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秦朝。就是在耿精忠先前所在的二十一世纪,这种现象也仍然存在,不过却是在暗中进行的罢了。耿精忠自己就知道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自己的一个好友,在军队中发展,想要升官,就必须向上面花钱买,那几乎就是明码标价了!
在汉武帝时,当时边关多事,国库开销很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问题,于是他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至此, “卖官鬻爵”才合二为一,这个成语也在此时形成。到了东汉末年,刘宏在鸿都门悬内外大小官爵价格表,禄位二千石的卖二千万钱;四百石的卖四百万,“三公”卖一千万。曹嵩花一万万买了个太尉,崔烈贿通灵帝保姆,半价买得司徒。这个在三国中也有记载。
现在的朝廷,捐纳已经成了与科举相互补充的一个重要制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统一管理,明码标价。人们捐的是红顶、黄顶、蓝顶等官帽,而没有“黑顶”。捐纳越来越泛滥,历史上到乾隆的时候百分之六十的官员都出自捐纳。此外,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还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国子监的监生,也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文凭”。
但是捐纳泛滥便会导致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买一个知县要四千六百两银子,但其薪俸却只有六十两银子。为尽快拿回“捐官”钱,当事官员多会选择收受贿赂,只管捞回本钱,却无心做事。吏治一坏,盗贼四起,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耿精忠与李光地商量的,就是给这些自己培养出来的精英花钱买官。耿精忠也并不准备给他们买多么高的官,虽然朝廷系统的规定了最高可以捐县令的官,但是耿精忠并不需要,他要的是县令以下的县丞和再以下的吏。官府中真正做事的,都是吏而不是官,官和吏不是一个概念。事实上,耿精忠的人若是掌控了福建的地方基层事务,也就等于掌控了整个福建。待到再过几年,这些人经验积累的更丰厚些,下面的升官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想想这些,耿精忠真是觉得好笑,中国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里面,也就只有清朝是把捐纳作为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的,其他朝代虽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这样成系统,而且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来组织经营。朝廷对这个都是统一管理的,其中就规定了只有五项可以开捐,军需,打仗需要;河工,河决口了,治河;赈灾,闹大的灾荒了;营田开荒,开垦;海防。这五项可以捐纳,不是所有都可以捐纳。
现在,台风袭击,福建、浙江等省份受灾,刚好便可以开始捐纳,河工赈灾两项,便可以安置下这一百一十五名精英。至于说捐纳的资格,只需要安排一些乡邻具结担保,然后让各地帮忙开一下籍贯和清白册便可以了。给他们谋的官又不大,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要获取实缺是话,还需要费上一点功夫。
在后世历史上详细记载了清代皇帝开捐的事情,耿精忠就记得一份数据,还是他曾经在某次无聊的时候才网上看过的。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因此仅仅山西一省当年一年内捐县丞一万两千人,甘肃半年鼓捣了一万七;可是这些人和耿精忠培养的人才不能比,有真才实学的不足一层。雍正年间督考国子监,就是考察那些纳过捐,但还没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补官们,结果一万多监生里面九千五百余人不及格,甚至接近六成人交白卷。
不过那个考的是八股文,就是让耿精忠手下的这一百一十五人去考,也一样不过关。八股文是非常难的,不会就是不会,四书五经里面拿句话出来让你破题发议论,没点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乾隆时期规定白米二十石可捐县丞一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二十二万。
想想多么可怕,全国只有一千三百个县,竟然有二十二万候补在虎视眈眈。因此,想要谋得一个官位还是很困难的,基本上没有希望得到实缺。因此,耿精忠只想得到吏的之位,在耿精忠看来,将这些人安插到官府里成为一名吏员,更加附和他的战略布局。只要他多花一些银子,打通福建巡抚和八位知府的关节,下面的事情也就是小菜一碟了!(未完待续。。)
秦朝。就是在耿精忠先前所在的二十一世纪,这种现象也仍然存在,不过却是在暗中进行的罢了。耿精忠自己就知道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自己的一个好友,在军队中发展,想要升官,就必须向上面花钱买,那几乎就是明码标价了!
在汉武帝时,当时边关多事,国库开销很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问题,于是他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至此, “卖官鬻爵”才合二为一,这个成语也在此时形成。到了东汉末年,刘宏在鸿都门悬内外大小官爵价格表,禄位二千石的卖二千万钱;四百石的卖四百万,“三公”卖一千万。曹嵩花一万万买了个太尉,崔烈贿通灵帝保姆,半价买得司徒。这个在三国中也有记载。
现在的朝廷,捐纳已经成了与科举相互补充的一个重要制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统一管理,明码标价。人们捐的是红顶、黄顶、蓝顶等官帽,而没有“黑顶”。捐纳越来越泛滥,历史上到乾隆的时候百分之六十的官员都出自捐纳。此外,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还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国子监的监生,也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文凭”。
但是捐纳泛滥便会导致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买一个知县要四千六百两银子,但其薪俸却只有六十两银子。为尽快拿回“捐官”钱,当事官员多会选择收受贿赂,只管捞回本钱,却无心做事。吏治一坏,盗贼四起,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耿精忠与李光地商量的,就是给这些自己培养出来的精英花钱买官。耿精忠也并不准备给他们买多么高的官,虽然朝廷系统的规定了最高可以捐县令的官,但是耿精忠并不需要,他要的是县令以下的县丞和再以下的吏。官府中真正做事的,都是吏而不是官,官和吏不是一个概念。事实上,耿精忠的人若是掌控了福建的地方基层事务,也就等于掌控了整个福建。待到再过几年,这些人经验积累的更丰厚些,下面的升官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想想这些,耿精忠真是觉得好笑,中国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里面,也就只有清朝是把捐纳作为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的,其他朝代虽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这样成系统,而且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来组织经营。朝廷对这个都是统一管理的,其中就规定了只有五项可以开捐,军需,打仗需要;河工,河决口了,治河;赈灾,闹大的灾荒了;营田开荒,开垦;海防。这五项可以捐纳,不是所有都可以捐纳。
现在,台风袭击,福建、浙江等省份受灾,刚好便可以开始捐纳,河工赈灾两项,便可以安置下这一百一十五名精英。至于说捐纳的资格,只需要安排一些乡邻具结担保,然后让各地帮忙开一下籍贯和清白册便可以了。给他们谋的官又不大,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要获取实缺是话,还需要费上一点功夫。
在后世历史上详细记载了清代皇帝开捐的事情,耿精忠就记得一份数据,还是他曾经在某次无聊的时候才网上看过的。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因此仅仅山西一省当年一年内捐县丞一万两千人,甘肃半年鼓捣了一万七;可是这些人和耿精忠培养的人才不能比,有真才实学的不足一层。雍正年间督考国子监,就是考察那些纳过捐,但还没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补官们,结果一万多监生里面九千五百余人不及格,甚至接近六成人交白卷。
不过那个考的是八股文,就是让耿精忠手下的这一百一十五人去考,也一样不过关。八股文是非常难的,不会就是不会,四书五经里面拿句话出来让你破题发议论,没点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乾隆时期规定白米二十石可捐县丞一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二十二万。
想想多么可怕,全国只有一千三百个县,竟然有二十二万候补在虎视眈眈。因此,想要谋得一个官位还是很困难的,基本上没有希望得到实缺。因此,耿精忠只想得到吏的之位,在耿精忠看来,将这些人安插到官府里成为一名吏员,更加附和他的战略布局。只要他多花一些银子,打通福建巡抚和八位知府的关节,下面的事情也就是小菜一碟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