,这个名目就不太好找了。
不过,降级不是什么问题,降多几级、降少几级也没什么实质的区别,宝鋆做到一品大员,履历中摆着有不少“加级”的奖励,大多数情况下,降级的处分,都可以用加级的奖励冲抵;甚至,就算免职,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时机合适,寻个由头,找个有分量的人士——比如恭王,上折为他乞恩,一道恩旨就可以“起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