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回到山沟去种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共工氏。”
“‘共工’就是众人合力治水的意思。故《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为水师而水名。’”
“所以鲁西地区五湖一线水系,实际上是由共工氏领导实施的大规模治水工程,是在原有天然湖泽系统基础上,由人工建成的水道,故以‘水’合‘工’,造出了‘江’字。”
“这些东西有没有关联?其实我们只要将形容这条水系的两个字‘洪’‘江’,去掉水旁,答案就清楚了。”
下面听课的人传来一阵骚动:“共工,这里藏着共工……”
老伯笑道:“看,我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么神奇,在造字的过程中,本身就承载着历史信息,而且它们就简简单单地摆在那里,我们天天用着,却不一定清楚其来源。”
“夫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不是夫子贪嘴,其实是比喻一个道理,学问要往精深里做。”
“好,鸿字的根脉讲清楚了,我们再来讲它的意向演变。”
“什么叫意向?意象,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重要范畴。三国时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写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如象,尽象莫如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这就说得很明白了,意象是一种内心的观照,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主体心灵同化后的‘人性化的自然’,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融合了情感与想象。是我国古人‘禽兽比德’、‘物我相亲’的审美体验。具有无限情思之美,幽深而含蓄。”
“这和我们中国古人重视经验的思维习惯,推崇古籍的学术传统,讲究出处典故的文学表现风习有关。”
“某类意象一经前人使用,成为名篇佳作的闪光点后,便具备了某种文化能量,之后有可能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作品中被反复引用,最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由于作者主体情感契合度的偏差,使得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因此赋予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
“于是许多事物的意象变得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如梅、柳、竹、雁、杜鹃、月……这些意象可以说每每自成体系,每一类背后都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容。”
“我们今天单说鸿字。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谁也不能否认“鸿雁”在传统抒情文学中出现之频繁。”
“就《古今图书集成》来说,其中收录以“鸿雁”为题的赋有十八篇,诗词一百六十七首,纪事、传说、杂录若干。至于散见于各文体中的点缀,那就是不计其数。”
“这个字最早的意向,是‘整齐,端肃’的意思,《易经》里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之句。为什么会有此意向?这是因为古人见到大雁成人字形或者一字型迁徙,就好像天子出行,诸侯班列,因而产生的联想。”
“加上它飞得极高,从此引申,之后又产生了‘清高贤士’的意向,诸如张九龄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诸如苏东坡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易经》之后的《诗经?小雅?鸿雁》中写道:‘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大家看,天子之班和流民之师,所见所想是不同的。因此鸿雁的意向,在这里从端肃整齐,过渡到了‘流民以鸿雁自比’,这个新的意向来自哪里呢?明显是来自候鸟每年的迁徙往返,形容劳顿之苦。”
“从这里引申出去,让鸿字具备了‘羁旅情怀,游子思乡’的意向。后来被诗人引用,这就有了诸如杜牧:‘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诸如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诸如杜甫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到了汉代,又出了一个关于鸿雁的典故,苏武被拘匈奴十九年,使者知道后对匈奴人借口说汉武帝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捕获了一只大雁,其足上系着苏武的传书,这才让匈奴人将苏武送交回长安。因此从那时起,鸿字,又多了‘传书寄情’的意向。”
“这就有了诸如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到此意向又是一变,从‘思乡’转为‘思人’也是可以的,因此有了欧阳修‘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有了赵嘏‘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共工氏。”
“‘共工’就是众人合力治水的意思。故《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为水师而水名。’”
“所以鲁西地区五湖一线水系,实际上是由共工氏领导实施的大规模治水工程,是在原有天然湖泽系统基础上,由人工建成的水道,故以‘水’合‘工’,造出了‘江’字。”
“这些东西有没有关联?其实我们只要将形容这条水系的两个字‘洪’‘江’,去掉水旁,答案就清楚了。”
下面听课的人传来一阵骚动:“共工,这里藏着共工……”
老伯笑道:“看,我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么神奇,在造字的过程中,本身就承载着历史信息,而且它们就简简单单地摆在那里,我们天天用着,却不一定清楚其来源。”
“夫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不是夫子贪嘴,其实是比喻一个道理,学问要往精深里做。”
“好,鸿字的根脉讲清楚了,我们再来讲它的意向演变。”
“什么叫意向?意象,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重要范畴。三国时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写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如象,尽象莫如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这就说得很明白了,意象是一种内心的观照,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主体心灵同化后的‘人性化的自然’,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融合了情感与想象。是我国古人‘禽兽比德’、‘物我相亲’的审美体验。具有无限情思之美,幽深而含蓄。”
“这和我们中国古人重视经验的思维习惯,推崇古籍的学术传统,讲究出处典故的文学表现风习有关。”
“某类意象一经前人使用,成为名篇佳作的闪光点后,便具备了某种文化能量,之后有可能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作品中被反复引用,最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由于作者主体情感契合度的偏差,使得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因此赋予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
“于是许多事物的意象变得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如梅、柳、竹、雁、杜鹃、月……这些意象可以说每每自成体系,每一类背后都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容。”
“我们今天单说鸿字。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谁也不能否认“鸿雁”在传统抒情文学中出现之频繁。”
“就《古今图书集成》来说,其中收录以“鸿雁”为题的赋有十八篇,诗词一百六十七首,纪事、传说、杂录若干。至于散见于各文体中的点缀,那就是不计其数。”
“这个字最早的意向,是‘整齐,端肃’的意思,《易经》里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之句。为什么会有此意向?这是因为古人见到大雁成人字形或者一字型迁徙,就好像天子出行,诸侯班列,因而产生的联想。”
“加上它飞得极高,从此引申,之后又产生了‘清高贤士’的意向,诸如张九龄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诸如苏东坡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易经》之后的《诗经?小雅?鸿雁》中写道:‘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大家看,天子之班和流民之师,所见所想是不同的。因此鸿雁的意向,在这里从端肃整齐,过渡到了‘流民以鸿雁自比’,这个新的意向来自哪里呢?明显是来自候鸟每年的迁徙往返,形容劳顿之苦。”
“从这里引申出去,让鸿字具备了‘羁旅情怀,游子思乡’的意向。后来被诗人引用,这就有了诸如杜牧:‘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诸如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诸如杜甫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到了汉代,又出了一个关于鸿雁的典故,苏武被拘匈奴十九年,使者知道后对匈奴人借口说汉武帝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捕获了一只大雁,其足上系着苏武的传书,这才让匈奴人将苏武送交回长安。因此从那时起,鸿字,又多了‘传书寄情’的意向。”
“这就有了诸如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到此意向又是一变,从‘思乡’转为‘思人’也是可以的,因此有了欧阳修‘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有了赵嘏‘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