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盛唐贤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业三年秋(公元607年),隋炀帝颁布明旨,帝驾正式入驻东都洛阳,大凡身具实职的文武百官皆随驾迁行,除文武百官外,较受帝宠的妃嫔和皇子皆在随行之列,至于那些没有实职,只挂着虚衔、领着朝庭俸禄的勋贵以及不受重视的公主皇子和贵人,一律留守长安。
(备注,隋炀帝迁居洛阳应该是大业二年的事,咱们这毕竟不是正统的史书传记,而是人物演义式的小说,某些事件的时间与正史略有出入实属正常,望书亲们谅解。)
现年三十有九的隋炀帝杨广膝子女不少,不过顺利成年并受炀帝宠的并不多,其中最受重视的自然是嫡长子杨昭,杨昭为炀帝元配萧皇后所出,自幼稳重聪慧,性情谦和,对长辈谦恭孝顺,对弟弟妹妹友善照顾。
这样的一个孩子,不仅极得他的祖父文帝的喜爱,杨广同样十分重视自己这个嫡长子,杨广即位后立即就下旨册封他为太子,只可惜这位太子受封之后,不知是他的命盘不够贵重,还是帝心难测,总之,自立了杨昭为太子后,原本对儿子哪都满意的杨广再看他时候,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
杨昭不知自己哪惹了父亲不快,心头惶恐之余愈发的想彰表自己的孝心,一心想在父亲面前侍驾,(隋炀帝登基后,没事就喜欢往洛阳跑。)炀帝不准,太子在长安和洛阳两地来回奔波又加心事郁结,没多久就患了重病。
太子患了病,隋炀帝不仅没找太医给他医治,反听信馋言,找了个巫医来为其看病,结果可想而知,病没看好不说,没多久,太子就一命呜呼.(史书记元德太子杨昭逝于大业二年八月。),炀帝眼见嫡长子因自己无端猜疑病逝,心头既内疚又悲痛,亲书赐其谥号“元德”。
元德太子逝世后,隋炀帝许是心头内疚难安,不仅自己不再提立太子一事,也不许大臣们提,并将满腔内疚之情移到太子的三个儿子身上,分别将太子三个年幼的儿子一一封为亲王,并经常将他们带在身边。(杨昭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燕王杨倓,越王杨侗,代王杨侑。)
炀帝迁都洛阳,别的子孙不提,杨伙,杨侗和杨侑这三个孙子他肯定是要带到洛阳去的,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皇二子杨暕,杨暕只比杨昭小一岁,同样为萧皇后所出,他的性情相貌酷似其父杨广,俊美聪慧又好色,幼时颇得炀帝喜爱,成年后因喜好美色而一再犯炀帝的忌,逐渐不受其父待见。
不过杨广虽因某些原因对这个酷似自己的次子有些不喜,却没到厌恶的地步,再加上他方方面面都很像自己,面对这样的一个儿子,炀帝心里多少有些特别的感情,为此,随行的皇子自然少不了他。
至于公主,得杨广喜爱的公主只有两个,一为南阳公主,一为如意公主,南阳公主早在开皇十八年就嫁给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士及,女儿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人,杨广再喜欢她,却也不好时时将她带在身边,不过宇文家是重臣,炀帝迁都,南阳自然会随夫一家迁入洛阳。
如意公主年方七岁,聪明伶俐,活波可人,颇受炀帝宠爱,年初炀帝北巡的时候,就把她带在身边,不多说皇家琐事,但说右骁卫将军府,长孙晟要随驾迁入洛阳,高氏母子等人自要随行,长孙安业等已经成了亲的儿子们则留在长安的将军府,不过鉴于洛阳是长孙家族的祖地,长孙晟离京时特意交待儿子,过年的时候,让他们回洛阳过,一家人去祭拜祖宅。
皇帝迁都,绝非小事,不仅帝驾要迁,满朝文武和军队也要跟着搬迁,其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计量,不过帝意已决,大家也没什么法子,过完中秋后,搬迁就正式开始了,长孙姑娘现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搬迁中繁杂与困难和她没什么干系,她需要做就是等着丫环婆子收拾好行礼,与父母一同登车上路。
唯一让她感到遗憾的是自己好不容易寻了个不错的武教师父,现因自己要迁去洛阳,即要与师辞别,她的教习师父是舅父高士廉好不容易帮她寻来的,此人并非奴籍,据说是某名镖师的女儿,骑射功夫极佳,只因曾受过高士廉的人情,这才来到将军府教习长孙姑娘。
她的家人都在长安辖下的县里安居乐业,她在将军府为长孙姑娘授课,每月有几天假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现长孙姑娘要去洛阳,人家一介好好的良家子总不能为你抛家弃子,也跟着跑到洛阳去,长孙姑娘虽有些舍不得师父,却干不出这等强人所难之事。
长孙姑娘一家人是八月二十随京都众官员一起动身的,长孙晟是将军,自然是随军而行,长孙姑娘与母亲一起唐国公府的马车在一起,一众人等在路上耗费了三日多时间,终抵达洛阳。
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隋炀帝既然准备在洛阳长驻,不仅早早筑好皇宫,文武百官的府邸也早准备好了,他们一家人过来之后,很快就搬进皇帝赐下的新将军府,长孙晟到达洛阳后,一直驻扎在军中,帮着处理军中各种杂务,直到半个月后才归家。
倒是长孙大姑娘,高氏母女到达洛阳军将府的第三日,她便带着儿女过来了,长孙大姑娘的女儿秀娘年初去长安拜年的时候与长孙二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再见,两女自是高兴之极,秀娘一看到长孙二姑娘,就欢呼着扑了过来:“小姨,你们搬到洛阳,自此以后,咱们就能经常见面,真是太好了。”
“母亲,你瞧瞧秀娘这孩子,都七岁了,还这般不稳重,真真令人头疼。“长孙大姑娘一旁瞧着咋咋呼呼的女儿,忍不住朝高氏抱怨。
”不过七岁的孩子,活泼点好,要那般老成持重干什么,观音婢就是性子太静了,正该和秀娘这样的活泼的孩子多处处。“高氏闻声不由白了长孙大姑娘一眼,笑道。
大业三年秋(公元607年),隋炀帝颁布明旨,帝驾正式入驻东都洛阳,大凡身具实职的文武百官皆随驾迁行,除文武百官外,较受帝宠的妃嫔和皇子皆在随行之列,至于那些没有实职,只挂着虚衔、领着朝庭俸禄的勋贵以及不受重视的公主皇子和贵人,一律留守长安。
(备注,隋炀帝迁居洛阳应该是大业二年的事,咱们这毕竟不是正统的史书传记,而是人物演义式的小说,某些事件的时间与正史略有出入实属正常,望书亲们谅解。)
现年三十有九的隋炀帝杨广膝子女不少,不过顺利成年并受炀帝宠的并不多,其中最受重视的自然是嫡长子杨昭,杨昭为炀帝元配萧皇后所出,自幼稳重聪慧,性情谦和,对长辈谦恭孝顺,对弟弟妹妹友善照顾。
这样的一个孩子,不仅极得他的祖父文帝的喜爱,杨广同样十分重视自己这个嫡长子,杨广即位后立即就下旨册封他为太子,只可惜这位太子受封之后,不知是他的命盘不够贵重,还是帝心难测,总之,自立了杨昭为太子后,原本对儿子哪都满意的杨广再看他时候,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
杨昭不知自己哪惹了父亲不快,心头惶恐之余愈发的想彰表自己的孝心,一心想在父亲面前侍驾,(隋炀帝登基后,没事就喜欢往洛阳跑。)炀帝不准,太子在长安和洛阳两地来回奔波又加心事郁结,没多久就患了重病。
太子患了病,隋炀帝不仅没找太医给他医治,反听信馋言,找了个巫医来为其看病,结果可想而知,病没看好不说,没多久,太子就一命呜呼.(史书记元德太子杨昭逝于大业二年八月。),炀帝眼见嫡长子因自己无端猜疑病逝,心头既内疚又悲痛,亲书赐其谥号“元德”。
元德太子逝世后,隋炀帝许是心头内疚难安,不仅自己不再提立太子一事,也不许大臣们提,并将满腔内疚之情移到太子的三个儿子身上,分别将太子三个年幼的儿子一一封为亲王,并经常将他们带在身边。(杨昭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燕王杨倓,越王杨侗,代王杨侑。)
炀帝迁都洛阳,别的子孙不提,杨伙,杨侗和杨侑这三个孙子他肯定是要带到洛阳去的,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皇二子杨暕,杨暕只比杨昭小一岁,同样为萧皇后所出,他的性情相貌酷似其父杨广,俊美聪慧又好色,幼时颇得炀帝喜爱,成年后因喜好美色而一再犯炀帝的忌,逐渐不受其父待见。
不过杨广虽因某些原因对这个酷似自己的次子有些不喜,却没到厌恶的地步,再加上他方方面面都很像自己,面对这样的一个儿子,炀帝心里多少有些特别的感情,为此,随行的皇子自然少不了他。
至于公主,得杨广喜爱的公主只有两个,一为南阳公主,一为如意公主,南阳公主早在开皇十八年就嫁给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士及,女儿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人,杨广再喜欢她,却也不好时时将她带在身边,不过宇文家是重臣,炀帝迁都,南阳自然会随夫一家迁入洛阳。
如意公主年方七岁,聪明伶俐,活波可人,颇受炀帝宠爱,年初炀帝北巡的时候,就把她带在身边,不多说皇家琐事,但说右骁卫将军府,长孙晟要随驾迁入洛阳,高氏母子等人自要随行,长孙安业等已经成了亲的儿子们则留在长安的将军府,不过鉴于洛阳是长孙家族的祖地,长孙晟离京时特意交待儿子,过年的时候,让他们回洛阳过,一家人去祭拜祖宅。
皇帝迁都,绝非小事,不仅帝驾要迁,满朝文武和军队也要跟着搬迁,其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计量,不过帝意已决,大家也没什么法子,过完中秋后,搬迁就正式开始了,长孙姑娘现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搬迁中繁杂与困难和她没什么干系,她需要做就是等着丫环婆子收拾好行礼,与父母一同登车上路。
唯一让她感到遗憾的是自己好不容易寻了个不错的武教师父,现因自己要迁去洛阳,即要与师辞别,她的教习师父是舅父高士廉好不容易帮她寻来的,此人并非奴籍,据说是某名镖师的女儿,骑射功夫极佳,只因曾受过高士廉的人情,这才来到将军府教习长孙姑娘。
她的家人都在长安辖下的县里安居乐业,她在将军府为长孙姑娘授课,每月有几天假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现长孙姑娘要去洛阳,人家一介好好的良家子总不能为你抛家弃子,也跟着跑到洛阳去,长孙姑娘虽有些舍不得师父,却干不出这等强人所难之事。
长孙姑娘一家人是八月二十随京都众官员一起动身的,长孙晟是将军,自然是随军而行,长孙姑娘与母亲一起唐国公府的马车在一起,一众人等在路上耗费了三日多时间,终抵达洛阳。
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隋炀帝既然准备在洛阳长驻,不仅早早筑好皇宫,文武百官的府邸也早准备好了,他们一家人过来之后,很快就搬进皇帝赐下的新将军府,长孙晟到达洛阳后,一直驻扎在军中,帮着处理军中各种杂务,直到半个月后才归家。
倒是长孙大姑娘,高氏母女到达洛阳军将府的第三日,她便带着儿女过来了,长孙大姑娘的女儿秀娘年初去长安拜年的时候与长孙二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再见,两女自是高兴之极,秀娘一看到长孙二姑娘,就欢呼着扑了过来:“小姨,你们搬到洛阳,自此以后,咱们就能经常见面,真是太好了。”
“母亲,你瞧瞧秀娘这孩子,都七岁了,还这般不稳重,真真令人头疼。“长孙大姑娘一旁瞧着咋咋呼呼的女儿,忍不住朝高氏抱怨。
”不过七岁的孩子,活泼点好,要那般老成持重干什么,观音婢就是性子太静了,正该和秀娘这样的活泼的孩子多处处。“高氏闻声不由白了长孙大姑娘一眼,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