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中文网 www.eezw.net,时空过客4251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制宜,主要是农村土产的硫磺(或者硫铁矿)、火硝(即硝酸钾)等。
大致流程还是通过燃烧硫磺获取SO2,接着制得的硫酸再和火硝共热即可制取硝酸,同时制取硝酸的副产品硫酸氢钾又可以和火硝共热制取NO2,后者可以直接作为反应的催化剂。
这是在极简陋条件下生产硫酸和硝酸的最佳办法,在其他途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为兵工厂提供了一定的火炸药原料。
侯德傍自然能够看出这种技术的军用价值远远大于民用价值,但在日本人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当下,谁也无法否认一个简易兵工厂存在的意义。
一座建设完成的土法作坊,在原料充足、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日产量基本在200-400公斤之间(以换算100%浓度计)。
而历史上夏国硫酸产量最高的年份(包括东北)是在42年,18万吨,换算成日产量,大约是500吨。
这中间所差的数量级确实相当惊人,但集腋成裘后,还是可以发挥出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尤其是在国内后勤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
此外,更出乎侯德傍意料的是,土共拿出的方案成熟性极高,甚至完善到让他都觉得已经没啥改进的空间了。
要知道,这种土法生产本身就存在着大量天然的缺点,比如陶缸质量差,不能耐酸,生成塔一经淋酸并通入高温二氧化硫气体后,将很容易渗漏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又比如塔内的填料如鹅卵石,也容易遭到强酸腐蚀,出现粉碎和膨胀的现象,并阻塞气路。
其他诸如酸雾泄露危害工人健康之类的问题,就更不用多说了,抗战时八路军的兵工厂里,硫酸车间的那些工人就没有几个牙齿完好的。
但这些隐患,或是经过巧妙的‘专业’设计,或是添加少量的‘先进’设备,基本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改善。
乃至于其中的一些思路还让侯德傍觉得颇有借鉴价值,同时在心里感叹,这共党果然是人才济济。
尤其侯德傍还听说,类似的工厂几乎在全国各地的红色根据地都有配备,这些年来共党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一直都在致力于改进这些“落后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
而略阳这边又承担了未来技术升级的重担,上上下下一条心,齐心协力搞生产,整个计划条理之清晰,目光之长远,更是侯德傍闻所未闻的。
再回到刚才的饭桌上来,就在侯德傍点评完土共的技术路线后,一直在旁写着笔记的蔡和申笑道:
“侯先生的建议我都记下来,后面一定会尽快转告给其他同志的,现在你还有什么其他要求或想法吗?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一定会尽量满足的。
对了,我这里还有一些前两天积攒下来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能够麻烦你解答一下吗?”
既然在之前接下了去美国“取经”的任务,那么蔡和申自然就要想办法提前做些准备,正好现在又来了一位留美博士,他怎么可能会放过这次机会。
所以这半个月里,范、候二人的接洽工作,基本都是由蔡和申负责,近水楼台先得月,后者也趁机学到了不少东西。
毕竟蔡和申非常清楚,虽然李润石等同志经常笑程刚轻佻、跳脱、不靠谱,但他们这几人都知道,那其实大多是些玩笑话。
正如程刚自己所说的,长达一个世纪的代沟可没有那么容易填平,因为思维方式差异而导致的误会,才是让他显得和其他人尤为不同的地方。
而且程刚现在时不时还要返回原时空去,这种时代的割裂感所造成的潜在影响,更是谁也无法预计的,所以他们一直在以最大的包容性来接纳和理解这位来自未来同志。
更何况,程刚同志的能力和表现同样是有目共睹的,即便不提那些实打实的设备和物资,就光是各行各类的资料,许多也是由他整理汇总而成。
包括让侯德傍也赞不绝口的小化工厂设计,这里头同样少不了程刚同志的辛勤劳动与付出,否则那些技术怎么可能如此快地在全国推广开来。
于是,一想到后面很可能要与这位搭档,蔡和申的心里当然是既忐忑又兴奋。
甚至可以说,蔡和申主动接下那份未来的任务,很大原因也是想近距离接触这位神秘的未来同志。
所以在此之前,他可是得好好准备才行。
制宜,主要是农村土产的硫磺(或者硫铁矿)、火硝(即硝酸钾)等。
大致流程还是通过燃烧硫磺获取SO2,接着制得的硫酸再和火硝共热即可制取硝酸,同时制取硝酸的副产品硫酸氢钾又可以和火硝共热制取NO2,后者可以直接作为反应的催化剂。
这是在极简陋条件下生产硫酸和硝酸的最佳办法,在其他途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为兵工厂提供了一定的火炸药原料。
侯德傍自然能够看出这种技术的军用价值远远大于民用价值,但在日本人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当下,谁也无法否认一个简易兵工厂存在的意义。
一座建设完成的土法作坊,在原料充足、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日产量基本在200-400公斤之间(以换算100%浓度计)。
而历史上夏国硫酸产量最高的年份(包括东北)是在42年,18万吨,换算成日产量,大约是500吨。
这中间所差的数量级确实相当惊人,但集腋成裘后,还是可以发挥出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尤其是在国内后勤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
此外,更出乎侯德傍意料的是,土共拿出的方案成熟性极高,甚至完善到让他都觉得已经没啥改进的空间了。
要知道,这种土法生产本身就存在着大量天然的缺点,比如陶缸质量差,不能耐酸,生成塔一经淋酸并通入高温二氧化硫气体后,将很容易渗漏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又比如塔内的填料如鹅卵石,也容易遭到强酸腐蚀,出现粉碎和膨胀的现象,并阻塞气路。
其他诸如酸雾泄露危害工人健康之类的问题,就更不用多说了,抗战时八路军的兵工厂里,硫酸车间的那些工人就没有几个牙齿完好的。
但这些隐患,或是经过巧妙的‘专业’设计,或是添加少量的‘先进’设备,基本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改善。
乃至于其中的一些思路还让侯德傍觉得颇有借鉴价值,同时在心里感叹,这共党果然是人才济济。
尤其侯德傍还听说,类似的工厂几乎在全国各地的红色根据地都有配备,这些年来共党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一直都在致力于改进这些“落后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
而略阳这边又承担了未来技术升级的重担,上上下下一条心,齐心协力搞生产,整个计划条理之清晰,目光之长远,更是侯德傍闻所未闻的。
再回到刚才的饭桌上来,就在侯德傍点评完土共的技术路线后,一直在旁写着笔记的蔡和申笑道:
“侯先生的建议我都记下来,后面一定会尽快转告给其他同志的,现在你还有什么其他要求或想法吗?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一定会尽量满足的。
对了,我这里还有一些前两天积攒下来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能够麻烦你解答一下吗?”
既然在之前接下了去美国“取经”的任务,那么蔡和申自然就要想办法提前做些准备,正好现在又来了一位留美博士,他怎么可能会放过这次机会。
所以这半个月里,范、候二人的接洽工作,基本都是由蔡和申负责,近水楼台先得月,后者也趁机学到了不少东西。
毕竟蔡和申非常清楚,虽然李润石等同志经常笑程刚轻佻、跳脱、不靠谱,但他们这几人都知道,那其实大多是些玩笑话。
正如程刚自己所说的,长达一个世纪的代沟可没有那么容易填平,因为思维方式差异而导致的误会,才是让他显得和其他人尤为不同的地方。
而且程刚现在时不时还要返回原时空去,这种时代的割裂感所造成的潜在影响,更是谁也无法预计的,所以他们一直在以最大的包容性来接纳和理解这位来自未来同志。
更何况,程刚同志的能力和表现同样是有目共睹的,即便不提那些实打实的设备和物资,就光是各行各类的资料,许多也是由他整理汇总而成。
包括让侯德傍也赞不绝口的小化工厂设计,这里头同样少不了程刚同志的辛勤劳动与付出,否则那些技术怎么可能如此快地在全国推广开来。
于是,一想到后面很可能要与这位搭档,蔡和申的心里当然是既忐忑又兴奋。
甚至可以说,蔡和申主动接下那份未来的任务,很大原因也是想近距离接触这位神秘的未来同志。
所以在此之前,他可是得好好准备才行。