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帝国海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在腓特烈皇储接受手术后不久,1887年6月17日,受5月的第二次德法危机刺激,深感德法之间战争一触即发的老宰相俾斯麦在一番折腾之下,德国和俄国缔结了一个堪称绕口令的条约,以获得俄国暂时不参与德法战争的承诺,这就是《再保险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与第三国(法国和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奥斯曼土耳其施加压力,不允许黑海沿岸国家以外的外*舰进入博斯普鲁斯-马尔马拉-达达尼亚海峡。
这个在约亨看来一无是处的无聊条约正是俾斯麦玩的“五只飞球的游戏”。意图缓和被自己弄得一塌糊涂的德俄关系。
联合沙俄,一直以来都是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的既定策略。而将其破坏殆尽的正是很多后人认为是在维护德俄关系的俾斯麦。而德俄关系的破裂,早在1871年6月13日的的柏林会议上就埋下了祸根,表面中立的俾斯麦,实际上对英国、奥匈多有偏袒,会议最终迫使沙俄放弃了许多土地,奥匈成为了巴尔干和南欧的主导者之一,而土耳其则通过外交手段获得了战场上失去的东西。土俄战争作为胜利一方的沙俄,结果成为实际上的失败者。
历史上有关于这场会议的一副油画(注1),就连油画都画出了奥斯曼代表对德国的期盼以及沙俄代表对德国的不满,而俾斯麦在画中的位置都暗示着他的立场。
这场会议上最大的输家表面上是沙俄,然后实际上真正的输家是德国。因为德国因为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破事和沙俄反目成仇,而且没有从奥匈帝国那里得到任何好处。而正因为俾斯麦的举动,导致了沙俄以及其他斯拉夫兄弟国家汹涌的舆论,而惊恐于沙俄可能和法国结盟的噩梦,不顾威廉一世的强烈反对,俾斯麦再出昏招,竟然缔结了德奥同盟条约。这个在随后半个世纪里遗祸欧洲的条约:德奥两国一旦受到俄国的攻击,将全力对彼此进行支援;但德法之间爆发战争,奥匈保持中立;如果俄国加入战争,则德奥并肩作战。
这个条约表面上是通过德奥结盟抗衡俄法,最终逼迫沙俄就范,从而“巧妙”地维持欧洲力量的均衡。而且1881年俄国也的确加入了三皇同盟。但是实际上,这个“联奥制俄”的战略已经让德国濒临战争的边缘。
首先,根据普鲁士-德意志多年的经验,想要避免两线作战,必须联合沙俄。因为沙俄巨大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资源根本无法另其屈服。而奥匈奥匈作为二元君主制国家,而且还是多民族国家,其国家整体十分脆弱,因此对德国来说奥匈根本不足为虑。而为了奥匈得罪沙俄,纯属不智之举。假设同时对抗法奥对德国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和沙俄开战则是真正的噩梦。而之后德国总参谋部不得不忙于起草应付东西两线作战方针。而为了应付这个困局而诞生的施利芬计划在40年后直接导致了帝国的毁灭。
其次,奥匈帝国和沙俄在巴尔干地区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个地区复杂的环境让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极高,一旦爆发战争,夹在奥匈和沙俄之间的德国将进退两难。而俄国为了对抗德国,必然与法国结盟。而奥匈一旦和沙俄开战,必然拖德国下水。而且德奥结盟,奥匈更是会对沙俄态度强硬,那么德国必定会因为巴尔干局势莫名其妙的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第三,柏林会议的成功,垂死的奥斯曼土耳其会把德国当成自己对抗沙俄的救星。但是土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300多年。之间的世仇比德法更甚。所以联土就是反俄。因此奥斯曼的友情对德国来说不仅不是好事,反而会引火上身。
第四,德国进入奥斯曼不但堵上了俄国南下的出口,但是也代表着德国由此进入了东方,从而威胁了英国在中东和印度的利益。所以即使英国不愿意沙俄战胜奥斯曼土耳其进入地中海,也同样不愿意德国伸手进入奥斯曼。
而俾斯麦意识不到,此时的德国已经是四面楚歌了。果不其然,1885年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危机导致奥匈和沙俄关系破裂。沙俄为了防止德国参战,极速与法国接近。而法俄威胁,迫使俾斯麦对俄战备,并且猛... -->>
就在腓特烈皇储接受手术后不久,1887年6月17日,受5月的第二次德法危机刺激,深感德法之间战争一触即发的老宰相俾斯麦在一番折腾之下,德国和俄国缔结了一个堪称绕口令的条约,以获得俄国暂时不参与德法战争的承诺,这就是《再保险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与第三国(法国和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奥斯曼土耳其施加压力,不允许黑海沿岸国家以外的外*舰进入博斯普鲁斯-马尔马拉-达达尼亚海峡。
这个在约亨看来一无是处的无聊条约正是俾斯麦玩的“五只飞球的游戏”。意图缓和被自己弄得一塌糊涂的德俄关系。
联合沙俄,一直以来都是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的既定策略。而将其破坏殆尽的正是很多后人认为是在维护德俄关系的俾斯麦。而德俄关系的破裂,早在1871年6月13日的的柏林会议上就埋下了祸根,表面中立的俾斯麦,实际上对英国、奥匈多有偏袒,会议最终迫使沙俄放弃了许多土地,奥匈成为了巴尔干和南欧的主导者之一,而土耳其则通过外交手段获得了战场上失去的东西。土俄战争作为胜利一方的沙俄,结果成为实际上的失败者。
历史上有关于这场会议的一副油画(注1),就连油画都画出了奥斯曼代表对德国的期盼以及沙俄代表对德国的不满,而俾斯麦在画中的位置都暗示着他的立场。
这场会议上最大的输家表面上是沙俄,然后实际上真正的输家是德国。因为德国因为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破事和沙俄反目成仇,而且没有从奥匈帝国那里得到任何好处。而正因为俾斯麦的举动,导致了沙俄以及其他斯拉夫兄弟国家汹涌的舆论,而惊恐于沙俄可能和法国结盟的噩梦,不顾威廉一世的强烈反对,俾斯麦再出昏招,竟然缔结了德奥同盟条约。这个在随后半个世纪里遗祸欧洲的条约:德奥两国一旦受到俄国的攻击,将全力对彼此进行支援;但德法之间爆发战争,奥匈保持中立;如果俄国加入战争,则德奥并肩作战。
这个条约表面上是通过德奥结盟抗衡俄法,最终逼迫沙俄就范,从而“巧妙”地维持欧洲力量的均衡。而且1881年俄国也的确加入了三皇同盟。但是实际上,这个“联奥制俄”的战略已经让德国濒临战争的边缘。
首先,根据普鲁士-德意志多年的经验,想要避免两线作战,必须联合沙俄。因为沙俄巨大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资源根本无法另其屈服。而奥匈奥匈作为二元君主制国家,而且还是多民族国家,其国家整体十分脆弱,因此对德国来说奥匈根本不足为虑。而为了奥匈得罪沙俄,纯属不智之举。假设同时对抗法奥对德国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和沙俄开战则是真正的噩梦。而之后德国总参谋部不得不忙于起草应付东西两线作战方针。而为了应付这个困局而诞生的施利芬计划在40年后直接导致了帝国的毁灭。
其次,奥匈帝国和沙俄在巴尔干地区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个地区复杂的环境让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极高,一旦爆发战争,夹在奥匈和沙俄之间的德国将进退两难。而俄国为了对抗德国,必然与法国结盟。而奥匈一旦和沙俄开战,必然拖德国下水。而且德奥结盟,奥匈更是会对沙俄态度强硬,那么德国必定会因为巴尔干局势莫名其妙的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第三,柏林会议的成功,垂死的奥斯曼土耳其会把德国当成自己对抗沙俄的救星。但是土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300多年。之间的世仇比德法更甚。所以联土就是反俄。因此奥斯曼的友情对德国来说不仅不是好事,反而会引火上身。
第四,德国进入奥斯曼不但堵上了俄国南下的出口,但是也代表着德国由此进入了东方,从而威胁了英国在中东和印度的利益。所以即使英国不愿意沙俄战胜奥斯曼土耳其进入地中海,也同样不愿意德国伸手进入奥斯曼。
而俾斯麦意识不到,此时的德国已经是四面楚歌了。果不其然,1885年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危机导致奥匈和沙俄关系破裂。沙俄为了防止德国参战,极速与法国接近。而法俄威胁,迫使俾斯麦对俄战备,并且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