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明朝谋生手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是有可能和岳父大人那样做那么大的官,该怎么给后人著书立说,写点东西传世……”
汪孚林开始一心一意蜗居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外头的风波却渐有弥漫之势。毕竟,不选庶吉士的结果就是,二三甲中那些文名卓著的新进士们平白无故少了一条最好的青云之路,再加上对有身世有背景的官宦子弟挤占美官缺额的担忧,所以某种流言几乎一经传出就旋风似的酝酿发酵,最后竟是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汪孚林已经内定了一个行人司行人的美缺。为此,汪道昆气得在顶头上司谭纶面前抱怨了不止一回,恨得牙痒痒的。
在这一片不平的浪潮中,当朝首辅张居正召见了吏部尚书张瀚,问及新进士授官的进度之后,便淡淡地说道:“今科三甲传胪汪孚林,年不满二十,不用急着放缺选官。今科进士选官,年资四十以上的先选,五十以上的也需优抚,须知当年太祖皇帝在时,曾经从儒林中广选年纪在四十以上,卓有经验的,在太学历练之后,一外放就是布政使之类的高官。如今一味推崇年轻,失了太祖选官尚沉稳之道。翰林院今岁不选庶吉士,天下又不是没有储才的地方,那么多府学教授都出自举人甚至杂途,以至于各地生员聒噪无人管束,正好调一批新进士坐镇各地府学!若是能扭转风气,三年后我亲自调他们入科道!”
张瀚听到张居正授意把汪孚林的选官搁置下来,连年限都没提,原本还在怀疑外间传言说哪个读卷官会错张居正的意思,误将汪孚林放于三甲传胪,这消息是真的,可听到张居正后面这些话,他就忍不住心底直冒寒气了。
从前考中进士的人中,年纪在四十左右的还可能进翰林,但前提是名次非常高,又或者馆选成绩非常优异,但年纪超过五十的基本上就选不到什么好官,反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很容易得人青睐,选为翰林庶吉士。而历来进士之中,只有那些成绩糟糕的三甲进士可能会因为想留在京城或是东南,于是屈就一个七品府学教授,可这次张居正显然打算来真的。显而易见,张居正对外头那场风波中推波助澜的某些人,是深恶痛绝了。
当看到张居正信手推了一张字条过来,张瀚一扫上头那些名字,心中再无任何侥幸。显然,冯保的东厂已经去调查过了,某些蹦跶得最是欢快的已经罗列在了这些名单上,甚至每个人都注明发配到哪里去。其中,有什么贵阳府学教授,零陵府学教授,长沙府学教授……从贵州、云南、湖广、广东、河南,总之没啥出众的好地方,这一色官职派下去,足够这些进士喝一壶了!
相形之下,汪孚林候选不管多久,只要避开眼下,无疑就躲过了这一劫!
“至于余下的,之前各地巡按御史报上来的不称职州县主司当中,革退一批,正好就可以安置一批新进士。府推官也是一样道理,我想多安置二十个人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今岁行人司行人,二甲传胪孙鑛算一个……”张居正随口说出三个名字,见张瀚一张脸已经很不好看,显然这些缺额兴许早就有人打好了招呼,他就没有再建议剩下的名额,而是不动声色地说道,“至于其他美官,优先照顾那些籍贯在云贵、琼州、河南等地的进士。”
如此一来,倒要看东南那些最喜聒噪的进士们还敢怎么闹!
尽管张瀚乃是吏部尚书,六部之首,堂堂天官,但他很清楚,自己能当上这个吏部尚书,完全是因为杨博致仕后,廷推的三个人选中,张居正不喜欢左都御史葛守礼的戆直,讨厌工部尚书朱衡的自大,这才拔擢了资望都比较浅薄,只列在第三位的他。就因为他登上天官之职,满朝都真正见识到了张居正的一言九鼎,趋附的人一时远远多过了还敢直言的人。
所以,他就算不满,也不敢忤逆张居正的意思,更不敢在背后玩什么花样。他这个资历比其他各部尚书都浅薄的吏部尚书和当朝首辅掰腕子,还远不够资格。而这次如若遵照张居正的意思选官,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最重要的是,传言中得张居正之力才得到三甲传胪的汪孚林会搁置起来,而不会和其他进士争抢那些一等一的美官,而张居正的安排没有任何出格,其中甚至还有沿用洪武祖制的地方,谁能说什么?哪怕再挑剔的科道言官,也挑不出一丝一毫的错处!
心头苦涩的张瀚犹如僚属一般应了张居正,等到离开文渊阁之后,这才倍感屈辱地长叹一口气。
他的年纪比张居正大十五岁,在外又有政绩,又有战功,功劳苦劳一样不缺,可吏部尚书廷推时却位居第三,就是没当过翰林,人人说他资望浅薄,可张居正呢?张居正几乎就不曾离开过翰林院,所谓资望又在何处?若要真的复洪武旧制,什么翰林储才,全都应该一体革除,连亲民官都没当过的人却执掌天下大政,何其滑稽也!
ps:说实在的,明朝中后期很多阁老确实资历浅薄,除了在京城翰林院兜兜转转,入阁之前啥政绩没有,就是翰林院熬资格,天子面前拼脸熟,根本比不上很多实打实政绩累累的尚书。当过亲民官的才能当宰相这一条我觉得相当靠谱……继续求月票^_^<!--over-->
要是有可能和岳父大人那样做那么大的官,该怎么给后人著书立说,写点东西传世……”
汪孚林开始一心一意蜗居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外头的风波却渐有弥漫之势。毕竟,不选庶吉士的结果就是,二三甲中那些文名卓著的新进士们平白无故少了一条最好的青云之路,再加上对有身世有背景的官宦子弟挤占美官缺额的担忧,所以某种流言几乎一经传出就旋风似的酝酿发酵,最后竟是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汪孚林已经内定了一个行人司行人的美缺。为此,汪道昆气得在顶头上司谭纶面前抱怨了不止一回,恨得牙痒痒的。
在这一片不平的浪潮中,当朝首辅张居正召见了吏部尚书张瀚,问及新进士授官的进度之后,便淡淡地说道:“今科三甲传胪汪孚林,年不满二十,不用急着放缺选官。今科进士选官,年资四十以上的先选,五十以上的也需优抚,须知当年太祖皇帝在时,曾经从儒林中广选年纪在四十以上,卓有经验的,在太学历练之后,一外放就是布政使之类的高官。如今一味推崇年轻,失了太祖选官尚沉稳之道。翰林院今岁不选庶吉士,天下又不是没有储才的地方,那么多府学教授都出自举人甚至杂途,以至于各地生员聒噪无人管束,正好调一批新进士坐镇各地府学!若是能扭转风气,三年后我亲自调他们入科道!”
张瀚听到张居正授意把汪孚林的选官搁置下来,连年限都没提,原本还在怀疑外间传言说哪个读卷官会错张居正的意思,误将汪孚林放于三甲传胪,这消息是真的,可听到张居正后面这些话,他就忍不住心底直冒寒气了。
从前考中进士的人中,年纪在四十左右的还可能进翰林,但前提是名次非常高,又或者馆选成绩非常优异,但年纪超过五十的基本上就选不到什么好官,反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很容易得人青睐,选为翰林庶吉士。而历来进士之中,只有那些成绩糟糕的三甲进士可能会因为想留在京城或是东南,于是屈就一个七品府学教授,可这次张居正显然打算来真的。显而易见,张居正对外头那场风波中推波助澜的某些人,是深恶痛绝了。
当看到张居正信手推了一张字条过来,张瀚一扫上头那些名字,心中再无任何侥幸。显然,冯保的东厂已经去调查过了,某些蹦跶得最是欢快的已经罗列在了这些名单上,甚至每个人都注明发配到哪里去。其中,有什么贵阳府学教授,零陵府学教授,长沙府学教授……从贵州、云南、湖广、广东、河南,总之没啥出众的好地方,这一色官职派下去,足够这些进士喝一壶了!
相形之下,汪孚林候选不管多久,只要避开眼下,无疑就躲过了这一劫!
“至于余下的,之前各地巡按御史报上来的不称职州县主司当中,革退一批,正好就可以安置一批新进士。府推官也是一样道理,我想多安置二十个人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今岁行人司行人,二甲传胪孙鑛算一个……”张居正随口说出三个名字,见张瀚一张脸已经很不好看,显然这些缺额兴许早就有人打好了招呼,他就没有再建议剩下的名额,而是不动声色地说道,“至于其他美官,优先照顾那些籍贯在云贵、琼州、河南等地的进士。”
如此一来,倒要看东南那些最喜聒噪的进士们还敢怎么闹!
尽管张瀚乃是吏部尚书,六部之首,堂堂天官,但他很清楚,自己能当上这个吏部尚书,完全是因为杨博致仕后,廷推的三个人选中,张居正不喜欢左都御史葛守礼的戆直,讨厌工部尚书朱衡的自大,这才拔擢了资望都比较浅薄,只列在第三位的他。就因为他登上天官之职,满朝都真正见识到了张居正的一言九鼎,趋附的人一时远远多过了还敢直言的人。
所以,他就算不满,也不敢忤逆张居正的意思,更不敢在背后玩什么花样。他这个资历比其他各部尚书都浅薄的吏部尚书和当朝首辅掰腕子,还远不够资格。而这次如若遵照张居正的意思选官,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最重要的是,传言中得张居正之力才得到三甲传胪的汪孚林会搁置起来,而不会和其他进士争抢那些一等一的美官,而张居正的安排没有任何出格,其中甚至还有沿用洪武祖制的地方,谁能说什么?哪怕再挑剔的科道言官,也挑不出一丝一毫的错处!
心头苦涩的张瀚犹如僚属一般应了张居正,等到离开文渊阁之后,这才倍感屈辱地长叹一口气。
他的年纪比张居正大十五岁,在外又有政绩,又有战功,功劳苦劳一样不缺,可吏部尚书廷推时却位居第三,就是没当过翰林,人人说他资望浅薄,可张居正呢?张居正几乎就不曾离开过翰林院,所谓资望又在何处?若要真的复洪武旧制,什么翰林储才,全都应该一体革除,连亲民官都没当过的人却执掌天下大政,何其滑稽也!
ps:说实在的,明朝中后期很多阁老确实资历浅薄,除了在京城翰林院兜兜转转,入阁之前啥政绩没有,就是翰林院熬资格,天子面前拼脸熟,根本比不上很多实打实政绩累累的尚书。当过亲民官的才能当宰相这一条我觉得相当靠谱……继续求月票^_^<!--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