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月老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神游镜是五金所造,兼有五行变化,伽持在身上堪比一件防卫严密的宝甲。

    马骨铜铃中的潜藏的五种神兽精魂,具有智、信、仁、勇、严的品质,暗合五行之力,但也只具备一种灵力。

    譬如獬豸铠代表信力,灵力偏向火焰的刚猛暴烈。

    而神游魂则五德俱全,所以不论何种灵力都能应付裕如。

    冷铁衣打出的雷电是五行的一重变化,所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论其威能可与烈火相埒,混涵却有所不如。

    道家讲究返本归源,一切法宝神通都是先天的厉害,泰西科学则大相径庭,往往后来居上,越是继长增高越是精密完善。

    科就是科目分类的意思,泰西之学以擅长归纳、演绎著称于世,所以叫作科学。

    事实上泰西科学只能算一种知识系统,当然其开辟出来的各种学科都是以这套知识系统为基础。但宇宙间是否再无别的途辙,恐怕未易定论。

    而中夏哲学向来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所谓山、医、命、相、卜都以此种理论体系衍生。

    阴阳五行渊源极古,相传伏羲、神农有《连山》、《归藏》都是推本于阴阳,周武王亡商之后,向箕子请教治国大法,就是《尚书》中记载的洪范五行,据说是夏禹总结出来的。

    之后周公制礼作乐,用一些典章规制、繁文缛节取代了神道设教。而此种礼仪都有儒生职掌。孔子生于礼崩乐坏之世而心慕周道,将儒术发展成一个重要学派,影响长达二千余年。

    而阴阳五行的理论被阴阳家吸取,在战国时期大放光彩,成为九流十家之一。

    两汉时的儒士大多兼通阴阳术数,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就很有阴阳家的色彩。汉儒喜欢谈五行、灾异,后来出现了很多纬书,颇有预言的性质。

    随着三国的分裂和五胡变乱,儒家的学说不复能笼罩一切。魏晋盛行玄谈之风,佛教东传尤其对固有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

    此后儒家便和阴阳五行逐渐分离。阴阳学说却和神仙家合流,成了道教的理论。

    宋明理学的成立是儒家的一次复兴,又叫作新儒学、道学。但是已非儒家的本来面目,道学家喜欢高谈心性,显然是受了佛家的影响。

    儒家是最切近人事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后世的儒生就认为阴阳术数不是儒家面目,汉儒谈阴阳灾异是驳杂不纯的。

    阴阳术数关涉天道本来就非常玄虚神秘,这一门渊源甚古的学问虽然不在高踞庙堂之上,却依然传承了下来。像张子房、诸葛亮、刘伯温是否确实著有其书虽不得而知,但阴阳术数往往托名于这类人,以至于他们在民间传说中常有神仙色彩。

    阴阳五行的势力就是所谓五术,山、医、命、相、卜。山术就是道家的符咒和一些巫术。医术自成一派。命就是命理学,相术有面相、手相、骨相、乳相之类,卜术则有龟筮课算。

    旧说五术都属于道家,其实从业者是术士而非道士,无非是皆以阴阳术数为理论基础。

    但道之一字实在包罗万象,后来的道教也不过汇集各种经书、圣贤附益而成,实质也只是山术的一部分。

    这五术多是私相授受,奉为秘法,所以其书多半精粗不同,传人也未必尽都颖悟,向来有不少坑蒙拐骗的神棍杂厕其间,近世西学东渐,更斥为封建迷信。

    所谓迷信多是肉眼凡胎难以查证的,事能目见耳闻,实证为易,自然迷信较少。但人类实质也只是宇宙万类中的一个物种,虽然创造力特大,究竟还在日进不已之中。不可知解的事物仍然俯拾即是。

    科学之可贵,在于它实事其是的精神,至于他发见的规律还在不断修正之中,迷信阴阳、宗教固然是迷信,迷信科学同样是迷信。

    要说阴阳五行不合于泰西科学那一套知识系统,这是显而易见的。但若说完全是无稽之谈,恐怕有些武断。

    人类对宇宙万类的观察,可能角度不同,精粗互异,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真相只有一个。阴阳术法和泰西科学或许不无殊途同归的可能。

    阴阳五行诚然是一种渊源很古的理论,黄帝内经便以之建立医学理论,但一些庸医捕风捉影,胡乱联系,给中医带来了很坏的影响。至于望闻问切、神农本草自有不可泯灭的价值。

    至于命、相、卜这些带有预知性质的方术,确实很耐人寻味。

    事实上西方也不乏占星术之类的古老方术,这些测算自然有验有不验,俗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最能代表求卦问卜的心理。

    由于有灵验的部分,所以国中官宦富贾、贩夫走卒都不乏深致崇信的,这对方术能够流传不绝实有重大作用,甚至在科学空气浓厚的时代仍能大行其道,这固非一声迷信所能屏绝。

    世俗百姓虽然没有圣贤独立不迷的自信,多半有些精明之气足以自立。他们对如火如荼的宣扬未必深信不疑,但对一己的经验往往奉为信条。尽管有时也遭受欺骗,那是思虑不够通彻长远的缘故,并非智力有甚问题。

    所以三术之可信多是得自人生体验,纵以科学强聒不舍亦难以打动其心。至于不灵验则可归之于术士方术不精或天命无常,这是足堪安慰的地方,所以有‘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完全以心态为转移的说法。

    而三术能久传不衰,时得灵验,也和世间别种学问一样有术士不断研究,形成一套完密的理论。

    这些理论关涉玄虚,或者不可究诘,多半是渊源太古,不能辨其来路了。

    要而言之,儒家学术多切于人事,说到玄虚之说,自以阴阳术数为大宗。这和泰西科学可说是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或可用精密方法加以研究,中西学术差异极大,俗人多以势利的眼光厚彼薄此,其实舍己随人无异于邯郸学步,发皇旧学互为补充,不失为有益之举。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